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新時代十年偉大變革的歷史學敘述

2023-09-20 17:44趙朝峰
史學集刊 2023年5期
關鍵詞:當代史歷史性著作

趙朝峰

“新時代十年”是中共二十大概括提出的專有名詞,特指中共十八大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十年?!靶聲r代十年偉大變革”是中共二十大報告對這一時期整體狀態(tài)和成就的概括。研究新時代十年雖然可以有社會學、政治學、中共黨史黨建學等不同的視角,但根據(jù)其內在特征應作為中國當代史的考察內容,并具有歷史編纂學中斷代史的特點。依據(jù)中共二十大報告,開展對新時代十年偉大變革的歷史學敘述,對于進一步深化和擴展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中共黨史都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

一、加強當代中國史中新時代十年偉大變革的研究

具有歷時性特征的“新時代十年”無疑屬于歷史學類的范疇,應當歸屬中華人民共和國史或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的“當代”范圍?!爱敶奔础爱斍斑@個時代”,當代史 ( Contemporary History,Current History,History of the Present)是研究當前時代的歷史,既具有歷史學的既往性特點,又具有與歷史認識主體共時性特征。由于受某些思想認識的影響,當代史尤其是中國當代史似乎是史學界有意無意閃避的領域。實際上,當代史在史學家那里并沒有缺席,注重當代史研究也是中國史學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中國最早的“當代史”著作當屬孔子作的《春秋》,“上揆之天道,下質諸人情,參之于古,考之于今”。(《漢書》卷五六《董仲舒?zhèn)鳌?,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2524頁。)司馬遷的《史記》,“雖敘三千年事,其間詳備者,唯漢興七十余載而已”。((唐)劉知幾:《史通》卷一六《雜說上第七》,遼寧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138頁。)鴉片戰(zhàn)爭后,在中華民族命運轉圜的緊要時刻,受經(jīng)世致用思想的影響,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年間有大量當代史著作問世,魏源的《圣武記》和《道光夷艘征撫記》、梁廷枏的《夷氛聞記》、夏燮的《中西紀事》、王闿運的《湘軍志》、姚瑩的《東槎紀略》、梁啟超的《戊戌政變記》等皆如是,并在推動中華民族意識覺醒、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程中發(fā)揮了先導作用。在科學社會主義發(fā)展史上,研究當代史也是推動革命實踐的重要內容,馬克思撰寫的《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1848年至1850年的法蘭西階級斗爭》《德國革命與反革命》等著作就是那個時代的當代史。《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對二月革命到波拿巴政變時期法國階級斗爭的歷史經(jīng)驗做了深刻總結,恩格斯評價該著作“在事變剛剛發(fā)生時就對事變有這樣透徹的洞察,的確是無與倫比”,“是一部天才的著作”。(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66頁。)

與古代史相比,當代史研究有其獨到優(yōu)勢和重要價值。就研究優(yōu)勢來說,當代史研究具有便利的資料搜集、切近的研究對象、鮮活豐富的現(xiàn)實觀察和記述等先天條件,這是時間久遠的古代史研究所無法比擬的。近代著名思想家梁啟超特別重視當代史研究,他說:“史事總是時代越近越重要”,“以史學自任的人,對于和自己時代最接近的史事,資料較多,詢訪質證亦方便,不以其時做成幾部宏博翔實的書以貽后人,致使后人對于這個時代的史跡永遠在迷離惝恍中,又不知要費多少無謂之考證才能得其真相,那么,真算史學家對不起人了”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商務印書館2011年版,第107頁。)更為重要的是當代史與研究者共時性特點決定了其具有更強的現(xiàn)實關懷性,有著社會學、新聞學的功能價值。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奠基人李大釗指出:“把人類橫著看就是社會,縱著看就是歷史?!保ㄖ袊畲筢撗芯繒幾ⅲ骸独畲筢撊返?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01頁。)可見,當代史研究在某種程度上就是進行另一種社會學考察。李大釗還把報紙報道看作是當代史研究,他說:“報是現(xiàn)在的史,史是過去的報?!保ㄖ袊畲筢撗芯繒幾ⅲ骸独畲筢撊返?卷,第188頁。)當代史研究中體現(xiàn)的社會學、新聞學特點能夠在一定條件下影響社會輿論、優(yōu)化社會決策和推動社會發(fā)展,這也是古代史研究所無法企及的直接現(xiàn)實價值。列寧深刻指出:“我們必須做政論家經(jīng)常要做的事情——寫當前的事件并力求使我們的描述能夠給運動的直接參加者和活動在現(xiàn)場上的無產(chǎn)者英雄們帶來更多的幫助,能夠促進運動的擴展?!保ㄖ泄仓醒腭R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列寧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190頁。)

歷史從哪里開始,思想進程也應當從哪里起步。加強新時代十年的研究,科學總結這一時期各個領域的經(jīng)驗教訓,是當代史學工作者的使命任務。中共二十大將新時代十年定位為“偉大變革”,這就需要我們從歷史學角度深入考察新時代十年所經(jīng)歷的“極不尋常、極不平凡”時代背景,(中共十九大回顧過去五年“是黨和國家發(fā)展進程中極不平凡的五年”(習近平:《習近平著作選讀》第2卷,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2頁),中共二十大回顧過去五年是“是極不尋常、極不平凡的五年”(習近平:《習近平著作選讀》第1卷,第2頁)。)系統(tǒng)分析新時代十年承前啟后的歷史轉折,全面研究新時代十年歷史發(fā)展的內在邏輯和運行機理,通過探討歷史主體和歷史客體間的互動關系,真切展現(xiàn)新時代十年偉大變革的歷史過程和結果,并依據(jù)大歷史觀在比較中對新時代十年做出客觀評價,從而真正發(fā)揮歷史研究求真和至善的學科功能。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共二十大既為當代中國史研究明確了新任務,又是深化和延展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研究與中共黨史研究的新契機。

二、依照歷史研究規(guī)律書寫新時代十年偉大變革

歷史研究要通過一定的形式表達出來,形成具體的歷史學記述。學者們將其稱之為歷史學敘述或敘事。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敘述和敘事二者之間并沒有明顯的詞意區(qū)別,敘述是“把事件的前后經(jīng)過記錄下來或說出來”,敘事為“敘述事情”。史學理論的一些流派認為,“敘事”是具有特殊內涵的史觀表達。敘事主義者“對歷史學文本性的強調,得出他們否認了過往歷史的真實存在的結論”。(彭剛:《敘事的轉向:當代西方史學理論的考察》,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228頁。)這顯然與歷史唯物主義強調的歷史客觀真實性和可認知性等有著根本的不同,將使人類對自己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的認識失去任何意義。因此,對新時代十年偉大變革的研究應當貫徹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遵循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敘人敘事,客觀敘寫新時代十年的歷史面貌。

歷史是整體性的客觀存在,新時代十年偉大變革要從總體上呈現(xiàn)。歷史是已經(jīng)發(fā)生的既成結果,具有與自然存在同樣的客觀性。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歷史就是歷史,事實就是事實,任何人都不可能改變歷史和事實。”(習近平:《在紀念全民族抗戰(zhàn)爆發(fā)七十七周年儀式上的講話(2014年7月7日)》,《人民日報》,2014年7月8日,第2版。)但歷史不可能自我呈現(xiàn),必須通過歷史研究實現(xiàn)重構。而重構真實的歷史必須具有整體觀念,否則就會陷入盲人摸象的境地。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歷史可以從兩方面來考察,可以把它劃分為自然史和人類史。但這兩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類史就彼此相互制約?!保ㄖ泄仓醒腭R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146頁。)這就克服了把自然和社會機械分離的形而上學觀點,把人類社會歷史看作是人和自然相互影響而又各自獨立自成系統(tǒng)的整體。因此,研究新時代十年可以從兩方面考慮,一方面,從中華文明史的視角看,這十年的偉大變革可以從人與自然交互關系中寫就出具有廣闊歷史空間的總體史。同時,生態(tài)文明建設也是這一時期的鮮明特征,中國“開展了一系列根本性、開創(chuàng)性、長遠性工作,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前所未有,生態(tài)文明建設從認識到實踐都發(fā)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的變化”。(習近平:《努力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xiàn)代化》,《求是》,2022年第11期。)另一方面,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的視角看,新時代十年偉大變革可以著重考察這一時期“一切關系在其中同時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會機體”,(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23頁。)從生產(chǎn)力和生產(chǎn)關系、經(jīng)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中寫出總體社會發(fā)展史,也可以參考社會學的理論,在深入研究社會諸要素及其相互運動的基礎上,寫出新時代十年的總體社會史。中共二十大報告“從16個方面系統(tǒng)總結了新時代10年的偉大變革”,(習近平:《在二十屆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2022年10月25日)》,《求是》,2023年第2期。)為總體史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礎,但還不是結構主義意義上的社會有機體歷史,屬于歷史學研究中的專題史或專史,尚需在橫的方面進行整合。

歷史是過去在時間上的演變發(fā)展,新時代十年偉大變革要在過程上有反映。人類社會有機體之所以綿延不斷、生生不息,是因為其具有沿襲發(fā)展的歷史邏輯,是連續(xù)性和階段性的統(tǒng)一。正如馬克思所說:“歷史不外是各個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代都利用以前各代遺留下來的材料、資金和生產(chǎn)力;由于這個緣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變了的環(huán)境下繼續(xù)從事所繼承的活動,另一方面又通過完全改變了的活動來變更舊的環(huán)境?!保ㄖ泄仓醒腭R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168頁。)這些論述深刻揭示了歷史依次更替的繼承和發(fā)展的邏輯。一方面,“利用以前各代遺留下來的材料、資金和生產(chǎn)力”反映了以生產(chǎn)力發(fā)展為基礎的歷史聯(lián)系性和繼承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是從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向明天,歷史的聯(lián)系是不可能割斷的,人們總是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向前發(fā)展的?!保暯剑骸读暯近h校十九講》(內部使用),中央黨校出版社2015年版,第242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和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都不是突然而至的,而是中國共產(chǎn)黨和中國人民經(jīng)過了長期努力“奠定了堅實基礎、創(chuàng)造了良好條件、提供了重要保障”。(習近平:《習近平著作選讀》第1卷,第4頁。)另一方面,“通過完全改變了的活動來變更舊的環(huán)境”體現(xiàn)了人類在歷史主動中通過解決矛盾和問題實現(xiàn)了發(fā)展。新時代十年偉大變革是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不斷解決舊矛盾和新問題而在認識和實踐上的躍進,中共二十大報告在強調十年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指出了亟待解決的“一系列長期積累及新出現(xiàn)的突出矛盾和問題”。(習近平:《習近平著作選讀》第1卷,第4頁。)因此,研究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要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聯(lián)系和發(fā)展、變與不變的邏輯中,充分展現(xiàn)這一時期采取的戰(zhàn)略性舉措、推進的變革性實踐,以及實現(xiàn)的突破性進展、取得的標志性成果等,完整呈現(xiàn)歷史發(fā)展的背景、過程和結果的邏輯。

歷史是與自然相聯(lián)系的人類社會歷史,新時代十年偉大變革要生動呈現(xiàn)人民群眾的偉大創(chuàng)造。天地之間,惟人為大;歷史發(fā)展,人是主體。歷史由人類創(chuàng)造,靠人類記錄和認知。歷史研究不去敘人則無以敘事。馬克思、恩格斯指出:“歷史什么事情也沒有做,它‘不擁有任何驚人的豐富性,它‘沒有進行任何戰(zhàn)斗!其實,正是人,現(xiàn)實的、活生生的人在創(chuàng)造這一切,擁有這一切并且進行戰(zhàn)斗?!保ㄖ泄仓醒腭R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95頁。)人民創(chuàng)造歷史,勞動開創(chuàng)未來。歷史敘述應該見人見事,研究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既要生動呈現(xiàn)人民群眾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斗爭和脫貧攻堅斗爭中的偉大創(chuàng)造及挺身而出的壯舉,又要充分再現(xiàn)包括新就業(yè)群體在內的普通勞動者的奮斗,用豐富的歷史事實詮釋新時代十年凝練出的偉大抗疫精神、脫貧攻堅精神、北京冬奧精神、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和工匠精神等。

三、根據(jù)歷史評價標準認識新時代十年偉大變革的定性定位

歷史研究是對既往現(xiàn)象進行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的過程。歷史是客觀的,而人們認識和評價過去則是主觀的,如何使主觀符合客觀,就必須有科學的史觀指導。正確認識和評價新時代十年,也是歷史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

中共二十大報告將新時代十年的狀態(tài)定性為“偉大變革”,(習近平:《習近平著作選讀》第1卷,第13頁。)直接表現(xiàn)為這十年“黨和國家事業(yè)取得歷史性成就、發(fā)生歷史性變革”。(習近平:《習近平著作選讀》第1卷,第5頁。)成就和變革的“歷史性”特征需要從歷史哲學的角度去認識。歷史性與現(xiàn)實性是相聯(lián)系的,這表明一定時期的人、事及社會在影響方面實現(xiàn)了對過去的超越和為未來創(chuàng)造了現(xiàn)實前提或基礎,構成了事物未來發(fā)展趨勢的一個基本立足點。正如馬克思恩格斯所說:“歷史的每一階段都遇到一定的物質結果,一定的生產(chǎn)力總和,人對自然以及個人之間歷史地形成的關系,都遇到前一代傳給后一代的大量生產(chǎn)力、資金和環(huán)境,盡管一方面這些生產(chǎn)力、資金和環(huán)境為新的一代所改變,但另一方面,它們也預先規(guī)定新的一代本身的生活條件,使它得到一定的發(fā)展和具有特殊的性質。”(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172頁。)習近平總書記又把新時代十年的變化表述為“黨和國家事業(yè)取得全方位、開創(chuàng)性歷史成就,發(fā)生深層次、根本性歷史變革”。(習近平:《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18年5月4日)》,《人民日報》,2018年5月5日,第2版。)“全方位、開創(chuàng)性”“深層次、根本性”是“歷史性”在哲學上表現(xiàn)出的質的革命性特征。因此,“歷史性”既有量的確定性又有質的規(guī)定性。

從根本上說,新時代十年的“歷史性”定位是基于馬克思主義大歷史觀的認識。大歷史觀并非指歷史觀的“大小”,而是關于大歷史的觀點和認識,是相對于小歷史來說的。大歷史觀強調“從歷史長河、時代大潮、全球風云中分析演變機理、探究歷史規(guī)律”。(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511頁。)強調歷史長河就是把歷史現(xiàn)象“放在歷史大進程中審視”,(習近平:《論堅持全面深化改革》,中央文獻出版社2018年版,第259頁。)通過歷史縱向比較做出客觀評判。正如列寧所說:“判斷歷史的功績,不是根據(jù)歷史活動家沒有提供現(xiàn)代所要求的東西,而是根據(jù)他們比他們的前輩提供了新的東西。”(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列寧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154頁。)“新的東西”就是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內涵為人民群眾利益的增長。強調時代大潮就是評判歷史現(xiàn)象是否“順應時代發(fā)展潮流、把握人類進步大勢、順應人民共同期待”。(習近平:《攜手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在中國共產(chǎn)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上的主旨講話》,《人民日報》,2017年12月2日,第2版。)強調全球風云就是把歷史現(xiàn)象放到世界的風云變幻中審視,在橫向的比較中做出判斷。因此,研究新時代十年偉大變革要運用計量史學的方法,通過定量的研究展現(xiàn)這一時期的狀況,使其符合定性的評價。同時,運用比較史學的方法,把新時代十年放在歷史長河、時代大潮、全球風云的縱橫比較中定位和定性,深刻說明其在中共黨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和中華民族發(fā)展史上的“里程碑意義”。(習近平:《習近平著作選讀》第1卷,第13頁。)

“歷史性”定位的質的飛躍特點,也是史學研究中進行歷史分期的重要依據(jù)。就改革開放歷史來說,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歷次黨代會報告也曾使用過“歷史性”定位的標題,主要集中在改革開放初期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初期。中共十二大報告和中共十三大報告第一部分分別用了“歷史性的轉變”和“歷史性成就”,這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進入現(xiàn)代化建設新時期的根本標志。中共十九大報告和二十大報告第一部分分別用了“歷史性變革”和“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即前述的歷史性成就和歷史性變革,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根本體現(xiàn)?,F(xiàn)實的結論都有歷史的積淀,從歷史學角度深刻分析“歷史性”,對歷史現(xiàn)象進行全面、系統(tǒng)、整體性還原,不但能夠對新時代十年偉大變革有切實認識,而且能夠從思想史的角度呈現(xiàn)這一時期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國式現(xiàn)代化理論體系等創(chuàng)新理論的歷史邏輯,進而深刻認識新時代十年斷代史對于未來中國發(fā)展的重要價值。

總之,歷史研究是回溯性考察,重點是要“把過去的事件整頓成為有先后次序的因果關系”,([英]愛德華·霍列特·卡爾著,吳柱存譯:《歷史是什么?》,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第94頁。)探討其變革的內在邏輯機理,發(fā)現(xiàn)其順時性變化的原因,正如李大釗所說:歷史研究“必須認人事為互有連瑣,互有因果關系者,而施以考察,以期于事實與事實之間,發(fā)現(xiàn)相互的影響與感應,而后得觀人事之會通”。(中國李大釗研究會編注:《李大釗全集》第4卷,第187頁。)但新時代十年作為社會有機體的斷代史,有的事件并沒有過程性完結,還在繼續(xù)或發(fā)展,有的“工作還存在一些不足,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習近平:《習近平著作選讀》第1卷,第12頁。)尚需有更加完整和完美的結果呈現(xiàn)。正如馬克思所說:對人類生活形式的思索“是從事后開始的,就是說,是從發(fā)展過程的完成的結果開始的”。(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第93頁。)這需要從更長時間段審視新時代十年歷史,以更好地認清這段歷史的本來面目,做出更加客觀的歷史評價。

*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新時代十年的偉大變革及其歷史意義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猜你喜歡
當代史歷史性著作
和秘密對話,窺見一部關于童年的“當代史”
柴文華著作系列
趙軼峰著作系列
楊大春著作系列
“美好生活”從主觀愿望到執(zhí)政理念的歷史性提升
李帆著作系列
重構中國當代史研究的問題意識
脫貧攻堅取得歷史性重大成就
40年,中國實現(xiàn)歷史性跨越
“當代史”意識的凸顯與寫作路徑的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