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艷
摘? 要:實踐教學是提高思政課實效性的重要手段,對高職院校立德樹人工作和學生成長成才具有重大意義。以“奉獻、創(chuàng)新、務實、團隊、協(xié)作”為核心內容的隆平精神和思政課目標、內容契合,匯集了一大批特色實踐育人平臺資源,文章圍繞隆平精神和思政課實踐教學,進行實踐教學路徑創(chuàng)新探索,積極推進“三全育人”,切實深化思政課育人實效。
關鍵詞:隆平精神;思想道德與法治;實踐育人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3)12-0181-04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而“思想道德與法治”是青年步入大學后的第一門思政必修課,是高校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重要課程。對大學生進行思政教育,不僅需要深刻的理論闡述,更需要生動事跡和高尚人格的熏陶感染。
“雜交水稻之父”、中國工程院院士、“共和國勛章”獲得者、名譽院長袁隆平院士是懷化職業(yè)技術學院莫大的驕傲,以“奉獻、創(chuàng)新、務實、團隊、協(xié)作”為核心內容的隆平精神是師生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培養(yǎng)了一批批杰出人才,對懷化職業(yè)技術學院思政課實踐育人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一、隆平精神的內涵與思政課實踐育人的重要意義
(一)隆平精神
隆平精神是袁隆平及其雜交水稻研究團隊在科研和職業(yè)教學教育過程中凝結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道德規(guī)范、精神氣質的總和。中央組織部、宣傳部、統(tǒng)戰(zhàn)部以及湖南省農業(yè)科學院都曾對隆平精神進行了高度凝練。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與袁隆平見面,對袁隆平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并要求廣大黨員、干部和科技工作者向袁隆平同志學習:“我們對袁隆平同志的最好紀念,就是學習他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信念堅定、矢志不渝,勇于創(chuàng)新、樸實無華的高貴品質,學習他以祖國和人民需要為己任,以奉獻祖國和人民為目標,一輩子躬耕田野,腳踏實地把科技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崇高風范?!?/p>
袁隆平工作生活了37年的懷化職業(yè)技術學院師生對隆平精神進行了多年學習研究概括,具體表現(xiàn)為“奉獻、創(chuàng)新、務實、團隊、協(xié)作”。
奉獻。生逢大饑荒的艱難形勢中,袁隆平義無反顧地投身農學,立下“為所有人遠離饑餓”的偉大志向,在偏遠的安江農校(懷化職業(yè)技術的前身)靜心工作37年,用心科研,深具愛國愛民的奉獻精神和民族大義。
創(chuàng)新。袁隆平還是一個鄉(xiāng)村教師時,就敢于顛覆國際遺傳學權威,對“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沒有雜種優(yōu)勢”的國際普遍論調,反其道而行之,尋找“天然雄性不育株”,創(chuàng)新出“三系法”,攻克了不育率低、制種產量低等重重困難。
務實。袁隆平的一生,“不在家,就在試驗田;不在試驗田,就在去試驗田的路上”。打赤腳、戴草帽,日曬雨淋,躬身勞作,哪怕是功成名就后也始終保持著樸實無華的農民本色。
團隊。袁隆平身邊始終凝聚著一群志同道合的親人、學生、同事及朋友。袁隆平堅持在實踐中選拔和培養(yǎng)人才,團隊中每個人都獲得了全面發(fā)展其才能的機會。也正是這種團隊精神,使雜交水稻在經費不充足、科研條件不完備的袁隆平團隊出現(xiàn)。
協(xié)作。不計名利,甘為人梯,袁隆平把艱辛獲得的“野敗”成果材料無私分享給全國18個單位,加快了協(xié)作研究的步伐,三系配套很快實現(xiàn),各地雜交水稻新品種也如雨后春筍般出現(xiàn)。基礎研究成果無私分享,見證了袁隆平的科學遠見和智慧,是少見的科學史上的協(xié)作典范。
(二)實踐育人是實現(xiàn)思政課實效性的有效路徑
實踐教學提升思政課活力。由于思政課特殊的課程性質、特定的課程內容以及其他原因,學生的學習興趣普遍不高,課堂活力不足,教學實效性達不到預期。實踐教學是對理論的補充和外延,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進行過程體驗和總結反思,再加上生動有趣的各種實踐形式,多種多樣的實踐資源,使得理論知識變得“有血有肉”“筋骨齊全”,助力思政課提質增效。[1]
實踐教學促進知行合一。思政課實踐教學是立體的課堂教學體系,融合了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參觀訪問開闊眼界、工學交替提升職業(yè)素養(yǎng)、暑期調研了解社情國情、技能比武增長才能才干、志愿服務提升情懷境界、法律咨詢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學生在實踐中學,在實踐中做,促進知行合一。
二、隆平精神融入“思想道德與法治”實踐育人的可行性分析
(一)目標的契合性
高職“思想道德與法治”實踐教學,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論,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導其了解社情國情,在實際中踐行理論知識。而學院亦是通過傳承和弘揚隆平精神,形成隆平精神貫穿始終的“產學研相結合”人才培養(yǎng)模式,服務于農業(yè)發(fā)展和地方經濟,以此培養(yǎng)出思想道德過關、專業(yè)過硬的學生。正如袁隆平所說:“人就像一粒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身體、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種子健康了,我們每個人的事業(yè)才能根深葉茂,枝粗果碩”?!八枷氲赖屡c法治”和隆平精神都致力于將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的“種子”播撒在學生心中,以培養(yǎng)出更多德才兼?zhèn)涞娜瞬?,更好地奉獻社會。[2]
以第一章“正確的人生觀”為例,課前學情調查問卷顯示,仍有少部分學生既不想以對社會貢獻的大小去要求自己,也沒有陷入憑借社會地位高低和金錢多少衡量人生價值的錯誤當中,他們是自己也沒有答案的迷茫群體。將隆平精神融入實踐教學,通過具象的環(huán)境、人物,外現(xiàn)隆平精神的力量,以此幫助學生走出迷境,找到人生支點和意義,達成立德樹人的效果。
以第二章“理想信念”為例,高職學生理想調查問卷顯示,多數(shù)學生的理想都是生活理想和職業(yè)理想,并且相當一部分學生從不思考達成的辦法,眼低手低,年輕人似乎正在失去拼搏奮斗的沖勁。而通過安江農校雜交水稻紀念園的理想游園會,隆平校園文化藝術節(jié)等活動可以厚植愛國主義精神,播下改革創(chuàng)新的種子。
(二)內容的契合性
“思想道德與法治”教學內容主要包含人生觀、理想信念、中國精神、價值觀、道德觀、法治觀等重要內容,這與隆平精神內容十分契合。
例如隆平精神中的奉獻精神,是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遠大理想的體現(xiàn),亦是極具特色的中國精神之一。它提倡職業(yè)勞動的契約精神和法律意識,涵蓋了“思想道德與法治”的全部內容。身邊故事教育身邊人,真實可信所以具有強大的道義力量,更能入腦入心、育人鑄魂。
又如第三章“弘揚中國精神”,中國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愛國主義是隆平精神的精神底色,是“愿天下人都有飽飯吃”的堅定初心,通過隆平精神育人實踐可以教育引導學生堅定黨的領導,扎根人民,奉獻國家;改革創(chuàng)新是隆平精神的亮色,帶領學生追尋雜交水稻、海水稻、沙漠稻等“中國稻”的腳印,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激勵學生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懈奮斗,做有大愛大德大情懷的時代新人。
(三)特色實踐育人平臺資源形成群聚效應
懷化職業(yè)技術學院擁有傳承和弘揚隆平精神的配套特色實踐育人平臺資源——安江農校雜交水稻紀念園,袁院士在此工作37年,雜交水稻也從這里走向世界。該紀念園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稻作文化展示基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教育意義深遠。紀念園占地300畝,區(qū)塊多,活動面積大,能夠容納學生自由活動,開展各種實踐活動。此外,在隆平精神引領下,懷化還有一大批實踐育人平臺資源,“堂、展、室、館”皆有,包括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懷化分中心、隆平文化廣場等,以及一大批職院輻射周邊地區(qū)的教學、科研推廣示范基地[3],形成了群聚效應。隆平精神的群聚效應,使弘揚隆平精神維持自我運轉,并且持續(xù)不斷地為懷化職業(yè)技術學院及其學生往后的發(fā)展提供思想動力,學院及其學生的不斷發(fā)展又反過來為隆平精神注入新的內容和動力。
三、隆平精神對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育人路徑的啟示
(一)“教、管、輔、社”協(xié)同育人,注重全員育人
思政課實踐育人應由思政教師、管理人員、輔導員、社團指導老師齊上陣,發(fā)揮協(xié)同育人機制的作用[4]。隆平精神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內容,學院各類教學、管理、實踐活動都以其為支點開展。專業(yè)老師充分發(fā)揮課程思政、工學交替的作用,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xié)同育人。管理人員、輔導員在育人活動過程中,承擔起學生日常性思想教育的重任。社團指導老師在實踐活動指導中應該提供強有力的價值導向,將思政老師思政課的顯性教育和專業(yè)老師、管理人員、輔導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隱性教育鑄成合力,并注重在育人隊伍、資源、渠道等方面進行整合,實現(xiàn)優(yōu)勢互補,避免實踐活動重復性開展、提高學院思政育人系統(tǒng)性和規(guī)劃性。
(二)“觀聽讀談寫行”特色實踐活動鏈,注重全過程育人
懷化職業(yè)技術學院在多年實踐活動摸索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了“觀聽讀談寫行”實踐教學鏈,使得教學實踐整體有邏輯,各環(huán)節(jié)有著重,具體操作有細則指引,便于執(zhí)行,實踐效果顯著加強。
以“觀”為主感觀隆平精神。參觀訪問是實踐活動的常見形式,但因為“行政化”“形式化”“臨時性”等問題,活動極易變得走馬觀花,變成一次性教育。懷化職業(yè)技術學院將“觀”類活動整合成新生入學教育,例如參觀校史館、參觀安江紀念園及園內的雜交水稻紀念館、觀看電影《袁隆平》等。將新生入學教育設計在整個實踐鏈之首,作為傳承和弘揚隆平精神的基礎和鋪墊,使得簡單的“觀”類活動既凸顯了其直接性的優(yōu)點,幫助學生迅速獲得認知結果,又因為后續(xù)實踐活動的深化,使得活動效果不僅僅是停留在眼睛,而是入腦入心。
以“聽”為主感受隆平精神?!奥牎鳖惢顒有畔㈦m然是單向傳播,但互動是雙向的,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需求處理信息,再充分表達自我。懷化職業(yè)技術學院創(chuàng)辦了“隆平講壇”,經常邀請農學專家講座授課,邀請地方紅色人物后人講述感人至深的黨史故事。此外,還通過實踐教學基地、教學先進人物事跡報告等“聽”類活動,引導學生聽清、聽明、聽懂“隆平精神”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
以“讀”為主感悟隆平精神。讀書明智,向善明理,圖書館設置了“袁隆平圖書專區(qū)”,懷化職業(yè)技術學院每年舉行“隆平文化讀書節(jié)”,鼓勵學生在書本中增長見識,開闊視野;思政教師依托思政課開展了包括袁隆平“媽媽,稻子熟了”家書在內的品讀“紅色家書”活動,引導學生誦讀經典,傳承紅色精神。
以“談”為主感言隆平精神。現(xiàn)代社會是個緊密聯(lián)系的社會,學生應該要能談會談,表達訴求和觀點,表演才藝?!罢劇奔瓤梢允墙涣鲗W習也可以是經驗總結,學院圍繞隆平精神開展了各類演講、采訪、話劇小品、微電影、微視頻、社會調研等活動,例如“傳承隆平精神,共建清廉校園”班會說課比賽,“讀懂袁隆平”微視頻大賽。
以“寫”為主感想隆平精神。寫亦是思的過程,將感想思考凝于筆下,能讓思緒更為清晰明確。例如隆平故事征集活動,用數(shù)媒作品、書法、手抄報等不同“寫”的方式緬懷袁老的“繼承是最好的緬懷”活動。
以“行”為主感獲隆平精神。行動是從思政實踐到實踐思政的最好成果,用隆平精神引導學生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在生活、學習、實訓、技能競賽、企業(yè)實習、工作中,將隆平精神真正轉化為自己的行為,知行合一,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
“觀聽讀談寫行”特色實踐活動鏈設計,縱向層層遞進,橫向覆蓋面廣?!坝^”“聽”“讀”是學院思政建設、文化建設的傳統(tǒng)動作,是基礎和前提。尤其是融合隆平精神、農學文化的新生入學教育,深具學院特色。“談”“寫”“行”是根據(jù)學生專業(yè)、個性、社會熱點,靈活設計的活動,是延展和深化。六個元素可以隨機組合,打造不同的“組合拳”。從新生入學到三年大學生活,從實習到畢業(yè),學院教育貫穿隆平精神教育,注重全過程育人,在系統(tǒng)化、邏輯化的實踐活動中潛移默化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三)“課堂、校園、社會、網絡”四位一體,注重全方位育人
“三種課堂”共筑思政課實效?!叭N課堂”分別為理論課堂、實踐課堂和成就課堂。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理論課堂是實踐課堂的理論知識準備[5],全體思政教師集思廣益,將隆平故事融入了“思想道德與法治”的每一章;實踐課堂絕不是簡單的社會實踐,而是學生自主活動、自主探究,圍繞隆平精神開展沉浸式、共情式、體驗式、感悟式教學;成就課堂通過實踐教學匯報會和匯報展為平臺,展示課程成果。“三種課堂”中實踐課堂是關鍵,三者共融共促。
校園德育活動鑄德鑄魂鑄夢。隆平精神也是懷化職業(yè)技術學院德育的底色,每年新生入校時,院領導都以傳承“隆平精神”為題進行專題講授“新生第一課”,用身邊的“活教材”教育引導青年學生繼承和弘揚袁隆平精神與作風,培養(yǎng)學生愛國情懷和責任意識。加上前文所述的“教、管、輔、社”協(xié)同育人,形成了濃厚的德育氛圍,日積月累,熏陶感染,學生都自發(fā)踐行隆平精神。
社會實踐活動增強實干精神。社會是個大課堂,社會實踐是了解輿情以及社情國情的重要方式。社會調研、“三下鄉(xiāng)”、工學交替這些實踐活動雖然常見,但是學院盡量為其賦予更加符合學科專業(yè)、服務人民、務實勞動的教育元素,例如針對學院農技特崗生的社會實踐活動設計,學院更加偏重引導學生像袁隆平一樣學農助農,扎根基層,服務農村,做奮斗者[6]。
實踐教學必須用好網絡資源。新形勢下,思政課實踐必須與網絡平臺主動對接,并加強網絡價值引領。第一,用好網絡平臺。學院全面覆蓋“學習通”平臺,借助學習通這個課程學習、管理、分享平臺,實踐育人項目可以更好地與學生溝通互動,進行前期準備和后期實踐實效追蹤。此外,校園官網、微信公眾號等網絡媒體資源都是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平臺和陣地。第二,通過網絡開展思政課實踐活動。線上教學已成為教育發(fā)展新趨勢,學院利用擁有VR720°全景數(shù)字云展廳的紅色紀念館資源讓學生進行“云參觀”;利用學院微信公眾號帶領學生進行緬懷袁老的“云祭掃”以及“有聲懷職”經典著作讓學生進行“云朗讀”等,這些活動開拓了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新路徑。
參考文獻:
[1] 戴鋼書.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論[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2] 陳錫德,關立春,高鑌琦. 雷鋒精神引領下的高職思政課程實踐——以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為例[J]. 遼寧高職學報,2020,22(03):57-61.
[3] 夏海燕. 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取徑之誤與取向之思[J]. 江蘇高教,2022(03):87-91.
[4] 董金龍. 三全育人視域下農耕文化融入農業(yè)高職院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價值及可行性探討[J]. 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2021(49):1-3.
[5] 劉燕,程靜. 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融入高職思政課教學實踐研究[J]. 教育與職業(yè),2022(02):85-90.
[6] 孫曉玲. 工匠精神培育融入高職思政課的“四維四觀”設計[J]. 深圳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9,17(02):1-6.
(薦稿人:王義友,懷化職業(yè)技術學院副教授)
(責任編輯:淳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