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
[摘要] 文本解讀能力是教師必備的專業(yè)素養(yǎng)。良好的文本解讀能讓課程教學邏輯清楚、層次鮮明、條理通順。本文以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下冊“集體生活邀請我”為例,讀透教材,以教材編寫立意為基礎搭建邏輯框架;援引問題,以問題為切入點深度解讀文本;整合素材,增強教學資源解讀的層次性和多向性,讓學生在對文本的個性化理解中增強責任意識,完善健全人格。
[關鍵詞] 道德與法治;文本解讀;螺旋式進階;基本路徑
一、讀透教材,以教材編寫立意為基礎搭建邏輯框架
文本解讀是教師在明確教學目標的基礎上,結合學生成長需要,深度剖析文本、科學整合文本,充分挖掘文本的教育價值,在教學過程中主動建立教學與生活的有效關聯(lián),指向?qū)W科核心素養(yǎng)有效提升的過程。道德與法治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圍繞“在集體中成長”的主題,設置了三課內(nèi)容:第六課《“我”和“我們”》、第七課《共奏和諧樂章》、第八課《美好集體有我在》?!凹w生活邀請我”是第六課的第一框,也是第三單元的起始框。課題中的“邀請”二字,具有鮮明的情感色彩,傳遞和表達了集體對個體的熱情與期盼。根據(jù)這一課標要求,在解讀教材時我們整理出兩條教學主線:一是個體離不開集體,離不開集體帶來的溫暖和力量;二是集體離不開每一個成員的努力,個體在集體的感召下主動融入集體,以自己的力量為集體做出貢獻,并在這一過程中重新認識自我、發(fā)現(xiàn)自我、定位自我。
在課標精神的指導下,結合學生成長需要,我們嘗試搭建本課的邏輯框架,將本課分為既相互獨立又彼此聯(lián)系的四個環(huán)節(jié):了解集體的內(nèi)涵、感知集體的溫暖、體驗集體的力量、匯聚集體的力量。從課標要求和教材立意出發(fā),把教材讀好,為學生加深對集體的理解,實現(xiàn)“我與集體共成長”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礎和認知準備。
二、援引問題,以問題為切入點深度解讀文本
道德與法治課程以學生真實生活為基礎,堅持問題導向。在解讀文本的過程中,主動探尋源于生活且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問題,還原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正視問題,在回應問題的過程中提升道德理解力和判斷力?!凹w生活邀請我”包含兩目,即“集體的溫暖”和“集體的力量”。從學生生活出發(fā),在解讀本課教材的過程中,我們主動提出了以下問題。
問題1:聯(lián)合起來的有組織的整體,一定就是集體嗎?傳銷組織、犯罪團伙是不是集體?這樣,課堂上就對集體的內(nèi)涵進行重新解讀,以幫助學生從生活中領悟集體的內(nèi)涵。第一,收集家庭生活、學校生活和社會生活場景制成短片,啟發(fā)學生發(fā)現(xiàn)身邊集體,感受集體生活的溫暖。第二,結合生活體驗,說說什么是集體。第三,請你判斷,它們是集體嗎(犯罪團伙、傳銷組織等違背社會規(guī)范不是集體)?第四,根據(jù)你的理解,將集體的內(nèi)涵補充完整(集體是人們聯(lián)合起來的有組織且符合社會規(guī)范的整體)。
問題2:集體中有人我行我素,這樣的集體還有影響力嗎?在解讀教材的過程中,引入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在分析問題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個體與集體的關系,啟發(fā)學生在正確處理個人與集體、個人與集體中其他個體關系的過程中完善人格,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實踐能力,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一環(huán)。以問題為切入點,挖掘生活,深入解讀生活,我們設置了如下情境:小平雖然成績不錯,還有短跑特長,但是上課喜歡搶報答案,凡事以自我為中心,同學們認為這種自戀狂沒必要搭理。請評析情境中同學們的觀點,并嘗試調(diào)動集體的力量勸說小平歸隊。學生由此認識到小平缺乏集體意識的行為會削弱集體的力量,給集體帶來負面影響,要以實際行動維護良好的集體氛圍。
問題3:“集體的溫暖”和“集體的力量”究竟是什么關系?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本課的兩目理解為并列關系,認為集體帶給個體的溫暖和力量是兩回事。其實不然,集體的溫暖實際上也是一種力量,能感召個體主動融入集體,為集體添磚加瓦。集體的力量越強大,集體成員的安全感、歸屬感和成就感就越強烈,這個集體就越溫暖。在解讀教材的過程中,我們既要理順教材脈絡,尊重教材的編排邏輯,又要落實編寫者的意圖,挖掘教材深層次的育人動機,避免學科邏輯與生活邏輯脫節(jié)、育人規(guī)律和學生成長規(guī)律相違背。
問題4:這一課的落腳點在哪里?對于這一課來說,如果文本解讀止步于感知集體溫暖、體驗集體力量,是遠遠不夠的。因此,在對第三單元教材全面研讀之后,我們將本課的落腳點解讀為“我與集體共成長”:“我”學會接納理解其他個體,與其他個體互助協(xié)作,助推“我們”從集體走向團隊。在文本追問后,我們安排了一系列的實踐活動。想想看:和小組成員商討班集體發(fā)展的共同目標。這個目標可以是近階段的目標,也可以是初中三年目標,還可以是更長遠的目標。問問看:調(diào)查搜集本班同學的特長情況,并形成匯總報告。動動手:對于目前班級成員的團結協(xié)作度進行評分,說說這樣判分的理由和我們目前可以做的改善措施。這樣設計能夠發(fā)揮學生自我評價、伙伴評價的作用,以評促學,以評育人,對于促進知行合一具有重要意義。
三、整合素材,增強教學資源解讀的層次性和多向性
關于“集體力量的來源”,教材解讀為“集體的力量來源于成員共同的目標和團結協(xié)作”。對于七年級學生來說,他們對共同目標的認識還比較模糊,有團結協(xié)作的意識,但是在協(xié)作中如果遇到問題或矛盾,常常容易相互指責甚至放棄協(xié)作。根據(jù)學生這一身心特點,我們設計了多樣化的游戲環(huán)節(jié)。環(huán)節(jié)1:以個人為單位,在不使用紙筆的情況下,記住6組數(shù)字。個體完成此項任務有一定困難。環(huán)節(jié)2:以小組為單位,在不使用紙筆的情況下,記住6組數(shù)字。游戲開始前有1分鐘的時間商量策略。環(huán)節(jié)3:對比前后兩次游戲體驗,說說有什么不同的感受?你們是怎么做到又快又好的呢?沒有獲勝的小組,主要問題出在哪里?根據(jù)游戲體驗嘗試總結:團結的集體應具備哪些特征?
從個體游戲到集體游戲,從成功經(jīng)驗歸納到游戲失敗歸因,從感性體驗到理性思考,由淺入深,多層次挖掘游戲過程中對比性體驗帶給學生的教育效果,幫助他們真正理解共同目標和團結協(xié)作對集體的重要性。
關于“集體力量的影響”,教材的解讀是“集體的力量是強大的,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影響甚至改變一個人”。對于初中生來說,他們年齡相對較小、閱歷尚且不足,對社會新聞關注度不夠高,理解并內(nèi)化這一道理確實存在實際困難。在教學中如果處理不當或不到位,會削弱課程的影響力。這時如果能將教學資源轉(zhuǎn)化為情境文本,多向性解讀情境文本,就能激發(fā)學生對教材文本的個性化理解,最終指向情感的升華。經(jīng)過廣泛閱讀,我們選擇了時代楷模彭士祿的成長事跡,圍繞教學目標對這一教學資源進行加工,將之整合為情境素材。彭士祿一生經(jīng)歷多重坎坷,是百姓護衛(wèi)了他的生命,是黨組織給了他學習和重生的機會,是偉大祖國激發(fā)了他蓬勃的斗志,可以說是集體給了他第二次生命。到這里,完全可以解釋清楚教材文本的意圖。如果僅僅單向強調(diào)集體對個體的影響,對個體在集體感召下的正向行為選擇留有空白,則難以促成個體對集體的情感回路。于是換個方向再讀情境素材:在集體的影響下,彭士祿又是怎樣做的呢?在集體與個體相互影響的過程中,是誰堅定了彭士祿報效祖國的堅強決心?在多向性解讀中,學生對“集體”二字的理解能夠更加深刻,更有感觸。
[本文系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第十四期課題“基于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的法治意識教育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1JY14—L251)研究成果]
王 麗? ?江蘇省南通田家炳中學,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對象,南通市學科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