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妹芳
新文科理念與比較文學之間有著諸多重合之處。從新文科的主要特色來看,其中的國際性、跨學科性、前沿性以及理論性四大特色是比較文學學科的重要特色。可以說,比較文學的發(fā)展為新文科理念的提出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依據(jù)。而且新文科理念的提出更是促進了比較文學學科的深入發(fā)展。新文科視域下,借助其跨界氛圍,中國的一些比較文學學者可以在國際文學領域更好地彰顯中國文學特色。比較文學與中國的新文科建設相融合,具有重要的意義。首先,可以立足本國的特色和觀點,在國際上就一些普遍意義的理論話題貢獻中國的聲音與中國的智慧,提出中國的方案。其次,當前中國文學與文學理論的發(fā)展多基于中國的文學視角來解釋世界文學的現(xiàn)象,這有助于擴展學科視野,促進二者更好發(fā)展。最后,新文科理念下中國的比較文學學者,在國際上提出了更多的新文學話題,促進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文學現(xiàn)象的發(fā)展。
早在20 世紀60 年代,美國學者亨利·雷馬克針對比較文學做出了較為經典的文學解釋。比較文學的特色在于其能跨越語言和國別的界限,同時還能夠跨越學科和藝術門類的界限,這與“新文科”的跨學科特色相一致。近年來,國內眾多文學領域的專家學者致力于研究比較文學和新文科的跨學科特色,同時也深入研究文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以及文學與其他學科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啟迪,還有各學科之間的互證互釋關系??偟膩碚f,比較文學具備明顯的跨學科特征,其廣延性較強,但是其跨學科特點并非是漫無邊際的。當前眾多文學領域的專家學者對比較文學的跨學科研究多是立足于文學這一本體以及比較文學學科特色??v觀當下的比較文學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其最開始往往是進行學科廣延性研究,到最后都會回歸到文學研究,其跨學科特色明顯。經過多年的研究發(fā)現(xiàn),比較文學的發(fā)展有力地推動了文學理論批評的建設以及文學學科的建設,為新文科的建設提供了重要的基礎。
中外比較文學的專家學者在進行比較文學的研究時,積累了眾多經驗。以國內文學家朱光潛先生創(chuàng)作的《文藝心理學》為例,其中大部分篇幅是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進行探討,但是其本身的結論以及文本探討的中心是對文學藝術的創(chuàng)作和批評。朱光潛先生針對比較文學也提出了諸多指導性建議。再看西方弗洛伊德的《夢的解析》,盡管文中從悲劇的角度比較了古希臘眾多悲劇作品中的核心思想,但是其寫作的最終目的并非是推動比較文學學科的建設,而是提出一種“俄狄浦斯王”的悲劇情節(jié)假想,用于完善他的精神分析學說。由此可見,朱光潛先生重在研究比較文學,弗洛伊德則重在研究比較心理學或者是比較精神分析學,從其二者的創(chuàng)作過程來看,二者的出發(fā)點以及最終目的是完全不同的。
基于學術機構的角度來看,我國比較文學學會成立的時間是1985 年,較早于新文科建設開始時期。2018年教育部提出新文科理念,開始大力投入建設新文科。中國的比較文學學會自成立之日起,就已經成為國際比較文學協(xié)會的重要團體成員,這也是比較文學國際性特征的重要由來。比較文學的國際性不同于其他人文學科的本土性特征,這也是比較文學與其他學科的最大區(qū)別之處。國際比較文學大會提出的很多話題和論題,具有明顯的全球性。近些年來,我國比較文學學會積極參與國際比較大會,并提出眾多話題,這些話題在我國文學語境中得到了很好的討論,很多中國學者都致力于研究這些問題,甚至將這些問題“本土化”。這有利于中國文學“全球本土化”的發(fā)展,可以重新從國際的角度闡釋中國文學,進行文學的重新建構。比較文學的國際性給予中國文學領域眾多的啟迪,促進中國文學向更深層次發(fā)展。當前,中國文學在世界文學論壇上提出了“全球人文”和“世界人文”概念,這也是中國文學擴大其世界影響力的重要一步,有助于中國文學在國際社會上傳播更多的中國故事和中國聲音。
比較文學領域的眾多專家學者具有超高的文學水平,其自身具備優(yōu)秀的文學素養(yǎng),掌握了多門語言以及跨文化研究技能??v觀近些年比較文學學者進行的文學研究,其不單單重視在國內與其他學者交流探討,而且嘗試用自己的研究成果與國際同行進行探討和對話,了解國際學者對其研究成果的真實評價與反應。當前,國內的眾多人文學科其研究依然側重于國內學者之間的交流探討,而比較文學則受自身特點的影響,其相關學術成果不僅要經得起國內眾多同行的評價,還應該多站在國際文學的視野探討問題。比較文學的專家學者可以多在國際學界的一些重要期刊或是報紙上,發(fā)表一些原創(chuàng)性著述或者論文,及時了解國際比較學者以及相關讀者對其的反饋,這樣可以得到更多國際同行的真實評價,推動比較學科不斷完善。近年來,經過比較文學領域眾多專家學者的不懈努力,中國的比較文學研究在國際學界有了重要的地位,并且不斷提升。這為新文科的國際性研究和實踐提供了眾多經驗,有助于新文科的良好建設。
新文科建設的重要特征就是其具有前沿性,這也是比較文學的重要特征。丹麥的比較文學學者與文學史學家勃蘭兌斯創(chuàng)作發(fā)表的《19 世紀文學主流》是當前國際文學領域重要的比較文學巨著,具有深遠的劃時代意義和世界性影響。該文學巨著的推出,在當時的國際學界產生了巨大反響,勃蘭兌斯被譽為歐洲的“比較文學之父”。其創(chuàng)作的書籍《19 世紀文學主流》中,談及多卷書,該書原本是作者自身的講稿,作者在其中運用了大量的比較文學方法,評述歐洲幾個國家從19 世紀到20 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文學發(fā)展狀況, 其中主要涉及英國、德國和法國的浪漫主義文學比較。勃蘭兌斯在對這幾個國家的文學發(fā)展狀況進行比較時,分析了這幾個國家浪漫主義文學從產生到蓬勃發(fā)展再到衰亡的過程,其內容之多、篇幅之長,較為罕見。
當代美國的比較學者蘇源熙也重視開展比較文學的前沿性研究,其創(chuàng)作發(fā)表了大量著作,始終認為比較文學在某種意義上站在了文學的巔峰,需要得到更多人的認可。以往盛行的比較文學危機,其爭論逐漸消失,當前比較文學不僅具有合法性,而且所得出的相關結論也具有明顯的前沿性特征,可以為其他人文學科的發(fā)展提供重要的指導意見。這一觀點得到了眾多中國比較文學學者的支持。在當前國內新文科語境下,眾多國內比較文學學者更側重于研究比較文學引領文學研究的熱潮,在國際文學領域也提出了更多的中國立場和中國觀點,對當前的一些國際前沿理論課題也提出了更多建設性意見,讓國際文學學界聽到中國的聲音,感受到中國人的智慧。比較文學的前沿性發(fā)展與新文科建設的前沿性發(fā)展不謀而合,比較文學的前沿性有效地促進新文科的建設發(fā)展,新文科的建設發(fā)展也推動了比較文學向縱深處發(fā)展。
比較文學的發(fā)展過程中帶有顯著的“中國視角”,而這與新文科建設的基本精神不謀而合。近現(xiàn)代,我國文學的發(fā)展受到外國文學的深遠影響。對此,比較文學的發(fā)展以及當下提出的新文科建設都強調打破當下文學發(fā)展的尷尬境地,克服以往文學發(fā)展的錯誤傾向,在世界文學領域提出中國話語和中國文學理論。站在比較文學的視野來看,當前基于中國視角設計的命題較多,而且多是21 世紀后中國比較文學學者提出的論題,這背后展現(xiàn)出了中國文學學者的理論自覺和文化自覺。比較文學領域是文學學界最早開始研究中國問題、中國導向的,這給站在國際文學視野大背景下的中國文學發(fā)展開辟了良好的道路,也強化了比較文學學者自身的本土文化自覺性。
縱觀當前的人文學界,眾多專家學者從國際視野的角度進行文學的理論研究,其提出的眾多文學理論爭鳴課題具備顯著的國際前沿性,而這些文學理論課題又多是比較文學學者提出的。西方的一些比較文學學者所提出的比較文學理論和比較文學思想對中國的比較文學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而且西方的比較文學學科成立時間早于中國,其涌現(xiàn)出的很多專家學者具備多種語言技能和跨學科知識,這就導致其在比較文學領域顯得更加游刃有余,可以從很多新的角度促進比較文學的發(fā)展。新文科語境下,中國比較文學正朝著更深層次的文學理論研究發(fā)展,這對于人文學術界的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其中提出的眾多文學爭鳴式理論,更是超越了當下中國文學界的發(fā)展,邁向了更廣闊的語境,并在此基礎上影響了更多文學領域的人文學者。由此可見,新文科建設與比較文學發(fā)展助推我國其他文學學科不斷發(fā)展研究,促進了文學領域的大發(fā)展、大繁榮。
中國比較文學學科的建設發(fā)展,可以借鑒西方比較文學學界的大師級學者提出的成果和研究,西方很多比較文學學者在其領域做出了很多重要建樹,這些成果與研究實踐,可以幫助中國的比較文學學者發(fā)展。在新文科語境下,一些從事新文科建設的相關專家學者,也可以借鑒比較文學學科的發(fā)展,從國際化的角度汲取更多經驗,開闊視野,從而找到合適的發(fā)展道路。
當前,中國文學學界的新文科建設剛剛起步,其發(fā)展壯大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付出更多努力。早期,我國的文學學者朱光潛先生從跨學科的角度研究探討文學領域的跨學科發(fā)展,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早在20 世紀50 年代,中國大多數(shù)文學領域的專家學者潛心研究,不斷致力于提升自身的文學素養(yǎng)和知識素養(yǎng),他們熟練掌握了多門外語,并且在某個人文學科開展深入研究,其潛心研究多年所得到的理論成果可以達到國際前沿水平。改革開放以來,在人文學科領域,眾多專家學者也致力于研究比較文學的跨學科建設,這些專家學者以其自身豐富的文學素養(yǎng)和理論知識,創(chuàng)作了眾多文學巨著,這些文學巨著在國內文學界產生了深遠影響。還有少部分專家學者直接用英文進行文學著書立說,或者是通過英文翻譯將自己的文學著作發(fā)表在國際文學雜志上,這讓中國文學進入了國際學術領域,逐漸發(fā)展為國際學術前沿??v觀這些文學成就著作,其中做出卓然成就者,還當選為歐洲一些發(fā)達國家的文學科學院院士或者是文學學術院院士,這些院士中大多為比較文學學者。由此可見,比較文學具有顯著的國際性和跨學科特征,這也深入影響了“新文科”理念的提出,更為新文科建設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當前,在新文科建設過程中,需要更多的文學學者和優(yōu)秀人才,這也需要多方社會主體積極培養(yǎng)這方面的人才,尤其是比較文學人才,這樣有助于更多的青年人才發(fā)展壯大,用自己的知識和學識促進中國的新文科建設發(fā)展,讓中國的新文科在國際學術界朝著前沿方向發(fā)展。當前,中國比較文學在國際學術領域發(fā)出的聲音越來越強勁,也取得了眾多理論方面的建樹,做出了眾多學術貢獻。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的比較文學將為世界的比較文學做出更加顯著的成績。中國比較文學學科取得的這些成就,對于新文科建設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也為新文科建設的發(fā)展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新文科語境下,比較文學中“中國學派”的影響力在不斷深入。新文科的建設發(fā)展恰逢比較文學在國際文學中的發(fā)展壯大。在新文科理念提出的影響下,新文科建設的蓬勃發(fā)展,營造了濃厚的跨學科學術氛圍,在此情況下,中國的比較文學學者也贏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zhàn),未來,比較文學可以從三個角度不斷地突破,不斷地發(fā)展,以期取得更大的成就,在國際文學領域展現(xiàn)出“中國學派”的顯著特色。第一,中國的比較文學可以立足自身的學科立場和學術觀點,就當前國際學界提出的一些普適性文學話題發(fā)出更多的中國聲音,貢獻更多的中國智慧,提出更多的中國方案。第二,中國的比較文學學者可以在國際比較學界大力弘揚中國文學和文學理論,讓更多人看到中國文學的魅力,基于中國的文學理論解釋當前的世界文學現(xiàn)象。第三,中國的比較文學學者,還可以在國際的比較學界提出更多的新問題和新話題,引領更多的國際同行去開展討論和交流,從而使比較文學中的“中國學派”得到國際同行的更多支持,促進比較文學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