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鳳?歐永豪?焦熙
一、前言
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后,扎實推進全國人民共同富裕成為新階段中國共產黨最新的奮斗目標。要實現共同富裕,就必須在“富?!焙汀肮餐敝g做出合理的推動,既要考慮到經濟發(fā)展的需求,又要解決其規(guī)模和效益問題;不僅要縮小貧富之間的差距,還要解決社會的公平性。同時,由于個人所得稅其本身的特性和功能,又與實現共同富裕的目的有著內在的內在聯(lián)系,因此,它可以作為一種有效的手段來推動社會的發(fā)展。從2018年開始,國家出臺一系列減稅降費政策,減輕了納稅人的負擔,促進了實體經濟的發(fā)展以及社會的可持續(xù)健康發(fā)展。2019年,修訂后的個人所得稅改革方向是促進經濟發(fā)展,降低居民稅負,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積極發(fā)揮再分配的調節(jié)功能。新個人所得稅通過提高免征額的扣除標準、增設專項附加扣除、調整稅率等方式,提高了我們國家居民的收入水平,提高了居民的消費能力,極大地促進了國家經濟發(fā)展。我國的個人所得稅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個人的收入水平,從而對我國的居民的消費需求產生了一定的影響。在常態(tài)化防疫措施下,國家發(fā)布關于納稅人的各項減稅降費政策更是從根本上解決了居民消費的阻力,促進了居民的消費意愿,使得經濟整體發(fā)展仍昂揚向上,增加納稅人可支配收入,從而導致其消費能力增強,以此提高了居民的消費水平和消費能力。
二、共同富裕視角下個人所得稅改革現狀
(一)由分類計征到綜合與分類相結合
長期以來,我國的個人所得稅實行了分類征稅制度,對個人的各種收入進行了歸類,并對其實行了不同的扣除標準和稅率。其最大的缺陷是收入的不同屬性之間的稅收負擔不平等。而我國現行的個稅改革的總的目標是要把個人所得稅的分類和綜合性統(tǒng)一起來,然而,由于稅收和管理方面的困難,在最后一個決定性步驟完成之前,這個稅收改革一直被擱置。根據新的個稅法,所得所得、勞務所得、稿酬所得、特許權使用費所得,應當按照累進率征收。
(二)提高基本減除費用標準
我國將個稅基本減除費用標準提高,2011年提高到了3500元,在七年內使人民的收入和消費水平均有所提高,舊標準不再適用。此次個稅新法律規(guī)定,個人的個人綜合所得,按每年的稅收收入扣除各項費用后的60, 000元,以及專項扣除、專項附加扣除以及法律規(guī)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額,作為應稅所得。按年度6000元/月度5000元的標準,較原來的3500元增加了43%。
(三)實行專項附加扣除
新個稅不但提高了國家的基本扣除標準,還包括“五險一金”之外的其他特殊優(yōu)惠,包括繼續(xù)教育、子女教育、住房貸款或住房租金、大病醫(yī)療、贍養(yǎng)老人以及2022年新增嬰幼兒照護支出,這樣可以更好地體現出稅收前扣除的人性化,更貼近納稅人的實際情況。
(四)調整綜合所得稅稅率
新個稅也對現行的稅率結構進行了調整,在原有工資、薪金所得稅率(7級累進率3%-45%)的基礎上,擴大3%、10%和20%三個檔次。特別是,原先10%的稅收減免到3%;從原來20%的稅率減去10%;原先25%的稅收減免到10%或20%;而三個更高的稅率,即30%、35%、45%,仍然是相同的。這種改變是因為我們要充分考慮到我國居民收入、消費支出水平不斷提高、收入分配差距仍然很大,這樣既可以降低我國中低收入人群的稅收負擔,又可以保持他們較高的稅收負擔,從而使整個社會的稅負更加公平。
三、個人所得稅改革對居民消費的影響
(一)個稅免征額影響居民消費的實證研究
這里的數據是根據國家統(tǒng)計局2015-2020年的數據以及個人所得稅法網站得出個稅免征額影響居民消費。從下表所列的維度進行模型建立,將2015-2020年的數據導入后進行分析,如表1所示。
把人均消費支出作為被解釋的變量,免征額的變動作為解釋的變量,消費價格指數、上期居民的消費的支出和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作為控制變量,可得個稅免征額影響居民消費建模:
Y=b0+b1Z +b2T+b3F+b4X+ω
上述公式中,其一,將免征額賦值為X; 其二,將消費價格指數賦值為F;其三,將上期人均消費支出賦值為T;其四,將人均可支配收入賦值為Z;其五,將人均消費支出賦值為Y;其六,變量系數分別賦值b1--b4;其七,將隨機的誤差項賦值為ω。通過上述公式可以發(fā)現各個因素對于消費的影響,個稅支出的增加將導致可支配收入的減少,導致消費能力出現下降,使得人均的消費能力也出現下降。出于進一步提升結果準確性的目的,對上述公式中的消費水平以及免征額進行回歸分析,方程如下:
Y=-9204.38+4.55X+53.672
可以看出居民免征額和居民的消費呈現正相關的關系,即居民免征額每變動一個單位,對應消費支出上升額度為4.55元。因此居民免征額可以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提振居民對于消費活動的信心,使他們的消費能力以及意愿得到提升,從而從宏觀上增加消費支出,由消費帶動經濟的發(fā)展,促進城鎮(zhèn)經濟的不斷發(fā)展與壯大。
(二)減稅降費影響居民消費的實證研究
分析減稅降費對居民投入和產出管理費用的價格影響,這里的數據是根據國家統(tǒng)計局2015-2020年的數據以及個人所得稅法網站得出減稅降費影響居民消費的實證研究,如表2所示。
由表2可以看出在2015-2017年之間,對于工業(yè)制造業(yè)來說,無論是出產者還是購進者的價格指數都是在不斷增加的,2018年由于國家減稅降費政策的實施,價格指數出現明顯的下降,所以對于制造業(yè)來說是一種生產過程的抵扣,有利于降低生產的成本;對于服務業(yè)來說,價格指數的變化幅度不大,其變化的幅度遠遠小于工業(yè)制造業(yè)價格指數的變化幅度,這是因為服務業(yè)中間環(huán)節(jié)的投入比較少,能夠進行被抵扣的金額少,所以雖然減稅降費能夠減少服務業(yè)的成本,但是減少的成本是有限的。
四、共同富裕視角下個人所得稅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專項附加扣除不完善,存在稅負不公
2018年個稅改革后,增加6項專項附加扣除,但專項附加扣除的范圍過小不夠細致,對老年人的贍養(yǎng)費扣除額沒有考慮到家庭中老年人的人數。由于不同家庭成員構成不同,有些家庭供養(yǎng)較多老人,相應的供養(yǎng)費用也較高,但有關養(yǎng)老費用的扣除標準卻沒有考慮到養(yǎng)老人數的問題,這對供養(yǎng)多個老年人的群體是不公平的。
(二)以個人為納稅單位,而忽略了家庭整體收支狀況,存在著稅制不公平的問題
2018年個人所得稅制度改革仍以個人為單位,雖然容易實行源頭扣稅,而且征稅費用相對低廉,但以個人為單位不考慮納稅人的實際負擔能力以及家庭所有成員的收支狀況。特別是對多子女的個稅納稅人來說,他們的月收入雖然高,但是他們的家庭負擔很大,他們的稅負也很高。這種沒有考慮到家庭成員組成的個人稅收,很可能導致家庭收入一樣,但稅負卻存在差異,從而導致稅負的不平等,特別是那些因為照顧家庭而無法獲得收入的多子女家庭。
(三)費用扣除額確定的合理性存在疑問
在我們國家,工資和薪金在個人所得稅中的扣除是基于一個固定的標準。2005年,個人稅收減免由800元增加到1600元,2008年增加到2000元,2011年增加到3600元?;究鄢M用標準調整后,基本不會再有變動。如果價格繼續(xù)上升,長期不改變基本扣除成本,會使納稅人的稅負上升,使居民的實際可支配收入下降,所以我國個人所得稅沒有考慮到國內物價指數的變化問題,也沒有考慮到市場上的通貨膨脹問題。
五、共同富裕視角下個人所得稅的優(yōu)化路徑
(一)增設家庭合并報稅項目
雖然對工資、薪金等四項勞動收入統(tǒng)一征收了個人所得稅,雖然是一種綜合收入,但是它仍是以個人名義征稅,而不會考慮到納稅人家庭的婚姻狀況、配偶和子女的納稅能力。例如,許多有“兩個孩子”的家庭中,因為要照顧孩子們的媽媽只能不上班,四口之家完全靠爸爸的收入生活,單個征稅會給他們帶來不必要的負擔,會對縱向公平產生不利。所以,有必要基于個人稅務模式,新增的家庭統(tǒng)一稅制,讓納稅人可以自行選擇納稅,也可以通過家庭的統(tǒng)一征稅。如果你選擇了為家庭繳納統(tǒng)一稅,那么將會匯總夫婦的所得,扣除家庭開支,并按適用的家庭稅率來計算和繳稅。這就消除了在收入水平相同但比例不同的家庭中存在的稅負差異,并保證了不同家庭間的個人所得稅公平。
(二)合理調整費用扣除標準與項目
自實行個人所得稅以來,基本支出扣除標準已多次調整,隨著經濟的持續(xù)增長,價格也在上漲,人口的基本生活支出水平也在上升。如對扣除標準費用的調整不及時,這將會使我國的稅率提高,增加稅負,使中等收入人群的利益受到極大的傷害。但是,修改稅收法規(guī)以調整成本的標準常常會導致繁瑣和延誤。為此,必須建立一種指數化的動態(tài)調節(jié)機制,也就是按照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的變化,定期動態(tài)調整個人所得稅基本費用扣除標準和專項附加扣除標準,最大限度保障中低收入人群的基本利益。但是同時也要考慮到個稅免征額的地區(qū)差別問題,因為不同地區(qū)的平均收入不太,免征額自然要有所不同;在制定免征額的過程中也要考慮到物價水平、通貨膨脹和價格指數的問題。
(三)優(yōu)化稅率結構
新個稅改革在調整和擴大三級低稅率級距的同時,保持了30%、35%和45%三個高稅率級距,以保持個人所得稅累進性和調節(jié)收入分配的目的。但是,這些較高的邊際稅率也產生了新的問題:第一,從平均稅率上來看,30%一檔的平均稅率在17.4%到22.0%之間,35%一檔的平均稅率在22.0%到26.1%之間,45%一檔的平均稅率要高于20%,與其它類別的收入(例如財產轉讓、紅利所得)的比例稅率為20%,而35%和45%的稅率卻明顯偏高,這不僅會影響到勞動所得與資本所得的稅負公平,也促使高收入者隱匿收入、逃避納稅的動機更為強烈,導致高稅率形同虛設。因此,可以考慮把現行7類稅率降低兩個等級,即35%和45%,最高為30%。同時,將個人的生產和經營所得的最高邊際稅率降低至30%,與小型企業(yè)所得稅的稅負持平。
(四)完善稅收征管制度體系
個人所得稅稅收征管制度體系是征收稅收的重要法律基礎,制定嚴格的個人所得稅征收和管理制度,使稅收的征收有法律的保障,從而防止偷稅漏稅的發(fā)生。其次增強納稅意識,完善征收管理機制。我國單位代為征收的情況影響了納稅人納稅的積極性,這個方面的問題可以借鑒德國的經驗,實行稅收獎懲的制度,完善征收管理機制,同時提高征稅信息管理的透明度,讓納稅人的納稅行為更加明顯,增加納稅人不納稅、偷稅漏稅的代價和成本,從而提高納稅人的納稅意識,使納稅人主動納稅,增加納稅人的責任與意識問題
引用
[1]武慶慶.我國城鎮(zhèn)居民收入與消費結構變化的相關性分析[J].商業(yè)經濟研究,2020(05):54-56.
[2]周清.個人所得稅改革對居民消費的效應評價與完善路徑[J].稅務與經濟,2020(01):78-83.
[3]汪翠紅.個人所得稅調節(jié)居民消費的經濟效應分析[D].安徽:安徽財經大學.2020.
[4]張德龍.個人所得稅影響居民消費支出結構研究[D].廣州:暨南大學.2020.
[5]王斐然,陳建東.減稅降費對城鎮(zhèn)居民消費差距的影響——基于價格效應的消費行為分析[J].浙江工商大學學報,2020(04):111-124.
[6]李旭紅.三次分配視角下促進共同富裕的稅收政策選擇[J].稅務研究,2021(11):14-17.
[7]韓學麗.共同富裕視角下個人所得稅的作用機理及優(yōu)化路徑[J].地方財政研究,2022(01):7-14.
[8]梅向宇,蔡美玲.個稅免征額影響居民消費的實證研究[J].北方經貿,2019(10):35-36.
基金項目:1.廣州華商學院校級質量工程項目“ 稅法教研室- 基于課程思政視角”(項目編號:HS2022ZLGC23);2.廣州華商學院 2021 年校級一流課程校內仿真綜合實習( 項目編號:HS2021YLKC15)
作者單位:廣州華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