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詩經》中對于農耕景象、民俗風情描述之詩句可以追溯為鄉(xiāng)村概念的源頭,那么當進入陶淵明的時代,其概念就已經包含了人與外部事物關系的緊張態(tài)勢。直到歸隱山林成為失意的讀書人可選擇的另一條路時,鄉(xiāng)村概念已然包含了個人與群體關系的意味。到文學史的新階段,鄉(xiāng)村作為文學的一種原型被保留了下來,文學、鄉(xiāng)村被不斷提及與討論,延續(xù)已久,文學傳統建構了一條貫穿文學史的敘事脈絡。鄉(xiāng)村文學一直以來仍是百年中國文學史中的文學主流,故而在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中,鄉(xiāng)村敘事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存在,林白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進入21世紀以來,鄉(xiāng)村所承載的田園風光、風土人情、倫理秩序被挑戰(zhàn),鄉(xiāng)村開始了漫長的重建過程。作家們敏銳地意識到了這一點,作品創(chuàng)作在情感立場與題材選擇上都發(fā)生轉向。如同關仁山所說:“在新的躁動、分化和聚合中,孕育著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裂變后的鄉(xiāng)村和農民,懷著難解的憂患和繁復的向往走向了歷史的新形態(tài)?!睆倪@個角度上來看,鄉(xiāng)村兼顧了一層文化實體的意義。林白這一時期的作品同其他鄉(xiāng)村書寫者一樣,以自身的寫作經驗為基底,通過對過去鄉(xiāng)村的書寫,來體察面臨變動的鄉(xiāng)村形態(tài),試圖去發(fā)現鄉(xiāng)村的一種新的文化形態(tài)。
一、敘事:閑散化的問題
面對多樣性的鄉(xiāng)村社會,諸多作家們在不同程度上感受到了傳統的鄉(xiāng)村生活正在逐步因外部沖擊而瓦解,強烈的自我保護意識促使作家們嘗試以各種藝術形式去駕馭鄉(xiāng)村生活的紛亂圖景,試圖去描繪當下的鄉(xiāng)村全貌。在這一過程中,鄉(xiāng)村的復雜性讓鄉(xiāng)村在作家筆下呈現的多是支離破碎的形象。林白作品中這些鄉(xiāng)村形象同樣示人以碎片與破碎,缺乏整體性。但不同于其他作家面對鄉(xiāng)村圖景的無力,林白對鄉(xiāng)村圖景的描寫是基于她自己主動的美學追求。林白自己就曾說,“片段離生活更近。生活已經是碎片,人更是”。
《婦女閑聊錄》用221個片段構成文本,將鄉(xiāng)村生活的荒原圖景借木珍之口呈現給讀者,展現王榨村三十年細碎、雜亂的鄉(xiāng)村生活。作家拋棄了對于生活經驗的總結與凝練,在這種“閑聊”的敘事方式影響下,我們難以找到作者的價值判斷以及思想傾向,只有接受作者所描述的生活實錄?!度f物花開》借描寫王榨鄉(xiāng)村的原生態(tài)景象來展現鄉(xiāng)村社會和城市社會之間的關系。雜亂的文章結構和碎片化的敘述也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視為林白對文體的追求,在追求過后,王榨景象成為了一個混亂與無序的后現代世界,很難不讓人認為這是林白心目中所認同的鄉(xiāng)村圖景。
林白自寫作之初就注重對感覺的把握,對建立在感覺之上的想象極為推崇。這些小說的寫作動力來自于她對于這種“鄉(xiāng)村生命力”的感覺:“她的生活態(tài)度對我影響也很大,她的勃勃生機對我有很大觸動”,“這部小說(《萬物花開》)的主題應該是生命與自由”。有論者以此稱贊林白對于原始生命力的敏銳把握以及對小說中混亂鄉(xiāng)村圖景藝術效果的呈現,但在《婦女閑聊錄》和《萬物花開》的寫作過程中對于表現之后的挖掘似乎被隱沒了。
《婦女閑聊錄》不是一部簡單的作品,它代表林白個人寫作風格一個巨大的轉變,也被批評家們和讀者視為林白從“個人化寫作”的封閉寫作狀態(tài)中掙脫出來,探索鄉(xiāng)村社會的一個新的嘗試。她在后記中說:“它部分地改變了我?,F在我不喜歡優(yōu)越感,無論是藝術的,還是生活的;我也不喜歡矜持,無論是文學,還是人之間。曲折的心理、晦澀的意象、極端的情感、瘋狂的表達、銳利的鋒芒、嘶啞的叫喊,它們裝飾了一些人的夢想。但另一些人,更多的人,是在真實的世界里。在恒久的日常生活里,大多數人就是那些隨意生長的樹木花草,它們漫無際涯,迎著灰塵和廢氣,在被污染的水和沙塵暴中?!毙≌f采用女性敘述的方式,以一個名叫木珍的婦女視角講述一個個碎片化的小故事,將文本的話語權讓位于木珍的敘述,作者自己的聲音則消失在文本中。
小說對方言的介紹與韓少功的《馬橋詞典》類似,二者對于鄉(xiāng)村語言的使用都情有獨鐘,一定程度上借助言語來建構鄉(xiāng)村社會的圖景。在向鄉(xiāng)村語言靠近的過程中我們不難發(fā)現一些被現代社會話語體系遮蔽的東西,比如城市社會與鄉(xiāng)村社會對于同一個詞的理解。如小說中提到的“老實”這個詞,在現代社會中,老實意味著值得讓人相信。而在王榨村人的理解中,大家都去偷東西,如果王榨村的人不偷,那么別人就會以為王榨的人很“老實”,進而輕視他們。再比如“苕”這個詞,在湖北方言中含有“不精明”的意思,顯然不是一個正向詞語。在木珍口中塑造的鄉(xiāng)村世界不同于文學傳統中既定的現實世界,后者遵循的邏輯是有條理性以及權威性。作為話語權的象征,這種條理性以及權威性在鄉(xiāng)村社會是被忽略甚至包容的,王榨村人的行為方式遵從的是鄉(xiāng)村社會賴以維系的倫理道德秩序,王榨村人就以這種語言秩序去處理日常生活。小說中不斷提及的有關“性”的描述,比如木匠帶一個海南女人回家時,木匠母親對三兒媳喜兒說讓她跟大哥好;比如一個女人在家偷腥被公公發(fā)現,女人反倒罵其是畜生等的故事情節(jié)本應成為引起沖突的催化劑,但在木珍口中這些東西都變得習以為常,甚至被日常化了。鄉(xiāng)村社會將違背普遍認知和一般邏輯的事物以一種難以想象的力量吞并,并化解了其中的劇烈矛盾沖突。木珍的敘述就把這種沖突消解然后如實吐露,我們可以透過這種敘述看到鄉(xiāng)村世界中所蘊含的一種巨大能量及活力,鄉(xiāng)村文明與城市文明關于詞與詞之間的理解以及語言表達上的差異現象也指向了一種不同文化之間的關系。
而問題在于多層次的鄉(xiāng)村社會被重新編排成碎片化的故事情節(jié),即便“《婦女閑聊錄》是絕對真實的”,可如果此種敘述方式的背后指向的僅僅是一些鄉(xiāng)村社會的基本素材是不能夠讓人滿意的。林白若要表現鄉(xiāng)村原始樣態(tài)的生活,那么參與途徑不應該僅是記錄。紛亂的文本結構對應混亂無序的鄉(xiāng)村生活圖景,是作者個人化傾向的選擇。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林白在面對寫意與寫實的沖突時所展現的對于鄉(xiāng)村社會的無力把握,也許只能通過這種借別人的話語整合與調序來加以掩飾,從而放棄了自己向內探索的習慣,這就使小說的文體創(chuàng)新意義大于表現鄉(xiāng)村的意義了。
二、追問:小說文本之后
如果說從《婦女閑聊錄》到《萬物花開》是林白鄉(xiāng)村敘事的進一步嘗試,那么《北流》至少有著在這一嘗試基礎上的總結意味。林白歷時八年完成的新作《北流》就如她自己所說,“注疏箋體例,給了《北流》一個最完美最恰當同時也最開放的容器,這個容器可以隨意放大和收縮,無窮無盡地注下去,無窮無盡地疏下去,如果不剎住,還可以裝下很多東西。這個正是我需要的”,然后“它扎根于南方,然后向北,也向其他方向移動,最終抵達整個世界”,《北流》也就成為一個可以包容萬物的容器,是北流,又不是北流。
北流的意象在林白的小說中并不少見,如《致一九七五》的南流,《北去來辭》的圭寧,《北流往事》的廣西邊城。刻意的反敘事正如她自己看待故鄉(xiāng)的詩句“因為世界并沒有給我故鄉(xiāng),只給了我武漢”一樣,反倒顯得北流在她心中尚存一席之地。這些關于鄉(xiāng)村的記憶在小說以一首長詩《植物志》呈現,北流就像長詩中所描繪的一樣,擁有各種茂盛的、多態(tài)的植物,這些植物與自己、與人類的勞作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然后一同向上生長,原始生命力的澎湃再一次直白地出現在林白的文字中,而這一次知識分子形象不再隱于人后了。
小說從名叫李躍豆的作家返鄉(xiāng)情節(jié)引出對后文北流的多維度敘述,并借多維度敘述完成對于北流的整體性敘述。而通過李躍豆的形象不難發(fā)現作家投放在其身上濃重的自傳性,林白將自身的經驗、經歷以及情感判斷放在了李躍豆身上。特殊的體例讓李躍豆可以游走于北流內外活動中,但李躍豆和北流內外的世界總保持著一個似有若無的距離,時而走進其中時而身處其外。內視角的差異類似薩義德在他的《文化與帝國主義》中關于“流亡”論述,而在《北流》中這種“流亡”的視角更多地建立在鄉(xiāng)村世界與外部世界的意義上。在薩義德的書中,他認為,自己獨特身份背景以及學者的視角讓他成為了一個在“邊界”探索的人,書中所強調的是一種精神上的流亡,“流亡”不僅成為他們思考問題的方式,還成為一種新的安身立命的方式。這種“邊界”賦予的雙重視角提供了“文化并置”“判斷歷史現狀的產生”“開創(chuàng)新的個人生活”三個好處。在這個意義上,知識分子回答的就不是他個人的生存現狀,而是一種超越個人的觀察、生活、研究態(tài)度。特殊角度同樣出現在李躍豆身上,讓其擁有合理的身份去一覽北流的種種,這種“流亡”并不是絕對意義,而是像水一樣可以完美地融入兩邊世界,在歷史交匯中形成獨特思考,從而去完成個人化的宏大敘事。無論是李躍豆對于人事的體悟,還是對于詩詞與民謠,林白都投入了大量筆墨。它并不推動情節(jié),只是如實地描繪從而建構北流的世界。小說在內容與形式上的復雜,遵循的是她一直以來對于感覺的推崇,這種感覺構成形式,一定程度上成為《北流》世界的構成方式。她與小說中那些充滿活力的植物建立了親密的關系,在二者之間建構了屬于林白自己的一套話語系統,小說中不止寫了大量的植物,還透過植物刻畫鄉(xiāng)村社會人與土地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以及人與自己的關系,這樣描述自然就不止局限于特定的事物,它讓北流不僅是北流,讓一切事物“從時間中涌來”。
小說中不使用傳統文本中的線性敘事,我們暫且將“植物”理解為小說中的敘事主干,那么豐富主干的還有林白一直以來對于語言的一種關注。小說中主人公的身份讓她口中關于文學與理想的句子都顯得順其自然,但對于小說中出現的北流方言她也懷著極大熱情。她說“我的第一反應是,所有方言對中國現代文學書面語的貢獻都是大的”,與《婦女閑聊錄》中木珍的方言敘述相比,普通話和方言之間的關系問題在《北流》中被自然呈現了出來。小說中米豆說普通話被躍豆稱之為“完全是他生活的反面”,而只有在說方言的時候,米豆才擁有“野蜂似的活躍”;還有李躍豆在外游歷,聽到與北流話類似的香港話,從中獲得了某種勇氣。小說中話語系統間的對立得以讓我們看到林白對于方言的立場,語言建構了我們的精神世界從而改變我們的物質世界,“李躍豆詞典”的出現更是語言重要性的證明。語言和植物一樣都象征了北流的鄉(xiāng)村社會,而她也用陳述句表達了疑慮,“時代車輪滾滾,隨便一想,方言遲早會被普通話的大車輪碾壓掉的”。而問題關鍵顯然不在方言,而在方言背后那個北流鄉(xiāng)土世界是否還有存在的空間。
過去、現在、未來在這一部《北流》之中交匯,成為一個復雜的混合體結構,敘事的秘密在于將情節(jié)排序與整理,使《北流》成為“一部失落沉淀的歷史,也是一部尋而復得的歷史”。
三、結語
今天,城市與鄉(xiāng)村之間的關系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城鄉(xiāng)之間的差異在逐步縮小的同時,鄉(xiāng)村文化卻逐步退出了視野。我們對于鄉(xiāng)村文化的討論似乎一直在延續(xù),但面對紛繁復雜的鄉(xiāng)村社會的研究卻逐漸隱沒。在這種特殊的情況下,對于當代文壇有著重要貢獻的女性作家林白,其作品鄉(xiāng)村敘事價值無論是在文學的層面還是在現實的層面,都有重要的意義。這個意義不僅僅表現在林白創(chuàng)作過程中關于鄉(xiāng)村敘事的變動,還表現在被大多數人稱贊的鄉(xiāng)村社會所具有的生命力在現實意義上如何展現在我們的生活中。一種新的挑戰(zhàn),一個新的要求已經出現。
作者簡介:譚銘(1998—),男,壯族,廣西大化縣人,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2021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現當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