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我們依然需要古典音樂

2023-08-04 02:52:09孫國忠
書城 2023年8期
關鍵詞:古典音樂音樂藝術

孫國忠

無論是專業(yè)性質(zhì)的音樂學探索,還是文化研究中的批評性審視,“古典音樂”(classical music)的每次出現(xiàn)都會讓人感覺到這一語詞所具有的豐富內(nèi)涵和深厚的人文底蘊。作為音樂藝術的一種樣態(tài),古典音樂雖然經(jīng)歷了發(fā)展進程中的風風雨雨,但依然以其特有的強勢在當今世界發(fā)揮著作用并產(chǎn)生重要影響。毋庸置疑,近幾十年來古典音樂高高在上的地位受到了很大挑戰(zhàn),其長久統(tǒng)領音樂世界的方式、姿態(tài)及其價值不斷遭受質(zhì)疑。這種挑戰(zhàn)與質(zhì)疑的形成有著多方面的原因,其中最直接的有兩個。第一,與大眾文化緊密聯(lián)系的流行音樂以全方位的擴張態(tài)勢持續(xù)向古典音樂的“榮耀”發(fā)起沖擊。第二,知識階層對歐洲中心論的嚴厲批評導致古典音樂之“尊貴”意識的動搖。

正是在這樣的情勢下,西方音樂學界的一批學者于新世紀初開始重新審視古典音樂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多本相關專題的著作相繼問世,其中朱利安·約翰遜(Julian Johnson)于二○○二年出版的《誰需要古典音樂》(Who Needs Classical Music?)的關注度最高,引發(fā)了學界的進一步思考和討論。約翰遜是一位頗有成就的音樂學家,主要研究領域為十九世紀與二十世紀音樂,他撰寫的《馬勒的聲音:歌曲與交響曲中的表達與反諷》和《威伯恩與自然之化境》受到高度評價。除了學術性研究,約翰遜還熱心于古典音樂的推廣,他的普及性音樂講座和古典音樂欣賞指南的寫作都很受歡迎。二○二○年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出版了他撰寫的《人人都該懂的古典音樂》(Classical Music: A Beginners Guide)。音樂學家通過自己的研究與深度寫作努力為音樂學術大廈添磚加瓦之余,熱情投入面向社會大眾的古典音樂推廣活動,已成為音樂學界諸多學人的自覺選擇。隨著音樂學人對古典音樂在當代社會中的生存境況和藝術地位及影響力的深入了解,一種強烈的危機感油然而生,因為他們看到了古典音樂歷來的強勢所面臨的嚴峻挑戰(zhàn),它所引發(fā)的問題已經(jīng)觸及當代社會的文化選擇和音樂價值的重新審視。為了更好地理解古典音樂的藝術“優(yōu)勢”與當代問題,有必要在此先對這一藝術形式的概念進行簡要的釋義。

作為文化領域和知識階層的一個常見語詞,“古典音樂”是指音樂世界中的一個類別,有狹義和廣義兩層意思。狹義的古典音樂特指十八世紀后半葉至十九世紀初的歐洲音樂,音樂史上稱作“古典主義”(Classicism),這是西方音樂歷史進程中一個特定時代的指稱。廣義的古典音樂則指受過專業(yè)訓練的作曲家通過藝術性構思與作曲過程(compositional process)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種音樂樣態(tài),這種以特定的記譜法記錄下來的音樂作品需要音樂家的“二度創(chuàng)作”來完成產(chǎn)生音響效果的藝術實現(xiàn),即通過歌唱家、演奏家(和指揮家)在音樂會或歌劇舞臺上的音樂表演,達到藝術展示和傳播的目的。因此,在古典音樂領域,作曲家是創(chuàng)作的主體,樂譜是承載作曲家創(chuàng)作訴求及藝術蘊涵的“文本”(text),音樂表演則是作品闡釋(interpretation)的藝術結果。這種廣義的古典音樂也被稱為“嚴肅音樂”或“藝術音樂”,后者已被廣泛用于音樂學的學術話語中。其實,從更完整的古典音樂的藝術效果展示來講,這一過程的最終實現(xiàn)還需“聆聽”與“接受”的加入。換言之,作曲家的“音樂文本”呈現(xiàn)和演奏家的作品演繹最終期待的是音樂受眾之聆聽選擇和鑒賞態(tài)度所體現(xiàn)的音樂接受與藝術價值判斷。正是這種獨具特色的“創(chuàng)作—演繹—接受”三位一體的藝術創(chuàng)作模式和傳播路徑,導致古典音樂在逐漸強化其歷史文脈之厚度和深度的同時,不斷擴展其跨地域、跨文化的藝術影響。很多年來,古典音樂在世界范圍內(nèi)藝術影響力的獨占鰲頭是不爭的事實,對音樂世界的這一強勢存在及其藝術現(xiàn)象帶來的文化沖擊歷來都有不同看法,當代學者對古典音樂之文化選擇和音樂價值的再度反思可以看作這一特殊“歷史問題”在當下社會—文化語境中的重新審視。

約翰遜的《誰需要古典音樂》是對廣義古典音樂之“當代命運”的深度反思,從他對相關問題的評說中可以感受到時代文化浪潮沖擊所帶來的危機感,也能發(fā)現(xiàn)學院派音樂學者依然持有的堅定的藝術信念。此書新版前言中有一段話語開宗明義,可見作者寫作此書的心緒和態(tài)度:

二十年前我寫了《誰需要古典音樂》這本書。這個標題或許太富于辯護意味且流露了某種受挫感。但我的唯一用心乃是在當今世界里重申古典音樂的主張,因為這些主張似乎已然絕響于這個時代。我當時質(zhì)疑的是如何使古典音樂在二十一世紀仍然具有鮮明的價值。而我的回答是:在最好的情況下,當我們投身于古典音樂時可以探尋到那些維系著我們作為人類的至高理想的思維、感覺和經(jīng)驗模式。(萬婷譯)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此書的核心關鍵詞是“古典音樂”,但作者在前言中已表明“古典音樂”這一術語應該由一個更具包容性的標簽來替代:“作為藝術的音樂”(music as art)。如前所述,“藝術音樂”(art music)替代“古典音樂”作為專業(yè)術語早已在音樂學領域的學術話語與研究文本中出現(xiàn)并得到廣泛認可,約翰遜在此所用的“作為藝術的音樂”的指定性表述就是要進一步強調(diào)古典音樂的本質(zhì)屬性及其樣態(tài)建構的特色。通常來講,只要能納入音樂藝術的門類,每種音樂都應該有它本身的“藝術性”及其呈現(xiàn)方式。但是,對古典音樂之“本質(zhì)”與“特性”的特殊關注和強調(diào)不僅是為了表達這種音樂形式關聯(lián)藝術認知的審美特質(zhì),更是為了凸顯其反映歷史變遷的藝術品格和精神氣象。

毫無疑問,與其他任何類型的音樂相比,古典音樂的構成最為講究,因為這種用記譜法呈現(xiàn)的“音樂文本”承載著作曲家的藝術思想、創(chuàng)作理念和審美趣味,而這種關乎音樂創(chuàng)作者“品味”與“品位”的思想、理念和趣味都必須通過作曲技藝來實現(xiàn)。作曲技藝的形成建立在音樂寫作的技術與方法之上,但它的展示又在多個維度體現(xiàn)了音樂構成的歷史積淀,以及作曲家思維層面的“智性”與實踐層面的音樂寫作能力。換言之,作曲(composition)是一種依靠理性建構音樂的創(chuàng)作過程,它需要通過專門訓練而獲得作曲技藝并以此來展示音樂進行的結構思維和藝術表現(xiàn)的邏輯意義。因此,以“作品”形態(tài)作為存在方式的古典音樂最為典型地體現(xiàn)了由復雜性音樂創(chuàng)作思維和智識意涵所形塑的這門“時間性藝術”的品質(zhì)。作曲過程既是作曲家個人創(chuàng)作追求的具體化呈現(xiàn),也是與古典音樂之藝術歷程和人文精神走向密切聯(lián)系的時代風貌的展示。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作為藝術的音樂”以其注重作曲技藝和講究藝術品質(zhì)的創(chuàng)作實踐為古典音樂之藝術深刻性和精神厚度的建構提供了堅實、有力的支撐,滲透其中的是對音樂傳統(tǒng)及其藝術文脈的體認。

對音樂的“藝術性”和精神內(nèi)涵可以從多個角度來理解,但沒有人能夠否認古典音樂在表達“藝術性”和展示其精神內(nèi)涵方面所具有的獨特性和巨大能量,因為構成這種音樂建制的形式、體裁、表演方式與傳播路徑為其“藝術性”承載及實現(xiàn)提供了極為豐富的可能性。以音樂創(chuàng)作為例,古典音樂之“音樂語言”的豐富性和形式、體裁建構的寬闊與厚實清晰可見,這種獨具的“優(yōu)勢”使得它能夠在廣闊的場域用多樣化的方式來達到藝術表現(xiàn)的目的。當然,對這種“優(yōu)勢”的觀察不能離開對西方音樂歷史的審視。從中世紀以宗教音樂為主體的儀式音樂和文藝復興時期宗教音樂與世俗音樂齊頭并進的態(tài)勢,到巴洛克時代歌劇的誕生和器樂曲創(chuàng)作的蓬劫發(fā)展,再到十八世紀中后期宮廷音樂與市民音樂的交相輝映,廣義古典音樂漸進式地完成了從“功能音樂”“娛樂音樂”向更顯藝術品格和表現(xiàn)深度的“藝術音樂”的轉(zhuǎn)型,而以貝多芬為代表的具有獨立人格和自由意志的“作曲家身份”的確立則成為“作為藝術的音樂”這一理念及其實踐形成的直接推動力。以作曲家為創(chuàng)作主體和用“作品”典型體現(xiàn)藝術創(chuàng)造力的古典音樂,在展示這一音樂樣態(tài)之獨特性的同時,也充分表明音樂承載理念、意緒、感情和趣致的多種可能性。

值得重視的是,約翰遜對“作為藝術的音樂”的強調(diào)特別聯(lián)系到“作為思想的音樂”(music as thought)。在約翰遜看來,音樂藝術能夠讓人進入一種特殊的思維活動中,其強烈而復雜的獨特方式能將情感和智力融為一體。顯然,作者在此所講的音樂中的“思想”主要是指體現(xiàn)思維特征的“思考”,這正是古典音樂渴望并有強大能量達到的狀態(tài),因為它所儲備的豐富的“音樂語言”(音響材料)和傳達“音樂話語”(音響修辭)的特殊形式具有展示思維復雜性的理性高度和突出音樂化邏輯性的表現(xiàn)深度。這種以“思考”來體現(xiàn)“思想”的音樂承載既是融入作曲過程的藝術審思,更是反映作曲家個人思想意識和創(chuàng)作訴求的藝術自覺—力圖通過超越日常語言的音樂“言說”達到精神交流和產(chǎn)生思想共鳴的深層次“對話”。如作者所言,“它通過具體的音樂形式來呈現(xiàn)具體的音樂思想,并以一種能使我們在智力、情感、心靈上感到滿意的方式加以闡述。古典音樂能夠展現(xiàn)一種兼顧心靈和情感的復雜會話,這促使十九世紀初的浪漫主義哲學家和文學家將音樂視為了在某種程度上超越語言限制的事物”(《誰需要古典音樂》,萬婷譯)。

古典音樂之所以能以讓我們在智力、情感、心靈上感到滿意的方式傳遞“音樂思想”,是因為它以閃耀藝術“智性”的內(nèi)在聚合力展示了觸及人類心智和情感的精神紋理。一方面,每個時代的古典音樂的創(chuàng)造者能以熟練掌握的作曲技藝和融入音樂傳統(tǒng)的個性化選擇來呈現(xiàn)具有創(chuàng)意的音樂建構;另一方面,真正有思想、有創(chuàng)造力的作曲家無不清醒地認識到:音樂之物質(zhì)屬性的自然顯現(xiàn)和作品“形式美”的努力塑造正是為了表達一種具有張力的藝術追求,并以此在達到超越物質(zhì)層面的精神升華的同時,投射出穿越時間和跨越時代的思想品貌。古典音樂的藝術微妙性、復雜性和獨特的“雅趣”形成了其特有的顯現(xiàn)“智性”和“靈性”的藝術品格,而這種藝術品格的底蘊則是開啟精神向度的音樂創(chuàng)造力。

談論古典音樂的創(chuàng)造力和智識品質(zhì),必須面對“音樂經(jīng)典”(canon)的問題。從其種意義上講,作為西方文明組成部分的古典音樂的歷史就是“音樂經(jīng)典”的歷史,而這樣的歷史進程也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古典音樂在整個音樂世界中的獨特性和重要性。何謂“音樂經(jīng)典”?在西方音樂史學的話語中,超越了作曲技藝和音樂形態(tài)概念后的“canon”是指展現(xiàn)藝術的高度價值和偉大創(chuàng)造力的音樂作品(及其作曲家),這一語詞的深邃含義尤其體現(xiàn)于西方藝術音樂傳統(tǒng)的詮釋。當我們探討“音樂經(jīng)典”時,我們實際上是在論說歷經(jīng)時間考驗、承載歷史錘煉、達到藝術高度和呈現(xiàn)美之永恒的音樂作品。換言之,真正的經(jīng)典不會過時,其表現(xiàn)形態(tài)和藝術完美性不僅在當時(作品誕生的年代)是體現(xiàn)最高成就的藝術典范,而且其優(yōu)秀的藝術品質(zhì)具有傳遞美感意蘊的持續(xù)力和恒久性。當然,每種有歷史積淀的音樂都會有自己的經(jīng)典,但相比較而言,古典音樂領域的經(jīng)典作為一種藝術現(xiàn)象顯得更為突出、更為典型。它不僅反映了眾多古典音樂的作曲家對“音樂偉大性”的高度認同(尤其在十九世紀與二十世紀初)和融入“音樂經(jīng)典”的強烈意識,也充分展現(xiàn)了古典音樂的發(fā)展中以“音樂經(jīng)典”為特色而閃耀整個音樂世界并產(chǎn)生文化沖擊力的藝術輝煌。雖然在當代西方音樂學的研究中“canon”本身以及“音樂經(jīng)典”理路的學術言說常常成為批評的對象,但經(jīng)典的存在和影響是任何人都不能忽視的事實。古典音樂領域的經(jīng)典之所以能夠超越時間、跨地域產(chǎn)生影響力,是因為它們帶給人們的是不受時空限制的藝術景致和普世情懷,其獨特的藝術價值和歷史意義滲透著世代連接的審美依戀和持久的人文審思。

在很多人看來,以“音樂經(jīng)典”為典型體現(xiàn)的古典音樂似乎有種“高大上”的姿態(tài),難以接近。其實,作為普通的聽者大可不必對古典音樂產(chǎn)生藝術鑒賞的壓力。我們知道古典音樂的眾多杰作蘊含“思想”,具有“意義”,但音樂學術圈外的音樂欣賞者無需對音樂的“思想”或“意義”進行學術性解讀。約翰遜指出:“我們與作為藝術的音樂建立的聯(lián)系應以實現(xiàn)‘理解為目標”(《誰需要古典音樂》,萬婷譯),這是一種睿智的說法。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需要理解,文化與文化之間的交流需要理解,而“以人為本”的古典音樂—“創(chuàng)作—演繹—接受”的三階段進程中始終強調(diào)“主體”融入的音樂行為—同樣需要“理解”的介入來達到藝術目的的最終實現(xiàn)。音樂學界之學術層面的音樂理解是基于專業(yè)性“音樂分析”(musical analysis)和結合音樂史學思考與審美觀照后做出的闡釋性言說。換言之,學術性的音樂理解是以“音樂論說”的姿態(tài)出現(xiàn),這種帶有個人旨趣的音樂審視和表達論說者(研究者)智性思緒的音樂學術話語,實際上已將“音樂理解”轉(zhuǎn)化為服務研究目的的“音樂詮釋”,體現(xiàn)學術深度的藝術解析和價值判斷,無疑是這種表達詮釋取向的音樂理解的核心內(nèi)涵。與之相比,以“接受”為本義和以欣賞為目的的“音樂理解”則要單純得多。約翰遜提倡把“音樂理解”作為一種媒介性的活動,其要義是強調(diào)“參與”行為的鑒賞性“音樂共情”:“我們在音樂中能夠與他人共情。我們共享著藝術品(音樂作品)邀請我們參與的那個旅程,我們也理解這段旅程。語言公式在表達方面的不充分性并不意味著內(nèi)容的貧乏。在馬勒《第九交響曲》演奏結束后離開音樂廳之際,人們不太可能說這音樂沒什么內(nèi)容。人們可能會在深入理解音樂后感到內(nèi)心的痛楚,或許正因為如此,他會拒絕節(jié)目單撰寫者努力想要借助文字語言表達的陳腐說辭。”(《誰需要古典音樂》,萬婷譯)雖然在本書中“參與”(participate)與“共情”(empathy)并不是最重要的核心概念,但這兩個看似普通卻蘊含深意的語詞值得我們細細品讀。

作為一種藝術行為發(fā)展過程中的環(huán)節(jié),古典音樂的“接受”即是一種“參與”:以聆聽的姿態(tài)完成“接受”之目的的實現(xiàn),以欣賞的訴求獲得藝術審美的滿足。無論是走進音樂廳聆聽(觀賞)現(xiàn)場的音樂會實況演出,還是通過唱片或其他錄音媒介接觸音樂,欣賞者都是以“主體”的身份去直面這門聽覺藝術。聆聽的介入既是形成古典音樂欣賞的首要且必需的步驟,也是完成這一音樂樣式建構過程的最終期待。進而言之,強調(diào)樂譜承載的音樂文本和音樂演繹之藝術表達的古典音樂,以其講究的創(chuàng)作方式(作曲過程)和關聯(lián)“二度創(chuàng)作”的表演實踐(performance practice),為以聆聽為目的的音樂欣賞提供了寬闊的“接受”空間,而欣賞者也在主體“參與”的接受維度與作曲家和音樂表演藝術家共同完成了“音樂作品”之藝術意義的整體性建構及其“理解”的實現(xiàn)。

如果說“參與”是一種身體力行的行動,那么古典音樂欣賞者的“共情”就是與藝術感受和體驗直接相關的審美心理活動。英文原著中所用的英文名詞“empathy”來自動詞“empathize”,其基本意思是“有同感”和“產(chǎn)生共鳴”,中文譯本則用“共情”這個語詞來翻譯,頗顯意趣,它突出了這一語詞的情感向度,進一步強化了欣賞者審美取向中的情感投入。從顯性層面上看,古典音樂欣賞中的“共情”似乎是被動性的“同感”,屬于淺層的心理反應,但從隱性層面上探析,則不難發(fā)現(xiàn)真正有深度的“音樂共情”,實際上是欣賞者對音樂作品之文本意涵及其藝術詮釋的深層共鳴,這是一種“鑒賞智性”的自然流露,它在新的高度表達了古典音樂接受中特有的藝術品鑒性質(zhì)的趣致。顯然,古典音樂欣賞的“共情”在展示感性聆聽之理性蘊涵的同時,也再次表明古典音樂(尤其是經(jīng)典作品)所具備的藝術能量對鑒賞者藝術心智的構成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談論古典音樂的品質(zhì)、特色及其顯而易見的“優(yōu)勢”并不是要回避這門藝術目前受到的沖擊,古典音樂面臨的沖擊和挑戰(zhàn)自有其關聯(lián)歷史與文化的多種原因。在當今這個全球化發(fā)展的時代,每門藝術的存在與發(fā)展都必須正視自己的歷史與當下處境。原本作為西方文明組成部分的古典音樂已是人類共有的精神財富,其跨文化、跨地域的生存狀態(tài)及其被廣泛接受的境況是我們必須承認的現(xiàn)實。換一個角度講,站在一個視野更為開闊的高度來觀察體現(xiàn)西方文明及其歷史的古典音樂,我們不僅要理解這一音樂“品種”承載的西方文化的精神內(nèi)涵,還要體悟其藝術獨特性帶來的特殊審美價值。人類文明的體系建構與不斷演進的活化生態(tài),正是建立在對“異文化”及其代表性藝術樣態(tài)不斷深入的認識之上。無論是非西方文化圈的音樂學者還是普通音樂受眾,都應該敞開胸懷接受西方古典音樂影響力依存的事實。真正美好的音樂,尤其是包括西方古典音樂“經(jīng)典”在內(nèi)的音樂杰作,是促進不同族群情感交流的極有效力的藝術載體,它在傳遞人文精神正能量的同時,用最能觸動心扉的藝術脈動不斷激發(fā)人類共有的“美”之渴望和對和諧世界的精神向往。

約翰遜在《誰需要古典音樂》中討論的古典音樂所受到的“當代沖擊”和“某種受挫感”是針對歐洲和美國的古典音樂生存現(xiàn)狀而言,他的擔憂不無道理,他的“抗爭”可以理解。然而,當今中國的古典音樂生存情況與歐美的現(xiàn)實并不一樣,約翰遜在書中描述的現(xiàn)象和討論的問題由于語境不同,所形成的“結果”也有差異。眾所周知,西方古典音樂在當代中國有著眾多愛好者,愛樂人群體不斷壯大,許多大城市的古典音樂演出市場相當活躍,一些音樂大師和著名樂團的音樂會常常是一票難求。疫情之前的那些年,像維也納愛樂樂團、柏林愛樂樂團和倫敦交響樂團這樣的世界一流名團的訪華演出都已成為令人難以忘懷的“音樂事件”,那些伴隨精彩音樂會而掀起的愛樂熱潮可以視為當代中國音樂演出業(yè)態(tài)的風向標,這種具有時代意義的文化現(xiàn)象是中國音樂文化史書寫不可缺少的章節(jié)。曾有不止一位的西方音樂家對中國紅火的古典音樂市場和音樂人才輩出的發(fā)展態(tài)勢發(fā)出過這樣的感嘆,“古典音樂的未來在中國”,此言聽來有些夸張,但話中的深意值得回味。

中國的古典音樂市場日趨繁榮和音樂事業(yè)(創(chuàng)作、表演、教育)逐漸走向成熟,表明了一個令人欣喜的狀況:中國民眾的音樂生活越來越豐富,對包括西方古典音樂在內(nèi)的多種音樂文化的鑒賞需求越來越強烈,而這一切都離不開整體國力的提升、民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自信心的增強。西方古典音樂對未來中國廣大民眾的音樂生活將起到怎樣的獨特作用,值得學界的持續(xù)關注和探究,這將是歷史音樂學、音樂社會學、音樂人類學和音樂哲學共同的研究課題。對廣大愛樂人來講,西方古典音樂的獨特美感和長存的藝術魅力都已化作不可替代的一種精神食糧,它將繼續(xù)滋養(yǎng)展現(xiàn)音樂活力的生命存在。

音樂伴隨人類的成長,歷經(jīng)三年大疫的這個世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古典音樂:不僅是心靈的撫慰,更是精神的啟迪。

猜你喜歡
古典音樂音樂藝術
影視中的古典音樂
紙的藝術
古典音樂廣播節(jié)目的通俗化表達探析
新聞傳播(2018年5期)2018-05-30 07:02:51
圣誕音樂路
兒童繪本(2017年24期)2018-01-07 15:51:37
集大成的交響樂《英雄》:兼談怎樣聽古典音樂
歌劇(2017年7期)2017-09-08 13:09:37
音樂
因藝術而生
Coco薇(2016年2期)2016-03-22 16:58:59
藝術之手
讀者(2016年7期)2016-03-11 12:14:36
爆笑街頭藝術
古典音樂欣賞與時代的融合——經(jīng)典作品欣賞引發(fā)的思考
旬邑县| 武定县| 普安县| 六枝特区| 屯昌县| 土默特右旗| 晋中市| 英山县| 江川县| 昌平区| 康保县| 兰溪市| 清丰县| 莱州市| 万山特区| 连山| 阜康市| 湄潭县| 伊宁县| 边坝县| 仙桃市| 沧源| 锦屏县| 博野县| 建始县| 贺兰县| 泰州市| 区。| 孙吴县| 色达县| 金华市| 咸宁市| 万州区| 玉环县| 会东县| 莎车县| 永嘉县| 瓦房店市| 杭锦后旗| 军事| 镇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