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莊子:對更高境界的追求

2023-10-08 02:04陳引馳
書城 2023年10期
關鍵詞:養(yǎng)鳥鯤鵬猴子

陳引馳

大家都知道,莊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如果將中國傳統(tǒng)當中,儒道兩家做比較的話,一般來講,儒家好像是積極、進取的,道家相對比較消極。但今天我想試著從一個稍微不同的角度來介紹一下莊子。在先秦諸子百家中,在這些非常重要的思想家里邊,其實我個人特別同情莊子。他與孔子的比較,我們這里就不展開了,就以道家的兩位代表人物,老子、莊子來進行一個比較。

如果我們打開《老子》,會發(fā)現(xiàn)它非常精辟,一字一句都是格言警句,都是高度濃縮的智慧結晶,非常具有思辨性。“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世間萬事萬物都是分兩個方面的,而道的運作規(guī)律就是“反者道之動”。道是什么?“道可道,非常道”,道是沒法說的。但沒法說清楚,不代表道不存在;道一旦運作起來,任何事情都會向相反的方向轉化,所以“柔弱勝剛強”。《老子》里的話都是非常值得玩味的,影響也非常大?!独献印愤@部書可能是中國典籍里被翻譯得最多的一本。但是,如果按照中國過去的情與理這兩方面來講,《老子》就太“冷酷”了,因為有的時候真理就是很直接的;相比之下,《莊子》則是情理兼?zhèn)?。從?guī)模上也可以看出,《老子》五千言,而我們今天能看到的《莊子》大概就有七八萬字。文字多,它所能包含的東西就更多了,有理,也有情,對宇宙、對自然、對人生、對社會,都有考慮。

《老子》非常深刻,有哲理;而《莊子》則考慮得更全面。對我個人來說,我更同情莊子。所以,今天我就來講講莊子這個人。

“窮閭厄巷,困窘織屨,槁項黃馘”

對于這個話題我一直很猶豫,該怎么講,因為我對莊子這個人,其實什么都不知道。在學術的立場上,莊子其人是沒辦法寫傳的。第一個為莊子寫傳的人是司馬遷,他在《史記》的《莊子列傳》中,寫了很多對莊子的評價,但對他的事跡,只記述了一件事情。說楚國的國君,請莊子去楚國做官。莊子這個人很有意思,他不會跟人一條一條地講道理,而是講故事:“子獨不見郊祭之犧牛乎?養(yǎng)食之數(shù)歲,衣以文繡,以入太廟。當是之時,雖欲為孤豚,豈可得乎?”這件事跡其實出自《莊子》,在外篇的《秋水》和雜篇的《列御寇》中,都出現(xiàn)過,只是有一些細節(jié)上的差異?!肚锼分?,莊子問兩個楚國來的使者:“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這只神龜是覺得死后受到禮遇好呢,還是喜歡活著在泥地里爬來爬去?兩個使者當然回答在泥地里自由自在好。莊子說,那你們回去吧,我的選擇跟你們是一樣的。司馬遷就記錄了這一件事,沒有寫莊子其他的事跡。

因此,莊子是無法作傳的。要為一個人寫傳記,必須知道他的各種事跡,然后按照時間順序排下來,他早年如何,長大以后怎么樣,以及最后有什么事功,怎么走完一生。如今我們知道的有關莊子的事情,基本都是從《莊子》這本書里來的?!肚f子》一書記錄了許多莊子的言行故事。我們該如何來看待這些言行故事?是不是直接把它當成真實的事件?我覺得不是的。這些言行故事,在很大程度上是文學作品。莊子是一個非常有趣、思想靈活的人,經常隨口開玩笑,所以他的話有時候是不能當真的。

《莊子·外物》里有一個有名的故事:

莊周家貧,故往貸粟于監(jiān)河侯。監(jiān)河侯曰:“諾。我將得邑金,將貸子三百金,可乎?”

莊周忿然作色曰:“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者。周顧視,車轍中有鮒魚焉。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邪?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諾。我且南游吳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鮒魚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與,我無所處。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魚之肆!”

莊子去找監(jiān)河侯借米。監(jiān)河侯說,好呀,等我馬上把底下的錢收上來,借給你三百金。莊子一聽就不高興了,但他的回答顯示了鮮明的個人風格。莊子沒有罵人,而是講了個故事,說自己來的路上在車轍里看到一條魚,這條魚向莊子求救。莊子說,好呀,我馬上要到南方去了,南方水多,我到時候“激西江之水”來救你。魚回答,你現(xiàn)在只需要用升斗之水就可以救我,等你跑到南方再引水過來,就到賣死魚的地方來找我吧。

莊子說這個故事,當然是對監(jiān)河侯不肯當場借米給他的反駁,但故事本身卻是莊子隨便講的。所以,《莊子》這部書里講到的莊子事跡,我們不能當真,但也不能完全拋棄這些故事。因為這些事情不一定是真,但其中所表達的感情和思想是真的。這就是文學的真實。文學雖然是虛構的,但必須合情合理。

《莊子》這本書里記載的莊子,其實可以看成一個文學的人物形象,追究真假沒有必要,但里面蘊含的情感和思想,一定是真實的。通過《莊子》里的這個文學形象,我們終究還是可以接近莊子、了解莊子是個怎樣的人。

從《莊子》這本書來看,起碼可以從幾個層面來了解莊子。

第一個層面,莊子是一個普通人。相比于同時代那些有名的思想家,老子、孔子、孟子,莊子只是一個普通人。這幾個人當中,老子的官位最高,周守藏室之史,負責管理東周整個朝廷所有的文獻。有人說相當于今天的國家圖書館館長,其實還不止,實際上是國家圖書館館長兼中央文獻研究室主任。所以,老子是一個很有身份的人??鬃雍兔献幽兀窟@兩個讀書人,帶了一幫弟子周游列國,推行自己的主張,雖然失敗了,但一路上都受到了招待??鬃颖救艘沧鲞^魯國的司寇,算得上是地方大員。

相比之下,莊子的地位是最低的。司馬遷《史記》里記載他是漆園吏。什么是漆園吏?對這個問題,有不同的說法:有說法認為漆園是地名,莊子負責管理這里,所以叫漆園吏;還有說法認為,是管理漆樹園的小吏。但無論如何,這都是一個小官,跟老子肯定不能比,跟孔孟也不能比。此外,如果我們把整部《莊子》讀完,就會發(fā)現(xiàn),關于漆園,莊子幾乎沒有留下過什么文字。說明這個官職,真的是微不足道,甚至連有沒有這個官職,都是不確定的。

第二個層面,如果在這個普通人的身份上再進一步的話,那么莊子還是一個失敗的普通人,生活非常艱苦。剛剛提到的,向監(jiān)河侯借米是其中的一例?!肚f子》中另一個著名的故事,講的是莊子的同鄉(xiāng)曹商。秦王非常欣賞曹商,一口氣送了他一百輛車。曹商因此一下子非常富足,回來后,就向莊子炫耀:“夫處窮閭厄巷,困窘織屨,槁項黃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萬乘之主而從車百乘者,商之所長也?!闭f莊子居住在窮街陋巷,以織草鞋為生,整個人面黃肌瘦,但這是莊子擅長,而他不擅長的;像他這樣面見秦國的國君,受國君賞識,一下子獎賞他一百輛車,這是他所擅長,而莊子做不到的事。莊子立刻就進行了反擊:“秦王有病召醫(yī),破癰潰痤者,得車一乘。舐痔者得車五乘。所治愈下,得車愈多。子豈治其痔邪?何得車之多也?子行矣!”

這是一個很有名的故事。但在這里,我們主要看到的信息,是莊子生活困窘,處于社會的底層。但這并不意味著,莊子就徹底地“躺平”了;相反,他有著積極的、向上的更高追求。

第一個,我們可以看到,莊子的生活世界有他的樂趣,這種樂趣不僅來自人間社會,也來自整個自然界?!肚f子》里的許多故事,都來自莊子在山林當中、在河邊水岸得到的樂趣。比如,在外篇《山木》中,就說莊子在山林里走,看到一棵大樹,枝葉茂盛,但一旁的伐木者只砍伐旁邊的樹,就是不砍這一棵。問伐木者為什么,他回答說:“無所可用?!庇谑乔f子就發(fā)出感慨:“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边@棵樹就是因為它長得歪歪扭扭,所以才能活下來啊。除此以外,還有一個非常有名的成語“螳螂捕蟬,黃雀在后”也是由《莊子》而來的。

莊周游于雕陵之樊,睹一異鵲自南方來者。翼廣七尺,目大運寸,感周之顙,而集于栗林。莊周曰:“此何鳥哉!翼殷不逝,目大不睹?!卞可衍j步,執(zhí)彈而留之。睹一蟬方得美蔭而忘其身。螳螂執(zhí)翳而搏之,見得而忘形。異鵲從而利之,見利而忘其真。莊周怵然曰:“噫!物固相累,二類相召也。”

這些都來自莊子對自然界的細致觀察。以上這些是來自山林,莊子在水邊的故事就更多了,除了剛才我們講的莊子辭官的故事,還有著名的與他終生的辯友惠施的“濠梁之辯”。在《莊子》內篇《齊物論》里,還有一個非常有名的例子:“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毛嬙麗姬”都是當時有名的美人,但是魚看到她們依舊會躲進水里,鳥看到她們也會被驚嚇起飛。這種對自然現(xiàn)象的觀察,由此獲得的經驗,帶給莊子很多樂趣的同時,也帶給他許多啟發(fā)。

第二個,剛剛我們講到了“濠梁之辯”—

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鰷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

從中我們可以看到,莊子的生活并不是遠離塵世、只管他自己的,與人間智者的辯說也是他生活中極大的一份樂趣。與莊子同時但互相之間似乎未有直接接觸與交鋒的孟子,曾說“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莊子其實也是非常“好辯”的,與孟子體現(xiàn)了一樣的時代風氣和個人稟性。我們把《莊子》打開來看,其中重要篇章的最后,都有莊子與惠子的辯論。兩人是關系很好的辯友,他們的討論也非常有趣。比如《逍遙游》的最后,惠子說,自己有個大葫蘆,因為太大,所以裝不了水,一裝水就破了,也不能用來舀水,因為沒有那么大的水缸。莊子聽了,就罵他“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你心里長的都是草啊!這么大的葫蘆,為什么不考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把它當一個救生筏呢?

我時常覺得,如果《莊子》這本書,真的是莊子本人寫的話,寫到這些對話,他應該是非常得意的,他在與惠子一起進行的充滿思想情趣的辯論中,達到了對自我的提升,完成了精神境界的超越。

“獨與天地精神往來”

簡單來說,莊子就是一個現(xiàn)實當中的普通人,還是個失敗的普通人;但他從自然中,從與朋友的辯論中,獲得了極大的滿足。以上這些,好像是我對《莊子》中的故事進行了組合,然后編了這樣一個形象。但其實,莊子本人在書中有著非常清楚的表達,他對于一個人在特定處境下,應當怎樣不斷地提升自己,有著詳細的論說。這就是《莊子》的第一篇《逍遙游》?!跺羞b游》開篇講了一個“鯤鵬”的故事,故事之后,他最想要討論的,就是“逍遙”。

什么是真正的逍遙?莊子把逍遙分為四個層次。

第一層是“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xiāng),德合一君,而征一國者”。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的智力水平,讓他能夠成為一個官員,并且可以勝任這個崗位,這就是“知效一官”?!靶斜纫秽l(xiāng)”,就是說,這個人的德行,在鄉(xiāng)里被大家認可。更進一步,這樣的德行可以取信于君王,在諸侯國擔任重要的崗位,即“德合一君,而征一國”。這完整的一句話里,當然是有逐步提升的,但基本都是世俗的內容,也就是在現(xiàn)實生活當中取得成功。

很不幸,莊子自己在第一步就失敗了。但不要緊,接下來還有第二個層次。

在第二個層次中,莊子以一個人為例,即宋榮子。莊子說,宋榮子遇見這種世俗上成功的人,會嘲笑他。因為宋榮子本人已經到達了更高的境界—“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這句話,從正面來講,就是在所有人都說他好的時候,他并不會因為大家的肯定,而努力做得更好;從反面來講,就是在所有人都說他不好的時候,也不會因為這些否定而沮喪。因此,“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分得清什么是內、什么是外。來自他人的,無論是肯定還是非議,都是外在的;自己的內心能夠分清什么是對、什么是錯,而不為來自外界的榮辱所動。用今天的話來說,能夠“把握自我”。

“把握自我”并不容易,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社會人,要與社會上的其他人相互協(xié)調,要學會讓步,要學會放棄一部分權利、自由,人與人才能夠結合在一起。但在這個過程當中,有些人慢慢喪失了自我。所以,如果第一個境界講的是一個人如何獲得世俗的成功,那么第二層境界就是指在獲得成功的時候還能保持住自我。這的確是很不容易的。

第三層境界的代表是列子,也就是列御寇。宋榮子的境界雖然高,但仍舊會被列子嘲笑,因為后者的境界又不一樣—“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莊子說他可以乘著風云在天上飛來飛去,一飛就是十天半個月。這在我們現(xiàn)代人看起來,是不可能的,更加不可能比宋榮子的境界還高。畢竟,一個人能堅持自我已經非常不容易了。但從莊子的角度來說,宋榮子的“把握自我”,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把自我和他者進行對比—別人說的好壞,與我有什么關系?我覺得好的就是好的、合理的。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讓人不隨波逐流;壞處是,這一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會造成內外的緊張感。

道家思想很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要與自然萬物和諧相處。在莊子看來宋榮子的這種內與外的緊張感是不好的,而列子之所以能夠御風而行,正是因為他可以借助外物,如風、云的變化,因勢利導,順勢而為。所以,在列子看來,宋榮子與外界的對立、緊張是錯誤的,更高的境界應該是與外物融為一體,與外物和諧相處。這實際上,就是“鯤鵬”的境界—“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鵀轼B,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鯤鵬可以扶搖而上,是因為有風的助力,然后它再借用這個助力,向南飛到南方的盡頭。在說完鯤鵬的故事之后,莊子還有一個比喻,說:

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后乃今將圖南。

“一個好漢三個幫”,如果在桌上倒一杯水,取一根草放在這攤水上,這根草就會像小船一樣浮起來;但如果將整只杯子放在這攤水上,杯子就會被吸住。因為水提供的力量撐不起一只水杯。因此,鯤鵬明明要往南飛,但卻先要向上扶搖九萬里,積累更多風的力量,才能達到向南飛的目的。其實,現(xiàn)實生活當中也是這樣,一個人有了充分的積淀以后,再往前走,才可能走得更遠。

所以,列子乘風,鯤鵬萬里,就是第三層境界。但這在莊子看來,仍然不是真正的逍遙。莊子講第四層境界講得比較抽象,即“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正”就是根本;“六氣”指的是“陰、陽、風、雨、晦、明”,六種天地的變化。也就是說,一個人要抓住天地自然的根本,順從天地萬物的變化,與自然、變化合為一體,那就可以“以游無窮”,到達世間的任意一個地方。

鯤鵬雖然可以“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但必須“去以六月息者也”。過去我們對“六月息”的解釋,是鯤鵬飛六個月就停下來了。但這個解釋是有問題的,“息”就是風,“六月息”就是說,鯤鵬必須借助六月的大風才能起飛。那如果是冬天沒風的時候,該怎么辦呢?因此,從真正的“逍遙游”來講,鯤鵬和御風的列子,都是有限制的。依靠外力的同時,也會被外力限制。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呢?那就需要個體與整個天地、自然、萬物同一節(jié)拍,隨著六氣的變化而變化,這便是真正的逍遙。此外,《莊子》的最后一篇《天下》,莊子在其中對先秦各家的思想進行了評價,也評價了莊子自己,用了一句今天聽起來很奇怪的話,叫“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這恰與《逍遙游》中第四層境界的“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是吻合的,是可以相互印證的。

所以,我們可以清楚地從《逍遙游》中看到,莊子的思想中有一個自我提升的過程。他意識到人們需要世俗的成功,但這僅僅是第一步。而第二步,就是在達到世俗的成功之后,不能喪失自我,要把握住自我。到了這個層次以后,更進一步就是要善于借助外力,內外協(xié)調,因勢利導。但“借助外力”如果只是一時、一世、一地,那還是存在局限的,最終就是要與“天地精神”相往來,以達到真正的逍遙。所以,莊子對于精神境界的追求,是不斷提升、不斷超越的,而不是非常之頹唐,放下一切。

“以道觀之,物無貴賤”

在《天下》篇的最后,莊子對自己思想的完整評價是:“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于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鼻f子在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的同時,還要與世俗相處,而相處的態(tài)度就是“不敖倪于萬物,不譴是非”。第一個比較明確,就是不能眼高于頂;第二個,則是不要卷入俗世的是是非非。這是什么意思呢?《莊子》的第二篇《齊物論》討論的就是這個問題。

莊子有一句話,現(xiàn)在討論得比較多,叫“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這個人認為對的,另一個人可能認為是錯的,人們的是非觀點是不一致的。而莊子的態(tài)度,則是肯定兩方面的觀點。有人就對他提出了批評:這難道不是和稀泥嗎?其實不是的。過去人們解釋《齊物論》,認為莊子把萬事萬物看成一樣的。但這顯然不可能。莊子也知道自己的生活很艱苦,和曹商的從車百乘相比,當然是不一樣的。所以,我認為,莊子所說的“齊物”,是他在精神境界不斷提升、達到一個很高的境界后,回過頭來看這個世界的感受。這一點就非常難能可貴了。

俄國小說家契訶夫說過:“有大狗,有小狗,小狗不該因為大狗的存在而心慌意亂。所有的狗都應該叫,就讓它各自用上帝給它的聲音?!笔澜缟系娜f事萬物,都應該發(fā)出自己的聲音,它們的聲音都是合理的,擁有自己的位置。莊子的齊物,其實也是這個意思。當他在達到極高的精神境界,回看世界的時候,世間雖然存在很多差異,每個人的是非判斷也是不一樣的,站在各自的立場上,每個人的是非判斷可能都有它的合理性。所以在莊子看來,我們要放下爭執(zhí),承認人與人之間的差異,而尊重世界的多元性。

首先,莊子是尊重差異的。外篇《至樂》中,有這么一個故事—

昔者海鳥止于魯郊,魯侯御而觴之于廟,奏九韶以為樂,具太牢以為膳。鳥乃眩視憂悲,不敢食一臠,不敢飲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養(yǎng)養(yǎng)鳥也,非以鳥養(yǎng)養(yǎng)鳥也。夫以鳥養(yǎng)養(yǎng)鳥者,宜棲之深林,游之壇陸,浮之江湖,食之鰍鰷,隨行列而止,逶迤而處。

說魯國都城來了一只海鳥,因為非常珍貴,所以魯國國君把它放在宮殿里,給它提供鐘鳴鼎食的待遇,結果這只鳥驚懼不已,不到三天就死了。莊子對這件事的評價是:此以己養(yǎng)養(yǎng)鳥,不是以鳥養(yǎng)養(yǎng)鳥—用養(yǎng)人的方式養(yǎng)鳥,而不是以養(yǎng)鳥的方式養(yǎng)鳥。這也就是說,養(yǎng)鳥,要尊重鳥的特性,而不要把它與人混作一團。因此,莊子是看到了萬事萬物的差異的,而且他尊重這些差異。

那么有差異,又如何齊物呢?其實用《莊子》里我非常喜歡的一個故事,就能說清楚。

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北娋呀耘?。曰:“然則朝四而暮三?!北娋呀詯?。

這個故事非常有名?,F(xiàn)在我們一般用“朝三暮四”這個成語,形容一個人的主意變來變去。但莊子講這個故事,并不是要表達這個意思。養(yǎng)猴人跟猴子說,早上吃三個果子,晚上吃四個果子。猴子一聽非常不高興。養(yǎng)猴人說,那好,我們早上吃四個,晚上吃三個。結果猴子都很高興了。這其中的問題,大家都知道了,無論是“朝三暮四”,還是“朝四暮三”,果子的總數(shù)是不變的,都是七個。這一結果,對于養(yǎng)猴人來說是沒有改變的。但是,從猴子的角度來說,“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是不一樣的,這就是“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猴子選擇“朝四暮三”,是有它的道理的。但重要的是,養(yǎng)猴人不是猴子,而是人。猴子達不到養(yǎng)猴人的境界,而養(yǎng)猴人看得到猴子看不到的東西,那就是果子的總數(shù)是不變的。所以他跳出了猴子的是非,而同意了猴子的選擇。

《秋水》篇里有句話說得非常好,叫“以道觀之,物無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如果我們以更高的“道”的層面,來看物的話,物是沒有貴賤的。就像惠子的那只大葫蘆那樣,大葫蘆不能盛水,不能舀水,但它可以用作救生筏。只要我們以開放的心態(tài)觀察世界,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是有用的,都是“貴”的。但如果站在低一層的視角,以物的視角—例如猴子的視角—來觀察萬事萬物,那就會“自貴而相賤”,只認為自己的是好的,而別的都是錯誤的。換而言之,在猴子看來,“朝四暮三”就是比“朝三暮四”要好;但是從養(yǎng)猴人的視角來看,站在“道”的視角來看,這些都是一樣的。

莊子的齊物觀點,實際就是這樣的。在達到了很高的精神境界之后,回過頭來與世界相處,就能夠順遂每個個體的意志,“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中國傳統(tǒng)里,講一個人的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第三個境界和第一個境界講起來都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但是不一樣了,因為它是從一個更高的層面來看待。就像今天我們所做的許多具體工作一樣,內心的覺悟還是非常重要的,有了內心的覺悟,盡管做的事情是一樣的,但對事情的認識卻是不一樣的。

在過去看來,莊子相對于儒家而言,好像是退步的、消極的,但如果換一個角度來看的話,莊子其實也有不斷追求、不斷提升自我的一面。盡管在世俗當中,莊子也許是個普通人,是個失敗者,但在生活之外,他仍有精神世界的追求。而當他達到很高的精神境界后,他仍回過頭來,與世俗相處,在堅持自己的同時,又不必引起沖突,與這個世界和諧相處。這可謂是一種非常難能可貴的境界。

本文系作者在新華·知本讀書會第九十一期所做演講,刊發(fā)前經作者審定

猜你喜歡
養(yǎng)鳥鯤鵬猴子
奇瑞瑞虎8鯤鵬版
國產“大運”名鯤鵬
男猴子和女猴子
淘氣的猴子
“大力鯤鵬”運-20
猴子出海
老人的愛鳥不宜放室內
憐他世上鯤鵬小,欲踏千峰渡北溟——賞析鄭力風光詩
該不該養(yǎng)鳥
養(yǎng)鳥風俗文化與鳥具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