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軍
(安徽中醫(yī)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安徽 合肥 230012)
生與死是人們必須面對的嚴肅話題,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正確的生死觀是樹立正確生命觀的關鍵。一個人如果不能正確認識、認真對待生死問題,那么人生幸福、人生意義、人生價值將無從談起。唐代孫思邈的《大醫(yī)精誠》中蘊含豐富的哲學與人文思想,具有永不褪色的時代價值,被譽為“東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其中對生死觀的理性認知對當代大學生有重要的啟示作用,能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生死問題,樹立正確的生死觀。
《大醫(yī)精誠》從個人與自然辯證關系角度提出人的生命與其他生命共存的生命價值觀,對當代大學生有三個方面的啟示。
1.樹立尊重生命的價值觀念。第一,尊重生命要明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中醫(yī)藥文化以“天人合一”作為疾病的指導思想,這種價值觀念滲透到孫思邈的生命觀之中,孫思邈認為“至于愛命,人畜一也”,人與動物在愛惜生命上是一樣的,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與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榮的生命觀直到今天一直有著現(xiàn)實的指導意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tài)是統(tǒng)一的自然系統(tǒng),是相互依存、緊密聯(lián)系的有機鏈條”,“生命共同體是人類生存發(fā)展的物質基礎?!盵1]系統(tǒng)論認為自然與人類、各物種之間都有著復雜的聯(lián)系,是一個有機統(tǒng)一的整體,整體特征包括系統(tǒng)內部的不可分割性與關聯(lián)性兩方面。生命體之間互相依存、相互關聯(lián),自然界在整體上呈現(xiàn)和諧狀態(tài)。大學生要深入思考人與自然的關系,建構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道德情懷,并將這種樸素的情感轉化為自覺的生態(tài)道德行為。
第二,尊重生命應當敬畏生命?!洞筢t(yī)精誠》中稱:“夫殺生求生,去生更遠。”殺害動物生命來延長人類生命,那么離生命的本義更加遙遠。因此,尊重生命應當敬畏生命。老子曾說:“人之所畏,不可不畏”。系統(tǒng)論認為一旦物種之間、物種內部的平衡被打破,事物的局部變化能夠引起系統(tǒng)整體的變化,生態(tài)系統(tǒng)失去平衡,人類生存和發(fā)展就失去基礎。法國哲學家阿爾貝特·施韋澤稱:“傷害生命、毀滅生命、壓制生命的發(fā)展就是惡?!盵2]敬畏生命才能珍惜生命,沒有敬畏之心就會輕易放棄自己的生命或者非法剝奪他人生命,就會隨意破壞規(guī)則、踐踏法律。大學生要讓敬畏生命的觀念內化于心成為道德品質,認識到所有的生命都是可貴的,以敬畏和謙卑的態(tài)度對待各種生命,改善人與動物之間的關系。
2.深化生命平等的認知意識。第一,理性認識自我需求。人類要改造自然滿足自身的需求,必須要從系統(tǒng)論的角度看待人與自然的關系,用全面、發(fā)展、聯(lián)系的觀點深入地思考并處理雙方的關系。最大限度地接觸自然、了解自然、親近自然和順應自然。當人類按照自己的意志肆意對自然界改造時,自然界的自由發(fā)展受到人類的擠壓和扭曲,也會極力反抗和自我保護,最終反噬人類自身。因此,大學生要明白:一是人類可以通過從自然界獲取來滿足自身的需求,但是這種獲取必須要有合理性,不得隨意剝奪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其他生命體的生存權。二是當人類為了生存不得不去傷害某些生命體時,應注意程度和方式,避免給生命體造成無謂的傷害和不必要的痛苦?!洞筢t(yī)精誠》中稱:“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為藥者?!薄捌潋迪x、水蛭之屬,市有先死者,則市而用之?!奔聪耱迪x、水蛭之類,從市場上買死去的用來入藥。三是當人類不需要為生存而改造自然時,應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不能為了貪婪的欲望或個人的私利去傷害動物。
第二,尊重其他生物體同等權利。孫思邈信奉道家學說,老子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鄙热槐居谧匀唬敲锤鞣N生命體都是平等的。阿倫奈斯生命平等中心主義觀點認為自然界的其他生物都擁有和人類同等的權利。人類和其他生命體都是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平等一員,人類應當和其他生命體和諧發(fā)展、友好共處。孫思邈認為雞蛋混沌未分,還沒有表現(xiàn)出生命性,但也要在大段要急之處隱忍而用之,表現(xiàn)出對生命同等權利的尊重。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要順應生命體的本性,不去干擾、破壞動物的棲息地,不去捕捉、馴養(yǎng)它們,尊重它們的生存空間和生活環(huán)境,讓其他生命體按照自己的生命周期繁衍生息。對被人類偷食的野生動物自己拒絕食用,并勸阻身邊的親人朋友拒絕食用,保護野生動物也是保護人類自身。
3.形成善待生命的道德情感。第一,理解生命的重要性是善待生命的前提。大學生要深刻理解所有生物的生命都是寶貴的。從生態(tài)角度來看,保護生物多樣性,特別是加強對瀕臨滅絕動物的保護,對維護生態(tài)系統(tǒng)平衡至關重要;從倫理角度來看,生命值得善待,因為生命本身就是奇跡,生命創(chuàng)造了精彩紛呈的世界。人類雖然在生命進化中處于最高位置,具有最高的智慧和能力,但是并不能成為人類主宰其他生命體的理由,反而意味著人類對其他生命與自然有著更大的責任?!洞筢t(yī)精誠》中稱:“能不用者,斯為大哲,亦所不及也?!币饧赐耆挥抿迪x、水蛭等生命活體,這是大智慧的人,是我比不上的;從價值角度來看,其他生命體是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土壤,是人類衣食父母的主要來源,在經濟、藥品、服飾、食物、審美等諸多方面體現(xiàn)出特有的價值。
第二,賦予其他生命體相應的道德關懷。善待生命就是要正視其他生命體應有的權利,賦予其道德地位與道德關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每一種生命體都以其獨特的方式表示其對生命的珍視,根本不管它們周圍是否有人類存在。”[3]孫思邈強調“損彼益己,物情同患,況于人乎!”即損人利己,生物尚且以此作為禍患,何況是人呢?人類對其他生命體、對待自然應當具有悲憫之心,悲憫不是“可憐”,而是一種高尚的胸懷,是對所有生命體的敬重,透射出人性的光輝。人類如果對弱者沒有同情和憐憫之心,也就不會同情和憐憫人類自身。一個對動物有愛心的人,同樣是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人。因此,對于大學生而言,培養(yǎng)善待生命的道德關懷有助于熏陶心靈、陶冶情操,促使其健康成長。
個體生活在群體中,個體的生命、生死都與他人有著直接或者間接的聯(lián)系。馬克思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xiàn)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盵4]《大醫(yī)精誠》從個人與他人的辯證關系出發(fā)提出正確看待生死問題,強調在關愛他人、弘揚友善、相互理解中提升生命的價值,對當代大學生有三個方面的啟示。
1.關愛中增添生命的溫度。第一,關愛讓生命在交往中充滿活力?!洞筢t(yī)精誠》中稱:病人“患瘡痍、下痢,臭穢不可瞻視”,醫(yī)生只能有同情、關愛的情感,不能表現(xiàn)出不快。面對患者,大醫(yī)者“不得瞻前顧后,自慮吉兇,護惜身命。……勿避險巇、晝夜、寒暑、饑渴、疲勞”,全力以赴地展開救助?!洞筢t(yī)精誠》中展現(xiàn)了大醫(yī)者對患者的關愛之情,關愛推動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促進了人際關系的和諧,增添了生命的溫度。關愛倫理指出,一個人與他人聯(lián)系越多就越有自我,個體處在網(wǎng)絡中心向四周散發(fā),網(wǎng)絡范圍越大、接觸面越廣自我價值就越大。關愛是人的心理和諧與心理健康的重要體現(xiàn),可以讓個體學會如何關注他人,感受他人的需要產生動機換位,并力圖帶領他人走出困境。關愛是現(xiàn)代社會人際交往的主流價值之一,是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每一名大學生都要樹立“關愛意識”,主動關愛身邊人,關注家事國事,積極參與志愿服務。用關愛這種簡約、高尚的生活方式和幸福觀,讓生命在實踐中進入更高的境界,讓生命充滿活力。
第二,關愛讓生命價值得以體現(xiàn)?!洞筢t(yī)精誠》中稱:診斷疾病,治療患者要“至意深心”。即用最大的關愛“詳察形候,纖毫勿失。處判針藥,無得參差?!贬t(yī)者的生命價值體現(xiàn)在對患者無微不至的關愛中,對當代大學生有三點啟示:一是關愛不僅是一種關系,更是一種能力。關愛者必須具備照顧他人、幫助他人的能力,這種能力雖然天生具備,但是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提升,具備這樣的能力才能夠完成關愛。因此,當代大學生要提升自身綜合素養(yǎng),才能給予需要幫助的人更多更好的關愛。二是關愛是一種責任。“至意深心”表現(xiàn)出大醫(yī)者對患者的責任心與使命感。同樣,大學生要在關愛關系中樹立責任意識,與被關愛者進行深入交流,了解其個性、特質、情感、經歷等,讓關愛恰到好處,防止被關愛者受到主觀與客觀的傷害。三是關愛具有價值性。關愛不僅是品德、是境界,亦是體驗,是個體對事物意義進行的自我情感重構。人的生命具有獨特性,但是每個人的思維模式、行為方式、生活習慣等都會受到他人的影響。關愛的目的不是索取、期待對方回報,而是堅信自己的價值。大學生能夠在關愛對方中獲得對生命無價的認知,在給予對方中體驗到充實與幸福,認識自己生命的意義,實現(xiàn)生命的價值。
2.友善中拓展生命的廣度。真正的友善交往是以利他為目的,有可能會隨帶利己,但動因一定是非功利的。從個人私利出發(fā)的“友善”行為,實質上就是“偽善”。
第一,摒棄唯利是圖的思想。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財富讓個別大學生迷失方向,經濟學“凡勃倫模仿效應”在校園中不斷出現(xiàn),少數(shù)學生盲目攀比、沉迷物欲。在人際交往中帶有功利性色彩,用利益來衡量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真情被有意識地忽視。在目標追求上將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患得患失于蠅頭小利,忘記對他人和社會應該做出的貢獻。即使暫時得到小利,物質上的滿足彌補不了精神上的空虛,也難以感受生命存在的價值?!洞筢t(yī)精誠》中稱:大醫(yī)者到患者家中,即使“縱綺羅滿目”,也不要左顧右看;“珍羞迭薦”,食之無味;“醽醁兼陳”,看有若無。孫思邈特別強調:大醫(yī)者“不得恃己所長”,惟利是圖,“專心經略財物”。不能因為別人有錢有地位,“處以珍貴之藥?!币虼耍髮W生要摒棄惟利是圖的思想,不把追求財富放在第一位,多為別人著想,以誠相待、以心相交,做到有情有義、重情重義,不僅可以提升自己的涵養(yǎng),而且還能收獲更多友誼,沐浴友情的溫暖與潤澤,拓展生命的廣度。
第二,反對自我吹噓的行為?!洞筢t(yī)精誠》中提出:大醫(yī)要真誠地對待病人,不得“于性命之上,率爾自逞俊快,邀射名譽,”即不能在人命關天的事情上沽名釣譽、吹捧自己。不得“道說是非,議論人物,炫耀聲名”;不得“訾毀諸醫(yī),自矜己德”。大學生要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不得自吹自擂、貶低他人、抬高自己,而要保持謙虛謹慎的人生態(tài)度。謙虛謹慎不是消極的自我評價,而是積極進取的表現(xiàn),是把成功的志向埋藏在心底,默默向著目標奮進。美國心理學家塞利格曼提出心理資本概念,即積極的心理力量。謙虛謹慎不僅讓大學生保持人際關系的和諧,而且可以維持自己內心的平靜,提高心理資本,讓生命充滿幸福感。
3.共情中厚植生命的深度?!洞筢t(yī)精誠》中提出:“視疾若己”“推己及人”的共情理念。即站在患者的角度,與患者產生相似的情感體驗,從而與患者進行深入的溝通。
第一,正確認識自己。當代大學生很多都是獨生子女,個體意識較強,加以網(wǎng)絡世界的“眾星捧月”,導致他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往往以自我為中心。自我中心主義割裂了自我與他人的關系,難以顧及他人的感受,成為人際交往的障礙。大學生要客觀全面地審視自己,清晰地了解自己真實的想法和愿望。認識到個人不是孤島,個人與他人緊密聯(lián)系、息息相關,自覺摒棄自我中心主義。個人應當主動與他人加強情感交流,注重他人的情感體驗,從而與之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荷蘭動物學家弗蘭斯·德瓦爾認為,共情是讓人們緊密團結在一起的“粘合劑”,讓每個人與他人產生聯(lián)系。
第二,學會換位思考。《大醫(yī)精誠》中分別用自己和親人作為換位思考對象,一是用自己作類比?!耙姳丝鄲?,若己有之,深心凄愴?!奔纯吹剿孙柺芗膊〉耐纯啵拖褡约阂粯?。要像關心自己生命一樣關愛他人生命。孔子曾說:“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盵5]二是用親人作類比。即“若有疾厄來求救者,……皆如至親之想”?!洞筢t(yī)精誠》中將“能近取譬”對象從自己擴展到親人,意即像關愛親人的生命一樣關愛他人的生命。大學生要學會換位思考、善于能近取譬,將關愛的對象推及到親人、社會與國家,在共情中營造心心相融的和諧氛圍才能厚植生命的深度,收獲幸福精彩的人生。
《大醫(yī)精誠》中認為個人應當不斷提升自己,為患者提供更好的醫(yī)療服務,承擔社會責任,滿足社會需要,才能體現(xiàn)出自身生命的社會價值。
1.提升自我,深化生命責任認知。在個人與社會的辯證關系上,首先要提升自我,深化對社會、國家生命責任的認知。孫思邈在《論大醫(yī)習業(yè)》中要求醫(yī)者必須“涉獵群書”,讀“五經”“三史”、《內經》等,方知仁義之道、古今之事、慈悲喜舍之德。
第一,大學生要有進取意識。人類是有“意識”的存在,人類不是對生命無所作為、聽天由命,而是積極支配自己的生命,其中進取意識是生命意識的最高追求。人需要積極進取、提升自我,才能促使自己深入思考生命的意義。大學生要明白進取意識不是與生俱來,而是在社會實踐活動中通過認識自己、認識他人、認識世界中進行積累與觀察、分析與思考,并深化生命責任的認知。
第二,認知是一個螺旋式的上升過程?!洞筢t(yī)精誠》中的案例深刻地揭示這個道理:有個自大的學醫(yī)者,讀了三年的方子,認為天下什么病都可以治。進入臨床實踐三年,才知道病情復雜多變,有的病沒有方子可用。大學生要明白:提升自我、深化生命責任的認知過程是“實然—應然—新實然—新應然”的螺旋式上升,不是直線上升、一蹴而就的。在“實然”與“應然”的不斷轉化中,大學生通過自省、堅持、進取不斷提升、不斷超越,《禮記·大學》有言:“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彪S著認知的深化個體才能突破現(xiàn)實、實現(xiàn)理想、創(chuàng)造輝煌,達到生命新的自我建構。
第三,大學生要具備內省與批判的能力。內省與批判是推進生命責任認知深化的動力,生命責任螺旋式上升認知中,后一個應然對前一個實然的否定就是個體的內省與批判?!洞筢t(yī)精誠》 中提出:“夫大醫(yī)之體,欲得澄神內視”,大醫(yī)者要對自己進行內省與審視,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才能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務。對當代大學生而言,內省與批判、否定與重構,才能深化對生命責任的認知。德國教育學家雅斯貝爾斯所說:“大學生要具有自我負責的觀念,并帶有批判精神從事學習。”[6]因此,大學生要培養(yǎng)進取意識,不斷地內省與自我批判,深化生命責任的認知,為未來履行社會責任、貢獻聰明才智打下堅實的基礎。
2.勇于擔當,踐行生命責任行為。第一,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中國古代的知識分子有著強烈的“以天下為己任”的經世致用的責任意識,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成為無數(shù)知識分子的理想追求。《大醫(yī)精誠》 中稱:凡大醫(yī)治病,“先發(fā)大慈惻隱之心,誓愿普救含靈之苦”。強調了大醫(yī)者的胸襟與抱負。在《千金要方》中提出:醫(yī)者“上醫(yī)醫(yī)國,中醫(yī)醫(yī)人,下醫(yī)醫(yī)病”。價值觀在人的生命中有著重要地位,是一個人的靈魂和內在財富的體現(xiàn),決定人生方向。價值觀的標準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不斷變化的,但是肩負社會責任、不負青春韶華的價值觀卻是一脈相承的。當代大學生要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導的基礎上明確責任動機和責任心態(tài),在奉獻社會中尋求自身生命價值所在。
第二,提升生命價值的實現(xiàn)能力。任何人要想有所成就都離不開勤奮努力,想成為大醫(yī)者必須“博極醫(yī)源,精勤不倦”。在當前激烈的競爭中,大學生要想展現(xiàn)才華,承擔起社會責任,必須要做到知行合一。在學習中進步、在實踐中錘煉、在思考中成長,要刻苦學習專業(yè)知識、廣泛涉獵各學科知識,培養(yǎng)廣泛興趣,實現(xiàn)德、智、體、美、勞綜合素質全面提升,才能更好地適應日新月異的現(xiàn)代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要求,才能讓生命價值得以實現(xiàn),才能讓生命之光照亮他人、照耀社會,才能成為有能力、有本領、有擔當?shù)慕影嗳?。而不是在渾渾噩噩、碌碌無為中虛度青春,讓生命的價值暗淡無光。
第三,創(chuàng)造個人的生命價值。大醫(yī)者憑借醫(yī)術和愛心創(chuàng)造一個個生命奇跡,為患者點亮生命之光,彰顯生命存在的意義。大學生離不開社會,社會是個人集合體,也是人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重要場域。因此,當代大學生要勇于擔負起歷史賦予的使命,將自我生命與社會發(fā)展的需求結合起來,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積極發(fā)揮自身力量,才能為社會所容納,才能從社會中得到尊重與滿足,才能讓生命價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彰顯,從而感受到生命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實現(xiàn)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相統(tǒng)一。
《大醫(yī)精誠》中多次提到了動物死亡,同時提到人類的死亡。生死是自然現(xiàn)象和客觀規(guī)律,不以人類意志為轉移,在客觀規(guī)律面前所有的生物與人類都是一樣的。
1.向死而生,活在當下。世界上所有的生命都體現(xiàn)“向死而生”性,由此決定了生命的絕對限度。生命體對生的眷戀是與生俱來的,對死的恐懼是刻在基因中的,生與死相依相伴、形影不離。在生與死兩個極端,人們無法掌握“死”卻能支配“生”。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向死而生”意味著“死”給“生”注入豐富多彩的內容,讓“生”有了新的動力、新的目標與新的方向,體現(xiàn)了生命的價值。“向死而生”不是消極對待人生、暗然走向生命的終點,而是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別爾嘉耶夫曾在《論人的使命》中指出:“只有死亡的事實才能深刻地提出生命的意義問題”,[7]青年大學生正是人生的黃金時期,他們還意識不到青春和生命的短暫,覺得死亡是遙遠的事情?!洞筢t(yī)精誠》中生命體“向死而生”的觀念,要求大學生快樂地過好人生每一天,認真地做好每一件事情,以開朗、樂觀、豁達的心態(tài)去面對生命中每一個喜怒哀樂的日子。在生與死的撞擊中點燃生命的火花,賦予生命以積極的意義,活出生命的品質。
2.發(fā)揮生命能動性,實現(xiàn)對死亡的超越。死亡是客觀規(guī)律性,人們不應該消極無為地等待死亡來臨,更應該充分發(fā)揮出主觀能力性,在短暫的生命里追求數(shù)量與質量的統(tǒng)一。人類以自己的意志按照客觀規(guī)律改造世界,使客觀世界鐫刻人類的痕跡。人類源于生命的本性,把對生命的適應性活動變成了創(chuàng)造性活動,使生命煥發(fā)出活力。就個人生命而言,《大醫(yī)精誠》中雖然表達出生命體“向死而生”性,但更多是生命積極性、樂觀性。大醫(yī)者通過生命的能動性讓生命的意義在他人身上得到體現(xiàn),讓生命的價值在他人身上得到延續(xù),超越了死亡的界限,讓生命進入了無限。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古圣先賢對發(fā)揮生命能動性、實現(xiàn)生命的無限性有許多寶貴的思想智慧。強調將個人自我生命與他人、社會、國家乃至宇宙的生命融為一體,實現(xiàn)對死亡的超越。對大學生而言,充分發(fā)揮生命能動性,將個人有限的生命融入為社會、國家無私的奉獻中,自覺承擔時代賦予的責任,使得有限的生命獲得無限的意義,有限的生命創(chuàng)造無限的價值,這正是《大醫(yī)精誠》給予的重要啟示。
生命美好而又短暫,生命的成長需要教育者辛勤的澆灌與潤澤,教育決定了大學生對生死的認知與生命意義的追求。《大醫(yī)精誠》生死觀內涵豐富、見解獨特,蘊含著對生命積極、理性的思考,其智慧光芒穿透歷史,思想價值跨越時空,成為重要的精神財富。讓大學生面對死亡這個看似遙遠的問題時多一份淡定和篤定,多一份自覺和自信。促使大學生由自發(fā)向自覺轉化,以主動積極的姿態(tài)在實踐中探索生命價值、創(chuàng)造人生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