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婧文
《鄉(xiāng)土中國》是我國社會學家費孝通于1948年創(chuàng)作的一部研究中國鄉(xiāng)土社會的結構及其本色的社會學著作,一共收錄了《鄉(xiāng)土本色》《從欲望到需要》等十四篇文章。費孝通先生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對中國當時基層社會的特征進行了全面的論述和分析。
但是,《鄉(xiāng)土中國》這本書的創(chuàng)作年代比較久遠,一些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很難理解其中的內容。對此,教師應該怎么指導學生去閱讀整本書呢?下面,筆者就分享一下自己的教學經驗。
一、指導學生初讀《鄉(xiāng)土中國》,把握作品的主要內容
在學生初讀《鄉(xiāng)土中國》時,要提示他們提綱挈領地讀,在讀的過程中把握整本書的框架結構,理解《鄉(xiāng)土中國》的基本內容,把握作者的主要觀點,理解書中的主要概念。
以下是筆者與學生在整本書閱讀活動中整理出的比較重要的一些內容:
1. 《鄉(xiāng)土本色》
關鍵詞:
土氣:生于泥土→不流動→聚村而居
原因:小農經營、合作需要、安全保衛(wèi)、血緣繼承
血緣社會(“親親尊尊”的原則)→熟人社會(“有熟人好辦事”的規(guī)則)
陌生人社會(法律占據首要位置)
2. 《文字下鄉(xiāng)》與《再論文字下鄉(xiāng)》
《文字下鄉(xiāng)》從空間的角度論述鄉(xiāng)下人的“愚”:(1)文盲≠愚。鄉(xiāng)村是面對面的社群,可用語言傳遞信息,不需要文字,這是由生活環(huán)境所決定的。(2)鄉(xiāng)下人可能會做一些在城里人看來很愚蠢的事,其實是因為他們缺乏相關的認知而無所適從,并非智力問題。
《再論文字下鄉(xiāng)》從時間的角度論述鄉(xiāng)土社會為何不需要文字:(1)個人經歷形成經驗積累;(2)社會經驗世代傳承,這種經驗的積累與傳承未曾斷裂過。因此,他們只需用語言來教導小輩,而不需要依靠文字。
3. 《差序格局》
西方社會:“西方的社會像一捆柴,每一根柴都能找到同捆的柴,分得清楚不會亂,不同團體的界限一定是分得清楚?!边@就是“團體格局”,每個人都是團體的一份子,注重人人平等。
中國社會:“我們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fā)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紋?!边@就是“差序格局”。每個人都可以在土地上自食其力,偶爾需要伙伴;以“己”為中心,是一根根私人聯系所構成的網絡。其范圍的大小依中心勢力的大小而變化;群的極限模糊不清,天下、國等不過是這個中心推出去的社會勢力中的一圈而已。
4. 《家族》與《男女有別》
這兩篇文章講的都是中國傳統(tǒng)感情定向的問題。
西洋社會:家庭是團體性的社群,有嚴格的團體界限(孩子成年后就必須離開家庭)。所以這個社群能經營的事情很少,主要是生兒育女。
中國鄉(xiāng)土社會:家沒有嚴格的團體界限,利用親屬倫常去組合社群,經營各種事業(yè),根據需要伸縮。
“家必須是綿續(xù)的,不因個人的長成而分裂,不因個人的死亡而結束,于是家的性質變成了族?!薄澳信辉谛袨樯习粗欢ǖ囊?guī)則經營分工合作的經濟和生育的事業(yè),他們不向對方希望心理上的契洽?!?/p>
5. 《禮治秩序》及《無訟》
這兩篇主要討論鄉(xiāng)村社會中人們如何基于宗法制家庭的感情進行道德判斷和約束。鄉(xiāng)土社會是禮治社會,不知禮屬于道德問題。法制秩序的建立,不能單靠制定若干法律條文和設立若干法庭。更進一步,在社會結構和思想觀念上還得先有一番改革。如果在這些方面不加以改革,單把法律和法庭推行下鄉(xiāng),那么結果就會是“法治秩序的好處未得,而破壞禮治秩序的弊病卻已經發(fā)生了”。
6. 《無為政治》《長老統(tǒng)治》和《名實的分離》
費孝通先生認為社會權力共有四種形式:一是在社會沖突中的橫暴權力;二是在社會合作中的同意權力;三是在社會繼替中的長老權力;四是在社會變遷中的時勢權力。
7. 《從欲望到需要》
鄉(xiāng)土社會:人可以靠欲望行事。這些欲望所引導出來的行為能和人類生存的條件相合,形成一個融洽的社會秩序。
現代社會:社會變動得快,原來的文化并不能有效地給人們帶來生活上的滿足,人類不得不推求行為和目的之間的關系。在現代社會里,知識就是權力。
二、指導學生再讀《鄉(xiāng)土中國》,深入理解作品中的觀點
指導學生再讀《鄉(xiāng)土中國》,要引導他們把握作品中的觀點。我們可以就文本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閱讀整本書。
在該書中,作者把鄉(xiāng)土中國看作是包含在具體的中國基層傳統(tǒng)社會的一種特殊體系,支配著中國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以中國的事實來說明鄉(xiāng)土社會的特性。費孝通先生認為,中國社會從基層上看是鄉(xiāng)土性的。中國的鄉(xiāng)土社會是建立在自給自足的基礎上的,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們依據血緣與地緣結合成具有一定伸縮性的社會關系。中國的鄉(xiāng)土社會具有村落熟悉性、穩(wěn)定性與村落間的孤立隔絕性等特點,尊崇“教化權力”,是以禮治道德維持秩序的社會。
可提問題如下:
問題一:作者認為“私”是中國“自我主義”下差序格局的體現,但西方“個人主義”下的團體格局就不會導致“私”了嗎?
問題二:在差序格局中,作者指出了法治與人治的界限。那么,法治是否屬于廣義上的人治?
問題三:禮是鄉(xiāng)土社會公認合適的行為規(guī)范,有可能是殘酷的,但只要合于禮的行為就是“合式”的。
關于這一點,現如今它是否依然成立?對此,我們又該如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有關民主、文明、平等、公正的價值準則?
問題四:《鄉(xiāng)土中國》與我們平時閱讀的文學類文本不同,它是一部學術性著作,要解決相關的學術問題。那么在這本書中,費孝通先生主要是在解決什么問題呢?
問題五:“語言只能在一個社群所有的相同經驗的一層上發(fā)生”,那么這與古今中外語言的消失或發(fā)展有著怎樣的聯系呢?
帶著問題再讀整本書,學生對本書的內容也會有更深入的理解。
其實,《鄉(xiāng)土中國》未必離學生的生活那樣遙遠。整個中國社會本就是“從泥土中來”的,并將一直會和這片土地保持千絲萬縷的聯系。我們每一個人都和土地有著密切的關系,如何讀好這本書是教師和學生需要共同面對的問題?!多l(xiāng)土中國》就像一座美麗的花園,教師要帶領學生走進去,一覽美景,感受花園里花兒的美。
(作者單位:安徽省濉溪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