時珠平
兒童問學課堂指向的是學生高階思維的發(fā)展,指向的是未來社會所需的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兒童問學,問中有學,學中有思,思又生問。學生從起疑到辨析,再到形成建設性觀點,逐步形成批判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基于問題意識和反思意識,是指向個體思維發(fā)展與成熟而“做出的一系列合理、嚴密、系統(tǒng)的認知、推理、判斷、論證、決定的大腦反應過程”。[1]在兒童問學課堂的實施過程中,批判性思維是學生在了解基本事實和觀點的基礎上質(zhì)疑問難,并對問題進行分析,又在分析過程中不斷產(chǎn)生新問題,最終形成一定的建設性思考的一種認知活動。
學生自主發(fā)問的能力是批判性思維的一個外顯特征??梢哉f,發(fā)現(xiàn)問題的過程也就是學習展開的過程。在兒童問學課堂的實施過程中,我們認為學生提的所有問題都有價值,但并非所有問題都與批判性思維有關。在實踐過程中,我們結(jié)合問題的類型,結(jié)合學生心理與年段特點,因勢利導,發(fā)揮每一類問題對培育學生批判性思維的作用。
兒童提問的層次,主要可以劃分為四個層次。一是關于“是什么”的問題。這是關于事實、外部現(xiàn)實或者印象的問題,為的是讀懂文本,讀出意思,讀懂事實。二是關于“怎么樣”的問題。這是學生對學習內(nèi)容產(chǎn)生回應的一種情緒或感受,此層面的問題與個人體驗、感悟、想象、品味、揣摩、審美息息相關。[2]三是關于“為什么”的問題。這一層次的問題是挖掘事實或材料的意義、價值。在此層面,學生會不斷追問“為什么是這樣”或“為什么要這樣”,對文本的思想內(nèi)容與表達形式進行深入反思和體悟。四是關于“如何用”的問題。這是引發(fā)問題解決、結(jié)束討論和促使未來某一問題產(chǎn)生解決方案的問題。這一思維層面重在引導學生通過融合、轉(zhuǎn)化、化用,實現(xiàn)學生對某一知識和能力遷移運用。
從每一層次問題的關注點可以發(fā)現(xiàn):第一層次的問題屬于基礎性提問,大部分只關注“是什么”或“有什么”,指向的是解釋性問題;第二層次的問題就帶有一定的批判性味道了,“怎么樣”指向的是分析性問題,帶有自己的感悟、品味、揣摩、審美,有一定的反思性;第三層次的問題則帶有鮮明的批判性味道,因為“為什么”的問題進一步深入事件內(nèi)部,就某個要素進行再提問,有更深層意義的挖掘,如審辨、反思、評價與批判等;第四層次的問題直接開始創(chuàng)造性思考,開始重新與知識會悟,并將其融合、轉(zhuǎn)化、化用。因此,批判性思維是從反應性層面的問題,即關于“怎么樣”的問題開始的。因為有了反應,有了反思,批判性思維才有了產(chǎn)生的可能。
提出問題,尤其是能提出有質(zhì)量的問題,對于小學生來說,是非常不容易的,也是需要我們不斷鼓勵和長期培育的。如在教學統(tǒng)編教材六下《兩小兒辯日》時,學生提出了以下問題:(1)“孔子東游”中的“游”是什么意思?(2)“孰為汝多知乎?”中的“知”是什么意思?(3)“及其日中如探湯”中的“其”要翻譯嗎?(4)“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中的“者”是什么意思?(5)文章開頭“辯斗”能不能換成“辯日”?(6)文中的“笑”是嘲笑還是善意的笑?(7)孔子為什么“不能決也”?(8)孔子是不知道不決,還是知道不想回答呢?
其中前四個問題都是基礎性問題,后四個問題都帶有自己批判性的思考。學生提的問題有沒有批判性,要看其提出的問題有沒有反思性,有沒有對基本事實的了解,并在此基礎上找到了新的事實作為支撐。
1.批判建立在對基礎知識理解的基礎上
只有在真正理解基礎性事實和相關問題的基礎上,才能更合理地進行質(zhì)疑和批判。如在學習《兩小兒辯日》時,學生的質(zhì)疑就是建立在對基礎知識理解的基礎之上。一是建立在理解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如基本的字義、詞義、句義、文義。如“‘孔子東游’中的‘游’是什么意思?”“‘孰為汝多知乎?’中的‘知’是什么意思?”等問題,就是為了疏通理解文義,為更好地理解、審辨、反思、評價奠定基礎。二是建立在理解了文中主要事件或觀點的基礎上。如學生疏通文義后,才能發(fā)現(xiàn)兩小兒的觀點并講清楚故事。只有在了解了主要事件的基礎上,學生才能更充分地質(zhì)疑,如大學問家為什么解決不了兩小兒的問題?再如文中的“笑”的意蘊等。
2.提出的問題要具有相關性
相關性是提出問題和討論問題的前提,這種相關性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問題內(nèi)部的關聯(lián)性。如學生的提問:文章開頭“辯斗”能不能換成“辯日”?“辯斗”與“辯日”一字之差,但學生卻機敏地提出問題并從課文中發(fā)現(xiàn),孔子一開始看到兩小兒“辯”,其實并不知道他們辯論的話題,因此這里用“辯斗”更準確。我們就是要抓住學生提出的問題,并引導他們不斷探究,還原文字所呈現(xiàn)的真實生活的場景,并完成語言和思維的建構(gòu)。二是問題之間的關聯(lián)性。問題“孔子為什么‘不能決也’?”和“孔子是不知道不決,還是知道不想回答呢?”,這兩個問題之間就有層進性關聯(lián),盡管是由不同的學生提出,但其層次性,對學生的思維的層進性建構(gòu)大有裨益。我們也應該抓住它們之間的關聯(lián)引導學生去質(zhì)疑、探究、分析和推理,從而形成更有建設性的認知。
中國畫有一個技法叫“散點透視”,即畫者根據(jù)需要從不同的立足點進行觀察,不同立足點上所見之物都可入畫。兒童問學課堂在培育學生批判性思維時也常用這樣的方法,即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生活觀察和既有經(jīng)驗思考,面對同樣的文本、同樣的事實,站在不同的角度,確定自己的假設與邏輯起點。開放性假設通常沒有固定答案,而是要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猜測、學會分析、學會假設、學會思考。如在學習《兩小兒辯日》時,在課前交流環(huán)節(jié),教師引導學生對甲骨文“智”的由來進行猜測。
生:知。
生:有人被射中了一支箭,受傷了,自己知道,并了解得很清楚。
師:你的猜測很有道理,“智”的本義即了解情況。
生:說話像射出的箭一樣快,這也是聰明的體現(xiàn)。
師:說話快,反應快,也是智慧的體現(xiàn)。那誰來猜想一下?那后來為什么要在這個“知”的下面加上一個“日”呢?
生:了解近處的事如自己受傷,還能了解很遠的事物如太陽,這就是“智慧”。
師:你也很有智慧。
生:知道得越多,自己就會像太陽一樣發(fā)光。
師:那是智慧的光芒。從你們的發(fā)言中,我就能看到你們身上閃耀的智慧之光。
這里以游戲為引子,從造字法的角度引導學生對“智”這個字進行初步的理解,并對這個字的演變的原因作假設和猜測,為后續(xù)教學過程作鋪墊。
文本是閱讀的重要根基,文本中的事實是各類思維的基本材料。但對文本事實的把握并非易事,甚至可以說,挖掘和確認文本事實,本身就是閱讀的重頭戲。因為,文本事實往往具有隱蔽性與多義性,容易造成理解上的分歧。[3]
擁有批判性思維的人總是對既有的結(jié)論提出自己的疑問和挑戰(zhàn),而不是簡單地接受權(quán)威的結(jié)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理性分析,而不是全盤接受。對學生提出的“文中的‘笑’是‘嘲笑’還是‘善意的笑’?”這個問題,一直以來,很多人爭論不止。課上,教師這樣引導:
師:有同學問“兩小兒‘笑曰’的‘笑’是‘嘲笑’還是‘善意的笑’?”。
生:我覺得是嘲笑。
師:說說你的理由。
生:那么大的學問家,連小孩的問題都答不出來。
師:做你的老師,壓力可能會有點大。再大的學問家也不可能無所不知。
生:我覺得是天真的笑。
師:為什么?
生:孩子是天真無邪的,所以不會對長輩無禮,孩子不可能嘲笑圣人。
師:孔子是什么人?
生:大學問家、大教育家。
師:小孩提出問題,結(jié)果把這樣一個大學問家難住了,所以他們笑了,這是什么笑?
生:我覺得是得意的笑、純真的笑。哈哈,這個問題我都知道,你居然不知道。
其實,問題的最終結(jié)果并不重要,關鍵在于讓學生全程參與分析并有理有據(jù)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呵護兒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遠比對錯更為重要。
批判性思維是用分析性和建設性的論理方式對疑問和挑戰(zhàn)提出解釋并做出判斷,而不是同樣接受不同解釋和判斷。[4]如對于“孔子是不知道不決,還是知道不想回答呢?”這個問題,課中,教師這樣引導。
師:孔子有可能不知道,我們現(xiàn)在假設孔子知道,他會下結(jié)論嗎?
生:不會。
師:為什么?(學生深思)剛才我們說,這兩個小孩有什么特點?
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師:剛才同學們也說了,孔子是大學問家、大教育家。作為大教育家,你認為他在知道的情況下,會不會決斷呢?
生:不會。他會為了保護孩子的好奇心,而不去決斷。他無論判斷誰對都會傷害另一個孩子。孔子不會傷害任何一個孩子。
師:你將來要是做老師,一定會是位很高明的老師,講得很有道理??磥怼澳軟Q”是一種智慧,“不決”同樣也是一種智慧?!澳軟Q”是大學問家干的事,“不決”是大教育家干的事??鬃邮谴髮W問家,也是大教育家。他為何不決,我也不能決也。
在批判性思維培育的過程中,我們還要看學生的分析是否符合邏輯,是否經(jīng)受得住質(zhì)疑。其實“決”與“不決”也不能說明什么。學生結(jié)合自己查的資料,明白了孔子的身份,從大學問家和大教育家的角度去看“兩小兒”的反問,沒有產(chǎn)生傳統(tǒng)的“絕對化”的認知。杜威說,思維是“不斷的、一系列的思量”,它“連貫有序,因果分明,前后呼應”,批判性思維也是一個結(jié)合自己掌握的材料事實,通過大膽假設,進行持續(xù)的、連貫的、彼此呼應的推理過程。
面對同樣的文本、同樣的信息,每個人得出的結(jié)論會因各自的價值預設與邏輯起點不同而不同。結(jié)論是否具有建設性,與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思維方式等也有一定的關系。建設性思考首先是體現(xiàn)在前提與結(jié)論具有密切的關聯(lián)性,其次是論證過程的充分性。如《兩小兒辯日》的教學尾聲。
師:學到這里,同學們對“智慧”這個詞有沒有新的理解?
生:兩小兒有智慧,因為他們善于觀察,有好奇心、求知欲,這是智慧的源泉。
師:那孔子有智慧嗎?
生:“能決”是一種智慧,“不決”同樣也是一種智慧。
師:那你們通過學習獲得了怎樣的新智慧?
生:我們要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因為那是智慧的源頭。只要我們擁有這種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不斷探求,就能發(fā)現(xiàn)并獲得更多的智慧。
學生通過分析和論證,形成了屬于自己的建設性思考。由此,學生的生活觀察和既有經(jīng)驗,又會上升到新的層次。盡管有時這種思考也會有不夠全面或不完全正確的情況,但隨著學習進程的推進,學生開始尋找原因,并對原有的思維過程進行調(diào)整和完善,不斷地在新的思考、分析與論證的過程中實現(xiàn)思維的進階。
批判性思維是核心素養(yǎng)中有關“思維能力”的核心要素,在教學過程中,大力培育批判性思維,對促進學生批判質(zhì)疑、提出問題、勇于探究、解決問題、勤于反思等素養(yǎng)的提升,培養(yǎng)適應祖國未來所需的創(chuàng)新人才非常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