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建蘇
河北政法職業(yè)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61
自2017 年以來,在教育領域掀起了課堂革命。2021 年10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推動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高質量發(fā)展的意見》提出“堅持面向市場、促進就業(yè)”“人才培養(yǎng)與市場需求相對接”“堅持面向實踐、強化能力”的工作要求。
課堂革命實質上是教育觀念、教育模式、教學內容的轉變,高職法律專業(yè)培養(yǎng)的是實用型、應用型技能人才,課堂革命就是應該注重培養(yǎng)學生運用法律知識處理法律事務和解決實際糾紛的能力。教師要更新教學理念、重構課堂內容,改革教學方法,以學生綜合素質培養(yǎng)為中心,積極創(chuàng)設“為學而教”課堂。
一直以來,高職法律專業(yè)學生對法律課程學習存在如下特點:知識點記憶了,但不能理解;或者能夠理解知識點的含義,但不能準確規(guī)范地表述;或者知識點能夠理解與記憶,但不會解決實際問題。這些都是傳統(tǒng)的學科體系的教學造成的。
高職法律專業(yè)在課程設置上,在理論課之后往往會安排實訓課,實訓課與理論課分別設置,例如民法課上完后開設民法案例研習課,民事訴訟法理論課上完后再開設民事訴訟實訓,上實訓課時發(fā)現(xiàn)的一個普遍的問題是理論知識沒學會或已忘記,導致實務操作存在困難;再加上實訓課時較少,直接的結果就是學生理論知識沒掌握,實踐技能也缺乏,連簡單的起訴狀、答辯狀都不能完成,更談不上能達到較高水平了。
高職法律專業(yè)的學生就業(yè)后的職業(yè)往往需要解決現(xiàn)實中的法律問題,而傳統(tǒng)教學知識結構是分塊的,教材按照法律條文的順序編寫,這種排序方式使知識點之間造成割裂,學生難以完整處理一個實際案件。加之缺乏實際練習,法律語言表達與文書寫作能力差,所有這些因素導致畢業(yè)生不能適應就業(yè)需要。
基于以上原因,有必要對高職法律事務專業(yè)的《民法》課程進行改革,打破知識體系的教學模式,以學生就業(yè)需求為導向對教學內容重新設計。
課程內容的重構就是按照市場需求設置課程內容,打破按照《民法典》順序的知識排序,根據(jù)學生的職業(yè)發(fā)展規(guī)律與認知規(guī)律,以任務為引領,通過案例,將知識點融入法律事務的處理中。
高職教育主要培養(yǎng)面向工作崗位的技能型、應用型人才,因此,本文對法律專業(yè)畢業(yè)生的主要就業(yè)崗位(律師助理、企業(yè)法務)進行了調研,通過召開律師座談會、畢業(yè)生座談會等形式,了解到律師對于民法各板塊知識的需求程度以及對起草起訴狀、法律意見書等法律文書的技能需求。另外,我們走訪企業(yè)的法務部門,了解到法務崗位用得最多的是民事合同的制定與審核、合同糾紛的處理,在調研的基礎上確定符合崗位標準的課程內容。
“民法是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通過調研我們了解到,實踐中用得最多的是合同法律知識,不僅是因為合同糾紛多,即便是日常生活中的合同也非常多見,例如購物就是買賣合同、打車就是運輸合同,學生最容易理解和接受。除了合同糾紛之外,較多的還有侵權糾紛,尤其是交通事故糾紛,2020 年,全國機動車交通事故發(fā)生次數(shù)為24.45 萬件,其中15.69 萬件(占比74%)為汽車造成的交通事故[1]。因此,在教學內容的順序設置上,我們確定了幾個主導因素,即按照與人們生活聯(lián)系的密切程度、學生的易接受程度、就業(yè)崗位需求程度進行排序,一是合同法律事務處理模塊,二是侵權法律事務處理模塊,三是物權法律事務處理模塊,四是繼承法律事務處理模塊。至于人格權,因為主要是涉及侵害人格權的法律事務,因此不單獨作為一個模塊,而是放在侵權模塊中一并處理。
在篇章結構上,我們在每個模塊中設置幾個項目,項目下面再設置任務??紤]到一般的認知因素包括感知、思維、實踐,是一個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再從理性認識到實踐的過程。我們按照“有用、夠用、實用”的原則,按照感知、思維、實踐的遞進順序設置模塊中每個項目的順序及內容。民法體系龐大,知識點繁多,但對于高職學生而言,夠用即可,我們舍棄不常用的知識點,將有用且實用的知識點融入教材及課程中。
計算思維[1]的英文釋義是Computational thinking,顧名思義,即是將計算機的思維用在人的思考里。拓展開來,便是我們用計算機的基礎概念、計算方法、語言邏輯等去思考、設計和解決人的問題。
每個模塊下面按照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分為幾個項目,例如合同法律事務模塊,分為如下項目,即:初識合同、評價合同效力、訂立合同的策略、合同的履行、綜合法律事務處理。總體的設計是:先給學生簡單的合同,讓學生對合同有個基本的感知;然后教學生如何判斷合同的效力,再讓學生學會如何獨立地訂立合同,以及如何應對違約問題,最后能綜合處理合同法律事務。
每個項目中設置若干任務,陶行知先生的《生利主義之職業(yè)教育》認為:“職業(yè)學校之課程,應以一事之始終為一課?!薄俺梢皇略賹W一事”“自易至難,從簡入繁”[2]。Z 職業(yè)學院的民法教學都是以任務為引領,如繼承法律事務模塊中,在制定遺產分配策略時,其中第一個任務就是利用案件處理遺贈扶養(yǎng)協(xié)議、遺囑繼承和法定繼承的關系,讓學生判斷一份遺囑有效還是無效,既有遺囑又有遺贈扶養(yǎng)協(xié)議時確定如何分配遺產,或者在法定繼承中出現(xiàn)法定繼承人與被繼承人相繼死亡時確定適用代位繼承還是轉繼承,案例問題的設置層層遞進,知識點逐步疊加,由易到難,每個任務均是以學生為中心來完成。
“課堂革命”要將大學課堂從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轉變。
要實現(xiàn)面向實踐、強化能力的目的就需要學生多多練習,教師要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從以“教”為主變?yōu)橐浴皩W”為主,“教法”改為“學法”,“教學方法”改為“學習方法”。教師為學生知識的學習和能力的培養(yǎng)提供幫助,搭建“腳手架”,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能力,教師發(fā)揮啟發(fā)、輔導作用。
完整的教學過程包括課前、課中、課后。結合高職學生感知、思維、實踐、領悟的認知規(guī)律,按照從新手到生手、熟手、能手和高手的職業(yè)能力發(fā)展規(guī)律,沿著先實踐后理論再實踐、先知其然后知其所以然的改革路線,我們設計了更為合理的“引、探、學、練、測”遞進式教學過程。
1.案例引入,明確問題與目標
《民法》課程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民法案例比比皆是。赫斯特(Paul Heywood Hirst)和彼特斯(Richard Stanley Peters)告訴我們:“如果教學情境是教師精心安排好的話,則學生能更迅速、更可靠地學會絕大多數(shù)事情。”[3]教師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中,要注意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通過案例的方式引入教學內容,讓學生在日常情境中實現(xiàn)簡單學習,達到潤物無聲的效果。在每個任務開始前設置案例,于課前通過職教云、微信群等方式向學生發(fā)送,在案例中提出引導性問題啟發(fā)學生思考,引出課堂教學內容。
2.小組合作,參與式學習促動力
學生組成學習小組,由組長負責,對老師布置的案例問題,小組成員共同完成法律法規(guī)檢索、類案檢索、分析探討找到解決問題的答案。以小組為單位回答分享,每次回答均由不同的組員完成。通過參與式學習,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程度、活躍課堂氣氛,使每個同學都有發(fā)言的機會,培養(yǎng)了同學們當眾表達的勇氣、鍛煉了語言表達能力、加強了團隊合作能力。
3.教師歸納,講解點評相結合
通過上一環(huán)節(jié)學生的回答,教師能掌握學生的理解是否正確、回答是否偏頗,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地調整自己的教學內容,對于學生已經理解的可以略講或不講,對于理解不正確或不能回答的問題重點講解,講解過程中結合案例,更易于學生接受和掌握。另外,還可以請同學們進行講解,教師進行補充。講解采用多種方式,例如對比法、點評法、判例法等。在講解過程中穿插對學生所答內容的評價,更有針對性,使學生看到自己的差距,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4.給出任務,實戰(zhàn)練習練技能
在第三個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基礎上,教師給出學生相類似案例,提出問題,由學生撰寫案件分析報告、法律意見書、起訴書或答辯狀,或者實際制定一份合同、計算人身損害賠償案件中損害賠償?shù)臄?shù)額。通過讓學生實際操作,一方面檢驗學生對所學民法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鍛煉法律語言表達能力、法律文書寫作能力,將能力的培養(yǎng)內化于每個課堂活動中。
5.課后檢測,舉一反三促鞏固
課后檢測的形式可以是讓學生將課上寫作作業(yè)、計算作業(yè)等提交到職教云教學平臺,也可以是設置小測驗對基礎知識加強鞏固,通過課后檢測,能有效掌握學生在知識與技能方面的差距,以便老師后續(xù)設置相應學習任務,彌補短板。
課堂革命的一部分是對學生學習效果評價的革命。在《民法》課程改革中,教師需要做到:第一,實現(xiàn)課前、課中、課后的全過程評價。利用職教云平臺測試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掌握情況,文書的寫作情況。第二,重視過程評價。加大課中過程評價比重,課中評價既有客觀評價,也有主觀評價、表揚等開放式的評價。第三,評價主體多元化。對學生的評價,既有教師的評價,也有來自組長的評價,還有小組間的互評,多元化的評價使評價更趨于客觀。第四,探索增值評價。
如上所述,《民法》課程改革的核心就是使學生實現(xiàn)德技并修,增強法律教育的適應性。因此,教師應以就業(yè)為導向對民法知識體系進行重構,崗位需要什么就重點學習什么,需要什么技能就重點培養(yǎng)什么技能。面向實踐,強化能力,將實際案例納入教學內容,以學生能處理實際任務、解決實際法律問題為目標。
教師在民法教學中要注重與法律事務技能大賽相融合,結合全國司法職業(yè)院校法律實務技能大賽的要求,切實做到:第一,夯實學生的民法基礎知識;第二,在法律文書制作方面,既要求學生掌握常見的法律文書如起訴狀、答辯狀的格式要求,又注重提高學生對法律知識的運用能力及法言法語的表達能力;第三,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案例教學等方式鍛煉學生運用法律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團隊合作能力。以上做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學生在歷屆大賽中均取得一、二、三等獎的優(yōu)異成績。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誠信、友善在民法中處處可以體現(xiàn),教師要將思政內容融于各類教學資源中。從《民法典· 總則編》中的平等、自愿、誠實信用等基本原則,到民事法律行為中的不欺詐脅迫,從保護英雄烈士人格利益到和諧處理相鄰關系等,無處不體現(xiàn)出思政元素。通過潛移默化、潤物無聲、水到渠成的思政教育,有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道德觀,塑造愛崗、敬業(yè)、嚴謹、細致的法律職業(yè)人格。
除了民法教學團隊的老師給學生授課外,Z職業(yè)學院還從律師事務所聘請了實訓課老師,成立了實訓教學團隊。專業(yè)民法教師有著扎實的法學理論知識,實訓課老師有著豐富的訴訟與非訴訟實踐經驗,二者有機融合,相互補充、相互促進,使學生既鞏固了所學民法知識,又能學會將法律知識運用于實踐,實現(xiàn)學有所用,學以致用。
通過團隊的探索與實踐,Z 職業(yè)學院《民法》課程進行了“三用”“五遞進”“四融合”的教學改革,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及主動性,夯實了法律知識,鍛煉了職業(yè)綜合能力,塑造了正確的價值觀和法律職業(yè)責任感,為適應就業(yè)崗位打下了扎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