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朱立元的實踐存在論美學從本體論上打通了實踐論和存在論,將認識論、知識論的美學范式轉換到了存在論、生成論范式,認為實踐是人生在世的基本方式,在審美關系中建構審美活動,在審美實踐中生成審美意義。朱立元的實踐存在論美學內在精神上是面向未來和現(xiàn)實生活的,參與公共生活和民眾審美建構,以多元文化視野中的交流和對話來塑造完整的人,用審美教育為現(xiàn)實人生指引理想存在狀態(tài)。同時,實踐存在論美學本身也是自我超越的開放體系,是中國當代美學多元化發(fā)展格局中富有生命力的一種美學理論系統(tǒng)。
關鍵詞:朱立元;實踐存在論;生成性;境界;美育
正如20世紀以來的中國邁入現(xiàn)代化、日新月異的歷史,20世紀以來的中國美學發(fā)展也是一個現(xiàn)代建設進程。朱立元在《走自己的路——對于邁向21世紀的中國文藝學建設問題的思考》一文總結出學界關于文藝學建設的五種意見:“西論中用說”“古代文論母體說”“話語重建”和“異質利用”說、“綜合創(chuàng)造”論、立足現(xiàn)實的“融合”論,他表示“比較傾向于后兩種觀點”[1]。實際上在美學領域,朱立元實踐存在論美學也正是“綜合創(chuàng)造”、立足現(xiàn)實的“融合”論的體現(xiàn)。實踐存在論美學以馬克思實踐觀為哲學基礎,融合了西方現(xiàn)代美學、中國古代美學理論,體現(xiàn)出博采眾長、力圖創(chuàng)新的理論品質,也在理論思維方式、美學觀點、現(xiàn)實運用等各方面實現(xiàn)了創(chuàng)新與突破。
從具體觀點上看,實踐存在論美學思想體系做到了四個“實現(xiàn)”:“實現(xiàn)了由靜態(tài)主客體關系論向動態(tài)整體性活動關系論的轉向;完成了從認識論向實踐生存論的轉向;實現(xiàn)了由美的現(xiàn)成論向美的生成論的轉向;實現(xiàn)了由單一審美論向廣義人生境界論的轉向”[2]333。若以關鍵詞的方式來表達這四個“實現(xiàn)”,可以描畫出這樣一條動態(tài)過程:“人生在世”—“實踐”—“生成”—“境界”。實踐存在論美學思想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都是現(xiàn)實生活中感性的人,人在與審美對象的審美關系中建構審美活動,在審美實踐中生成審美意義,從而獲得與世界的整體性存在,達到萬有一體、圓融寧靜的人生境界。
一、回到存在:超越主客二分認識論思維
傳統(tǒng)美學是認識論研究路向,理性主體是現(xiàn)成的、先驗的,客體是感性的但又同樣是現(xiàn)成的,主客體分立導致“美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這一問題的長久爭執(zhí)。主客二分的傳統(tǒng)認識論美學,把美作為科學分析認識的對象,預設美的本質,鮮活的審美活動僅被視作本質實體化的認識過程,以獨斷性觀念代替多樣的審美現(xiàn)實,因而它是本質主義的美學思路,目的是獲得關于世界的可靠知識。朱立元認為,“中國美學要真正取得重大發(fā)展,有必要首先突破主客二元對立的單純認識論的思維方式和框架”[2]3。也就是說,需要先改變中國當代美學的基本思路和提問方式,才能克服傳統(tǒng)認識論的束縛。
實踐存在論美學提出美學的研究對象是“具體的人的審美活動”,而不是單純的客觀審美對象。實踐存在論美學從本體論上打通實踐論和存在論,通過與實踐結合、從現(xiàn)實生活出發(fā),讓美學彰顯理論生命力。“實踐”在日常生活中一般是指“從事某一件事”,指人有目的地活動,通過“做事”而達到某一預期結果。在這一用法中,“實踐”主體是理性的、有謀劃的、占據(jù)中心地位的,客體則純然是實現(xiàn)目標的手段、方式。一般意義上的實踐活動,主體與客體只是在實體層面發(fā)生關聯(lián),彼此作為“存在物”的性質一般而言沒有產(chǎn)生內在改變,在存在本體層面沒有充分交融。
人不只在實踐中制造外物,也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確證自我的存在,這就需要把“實踐”概念延展到精神實踐活動:“實踐包括人類各種各樣的活動形態(tài),由物質生產(chǎn)實踐,社會改革、倫理道德實踐,精神實踐、審美和藝術實踐等多層面、多維度的活動方式組成,可以視作廣義上的人生實踐”[3]?!皩嵺`”范疇不僅包括人與自然的關系,也包括人與人的社會關系,全部社會生活本質上是實踐的。實踐存在論美學從“實踐”的存在論涵義來理解主體與客體,人在與周遭世界不同層面打交道的過程中,不斷地創(chuàng)生包括審美關系在內的各類社會關系。作為人的高級精神實踐,審美活動是體現(xiàn)人超越于動物的本體存在的最基本方式之一,是人與世界在精神層面的深度關系。
“實踐”概念的核心品質是創(chuàng)造、創(chuàng)生和改變,并且,創(chuàng)生和改變不以任何理論認識為前提,不是人的觀念發(fā)動的,而是來自生活世界。人的存在即“人生在世”狀態(tài):“所謂人生在世,簡言之,即人在世界中存在;展開說,即人與世界在相互依存、融為一體的關系中雙向建構、生成發(fā)展?!盵4]55世界、人、人與世界的關系是“人生在世”的三重要素,實踐就是人生在世的基本方式。人與世界有機統(tǒng)一的“人的世界”生成于實踐、奠基于實踐、統(tǒng)一于實踐:一方面,“世界”以其廣博豐茂、多姿多彩讓身處其中的人的五官感知、七情六欲、心智意志都得到寄托和冶煉,呈現(xiàn)了人自身的存在;另一方面,世界因“人”而得以從無意義的自在狀態(tài)中顯現(xiàn)出意義,因人生生不息的實踐活動而綻放出不斷更新的“世界”面貌。人與世界之間這種“雙向建構、生成發(fā)展”的關系,讓人與世界一體圓融、互相應和,又彼此呵護。
從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來看,自然美自人的生活實踐:“人的存在和世界的存在都不是自明的,勞動實踐才是人和世界存在的前提。不僅人所創(chuàng)造的生活世界的存在是這樣,自然界的存在也只有作為屬人的存在才具有現(xiàn)實性。”[2]352-353自然美是在審美活動中生成的,依賴審美主體的審美意識,受社會文化環(huán)境影響。比如,同樣是“不可居無竹”,蘇東坡是“無竹令人俗”的舒朗瀟灑,林黛玉則是“瀟湘妃子”的清幽纏綿,可見“竹”之美是因人的不同存在狀態(tài)而異的,是來自于人的生活實踐的。審美經(jīng)驗雖然表現(xiàn)為主體意識、主體精神,它實則是伴隨著審美主、客體二者而生,反映出主客體之間的動態(tài)關系。比如,辛棄疾詞句“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情與貌,略相似”?!皨趁摹辈皇峭庠诘?、視覺的、物質呈現(xiàn)層面的,而是“我”與“青山”共同的“情與貌”,即內在生命狀態(tài)的相似;在詩人和青山的審美關系中,同時生成了人化的“嫵媚的青山”和自然化的“嫵媚的我”,一個新的藝術世界、人生境界由此創(chuàng)生。王夫之在《姜齋詩話》中說:“情景雖有在心在物之分,景生情,情生景,哀樂之觸,榮悴之迎,互藏其宅?!盵5]
這里的“生”字,道出了自然美形成的一般規(guī)律:情、景雖有主客之分,卻并不彼此分離,而是“景生情,情生景”的互生關系,最終呈現(xiàn)了一個情景交融、萬物一體的生命世界。可見,自然美不是現(xiàn)成的、固定不變的存在物,它是在人類社會中通過實踐歷史地生成的,是在審美情境中通過人的心靈活動的整合而呈現(xiàn)出來的美感。
同樣,藝術美也具有實踐性。藝術美產(chǎn)生于主體與客體直接相遇時的相互感發(fā),如劉勰《文心雕龍·明詩》中說:“人稟七情,應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主觀的“感”與客觀的“物”在藝術發(fā)生的時刻是互相生成的關系,共同建立起審美關系。從藝術美的價值來說,藝術不是提供有使用價值的器具,而是向人們呈現(xiàn)一個完整的感性世界,藝術作品照亮了存在。玲瓏剔透的“藝術美”“藝術精神”不是海市蜃樓,它存在于藝術品的感性形式中,離不開從“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的創(chuàng)作實踐過程,也離不開人對藝術形式創(chuàng)造、鑒賞、批評的動態(tài)實踐中。這里需要加以說明的是,不能把藝術實踐直接等同于藝術家的日常生活,美學意義上的藝術家區(qū)別于日常生活中的他本人,在于其藝術活動的審美屬性。藝術家在藝術實踐中生發(fā)審美情感、藝術想象、藝術領悟,在內在審美體驗中確證、發(fā)展自我,從而獲得在藝術領域的存在。從藝術接受來看,藝術形式是意向性客體,一代代接受者因其現(xiàn)實語境的差異而對藝術作品做出不同闡釋,作品也就在讀者具體的、多樣的、具有時代性的闡釋活動中生發(fā)出新的意義,煥發(fā)出永不枯竭的藝術生命力,從而達到不同時代人們之間對于彼此存在狀況的內在感受和體驗。
二、面向未來:建立
“關系-生成論”美學新思路
如同人的生命本身是一個時間性存在,實踐作為人的存在方式,同樣具有過去、現(xiàn)在、將來三個時間維度。人在歷史實踐中形成文化積淀,歷史是人的存在的凝聚;同時,人向著未來所做的籌劃在當下實踐活動中產(chǎn)生意義,決定了當下實踐活動的方向和性質。在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個維度中,“未來”是最重要的,缺乏未來視角的歷史觀必然是僵死的,缺乏未來指引的當下也極有可能是盲目而混亂的。實踐存在論美學在對美的生成性的強調中,正是在“未來”這樣一個開放的視野里界定“實踐”范疇,賦予美學以生生不息的理論力量。
實踐存在論美學重視“實踐”本身的創(chuàng)生性,在內在精神上葆有開放的、面向未來的探索精神,生成性是實踐存在美學富有理論生命力的最佳體現(xiàn)?!吧烧摗彼磳Φ氖亲鳛楸举|主義思維方式的“現(xiàn)成論”?!八^本質主義,應該主要指那種認為一切事物、現(xiàn)象都具有單一、絕對、固定不變的本質、因而學術研究以尋求對象這唯一本質為根本目的的思維方式。在反本質主義者看來,這是一種僵化、封閉、獨斷的思維方式與知識生產(chǎn)模式?!盵6]本質主義與現(xiàn)成論的最大弊端在于其單一性、絕對性所帶來的獨斷,它隔絕了新思維、新理論、新體驗,在對先于人、外在于人的“本質”的依賴中將美學理論靜態(tài)化。朱立元對于“本質”問題持辯證態(tài)度:一方面反對本質主義,對“美的本質”的追問不能一勞永逸地抵達一個靜態(tài)結論,更不能以唯一的理論思想來限制新觀點;另一方面,肯定對本質問題積極追問的理論意義,重要的是對美和審美的本質進行“多維度、多層次、全方位的動態(tài)研究”,即根據(jù)不同的語境來做出差異性的判斷。無論時代文化呈現(xiàn)出何種面貌,美學理論都應當秉持建構主義思維,應當致力于建構一個具有內在生成力量的有機整體。
實踐存在論美學主張讓審美主客體回歸具體審美關系,這樣才能真正回到存在的生生不息的生成之流?!吧芍鳌闭巧?,它向著未來奔涌,不能簡單切割和靜態(tài)界定?!盁o論是人、世界,還是生存,都處在一種永遠的生成狀態(tài),一種永遠向著可能生存的、未完成的、不定型的狀態(tài)?!盵4]5而“未完成的、不定型的”生成狀態(tài)正符合無限發(fā)展變化的人生在世面貌,這也恰是世界和人永恒活力的源泉。人和世界都不是一成不變的,人的生命存在不斷變化生成,因此需要棄絕刻舟求劍式的現(xiàn)成論思維。實踐存在論美學則恢復人、世界的此岸性和現(xiàn)實力量:“‘世界之為‘世界的根據(jù)不在于世界之外的超感性實體,而在于它與人的生存實踐活動的內在關聯(lián)”[7]。不存在實體化的“美”,只有當“超感性實體”不再橫亙在人與世界之間,人的實踐活動才恢復其本原的感性面貌。
審美主體與審美對象都不是孤立的,而是關系性的存在,“必須從人的審美活動入手”。審美關系是“在人生在世的意義關系中、在人的具體生存實踐中、在人的生活實踐的時機性境遇中當下生成的”[2]312,先建立了審美關系,才產(chǎn)生審美主體與客體。事物客體本身所具有的中性性質,也會隨著主客關系的變化而變化,而審美對象區(qū)別于一般的“物”,正在于審美關系的建立。同樣地,審美主體也不是抽象的、現(xiàn)成的存在者,也是動態(tài)生成的。同一個人,在進行科學探討時,與他所面對的客體是認知關系;在衣食住行等物質生活狀態(tài),與客體是欲求關系;只有當他在超越欲望、超越功利目的時,才是審美主體??傊?,審美主體與客體二元統(tǒng)一、同時實現(xiàn),只有通過活生生的感性活動即審美實踐活動,現(xiàn)實的美和審美主體才生成。
審美關系不是認識關系,而是體驗關系。美的本質追問應當轉變?yōu)椤懊来嬖趩帷薄懊朗窃鯓哟嬖诘摹钡葐栴},即將美學研究從本質論轉向存在論,深入到生存實踐中,在生成境域中反思人類審美現(xiàn)象,才能真正領悟“美”本身?!懊馈贝嬖谟趯徝乐黧w的“體驗”之中,要經(jīng)過主體心靈內在化的過程,主體對審美對象的感性經(jīng)驗和情感判斷是“體驗”不可或缺的因素。
審美關系具有多層次性和流變性。由于審美主體是“一切現(xiàn)實的社會關系的總和”[2]312,審美客體也同樣“包含著自然的、社會的、人文的多種因緣的匯合”[2]312,他們都是在時間、空間兩個維度中的特定、具體的存在,故而,“審美關系呈現(xiàn)為多層次的動態(tài)結構”[2]312。從審美關系的多層次中誕生了“美”的不同類型,有人與自然之間產(chǎn)生的“自然美”、人在社會中生成的“社會美”以及“藝術美”等。從時間角度來談,必須跳出“先有”“先在”“先驗”思維,將美看作是處于一個“現(xiàn)在進行時”的動態(tài)存在,譬如“環(huán)肥燕瘦”“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等說法,審美具有歷史性,在不同時代具有不同內涵和風格。
總之,審美關系首先是靜觀關系。靜觀意味著超功利、保持一定審美距離,無所為而為。其次,審美關系是對話關系,心“既隨物以宛轉”,物“亦與心而徘徊”,由于帶入了生命體驗,主體和客體之間是深層次的精神交流,并且,主體之間經(jīng)由相同的審美對象而達到跨時空的溝通與交流。再次,審美關系是存在關系,審美主體在與審美對象的情感交互中走出一己之“我”,拓展了自我存在的疆域,實現(xiàn)了與萬物心靈相通、一體圓融的整體世界。以上三種關系“是相互包融的,前一種關系是后一種關系的基礎,后一種關系是前一種關系的發(fā)展和提升”[2]313。
三、改變世界:走向日常生活實踐
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說:“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盵8]此處“改變世界”四個字反映出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革命性意義和創(chuàng)造性價值。人所生活的世界,通過理論闡釋活動來賦予意義,同時,更需要實踐活動來使之向著更為理想的方向發(fā)展。朱立元一貫強調美學學科應關注當代社會和藝術發(fā)展的現(xiàn)實需要,“美學理論要跟上并且回應現(xiàn)實提出的新問題,只有這樣,美學才能接地氣,才能獲得源源不斷的生機,從而具有強大的生命力”[9]。實踐存在論美學的建構意義,不僅表現(xiàn)在理論建構維度,還在于以審美實踐來促進現(xiàn)實世界的完善。
審美實踐以其超越性品格起到“審美解放”作用。在進行審美活動時,人們暫時地切斷了世俗生活中的利害關系,進入到與世界的審美關系,由此帶來多方面的超越性:從時間維度來看,日常生活方式來自于傳統(tǒng)的巨大影響,“是向著傳統(tǒng)、習慣和血緣親情回歸”[2]287,人的思維和情感不自覺地遵循著傳統(tǒng)文化中的既有模式;審美活動則離不開個人主體精神的全面參與和獨立審美判斷,在審美中得到的體驗會因人而異,對于同一個人而言也會因心境而異,因而它是活躍多姿的,這種不休歇的狀態(tài)讓審美活動始終“面向未來、富于創(chuàng)造性”。審美活動對人的重要意義還表現(xiàn)在:“日常的生活世界在給人以穩(wěn)定感的同時,也消磨著人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憂患情懷,它使人最終融合到一種平均化的生活狀態(tài)。相比之下,審美生活則使人從平凡、瑣屑的世界中超脫出來,因為審美活動具有開放性、可能性、超越性……”[2]287日常生活中的“平均化的生活狀態(tài)”即讓人變成缺乏精神彈性的、機械化的人,甚至可能是“單向度的人”。審美是發(fā)自內心的情感力量,審美活動本身具有獨一無二性,審美主體與審美客體每一次審美關系的建立同時也是一次新的主體自我創(chuàng)生過程,必然豐富人的自我意識,拓展自我界限,促進自我完善。
從社會整體發(fā)展角度而言,現(xiàn)代性存在正負兩面,實踐存在論美學從審美角度對人的存在和實踐活動的理解和滲入,有助于為社會提供一種均衡性力量。全球化語境下的現(xiàn)代社會,消費文化、物質文化席卷社會生活方方面面,這對于“人”本身的存在造成激烈沖擊,人的完整性遭到破壞。審美實踐活動幫助人們超越日常生活的習慣和偏見,打破日常經(jīng)驗的遮蔽性,還原兒童一般的新奇眼光,從而使得壓抑呆板、重復單調的現(xiàn)代社會日常生活重獲活力,克服生活同質化,實現(xiàn)價值多元,呵護生活的意義,營造精神家園。審美帶有令人解放的性質,“在現(xiàn)實生活中,審美活動之所以能成為人所珍重所向往的一種基本的活動方式,是因為它是人在異化的條件下所能獲得的一種最自由的存在方式”[2]288。使人本身從現(xiàn)實生活中的分裂狀態(tài)轉變?yōu)楦行耘c理性相統(tǒng)一的和諧狀態(tài),獲得人的價值、尊嚴、崇高、優(yōu)美等生命體驗。
現(xiàn)代科技的發(fā)展、多媒體的融合以及消費社會的娛樂文化氛圍等諸多因素,讓藝術和審美面對著多元并存的文化背景,這也就要求美學保持動態(tài)建構、與時俱進的態(tài)度來適應新的時代語境。對此,朱立元敏銳地指出:“傳統(tǒng)的藝術觀所倡導的載道或暢情的功能都無法單一地去完成它的使命……藝術真正進入了集教化、娛樂、審美為一身的多元化發(fā)展時代?!盵10]實踐存在論美學對于“現(xiàn)成論”的否定態(tài)度及其“生成性”特質,決定了這一美學理論在面對新時代、新問題時的開放態(tài)度和責任感。在科學認識、技術理性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的時代,藝術和審美實踐參與公共生活和民眾審美建構,以多元文化視野中的交流和對話來塑造完整的人、營造完滿的精神家園。
在回歸日常生活的同時,實踐存在論美學也強調理論本身的思想深度:“一方面,美學要通向實踐,通向人民大眾,走出美學家的課堂;但另一方面,也不能把它降低到一種完全實踐性的東西,美學還是要保持哲學的、理論的品格。我們既要高揚感性生命,不能將其扼殺在僵死的理性中;但也要注重提升它的層次,如果只是停留在較低的層面,那就不是審美,不是美學了?!崩碚撔栎嵊兴急婢窈团袃r值,不能成為僵死的教條,同時也不能缺乏普遍意義和思想引導價值。美學學科天然具備理論、實踐兩重性質:一方面,美學與哲學高度相通,都是對于人、世界的抽象理論思考,具有高屋建瓴的姿態(tài)和普遍性;另一方面,美學是建立在藝術、審美、生活等領域的實踐活動基礎之上的,和多姿多彩的人類生活本身同存在、共發(fā)展,美學應當扎根于大地,走入現(xiàn)實生活,走向具體的人,同時保持理論的敏銳洞察力,以思想的深度引導生活走向更有審美性的理想境界。審美活動不僅印證了人的存在,還在更高層面上,通過對人的個性、本質力量的充分實現(xiàn),讓人以應當有的理想狀態(tài),以自由人身份如其所應是地本真生活。黑格爾說:“審美帶有令人解放的性質,它讓對象保持它的自由和無限,不把它作為有利于有限需要和意圖的工具而起占有欲和加以利用。”[11]審美主體揚棄了利己性,對象也超越了功利用處,從而使人走出主客分裂時的孤獨無依感,以精神領域“逍遙游”的狀態(tài),回歸人與世界的一體圓融。
四、提升境界:
實踐存在論美學的美育價值
美育是中國當代人文素質教育的必備部分,從學科屬性上看,審美教育具有美學、教育學的雙重屬性,同時美學與哲學、藝術學、倫理學等領域也關聯(lián)緊密,這就決定了審美教育具有天然的跨學科、綜合性特征,而能夠把各學科、知識體系有機關聯(lián)起來的,是實踐本身的需求,體現(xiàn)著人的存在本身的整體性,因而,審美教育是實踐存在論美學現(xiàn)實價值的重要體現(xiàn)。朱立元本著對“人的存在”本身的關切,提出如下美育思想。
首先,審美教育在藝術知識和技能的傳授之外,更重要的是對人內在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應提到人生境界的高度,培養(yǎng)具有綜合素質的、立德立言的人才。將美育從從理論美學過渡到生活美學:“美學可以幫助我們加強理論修養(yǎng),提高審美素質,并能幫助人們指導或解釋審美活動、審美現(xiàn)象,而審美活動可以幫助我們建構美好的心靈,塑造健全的人格,升華人生境界,求得人性的全面發(fā)展?!盵12]藝術作為一種精神實踐活動,在無限多樣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中表達對于人的生存狀態(tài)的關注和關懷,培養(yǎng)人的審美態(tài)度,以此對抗功利主義。美育具有德智體美勞“五育”中其他“四育”所不可替代的獨特性,以美的對象來打動人,塑造人完整的內在自我,讓人重新走向統(tǒng)一、完整和全面。
其次,美育與德育相輔相成?!懊烙且环N愛美的教育,它鼓舞人們去愛美、欣賞美、追求美,提高生活情趣,培養(yǎng)崇高生活目標……”美育潤物細無聲地鍛煉了人的審美能力,提高了人文素養(yǎng),提升人的道德感。我國“立德樹人”的教育總目標決定了德育的核心地位。按照康德美學,美可分為純粹美和依存美。一花一葉、一個花邊、一個音符等純粹美以其悅耳悅目的形式,喚起人們對于世界的熱愛之情;英雄事跡作為一種依存美,以其直接的道德品質讓我們發(fā)出“最美”“最可愛的人”這樣的價值判斷,培養(yǎng)人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品格。并且,內在品格、精神賦予外在審美形式以風姿、風采、風神,為美和生命注入靈魂。純粹美和依存美最后都可以抵達更為完滿理想的人生境界,都可以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人的道德修養(yǎng)和人格情操,實現(xiàn)審美中的倫理價值。
最后,“美育是情感教育”有失狹隘,美育通過本真的情感體驗,達到有情的覺悟,是情感、理性的全面教育。“美育所激發(fā)的審美情感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一般情感,它是認識、評價等理性因素與情感、想象力等感性因素和諧展開的整體心理過程中形成的一種審美愉快?!币虼耍烙膬群凸δ苁钦w性的,不能局限在一個單一方面。如朱自清散文《匆匆》:“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這明白曉暢的語言完全容易理解,即使不諳世事的中小學生也可以在審美性的形象和畫面中,同時達到對于時光易逝的理性覺悟和熱愛生命的情感體驗。審美和美感最終指向的是人的存在本身的,而人的存在是整體性的,因而,美育可以起到情感、認知等多方面的教育。
審美活動從本質上看是一種人生實踐,廣義的“美”就是在審美實踐活動中建構起來的一種人生境界。實踐存在論美學認為美是一種高級的人生境界,審美活動是人的生命要求,體現(xiàn)了人的本真存在,拓展了人的生存世界,因而“審美活動就是一種境界化了的人的實踐活動和存在方式。實踐、存在、自由只有通過呈現(xiàn)于境界才能真正轉換為審美質素。實踐存在論的思考方式只有通過境界才能真正落實為美學的思考方式”[13]。境界不是純粹的自然靜觀,也不是心造的幻影,生機勃勃的人生境界、渾然整體性精神狀態(tài)是靠現(xiàn)實人生實踐才能建構的。人生境界“是存在論層面的統(tǒng)一,即在人與世界相互依存、雙向建構的實踐活動中所達到的統(tǒng)一,在人向人生成、世界向人生成的實踐過程中所實現(xiàn)的統(tǒng)一。”[2]320重要的是“人”與“世界”的關系,是萬物皆為“我”的表象,還是“我”與“萬物”平等共在?人唯有放下“宇宙之精華、萬物之靈長”的人類中心主義觀念,才能做到物我統(tǒng)一、不分彼此,“我”就是“萬物”之一種,不必凌駕于萬物之上,“我”在日升月落、風起云蕩的宇宙呼吸中安放“我”的脈搏,孤獨不再,一己之“我”的“生命不可承受之輕”隨風而去,“我”在生命本真狀態(tài)中安然自得。人生境界是“一種個人獨特的內在體驗”,如同顏回的“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高遠超拔的人生境界是在個人內心形成的澄明之境,只有通過自我內向觀省才能獲得。并且,人生境界具有“生成性”,在人生不同生存境況下會有不同內涵和表現(xiàn),中國古人所說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就充分體現(xiàn)出境界的多樣性和變化性。審美主體在有限的特殊的審美對象世界里,實現(xiàn)了精神狀態(tài)的無拘無束、自由自在,通過移情作用,達到物我兩忘、物我同一。
總地來看,實踐存在論美學關心“人生在世”的實踐活動本身,認識論、知識論的美學范式轉換到了存在論、生成論范式,認為人類動態(tài)的實踐活動是包括審美關系在內的人對現(xiàn)實的各種關系不斷生成的源泉,美學理論應當保持對于現(xiàn)實人生的關懷,用審美來開拓、引導人生的新境界。
實踐存在論美學以開放性的姿態(tài),在人類自我創(chuàng)生的歷史進程中,從審美角度為現(xiàn)實人生指引理想存在狀態(tài)。同時,實踐存在論美學本身也是自我超越的開放體系,朱立元先生說:“實踐存在論美學本身就是一種探索,不能成為一成不變的理論體系,我也不希望如此。”[14]實踐存在論美學是不斷發(fā)展、面向未來的美學體系,具有強勁的發(fā)展?jié)撃?,其思想體系及實踐運用應當?shù)玫礁嗟年P注和開掘,使之在當代美學的現(xiàn)代化、中國化發(fā)展道路中發(fā)揮出更大的理論貢獻。
參考文獻:
[1]朱立元.走自己的路——對于邁向21世紀的中國文藝學建設問題的思考[M]//走向現(xiàn)代性的新時期文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195-197.
[2]朱立元.走向實踐存在論美學[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8.
[3]朱立元.略說實踐存在論美學[M].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21:12.
[4]朱立元.美學(修訂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5]王夫之.戴鴻森,箋注.姜齋詩話箋注[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33.
[6]朱立元.后現(xiàn)代主義文論是如何進入中國和發(fā)生影響的?[J].文藝理論研究,2014(4):6-17.
[7]朱立元.對ONTOLOGY與唯物、唯心之關系的考察[M]//實踐存在論美學——朱立元美學文選.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2020:353.
[8]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9.
[9]陳瑜.美學在走向大眾時,也要保持哲學品格——訪著名美學家、復旦大學文科資深教授朱立元[N].文匯報,2019-06-04.
[10]朱立元.呼喚崇高——新世紀文藝的基本審美價值取向[M]//走向現(xiàn)代性的新時期文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6:254.
[11]黑格爾.美學(第1卷)[M].朱光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12]喬東義.美學:在學問與人生之間——朱立元教授訪談錄[J].美與時代(下),2009(4):10-12.
[13]劉澤民.實踐存在論的美學思考方式[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8:445.
[14]朱立元.談談當代中國學術語境中的實踐存在論美學[J].美與時代(下),2021(4):4-10.
作者簡介:王敏,西安外國語大學中文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西方文論、美學。
編輯:宋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