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連芹
(江蘇省昆山開發(fā)區(qū)實驗學校,江蘇 昆山 215300)
課堂提問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和適用性,故在教學實踐中應用廣泛.初中數學教師在進行課堂提問時,為了保證提問的有效性,需做好四個方面的工作:其一,植根教材,做好提問準備;其二,創(chuàng)設具體情境,引發(fā)學生思考;其三,精心做好問題設計,保持問題的層次性;最后,要以學生為主,積極調動學生思考問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能夠主動將學習的興趣點投入知識點中,通過積極的自主探究過程,完成全程數學思維過程,獲得知識學習與能力提升的雙重發(fā)展.
備課是為了更高效的上課,這是所有課程科目備課的根本目的,在初中數學教學中,這個環(huán)節(jié)的工作尤為重要[1].初中數學教師在備課時針對課堂提問要注意從兩個方面入手,做好充分的問題準備工作.首先,教師要將問題設計的重心放在課本教材上,以課本教材為基礎,以初中數學課程標準為指導,對教材知識點和各知識點編排意圖進行全面把握,對知識學習的重難點進行研究和分析,保證問題設置的層次性和內部邏輯合理性,使問題設置既緊扣主題知識點,又有難易梯度劃分,保正課堂提問的有效進行;其次,要對學生的認知情況有全面的了解,注意觀察和研究學生,積極采用談話法、調查法等方式,對學生的基本認知情況,如學習接受能力、思維發(fā)展情況等進行深入了解,以此形成對學生的正確認知,再以此認知為基礎,設置具有針對性的課堂教學問題,保持課堂提問的啟發(fā)性與誘導性,增強課堂提問教學實效.
例如,在《用一次函數解決問題》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對課標、教材和學情的分析,制定了清晰的教學目標,就這個目標進行系列問題設計.首先,課堂開始進行復習導入式提問:“同學們,我們上節(jié)課學了一次函數的相關知識,哪位同學為我們總結一下主要有哪些內容嗎?”此時的提問是對上一節(jié)課的回顧和總結,可以有效提醒學生溫習舊知識,對之前的學習結果進行檢查.這一部分內容較簡單,教師只需要分層次提問個別學生即可,這是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有效手段.當復習到一定程度后,教師以引導性話題收束這部分內容,提問進入下一環(huán)節(jié),繼續(xù)追問:“我們學習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那么我們在生活中哪些地方會用到一次函數呢?同學們想一想.”這是一個啟發(fā)性問題,此問題設置的目的是引發(fā)學生思考,將現實生活與知識學習相結合,這個問題因為學生生活經驗的不同而存在一定難度,且對于思維發(fā)散度不高的學生存在困難,因此,教師利用具體問題將提問引入主要教學環(huán)節(jié):“請同學們思考問題,某種節(jié)能燈功率為10瓦,價格為60元一顆,某種白熾燈功率為60瓦,價格為3元,這兩種燈使用效果一摸一樣,使用壽命也都在3000小時之上,如果電費價格為0.5元/(千瓦×時),你覺得消費者應該選擇哪一種燈性價比更高?說說你的理由.”這個層次的問題比之前的更加深入,需要給學生一定時間進行演算推導才能得出結果.由這個教學實例可以看出,教學問題的設計具有規(guī)劃性,教師在進行授課之前要做好相關問題的預設,以保證課堂提問的良好效果.
教學情境氛圍的營造是教學活動高效進行的有力保障,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也是如此.情境氛圍營造要從兩個方面入手,首先,教師要注意多樣化教學語言的靈活運用,為學生構建輕松、愉悅的課堂提問環(huán)境,使課堂提問變成興趣盎然的知識探究活動,而不是簡簡單單“教師問、學生答”的機械重復,保持課堂提問的積極有效;其次,教師要注意對課堂提問形式深入探究,結合初中階段學生的心理發(fā)展水平,靈活選擇不同的提問形式,為課堂提問營造新穎的、別開生面的情境氛圍,使課堂提問由死板的“我問你答”變成和諧開放的共同探討,降低學生對課堂提問的畏難情緒,保持數學課堂教學的趣味性,促進數學課堂提問的高效開展.
例如,教師在進行“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教學時,進行了如下情境創(chuàng)設,先給學生一副比例尺為1:8 000 000的某地地圖,讓學生用尺子量出特定距離與自己所在城市之間的圖上距離,再根據測量結果,計算出實際距離.然后再進行提問:“同學們覺得老師所指定的城市與同學們自己家的實際距離真的和你計算出來的一樣嗎?說說你的理解.”這個問題的設置是建立在已經進行過一節(jié)課的相關內容基礎上的,其設計的目的就是引導學生對已經學過的知識進行復習,并通過情境化導入,讓學生感受數學科學的奇妙,并根據計算結果進行思考和判斷,培養(yǎng)其計算能力的同時,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能力.接下來教師又以引導性的語言,讓學生觀察課本上兩幅比例尺不同的江蘇省地圖,帶著問題進行一系列的思維探究活動,問題設置如下:“這兩幅圖有哪些共同點?你是怎么測量南京市到徐州的實際距離的?你覺得自己測量的結果與其他同學測量的結果一樣嗎?請同學們畫出連接南京與徐州的線段圖,假設兩地的圖上線段距離分別是A和B,它們的實際距離比為多少?同學們再畫出連接南京市與連云港市的線段圖,假設它們的線段長度分別為C和D,那么它們的比值又是多少?這兩個比值是否一樣,為什么?”通過這一系列問題的串聯(lián),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實踐活動,同時又將問題置入具體情境中,利用具體的情境氛圍,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帶著目的去活動,有效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好的提問節(jié)奏控制是推進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高效發(fā)展的基礎和關鍵.初中數學教師在進行課堂提問時,為了保持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連貫性與與完整性,需要從問題的針對性和提問時機入手,進行有梯度、有節(jié)奏的課堂提問[2].首先,從問題針對性而言,提問內容要立足于知識點本身,不能脫離教材主題,要有難易之間的層次性和內容銜接上的一致性和連貫性,保持問題設置與實際教學需求相結合;另一方面則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考慮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和思維發(fā)展水平,使課堂提問既能夠滿足對優(yōu)秀學生的思維點撥與知識教學,又能夠兼顧大部分學生的主體需求,保持課堂提問的整體效果達到預期教學目標要求.其次,在提問時間的把控上,教師要采取靈活的方法,對學生的情況進行動態(tài)把握,明確何時應提什么問題,在何種情況下可以進行啟發(fā)誘導,保證每一個問題都出現得恰到好處,合理規(guī)范的對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有效把控.
例如,在蘇科版八年級下冊《平行四邊形》這一課的課堂教學中,教師進行了如下提問設計.課前導入提問:“同學們知道什么是平行四邊形嗎?滿足什么條件的圖形可以稱之為平行四邊形?”此時處于教學開始環(huán)節(jié),問題設置以基礎引導為主,其目的是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整體狀態(tài)進行把控,提醒學生進入正式的課堂節(jié)奏.課前導入提問結束后,進入正式課堂,以提綱挈領的總結性問題道明主題,讓學生對整堂課的學習目的有合理把握,故教師設置的問題為:“平行四邊形的特點有哪些?我們應該如何對其進行推導和判斷?平行四邊的性質是什么?我們以什么為依據對其進行驗證?”提出這些問題后,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實踐探究活動,如課堂折紙,讓學生剪出兩個一模一樣地的平行四邊形,先將兩者重合,然后在其對角線相交處畫一個點A,讓其中一個繞著A點旋轉180度,觀察旋轉后圖形的變化情況,或者通過直接測量的方式,對平行四邊形進行有目的測量.當活動環(huán)節(jié)結束后,教師及時把握提問時機,對學生進行提問:“你發(fā)現了平行四邊形的什么性質?是采用什么方式發(fā)現的?你能證明它嗎?說說你的想法.”由于這部分的內容比較重要,教師在進行提問時應該以開放性的啟發(fā)式提問為主,以此鼓勵學生勇敢說出想法,幫助學生實現對平行四邊行性質的全面性、體系化認識,增強課堂提問的教學效果,保持課堂教學高水平進行.
在初中數學課堂提問中,除了關注教師的引導作用,更要關注學生的主體作用.將提問的重心轉移到學生身上,一方面做好問題引導和方法引領,讓學生學會從錯綜復雜的知識點教學中發(fā)現問題,尋找問題解決的有效方式,進行主動積極的思維探究活動,幫助學生完成教學內容的內化吸收,并構建起系統(tǒng)化的數學知識體系,為學生靈活運用各種數學算理進行推導演練打下堅實基礎;另一方面,解決問題只是數學思維發(fā)展的一個層面,它只意味著學生掌握了一種技能,但發(fā)現問題卻是學生思維發(fā)現的更深維度,它意味著學生能夠通過復雜表象,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活動.教師在進行課堂提問時,還要鼓勵學生進行主動性的問題探討,通過學生與學生之間相互提問或者學生問、老師答等提問方式,幫助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考慮問題,并得出不同的解決方案,以此實現思維的優(yōu)化拓展,養(yǎng)成主動思考、積極求索的良好習慣.
例如,教師在進行“圖形的運動”這個知識點的教學時,先用動態(tài)演示的方式,向學生展示了以下四種物體的運動過程:人用手折紙的動作;飛碟在空中快速移動;快速翻開筆記本中的每一頁紙;電梯移動.然后讓學生回答:“這四種運動中哪一個內容屬于平移?”為了保證提問效果,教師又在提問后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給學生發(fā)放笑臉圖、不同形狀的紙張等,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互動式的提問探討,比如在三角形紙張的三個角標上A、B、C,然后進行問題的探討:“當將紙張由A點移向C會發(fā)生什么?B、C如果圍繞A點旋轉一周會呈現什么結果?”“在稿紙上畫一點B,將笑圖案圍繞B點順時針旋轉90度會呈現什么效果?180度會呈現什么效果?360度會呈現什么效果?當將笑臉從中間折起來,圖案上的笑臉會發(fā)生什么變化”等等.通過這一系列的問題設置,讓學生在活動中探討不同圖形的運動情況,主動感悟“平移、旋轉、軸對稱”等不同運動效果下的圖形的不同狀態(tài),并嘗試從這些紛繁復雜的動態(tài)變化中尋找內部規(guī)律,從而獲得知識建構的第一手材料,提升學生的知識認知水平.
初中數學教師在進行課堂提問時,為了保證提問的有效性,需要從課前準備、問題設計、情境氛圍營造、提問節(jié)奏把控、問題邏輯梳理、學生主動性激發(fā)等方面入手,采用多種多樣的提問形式,善于引導,巧妙設疑,從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出發(fā),兼顧各個層次水平的學生[3],保證初中數學課堂教學優(yōu)質高效開展,促進學生完成系統(tǒng)完善的知識體系構建,為其深層次的邏輯思維發(fā)展與培育打下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