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菊 馬利云
摘 要:課堂觀察在改善學生學習情況、增強教學效果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課堂提問質量不僅是考量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重要內容,而且直接影響學生思維成長。文章基于課堂觀察的視角,結合相關理論設計課堂提問觀察量表,以王崧舟公開課《母雞》為例,探討其課堂提問藝術特征,并據(jù)此提煉出語文課堂提問要點。
關鍵詞:課堂觀察;課堂提問;語文教學;王崧舟
作者簡介:李榮菊(1996—),女,湖州師范學院教師教育學院。
馬利云(1971—),女,湖州師范學院教師教育學院。
作為師生對話與互動的橋梁,課堂提問對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具有直接影響。然而,部分教師過于追求“熱鬧”的課堂,“滿堂問”“滿堂答”仍然存在,這既是教師提問低效的表現(xiàn),也與教學目標背道而馳。祝新華曾指出閱讀教學課堂提問普遍存在提問數(shù)量過多,問題認知層次較低兩個問題[1]。提問如果無法激發(fā)學生學習動力,更遑論培養(yǎng)學生思維。教師提問水平的高低會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可見課堂提問不能只講技巧,也要研究提問的藝術性表達。而名師的課堂往往繪聲繪色、跌宕起伏,體現(xiàn)了他們高超的提問藝術。因此,本文基于課堂觀察,借助課堂觀察量表,總結特級教師王崧舟課堂的提問藝術特征,以為語文教師提供課堂提問優(yōu)化策略參考。
一、課堂觀察及量表介紹
作為一種新的聽評課范式,課堂觀察是研究者有目的、有任務地借助相關輔助工具對課堂進行觀察、記錄、分析的過程。通過課堂觀察,教師可以從微觀上了解課堂實施的情況以及存在的問題,為提升教育教學質量奠定堅實的基礎。崔允漷的LICC范式[2]包含學生學習、教師教學、課程性質和課堂文化四個維度,為教師研究、診斷、評價課堂提供了一個清晰的框架,其中提到課堂提問的三個要素為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和教師理答[3]。
課堂觀察量表作為一種重要的輔助工具,方便研究者記錄教學過程、診斷教學行為,有助于教師增強教學效果。本文結合語文學科基本特征設計相應的課堂提問觀察量表,選取王崧舟的一節(jié)公開課進行課堂觀察,主要從問題設計、學生應答、教師理答三個維度出發(fā),設置若干觀察點,總結其課堂提問的藝術特征。問題設計部分從問題指向、停頓、目標層次三個視角進行觀察,問題指向包含清晰與模糊兩個觀察點,目標層次包含識記、理解運用、分析綜合三個觀察點;學生應答從回答方式視角進行觀察,包含個別回答、集體回答、無應答、討論四個觀察點;教師理答從理答方式視角進行觀察,包含重復總結、鼓勵肯定、否定回答、追問、學生回答五個觀察點(如表1)。
二、課堂觀察實施與數(shù)據(jù)分析
作為全國特級教師,王崧舟潛心語文教學,“詩意語文”奠定了他在教育領域獨特的影響力。此外,他的課堂提問親切自然,富有魅力,個人風格強烈,課堂氛圍融洽,深受學生歡迎。《母雞》這篇課文出自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其語言質樸,生活氣息濃厚。老舍先生運用先抑后揚的寫作手法,將母愛的主題融入對雞母親前后鮮明的態(tài)度對比描寫中。在教學此文時,教師往往能夠引導學生梳理作者的情感變化,體會母愛的偉大,但在解讀課文時部分教師往往浮于表面,提問方式簡單直白,難以令學生領會母愛的真諦。而王崧舟在教學《母雞》一課時的課堂提問既與文本緊密相連且層層遞進,又創(chuàng)設出相應的教學情境,從而能夠積極調動學生的生活體驗。本文對王崧舟的課堂提問進行量化與質性觀察,從問題設計、學生應答與教師理答三方面總結其提問特征,思考其課堂提問的藝術性表達。
(一)關于問題設計
首先,結合表2可以發(fā)現(xiàn),王崧舟的課堂提問偏向理解及分析類問題,前半段以理解為主,后半段以分析為主。識記類問題屬于低層次水平的問題,旨在幫助學生獲取課文的基礎知識與經(jīng)驗,學生容易理解,因此占比較低。其次,針對不同的問題類型,教師分配給學生的候答時間也是不同的,一般來說候答時間隨著問題難度的升高而增加。王崧舟的候答也遵循這一規(guī)律,整體來看其候答時間偏短,一般控制在10秒以內,最長為25秒。最后,在提問過程中他擅長“不問而問”,留白的藝術手法給予了學生充足的思考空間,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性作用,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總之,王崧舟的課堂提問層層遞進,注重營造教學情境,課堂氛圍濃厚,留白藝術可以促進學生思維成長。
(二)關于學生回答
個別回答可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引發(fā)學生思考,加深其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與批判性思維;集體回答則照顧到班級所有同學,能夠促進師生互動,活躍課堂氣氛,加快教學進度。在個別回答中,王崧舟充分印證了教師期待效應對學生學習效果的促進作用。他對學生回答的殷切期望體現(xiàn)在每一句話、每一個眼神、每一個動作中,他的語言富有感染力,情感真摯熱烈,學生深受吸引,師生形成良性互動,教學進度及教學節(jié)奏也把握得當,課堂富有美感與詩意。集體回答則出現(xiàn)在討論作者對母雞前后的態(tài)度以及朗讀教學中,部分伴隨在個別回答和追問之后。他擅長將問題拋給學生,引發(fā)學生思考,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課堂凝聚力。王崧舟對于學生的回答充分凸顯了他的期待藝術,個人風格明顯,值得廣大教師借鑒。
(三)關于教師理答
與傳統(tǒng)的課堂理答方式不同,王崧舟并沒有將重復學生的回答作為回應的主要方式,而是應用鼓勵的語言,微笑或肯定的表情等回應學生,親切自然,學生樂于接受。即使學生回答錯誤或無法回答,他也并不否定學生,更不會就此結束,相反,他會循著學生的思路進一步追問學生,引導學生反思,深化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學生若答不上來,他也不會直接告知答案,而是先提示,再詢問其他學生??梢钥闯?,王崧舟的課堂理答并不滿足于學生的現(xiàn)有回答,他巧用追問以及轉問,打開學生思維的閘門,幫助學生進行知識建構,提升其思維水平。
三、王崧舟課堂提問藝術特征
(一)留白藝術,注重情境創(chuàng)造
顧名思義,留白便是留有空白,常用在藝術領域,因其可以極大地發(fā)揮想象力而備受人們青睞,后普遍運用至其他領域。王崧舟將留白藝術遷移到課堂提問中,既能啟發(fā)學生思考,又能營造良好的教學情境,使課堂富有詩意?!安粏柖鴨枴笔峭踽轮哿舭姿囆g的重要表現(xiàn),看似沒有提問,但以話語為學生搭建學生思維的支點,讓學生樂于表達,這對教師是一種挑戰(zhàn)。如教師道“母雞大聲喧嘩、無病呻吟、欺軟怕硬、自我炫耀,作者是——”學生回:“討厭。”教師又道:“這時候的母雞不再是大聲喧嘩,而是——”學生搶答:“負責?!薄n堂“留白”通過詩意的語言營造了情境、意境和心境融為一體的圓融狀態(tài)[4]。創(chuàng)設情境是增強教學效果的重要方式,王崧舟擅長運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創(chuàng)設輕松自然的教學情境,通過豐富的表情、真摯的眼神和抑揚頓挫的語氣傾注真摯濃烈的情感,讓枯燥的文本語言自然深切地融入學生的學習。如他在導入環(huán)節(jié)通過播放母雞叫聲的音頻,為學生帶來身臨其境之感,從而快速吸引學生進入課堂;通過虛擬兩封控訴信與表揚信,讓學生找出證據(jù)進而深切體會作者前后態(tài)度的變化,激活學生想象,給予學生沉浸式的學習體驗。
(二)期待藝術,善于鼓勵引導
從問題設計的層次來看,王崧舟的問題是有梯度的,層層遞進,一步步引導學生向高處邁進。他首先從作者遇到的煩心事切入,帶領學生品析老舍對待母雞前后態(tài)度的具體內容,然后引導學生歸納課文的寫作方法,最后升華情感,表達對母愛的崇敬之情。在提問中,他總是對學生抱有深切的期待:“你有什么看法”“你覺得呢”“你還想說”……這些問話都能體現(xiàn)這一點。他擅長鼓勵學生,比如在請學生朗讀課文后點評“第一次接觸就這么清晰、流暢”,評價具體清晰,親切自然,十分具有感染力。在學生答不上來時,他能立馬調整,轉變提問方式,耐心引導,尊重學生。
(三)追問轉問,引導學生思考
在王崧舟的課堂提問中,追問學生的占比是比較高的,在提出一個問題后,他并不滿足于現(xiàn)有問題,而是通過層層追問,揭示認知矛盾,啟發(fā)學生深入思考。蘇格拉底的“產(chǎn)婆術”就是通過不斷追問對方得出答案,但他的追問過程比較尖銳,以不斷駁倒對方進而得出結論為目的。王崧舟的追問是以學生為主體的,他謙遜有禮又循循善誘,不失學者風范。轉問也是王崧舟課堂理答的一大特點,追問某一學生如果無法得出答案,通過轉問既可以提高其他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也能誘發(fā)他們主動思考,變課堂的“旁觀者”為“參與者”,創(chuàng)造“身在”與“心在”同一的課堂。這一問一答的節(jié)奏被他把握得恰到好處,學生在思考中一步步頓悟,課堂氛圍也變得活躍。
四、王崧舟課堂提問藝術的啟示
王崧舟的提問藝術對提升廣大語文教師課堂提問藝術修養(yǎng)、改進教學質量有以下幾點啟示。
(一)善用留白,賦予學生想象空間
問題不在多,而在精,要能啟發(fā)學生思考,輕便有力地牽動學生對全篇文章進行整體感知、整體理解和整體賞析[5]。王崧丹的提問,無論是其留白藝術還是情境創(chuàng)設均體現(xiàn)了對學生想象力與創(chuàng)新力培養(yǎng)的重視。但問題的留白設計并非讓學生毫無目的地自由想象,教師要巧妙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在思考中想象。首先,提問要精簡科學。教師的問題要體現(xiàn)學科本質,教師可先提出最核心的問題,后通過設計追加性問題,由易到難,使學習過程目標明確。其次,提問難度要適中。問題太淺,學生的求知欲無法被激發(fā);問題太深,學生會無所適從。最后,提問要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層次性符合學生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分層次設計問題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文本內容,更能激發(fā)學生探索和創(chuàng)新的欲望,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啟發(fā)性提問可以啟發(fā)學生思考,發(fā)揮學生想象,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意識與自我探索能力。
(二)深切期待,回歸學生主體空間
教師期待與學生的發(fā)展密切相關,課堂提問要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與閱讀能力,讓課堂真正體現(xiàn)學生主體性。教師要秉持正確的教育理念,學生是不斷發(fā)展的,一蹴而就的教學是不科學的,教師能做的便是期待、引導與啟迪,給足學生成長的空間。首先,課堂提問要有針對性。針對性是指提問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與教學重難點,教師要挖掘文本的深層內涵。由于閱讀水平和能力不同,學生對于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往往不同,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文本關鍵處、存疑處進行有效提問。其次,課堂提問要能激發(fā)學生興趣。提問不能一味套用模板,要有變化且新穎,尊重學生的生活體驗。最后,課堂提問要體現(xiàn)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指每一個學生都享有公平的教育資源與教育機會,在提問中教師不能只是提問學習成績好的學生,不能戴有色眼鏡看人,更不能有學業(yè)歧視,要對學生一視同仁。
(三)追問轉問,拓寬學生思考空間
提問不是為了獲得既定答案,也不是為問而問,而是為了鍛煉學生的思維,真正啟發(fā)學生深度思考。所以,課堂理答是關鍵。恰當?shù)睦泶鸱绞綄τ趯W生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批判性思維的培養(yǎng)以及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和獨立思考能力的塑造都有重要的作用[6]。因此,理答不能只注重形式,不能簡單肯定或否定,更不能粗暴地批評學生,教師要耐心傾聽,適當追問轉問,引導學生思維縱向發(fā)展。追問是在學生回答基礎上的再一次提問,目的是激活思維,拓寬思維廣度與深度。相比于解答的成效,學生經(jīng)歷思考的過程、學會不同的思維方式更為重要[7]。教師在理答環(huán)節(jié)不僅要關注學生回答了什么,還要特別注意學生是怎么思考、如何解決問題的。教師要善于在學生進入憤悱狀態(tài)時提問,在學生思維受限時提問,在課堂沉悶時提問,同時也要在學生表達不清時追問,引導學生重新組織語言,更要在學生對文章主體理解偏頗時追問,及時糾正學生的思維方向,開拓學生的思維空間。
[參考文獻]
祝新華.閱讀教學課堂提問設計:普遍存在的問題與改進策略[J].課程·教材·教法,2009(10):45-50.
崔允漷.論課堂觀察LICC范式:一種專業(yè)的聽評課[J].教育研究,2012,33(5):79-83.
沈毅,崔允漷.課堂觀察:走向專業(yè)的聽評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73-183.
李嘉美.王崧舟“人本·詩意”課堂教學藝術探究[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20(7):48-50.
金國娟.例談王崧舟的教學藝術[J].文學教育(下),2017(4):75.
肖薇薇.批判性思維缺失的教育反思與培養(yǎng)策略[J].中國教育學刊,2015(1):25-29.
孫世梅.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課堂提問存在的問題、成因及解決策略[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8,38(20):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