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軍
(甘肅省鎮(zhèn)原縣平泉中學,甘肅鎮(zhèn)原 744517)
史料實證是高中歷史核心素養(yǎng)之一,《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將其定義為:對獲取的史料進行辨析,并運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tài)度與方法?,F存的史料是認識歷史的重要方式,想要使高中生對歷史形成正確、客觀的認識,必須重視對現存史料的搜集、整理、辨析和運用,去偽存真,最大化地培養(yǎng)其史料實證能力。因此,如何基于史料實證視野構建高中歷史教學模式也成了高中歷史教學的熱議話題。
沒有什么比熱情更能促進學生的學習,所以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越來越多的教師竭盡全力地培養(yǎng)學生歷史學習熱情,史料實證就是方法之一。基于歷史的源遠流長特性,史料具有豐富性、多樣性等特點,恰好能夠滿足學生對歷史的無限好奇。教師在講解高中歷史教材內容外,不僅可以在史料實證視野下向學生出示課外史料,引導學生對其進行分析和論證,還可以鼓勵學生自主搜集史料。每一則史料都是一段引人入勝的歷史故事,能讓學生看到不一樣的歷史世界,接觸更新鮮的歷史信息,對培養(yǎng)其歷史學習熱情有很大幫助。
高中歷史核心素養(yǎng)是一個整體,而史料實證是高中歷史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一輪的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歷史教學應積極培養(yǎng)學生歷史核心素養(yǎng)。教師越是在史料實證視野下展開教學,越為學生提供充足的史料實證資源和活動,越有助于提升學生史料實證素養(yǎng),并以此帶動其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等素養(yǎng)的發(fā)展,進而全面培養(yǎng)其歷史核心素養(yǎng)。
依據《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史料實證定義與教學提示,本文認為,基于史料實證的高中歷史教學模式,主要可遵照“搜集—甄別—分析—應用”構建邏輯。
1.講解史料的正確搜集方式。沒有獲得豐富的史料,就不能順利地展開史料實證,而掌握正確的史料搜集方式,懂得通過哪些渠道和方法搜集真實史料,是獲得豐富史料的基本前提。教師應遷移自身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搜集史料備課的實際經驗,向學生全面講解史料的正確搜集方式[1]。比如,歷史教材是學習歷史的重要載體,其中有大量珍貴且真實的史料信息,可以通過翻閱教材搜集史料;精編課外輔導書也是重要的學習工具,其中有對教材史料的補充或延伸,也可以在課外輔導書中按需搜集史料;互聯(lián)網、圖書館、博物館等同樣是搜集史料的渠道,在互聯(lián)網平臺中,史料經常以短視頻、圖片、文字、音頻、影片等形式存在,可以通過關鍵詞搜索等方式搜集史料,而在圖書館、博物館中,史料分別以古籍、名著、文物等形式存在,可以通過借閱古籍、名著,參觀文物等方式搜集史料。與此同時,教師還要意識到互聯(lián)網信息的復雜性、差異性,幫助學生克服互聯(lián)網史料搜集阻礙,向學生推薦一些專業(yè)的史料搜集網站。
2.創(chuàng)造自主搜集史料的任務條件。學生掌握正確的史料搜集方式后,教師應當為其及時創(chuàng)造自主搜集史料的任務條件,使其有機會、有時間運用所學方法,自主感受史料的獲得過程。而展開來說,教師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實際需要,向學生發(fā)布課前或課后史料搜集任務。以人教版高一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第11 課“遼宋夏金元的經濟與社會”教學為例,其教學內容主要包括“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的發(fā)展”“商業(yè)和城市的繁榮”“經濟重心的南移與社會的變化”,為促進學生課堂學習,教師可以設計“遼宋夏金元農業(yè)與手工業(yè)發(fā)展情況”“遼宋夏金元商業(yè)與城市的發(fā)展趨勢”“遼宋夏金元經濟重心南移與社會變化原因及影響”三項搜集史料課前任務,要求學生通過已知渠道和方法,自主獲取有關于遼宋夏金元經濟與社會真實情況的史料信息,并嘗試整理、說明所獲得史料資源。課后,結合教材“學習拓展”提示,布置“搜集宋朝時期紙幣的發(fā)行和使用相關史料”史料搜集任務。學生分別于課前、課后搜集不同史料,并且在任務過程中采用不同的史料搜集方式,隨著史料搜集經驗的不斷豐富,初步發(fā)展史料實證能力。
甄別史料方面,教師可先指導學生結合影視資料辨析史料真?zhèn)?,再通過史料對比互證過程,使學生充分認識到史料可信度。雖然在大多歷史研究中,人們尊重其真實性,保護和應用真實史料,但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還是會出現杜撰史料的情況。基于史料實證視野展開高中歷史教學,還應使學生學會甄別后者。
1.結合影視資料。目前,以歷史為背景的影視作品數不勝數,有的力求在最大限度上還原和尊重歷史,有的則“無中生有”。以其為輔助資源進行高中歷史史料實證教學,一是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對史料的甄別意識與能力,二是能放松學生身心,弱化其歷史學習壓力,何樂而不為。教師可以整理一些以歷史為背景的著名影視作品,如《覺醒年代》《大秦賦》《大明王朝1566》《外交風云》等,將其中體現歷史的片段剪輯為一個獨立的視頻。之后,當教學進行到某一關聯(lián)內容時,在學生有序分享所搜集史料后,教師可通過多媒體播放提前準備好的視頻,使其與學生所搜集史料構成對比,鼓勵學生結合搜集到的史料與視頻內容,開動腦筋判斷不同史料真?zhèn)涡?,并說出自己認為史料可信或不可信的恰當理由。學生合作找出影視劇中“無中生有”的成分,再次對其歷史背景和所搜集的其他史料形成正確認識,史料實證能力自然而然地向前發(fā)展。
2.堅持孤證不立。孤證不立,意思是若只有一條證據支持某個結論,那么這個結論是不可接受的,這也是歷史研究始終堅持的一個原則:如果只存在一則史料證明某一個歷史事件,則該史料通常不能完全還原歷史的全貌,是不完全可信的。教師不僅應使學生對此形成正確認識,還應培養(yǎng)學生“堅持孤證不立”的良好史料實證習慣[2]。比如,基于同一歷史背景或事件,努力向學生提供或引導學生搜集多則不同史料,使多則史料形成對比、相互佐證。在此期間,師生還應特別重視相互矛盾的史料,對其矛盾處展開深入分析,找到出現矛盾的具體原因,根據矛盾深入甄別史料真實性,達到去偽存真目的。而對學生來說,這樣的史料對比互證過程可以輕松促進其史料實證能力的進一步發(fā)展。
分析史料方面,教師可將教學設計為三大環(huán)節(jié):提取關鍵內容、滲透唯物史觀、分類整理評價。三個環(huán)節(jié)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地引發(fā)學生對現有史料的深層思考,在深化高中歷史史料實證教學中具有關鍵作用。
1.提取關鍵內容。歷史源遠流長,決定了史料的豐富性,但若在實際教學中使學生過多地分析史料,會在無形中增大學生學習壓力,甚至會使高中歷史教學本末倒置,這也就要求教師在引導學生分析史料時提高針對性,關注其關鍵內容。教師可以在出示史料后,通過精準提問促成此教學。比如,在人教版高一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第10 課“影響世界的工業(yè)革命”教學中,教師先通過多媒體出示這樣一則史料:“公元1500 年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因為它標志著地區(qū)自治和全球統(tǒng)一之間沖突的開端。在這以前,不存在任何沖突,因為根本就沒有全球的聯(lián)系,遑論全球統(tǒng)一。由于歐洲人在這一全球歷史運動中處于領先地位,所以正是他們支配了這個剛剛連成一體的世界?!彪S后提出問題:“閱讀這段史料,你發(fā)現的關鍵詞有哪些?”學生在問題引導下,自覺將史料分析關注點放在“公元1500 年”“第一個重要轉折點”上,結合所學知識討論相關歷史事件,并從全球化的角度指出其意義,增強對“圈地運動”的史料實證學習,也從更多元的角度看待影響世界的工業(yè)革命問題。
2.滲透唯物史觀。唯物史觀指的是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基礎及發(fā)展規(guī)律的科學的歷史觀和方法論,任何方向的歷史研究和學習都離不開唯物史觀。教師也只有在高中歷史史料實證教學中滲透唯物史觀思想,才能使學生更客觀、辯證地分析史料,進而更正確地解讀史料,獲得更有價值的認知啟示。而滲透唯物史觀的教學方法包括辯論、話題討論、演講等。教師可以任選其中之一,或者融合多種教法,引導學生運用唯物史觀的方法論分析史料[3]。比如,在出示多則史料后,由教師組織辯論活動,設定一個容易引發(fā)學生自主辯論的話題,先引導學生說明自身觀點,再使其自主確定“正方”與“反方”,搜集能夠佐證自身觀點的其他資料。最后展開辯論。學生在辯論過程中一邊利用其他資料證明自己對教師所給史料的理解,一邊結合他人觀點從不同角度上分析史料,不斷對史料形成新的看法,既能逐漸加深對史料的客觀認識,提高史料實證能力,又能提升唯物史觀思維水平。
3.分類整理評價?;谕粴v史事件,史料不僅存在圖片、視頻、文字等形式層面的區(qū)別,還存在背景、經過、結果、人物、影響等內容層面的區(qū)別,若不能將不同形式和內容的史料準確區(qū)分開,也會造成學生的分析壓力,對高中歷史史料實證教學帶來阻礙。所以,分類整理和評價必不可少。教師可以在引導學生全面分析史料后,有意設計分類整理與評價環(huán)節(jié)。比如,借助表格工具引導學生將史料按照圖片、視頻、文字等形式區(qū)分開,借助思維導圖工具,遵照背景、起因、經過、人物、結果、影響等歷史事件發(fā)生規(guī)律和衍生內容,指導學生繪制史料思維導圖,按順序整理史料,構建系統(tǒng)的史料知識體系。學生由此形成結構化的史料認知,無論分析哪一部分的歷史,都能以最快的速度調取真實史料,展開自主實證,同樣對其史料實證能力的培養(yǎng)有極高促進意義。另外,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整理史料積累本,將試卷、報刊等材料中的史料通過裁剪、粘貼等方式整理到積累本上。這樣,教師便可隨時以積累本為載體,抽查和訓練學生史料實證能力,學生也在課余時間自主展開史料實證練習。
應用史料方面,教師應與學生同步再現與認識歷史,在時空的穿越下,有效落實感性教學,培養(yǎng)學生歷史情感與價值觀念。高中歷史教學包含“使學生掌握歷史知識”“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歷史情感與態(tài)度”兩個根本目標,所以在應用史料、推進史料實證時,應以這兩個目標為基本參照。
1.再現與認識歷史?;凇笆箤W生掌握歷史知識”目標,教師第一步可以通過史料再現歷史情景,創(chuàng)設真實的歷史情境,第二步引導學生入境,使其在身臨其境的歷史學習中深化史料實證,對歷史事件形成更加清晰的認識[4]。例如,在人教版高一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第6 課“從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國”教學,教師基于《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等古籍搜集隋唐盛世相關史料,通過古籍對“盛世”的詳細記錄,再現隋唐盛世景象,激活學生想象,讓學生大膽聯(lián)想隋唐盛世的社會景象和人民生活,全面認識隋唐盛世。之后再引導學生辨析隋唐盛世的積極影響與產生原因,學生結合史料進行深入淺出、設身處地的分析,順理成章地對這段歷史形成更深刻的認識。
2.穿越時空培養(yǎng)情感?;凇芭囵B(yǎng)學生正確的歷史情感與態(tài)度”目標,教師可以借助史料的支持,引導學生與歷史人物進行穿越時空的對話,使其體驗人物之生活,感受人物之思慮,與歷史人物形成更深層次的情感共鳴,進而在換位思考的過程中,優(yōu)化自身歷史情感與態(tài)度。此外,教師也可以結合史料做出“如果當時沒有……”等假設,引導學生思考歷史發(fā)展必然趨勢外的其他活動軌跡,在合情假設中理解某些歷史事件的必然性、重要性,影響其歷史情感與態(tài)度。比如,教師從歷史英雄人物入手,向學生出示人物生平、理想、典型事件等史料,引導學生結合史料分析人物的遠大抱負和崇高信念,感受人物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偉大貢獻,論證人物的某些選擇對歷史進程的積極推動作用,為人物撰寫短評。學生在史料實證基礎上受到歷史人物人格魅力的熏陶,學習其理想信念,爭當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爭相在歷史進程中發(fā)揮積極影響,既達成史料實證教學,也培養(yǎng)其情感態(tài)度。
綜上,歷史是指人類社會過去的事件和活動,以及對這些事件行為有系統(tǒng)的記錄、研究和詮釋,不可改變。而研究歷史需要以現有史料為載體,如文獻、圖像、實物等,任何脫離可信史料的歷史研究都是缺乏意義的。高中歷史教學必須在史料實證視野下,引導學生多維探析史料,培養(yǎng)學生卓越的史料實證能力,這也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教師重構教學模式。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搜集、甄別、分析和應用史料,通過講解史料的正確搜集方式,創(chuàng)造自主搜集史料的任務條件,結合影視資料,堅持孤證不立等手段,讓學生最大限度地體驗史料實證過程,得到有益于自身長遠發(fā)展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