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中階段的學生已經(jīng)具備了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且《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對學生的閱讀量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所以,教師應鼓勵學生進行大量閱讀,開展整本書閱讀活動,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但是由于整本書閱讀教學與其他閱讀教學活動不同,部分教師尚未掌握教學要點,導致教學活動有效性不足?;诖?,文章從現(xiàn)狀分析、策略探索兩個方面入手,闡述了高中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的實踐方法。
關鍵詞:高中語文;整本書閱讀;閱讀教學
作者簡介:尚瑞紅(1975—),女,寧夏回族自治區(qū)銀川市賀蘭縣第一中學。
整本書閱讀教學,簡單來說就是引導學生基于某一篇文章或者某本書的選讀部分進行整本書閱讀,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拓寬自己的視野,豐富自己的知識面,形成較強的學習能力。在整本書閱讀活動中,學生可以提升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審美素養(yǎng)、文化素養(yǎng),在相關內(nèi)容的影響下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但是,當前的整本書閱讀教學存在一些問題,導致整本書閱讀教學效果不夠理想,基于此,筆者進行了深入研究,旨在給高中語文教師一定的啟發(fā),為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有效開展提供參考。
一、高中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現(xiàn)狀
雖然大部分教師已經(jīng)明確了整本書閱讀教學的重要意義,但是在實施整本書閱讀教學時,部分教師仍存在一些問題,導致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受到了影響,使得學生無法通過整本書閱讀教學對相關內(nèi)容形成深入的認識。
(一)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方式相對單一
隨著教育的發(fā)展,教學方式越加多元化,這能促進整本書閱讀教學的開展,使教學活動更加新穎有趣,能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并確保學生能夠在教學活動中獲得一些知識與能力的發(fā)展[1]。但是,部分教師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存在教學方式單一的問題,導致學生覺得整本書閱讀活動缺乏新意,從而逐漸喪失閱讀興趣和熱情,這對教學活動的有效性造成了影響,制約了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二)整本書閱讀教學的內(nèi)容相對隨意
整本書閱讀教學雖然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但是閱讀內(nèi)容是否規(guī)范,能夠對學生的三觀形成、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各項知識能力的發(fā)展產(chǎn)生直接的影響。所以,在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學時,教師需要對相關內(nèi)容進行有效挑選。但是,當前部分教師在選擇整本書閱讀教學的內(nèi)容時,存在隨意選擇的問題,沒有考慮到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目標,導致學生的閱讀興趣沒有被激發(fā)出來,最終使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受到了影響。
(三)部分教師和學生存在畏難心理
整本書閱讀與其他閱讀方式存在較大的不同,且難度較大,導致教師和學生容易產(chǎn)生畏難心理,這在一定程度上對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有效開展造成了不良的影響[2]。比如,有的教師雖然已經(jīng)進行了整本書閱讀教學的嘗試,但是嘗試結果不盡如人意,于是放棄;有的教師在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時候,不知道從何下手,導致收效甚微。又如,有的學生認為整本書閱讀內(nèi)容相對龐雜,而且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覺得這很困難,自己的各項能力不足以支撐整本書閱讀活動的進行,所以對整本書閱讀持消極態(tài)度。
(四)整本書閱讀教學的評價方式較單一
之所以強調教師要在教學活動中予以學生科學的評價,是因為科學的評價能夠使學生獲得正向反饋,在這些正向反饋的指引下,學生可以獲得更豐富的閱讀體驗、閱讀感悟,會對整本書閱讀活動產(chǎn)生較大的興趣。若想使教學評價發(fā)揮效用,教師就需要進行有針對性的閱讀評價,使學生了解自己的實際情況。但是,當前部分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采取的評價方式相對單一。在這種情況下,學生沒有辦法了解自己的不足和優(yōu)勢,就會降低整本書閱讀興趣。
二、高中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的開展策略
(一)引導學生進行整體閱讀,對學生文本內(nèi)容進行感知
教師是學生成長路上的引路人,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若想進一步提高高中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就需要將自己的引導作用發(fā)揮出來。由于整本書閱讀的內(nèi)容較多,而且內(nèi)容較為深奧,部分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會出現(xiàn)理不清邏輯的情況,從而導致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受到影響,所以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先對文本進行感知[3]。
例如,在教學《紅樓夢》時,部分學生會因為書中人物太多而無法清晰地梳理文章內(nèi)容,對此,教師應根據(jù)該文本涉及的人物較多這一特點,設計教學活動,幫助學生順利閱讀,使其能在整本書閱讀的過程中,對文章內(nèi)容進行感知。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呈現(xiàn)相關的知識構架,讓學生基于此對文本進行默讀,并在默讀的過程中對人物形象進行勾畫,填寫知識框架。在該過程中,學生是課堂學習活動的主體,可以對相關內(nèi)容進行進一步的感知及體驗,可以對文章中復雜的人物關系進行有效梳理,并構建完善的知識體系。在學生閱讀完后,教師可以圍繞學生的實際情況提出一些問題,使學生進行分析及研究,從而對本章內(nèi)容有進一步的了解,這能為學生準確認知文章的感情基調打下堅實的基礎。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考慮到了學生的實際情況,并且遵循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能使學生獲得不同的體驗和感悟,使學生能夠在整本書閱讀過程中收獲一定的知識,從而有效提升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二)傳授學生閱讀方法,使學生獲得豐富的閱讀體驗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根本。教師是學生求學路上的引路人,不能代替學生做選擇,也不能代替學生完成各項任務,所以,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結合一些內(nèi)容進行閱讀方法的傳授,使學生能夠在整本書閱讀過程中習得方法,獲得豐富的學習體驗,與作者產(chǎn)生情感共鳴,從而理解文章的內(nèi)涵[4]。
例如,在教學《邊城》時,教師應對相關內(nèi)容進行分析,站在學生的角度上,指導其選擇科學合理的閱讀方法,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獲得一定的體驗和感悟,從而提高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具體而言,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對文章中的人物關系進行分析,使他們在分析完人物關系后,找到一個主題——愛。使他們在學生對這些內(nèi)容有所了解后,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詳細閱讀,了解文中的人物之間發(fā)生了怎樣的故事,并基于此整理情節(jié)脈絡。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教師還可以引導其通過勾畫、批注等方式標注文章的重點內(nèi)容,使學生能夠在閱讀的過程中掌握一些有效的閱讀方法,為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打下堅實的基礎。在這樣的學習活動中,學生能在探究思考的過程中掌握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從而獲得一定的閱讀體驗和感悟,為自己的成長與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在學生掌握整本書閱讀方法后,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利用課后時間進行自主閱讀,使學生能夠在不斷的閱讀活動中獲得更好的體驗,鞏固閱讀方法。
(三)給予學生有效的指導,使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良好的閱讀習慣能使學生受益終生。當前,部分學生在整本書閱讀中,會被故事的情節(jié)吸引,而忽視了對其中的深刻思想及情感進行分析及研究,所以其閱讀水平的提升受到了影響。因此,在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學時,教師要給予學生適當?shù)闹笇?,使學生能夠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為其更好地進行整本書閱讀打下堅實的基礎[5]。
例如,在教學《茶館》時,教師可以抓住一些機會對學生的閱讀習慣進行培養(yǎng),使學生能夠在閱讀的過程中獲得知識與能力的發(fā)展,進一步提高閱讀質量。在開展整本書閱讀之前,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問題,幫助學生明確閱讀方向,使學生明白自己應該讀什么、怎么讀,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就這篇文章而言,教師可以提出如下問題:作者為什么要選擇茶館為背景?作者是怎么安排人物的?文章中的哪些句子滲透了作者的思想情感,你是從哪里看出來的?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用意是什么?在這些問題的引導下,學生能夠一邊閱讀一邊思考,并且在閱讀的過程中用筆進行勾畫批注。如果遇到了問題,學生就會選擇適合自己的方法來解決,比如,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進行搜索、與周圍的人進行討論等。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四)開展有針對性的交流活動,發(fā)展學生的閱讀思維
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對于提高其閱讀能力有積極的意義,而閱讀思維的形成與交流活動的開展有密切的聯(lián)系,所以在整本書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基于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有針對性的交流活動,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發(fā)展思維,為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提供助力。
例如,在教學《拿來主義》時,教師就可以開展有針對性的交流活動。這篇文章出自魯迅之手,魯迅的文章往往蘊含深意。但是,部分學生思維不夠活躍,無法站在多個層面上對文章內(nèi)容進行研究,所以常常無法了解文章的深意,導致閱讀能力的提升較緩慢。對此,教師不妨開展交流活動,使學生能夠在交流溝通中進一步對文章內(nèi)容進行感悟,發(fā)展閱讀思維。具體而言,教師可以在交流活動中引導學生說一說自己對這篇文章的看法。在學生說出自己的看法后,教師需要給予一定的表揚及鼓勵,并引導其他學生就這個問題進行繼續(xù)探索及研究。在這一過程中,不僅學生的主體地位能夠得到充分體現(xiàn),而且他們可以通過思維碰撞,深入探析文章的內(nèi)涵,與作者產(chǎn)生情感共鳴。在總結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說一說他們是從哪個方面解讀這篇文章的,獲得了怎樣的結論,使學生明白應從哪些方面進行閱讀,從而發(fā)展其閱讀思維。
(五)引導學生進行精讀,促進深度閱讀活動的開展
整本書與節(jié)選文章的差距在于,整本書篇幅更長,內(nèi)容更多。部分學生會因為這些因素而對整本書閱讀產(chǎn)生錯誤的認識,導致整本書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受到影響。所以,在開展整本書閱讀教學時,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閱讀規(guī)劃,使學生基于閱讀規(guī)劃有重點地進行閱讀,開展深度閱讀活動。
例如,在進行《邊城》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將自身的引導作用發(fā)揮出來,讓學生對文章內(nèi)容進行精讀,使其了解文章的內(nèi)容和主旨,獲得一定的思想感悟。在開展教學活動之前,教師可以利用網(wǎng)絡搜集一些有關湘西文化的資料,并且將其制作成PPT課件或微課視頻。在課上,教師可以將這些內(nèi)容呈現(xiàn)于學生面前,使學生基于此對文章產(chǎn)生一定的閱讀興趣。之后,教師可以留出一些時間,引導學生進行閱讀并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促使學生進行深度閱讀,讓學生深刻地理解文章蘊含的情感內(nèi)涵。但是,學生之間是存在差異的,所以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教師需要考慮到學生之間的差異,確保所設計的閱讀活動與學生的實際情況相符。教師應基于最近發(fā)展區(qū)理念,為學生設計不同的閱讀規(guī)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
三、總結
綜上所述,整本書閱讀教學已經(jīng)成為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一部分,而在當前的閱讀活動中,教師不僅要傳授學生理論知識,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所以教師需要將自己的引導作用充分發(fā)揮出來,使學生能夠通過閱讀獲得一定的知識,形成一定的能力。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進行整本書閱讀,傳授學生閱讀方法,在教學活動中給予學生有效的指導,開展有針對性的交流活動,引導學生進行深度閱讀,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需要注意的是,教師在選擇教學方法時,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使學生能夠在閱讀的過程中有所收獲,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王清.整本書閱讀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格言(校園版),2021(27):30-31.
竇敏華.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探究[J].作家天地,2021(27):97-98.
廖勇斌.高中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策略談[J].當代家庭教育,2021(27):7-8.
殷連娣.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整本書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J].智力,2021(27):73-74.
王麗娟.高中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的理性思考[J].廣西教育,2021(34):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