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袁莊鎮(zhèn)袁莊幼兒園 唐 靈
文化適宜性是指一定的社會歷史文化中所蘊藏的文化內涵、文化價值觀,對兒童成長、成才來說,這是將兒童培養(yǎng)成社會所需要的人的重要遵循。因此,課程必須體現一定的社會歷史文化,必須讓兒童在課程中的所思、所想、所做、所為體現一定的社會歷史文化要求。結合大班民俗課程,我從“一片‘冰’心”從“彰顯兒童生命回歸”“追求兒童對文化的尊重和理解”“實現一元化與多元化的辯證統(tǒng)一”三個方面闡述課程文化適宜性的價值追求。
課程不能脫離社會文化背景,回歸兒童生活是課程文化適宜性的重要價值追求。通過觀察發(fā)現,我班幼兒對幼兒園外面賣糖葫蘆的叫賣聲特別感興趣,他們常常在游戲中體現出這一生活場景。作為一種街頭小吃,幼兒對糖葫蘆的態(tài)度如何呢?投票顯示,大部分幼兒喜歡吃糖葫蘆,但也有幼兒因為山楂本身的酸澀口味而持中立態(tài)度或表示不喜歡吃,不過他們愿意制作冰糖葫蘆,期待用冰糖的甜來中和山楂的酸?!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園的課程生成應源于幼兒,教師要善于發(fā)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偶發(fā)事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苯Y合離園后幼兒踴躍購買冰糖葫蘆的行為以及投票所反映的態(tài)度,我們發(fā)現幼兒對冰糖葫蘆這一中國傳統(tǒng)美食興趣十足,我們應追隨幼兒的興趣,引導、支持幼兒對冰糖葫蘆的主要成分、制作流程等內容進行深入思考與探究,生成基于幼兒興趣的課程,豐富和提升幼兒的生活經驗與實踐能力。
幼兒生長在不同的文化環(huán)境中受不同文化的熏陶,因此形成了各自的學習模式。通過實物觀察、咨詢家長、網上查閱資料等方式,幼兒總結出制作冰糖葫蘆所需要的材料包括山楂、糖、水、糯米紙、芝麻和竹簽?!?~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指出:“大班幼兒能通過觀察、比較與分析,發(fā)現并描述不同種類物體的特征或某個事物前后的變化,能用數字、圖畫、圖表或其他符號記錄?!薄疤呛J調查表”所帶來的反饋便是大班幼兒以上兩方面能力的體現,教師要做的就是組織幼兒對調查結果進行合理的討論、分析與總結,從而有效支持幼兒的下一步行為,保證課程活動的有序開展。
通過結果分析,幼兒發(fā)現除了“水”之外,制作冰糖葫蘆還需要五種材料,于是便成立了五個項目小組,隨后小組成員自主討論并確定各自所需的材料數量?!叭ツ膬翰少從兀俊贝蠹耶惪谕暤卣f:“雪風超市!”“該怎么走呢?”幼兒結合幼兒園資源地圖,用小手在資源地圖上不斷嘗試,最后繪畫出了從幼兒園到雪風超市的路線圖。
圖1.糖葫蘆調查表
圖2.挑選山楂
一切準備就緒,幼兒步行出發(fā)!到達超市后,各組按計劃行動。“山楂在這兒!”隨著梓杰的一聲大喊,山楂組的小家伙們圍攏到跟前開始點數。芝麻組的小朋友轉了兩圈后一無所獲,在向一位穿著紅馬褂的奶奶求助后,幼兒很快在大米旁邊找到了芝麻。同時竹簽組和冰糖組的小朋友也很快完成了任務。不過,糯米紙組遇到了困難——尋找過食品區(qū)、文具區(qū),均是一無所獲,詢問超市的店員后得知雪風超市里沒有糯米紙。怎么辦?我將問題拋給幼兒,大家齊心協(xié)力出主意,最終幼兒拜托家委會從網上購買。在搜集材料的過程中,幼兒根據已有生活經驗對本組購買的物品進行“定性”,先明確所需要的物品屬于哪一類,再到對應區(qū)域中進行有目的的尋找。整個過程中,教師扮演了旁觀者和記錄者的角色,當幼兒行為受阻時不過多干涉,而讓幼兒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自主尋找答案、解決問題。
材料都配齊后,幼兒在閱讀繪本和查閱資料后,運用思維導圖繪制出制作冰糖葫蘆的圖示。由于制作冰糖葫蘆的山楂必須是干的,放學前幼兒便卷起袖子將山楂搓洗干凈。第二天,幼兒來到生活館就分組行動——一組串山楂,另一組按比例配置糖水,并輪流用鏟子攪拌。頓時,空氣中彌漫著香甜的糖漿味。幼兒迫不及待地把山楂串放在鍋里滾一滾,穿上一層晶瑩剔透的外衣,撒上白芝麻,再裹上一層薄薄的糯米紙……哇哦!還在外面好像都聽到了幼兒咽口水的聲音。文化適宜性課程的價值訴求就在于使課程不再是灌輸,而是理解、體驗、反思和探究,追求生命價值、生活意義和現實感,進而實現幼兒生命的解放與回歸。
幼兒們期待的小眼神讓人忍俊不禁。啊嗚——啊嗚——一口一口咬下去,真是妙不可言!有的幼兒被山楂酸得皺起眉頭,有的幼兒被糖衣甜得咧開小嘴,一個個都是幸福的模樣呢!冰糖葫蘆僅僅是因為好吃才受歡迎嗎?幼兒在調查中發(fā)現,原來冰糖葫蘆具有開胃、養(yǎng)顏、增智、清熱、消除疲勞等諸多藥用價值。盡管幼兒的手法非常稚嫩,制作出的冰糖葫蘆在形、色、味等方面都無法與外面賣的冰糖葫蘆相比較,但是整個制作流程幾乎還原了傳統(tǒng)工藝下冰糖葫蘆的制作流程,幼兒在“洗-串-熬-淋-撒-裹”的過程中感受著中國傳統(tǒng)工藝下浸染的文化內涵,這是傳統(tǒng)民俗文化與現代校園生活交相輝映下幼兒計劃能力、合作能力、實踐能力、操作能力不斷提升的體現,更是幼兒成功的真實寫照。
圖3.制作流程
圖4.裹糖漿
幼兒園課程文化適宜性打破了傳統(tǒng)幼兒園五大領域的目標局限,將幼兒的成長放在其熟悉的、適合的生活大環(huán)境中,從生活中尋找著力點。例如,關于如何叫賣糖葫蘆,幼兒最想體驗的還是傳統(tǒng)方法——扛草把子叫賣。在運用傳統(tǒng)工藝成功制作出冰糖葫蘆后,幼兒便對冰糖葫蘆的文化認同感愈發(fā)強烈,并逐漸延伸到與冰糖葫蘆相關的事物上。于是,我們便追隨幼兒的想法,構建一個以冰糖葫蘆為圓心不斷輻射的文化體系,將冰糖葫蘆所體現的文化適宜性在課程中進一步滲透。經驗豐富的保育老師說:“草把子就是把稻草捆綁在木棒上!”于是,幼兒帶著稻草、木棒、繩子來到美術館,在稻草的層層堆疊和繩子的圈圈環(huán)繞中,一個個形狀迥異的草把子被扛回了教室。
一切準備就緒?;谥暗捻椖啃〗M,各組組長根據成員特長制定叫賣計劃——身強體壯的幼兒扛草把子,細心的幼兒端盤子,能說會道的幼兒和別人進行條件交換,如通過抱一抱、擊個掌、握個手等方式換取冰糖葫蘆。就這樣,一串串火紅的糖葫蘆仿佛點燃了這個色彩略顯單調的寒冬。幼兒扛著草把子將酸酸甜甜的冰糖葫蘆帶到幼兒園的每一個角落。幼兒分享冰糖葫蘆的過程不僅是物質傳遞的過程,還是一種文化的蔓延,在這一過程中,“冰糖葫蘆”走出班級,走進整個幼兒園,其所代表的民俗文化在園所中全面開花,使得全園師幼近距離感受課程所體現的文化適宜性。
圖6.制作草把子
圖7.分享冰糖葫蘆
圖8.小小貨郎
“老師,我們可以將自己做的冰糖葫蘆拿到街上去賣嗎?”梓杰的提議一下子勾起了全體幼兒的小心思,幼兒都想體驗貨郎沿街叫賣的生活?!柏浝伞弊鳛槿藗冇洃浿幸环N傳統(tǒng)商業(yè)民俗,現今已不常見,何不借此機會讓幼兒進一步感受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畢竟課程體現著不同的價值觀念、文化特征,實現課程傳承與發(fā)揚民族文化的目標非常重要。
除了糖葫蘆、草把子,賣糖葫蘆還要做不少準備?!百u多少錢呢?”通過師幼合作,我們計算成本,最終定價1元/串;“如何叫賣呢?”課程文化適宜性主張在相互學習和借鑒的前提下建構課程文化,彰顯課程文化的和而不同、美美與共。于是,在欣賞過北京、天津等地不同方言的叫賣聲后,幼兒自主創(chuàng)編歌詞內容,再由教師譜曲,創(chuàng)編出獨屬于我們的叫賣聲。“在哪里賣呢?”大街上、幼兒園門口……當然是哪里人多去哪里!在這一系列的過程中,教師的參與度明顯提高。對于大班幼兒來說,不管是計算成本,還是編創(chuàng)叫賣歌都是有難度的,遠超幼兒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此時若再一味地謀求幼兒在課程中的主體性,只會阻礙課程的發(fā)展。而教師適時、適度地介入,幫助幼兒拓展了相關經驗,搭建起鏈接下一環(huán)節(jié)的橋梁,體現了教師作為支持者的角色定位。
備好一套貨郎的家當,幼兒來到繁忙的超市門口,一聲聲動聽、熱情的叫賣聲吸引了不少好奇的目光。一位阿姨問道:“你們的冰糖葫蘆好吃嗎?”瑩瑩調皮地說:“那你要試過才知道呢!”就這樣,小貨郎們開張了!可在接下來一次次的主動詢問中,很多爺爺奶奶只是對幼兒樂呵地笑一笑,然后就搖搖手走開了。一次次被拒絕,失望寫在了幼兒稚嫩的小臉上。我順勢將現實問題拋給幼兒:“沒有人購買該怎么辦呢?”洋洋提議道:“不如我們去水果店附近叫賣,喜歡吃水果的人肯定也愛吃糖葫蘆!”追隨幼兒的想法,大家兵分兩路,其中洋洋帶一組幼兒前往水果店,另一組繼續(xù)走街串巷?!疤善健苯^不是大三班小朋友們的選擇。面對不完美的現實,幼兒在聰明才智和不懈努力的支撐下,不僅賺到了錢,還收獲了喜悅與成就感,同時也體會到貨郎走街串巷的辛苦與不易。文化適宜性課程旨在以幼兒的真實生活為基礎,重視幼兒所生活的文化背景,主張課程應該不斷擴大個體的自我經驗,同時也應類化個體特征,使課程在個體生命內部激起自主感覺,在精神上獲得歸屬感,在此基礎上不斷改變、重建和擴大其經驗,進而突破個人固有的思維定勢,增強幼兒對周圍環(huán)境的應變能力。
有了上午的叫賣經驗,下午在幼兒園門口的行動便順利了許多——在幼兒的自由買賣中,在一聲聲的叫賣吆喝中,一串串晶瑩剔透的冰糖葫蘆不僅讓幼兒在園生活充滿了濃濃的煙火氣息,還拆除了社會與幼兒園之間的“高墻”,將教育延伸到社會中去。
課程的出發(fā)點是幼兒對貨郎叫賣的冰糖葫蘆所代表的文化內涵的追尋,課程的落腳點是幼兒在這樣的文化浸潤中化身小貨郎走街串巷售賣冰糖葫蘆,將民俗文化引進校園,這一踐行很好地體現了陳鶴琴先生“引進來,走出去”的教育理念。幼兒正是因為身處于這樣的文化背景之下,才能在制作、分享、叫賣冰糖葫蘆的過程中,對走街串巷的貨郎背后所代表的精神文化屬性產生深度的情感共鳴。
圖9.栽種山楂樹苗
幼兒園課程文化適宜性的獨特生命力在于幼兒的發(fā)展,我們主張幼兒園課程應關注全人教育,即關注兒童的全面發(fā)展。當幼兒希望用賺到的錢買一株山楂樹苗種在幼兒園里時,教師應傾力支持,期望我們大三班的“貨郎精神”能在幼兒園的沃土上生根發(fā)芽。其實在做出這個決定之前,幼兒的想法豐富多彩,如:買好吃的、買玩具、送給自己一個小禮物……可見幼兒最初的想法多以自我滿足為主。于是,教師適時引導,拋出問題:“我們是怎么賺到錢的?”“我們是靠什么賺錢的?”在這些問題的引導下,幼兒開始追根溯源,決定先用賺到的錢種下一棵山楂樹苗。幼兒做出這個決定不是偶然的,更不是教師的設計與安排,而是幼兒在課程中對冰糖葫蘆的文化源頭產生了感恩之情——他們愿意通過“種植山楂樹”來寄托情懷。
文化適宜性課程就是要重視文化傳承,讓幼兒通過課程習得多元文化,進而理解和尊重文化?!吧介珮浞N在哪里好呢?”實地考察之后,幼兒和園長媽媽通過商量決定將山楂樹苗種在幼兒園種植園里——男孩子一組又一組接力挖土;女孩子有的沖營養(yǎng)水、有的放置小樹苗、有的負責填土……在山楂樹落地生根的過程中,幼兒全程參與。涵涵說:“我們給山楂樹取一個名字吧!”“就叫盼盼吧!因為我們都盼著它快快長大!”于是,幼兒的一聲聲“盼盼”溢滿了整個種植園。
“盼盼長大了會結出山楂,那你們長大了會做什么呢?”抓住這一教育契機,教師適時拋出問題,幼兒開始描摹自己的夢想藍圖?!澳蔷桶涯銈兊膲粝牒团闻畏旁谝黄穑 彪S著教師的提議,幼兒紛紛將自己畫下的愿望放進“時間膠囊”,封好口后一起來到山楂樹旁。幼兒聚在一起,有的說挖深一點,有的說挖淺點,還有的拿來尺子測量,記錄夢想到地面的“距離”?!皶r間膠囊”從幼兒的手中一一傳遞而過,最后深埋進土里——愿幼兒多年后回到這里時都已心想事成!課程文化適宜性建構以尊重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經驗為出發(fā)點,強調開發(fā)課程活動可以取材于幼兒的現實生活,為幼兒提供不同的文化觀點,注重多元生活方式,認同文化的多元價值。
生活每時每刻都在向我們發(fā)出邀請,讓我們接受邀請并融入生活,與幼兒一起在不知不覺中收獲成長。一串串糖葫蘆、一聲聲叫賣聲、一簇簇不停奔波的腳步、一個個深埋樹下卻生生不息的夢想,這就是幼兒在鄉(xiāng)村文化背景下邂逅冰糖葫蘆的故事。
維果茨基認為:“人是一種文化的產物,人類歷史就是社會文化的發(fā)展過程,人的行為總是一定的社會歷史文化的反映?!闭n程以冰糖葫蘆為載體,幼兒在課程中不斷感受著中國傳統(tǒng)民俗文化的獨特魅力和地域差異,不僅了解了北京、天津等冰糖葫蘆的發(fā)源地所展現出來的文化特色,還結合幼兒園本土資源特點,創(chuàng)生出獨特且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鏈,不斷豐富園所所在地文化的內涵和外延。
幼兒在課程中的收獲不僅體現在物質層面,還體現在精神層面——幼兒將自己在課程中的收獲寄托在一株山楂樹下,這株山楂樹不僅是幼兒辛勤勞動所得的物質代表,還是幼兒堅定的“貨郎精神”、崇高的理想信念的精神象征,更是對傳統(tǒng)民俗文化的感悟、繼承和發(fā)展。真實的情境和問題推動著幼兒體驗、思考和交流,同時也讓教師看到了幼兒真正感興趣的課程就藏在真實的生活中,藏在民俗文化的不斷滲透中。幼兒的學習與發(fā)展是靠親身體驗達成的,這些事件雖微小,卻能在幼兒心中留下深刻烙印。可以說,文化適宜性課程是幼兒的一種生命體驗,更是幼兒與歷史文化的相遇、與社會生活的相遇、與他人他物的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