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婧怡
摘要:一名小學六年級學生沉迷于手機,由班主任轉介來接受輔導。心理教師運用敘事療法對其進行輔導干預,增強學生的自我認同。經(jīng)過輔導,該生能夠將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雖然每天還是會花時間看手機,但是在父母的引導下時間有所減少。該案例的啟示:來訪者本身不是問題,外顯的問題更像是他成長過程中微觀系統(tǒng)與環(huán)境互動中問題的“代理人”;不把問題行為標簽化,看到來訪者行為背后的渴望與需求,來訪者情緒的洪流才會慢慢開始流動;只有幫來訪者撥開情緒的迷霧,他才能實現(xiàn)自我成長。
關鍵詞:敘事療法;沉迷手機;外化技術
中圖分類號:G44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2684(2023)16-0059-03
一、個案概況
小A,男,六年級學生,個性比較靦腆,沉默寡言,對于自己的感受覺察較為困難。因為沉迷手機影響上課狀態(tài),經(jīng)常在課上打瞌睡,被班主任轉介過來。小A因為玩手機和父母關系不佳,在家中感到無聊孤獨。自述自三年級開始就會玩手機(看網(wǎng)絡小說、玩手機游戲、刷短視頻),每天花數(shù)小時玩手機。班主任與小A父母溝通情況后,父母經(jīng)常把手機藏起來不讓小A看,他就越發(fā)感覺到孤獨無聊,于是會趁著父母休息的時候,凌晨起來玩手機,凌晨起來玩一兩天之后,晚上好好休息一兩天,接著再玩一兩天,因此上課經(jīng)常會打瞌睡。
二、輔導過程
(一)對小A的輔導
1.解構沉迷手機背后的需求與感受
解構是敘事治療的基礎,提倡以多樣化的視角看待來訪者的主要困擾,不用主流文化的標準來衡量來訪者。在最初的輔導中,我嘗試利用共情式傾聽理解小A沉迷手機背后的復雜感受與需求。第一次見到小A,他很沉默,手不住地搓著,眼睛低垂,像一只受到打擊的小鳥瑟縮在沙發(fā)的一角??吹剿行┚o張,我想也許是突然把他叫過來讓他有些不知所措。于是,我輕聲說:“老師特別感謝你能跟著老師來到咨詢室,準備分享自己的心事。老師特別想要知道的是當老師去班里叫你的時候,你心里的感受、想法兒是怎樣的,會有一點點不舒服嗎?”
小A搖搖頭。于是我繼續(xù)詢問:“這周你想和老師分享一些什么呢?”
小A想了想,嘆了口氣,提及自己與父母的關系不是很好。
我注意到小A的嘆氣,似乎有很多內容堵在他的心口讓他一時不知該如何開口,于是問道:“你似乎一時想不到要說什么。那你愿意和老師聊一聊你的父母嗎?”
小A的手搓得更厲害了。我對小A的舉動充滿了好奇:“是不是特別累,不知道該怎么說和父母的相處?”
小A點點頭。
我嘗試打消小A的顧慮:“在這里你想要說什么都可以,沒有正確與錯誤之分?!?/p>
小A聽后頭慢慢抬起來,囁嚅著說:“媽媽就像唐僧,不停地嘮叨我,不讓我玩手機?!?/p>
我感受到了一個不被父母充分理解的孩子的無力,為了幫助小A充分表達自己的情緒,讓情緒具體化,我于是接著說:“嗯??隙ㄐ睦飼X得有一點點被控制的感覺。你愿意具體說一說這種感覺嗎?”
小A說:“清明那會兒寫完作業(yè)我什么都不想干,就想玩兒手機,我媽就不讓我看,我就覺得無聊,一無聊什么事情都不想做就在那里躺著,一躺就躺好久?!?/p>
為了更好地表達對孩子的理解與共情,我說道:“看來對于我們來說,手機就像一個精神寄托一樣,能夠讓自己放松,是享受生活的一個寄托,但是爸爸媽媽似乎不這么理解,他們似乎把手機當成洪水猛獸一樣。”
小A 用力地點點頭。也許是看到我沒有批評他沉迷其中,而是關注到他行為背后的感受與需要,小A開始敘述與父母的種種摩擦、疏離,以及在家庭當中深深的孤獨與無聊。
原來小A從小就送到老家由爺爺奶奶帶大,直到上小學才被接回北京,那時小A很淘氣,父母經(jīng)常會粗暴地教育他,小A 內心感覺不到父母對自己的關愛。在家里母親忙著工作,父親忙著刷手機,他則在一邊悄悄地看父親玩手機,平時父母也很少與自己溝通,孤獨、無聊、疏離一點點侵蝕著小A的心靈,像迷霧般籠罩在小A的內心,他開始與電子產(chǎn)品結下不解之緣。
小A敘述完試探地問:“老師,我喜歡玩手機和爸爸媽媽有沖突,你一定覺得我是個壞孩子吧。”
隨著小A的敘述,我看到了一個渴望被關愛、尊重與接納的靈魂,于是回答他:“聽了你的敘述,我感覺心里堵堵的,像是有一塊石頭壓在心口。我并不覺得你是個壞孩子。從你的描述當中,我能感覺到你玩手機游戲也是想讓自己的生活充實起來,不要有那么多的孤獨,不要有那么多的無聊,這也是你讓自己的生活更充實的一種方式,只是這種方式不被爸爸媽媽所認可和接受。”
2.外化孤獨感,激發(fā)改變的動力
外化是鼓勵來訪者將影響他的問題用擬人化的方式來代替,在外化的過程中困擾成為獨立于來訪者而存在的客體,從而幫助來訪者與問題剝離,激發(fā)來訪者改變的動力,成為自己生命的主人。
為了外化這種孤獨感,我邀請小A采用沙盤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小A描述沙盤里發(fā)生大戰(zhàn),飛機在打仗中漸漸都沉了,有個人騎著老虎看死去的親人。(見圖1)
看到小A的沙盤我詢問:這里有你嗎?
小A:墓地。
師:是什么讓你選擇了墓地?是因為有一種壓抑的感覺嗎?
小A用力點點頭。
師:這個引發(fā)了你某一種共鳴?
小A沉默不語。
師:老師看到有很多戰(zhàn)艦飛機的殘骸,在家庭當中你也會有這種戰(zhàn)爭過后的感覺嗎?
小A:有點吵。他們老覺得我跟他們犟。
師:爸爸媽媽有他們的想法,他們沒有辦法站在你的角度理解你,讓你覺得在家里面很吵,很孤獨,很無聊,很壓抑。那如果在沙具當中選擇一個,代表那種在家里被吵、被爸爸媽媽固執(zhí)地看待、孤獨和無聊的感覺,你會選擇哪一個沙具來代表?
小A指了指一個帶眼睛的堅果。
師:是什么讓你選擇了堅果?
小A:什么都不想聽,覺得在家里什么都不想做。
師:家似乎成為了我們痛苦的來源。你愿意具體說一說嗎?
小A:有一天早上做早餐的時候我蒸了幾個包子,因為最近我爸我媽說讓我自己做早餐,然后我爸不喜歡就吼我。
師:你希望得到爸爸媽媽的鼓勵與肯定,但是他們給的卻是一些負面的東西。爸爸媽媽會經(jīng)常否定你嗎?
小A:有的時候會。不確定什么時候就會給我打擊。
師:什么時候孤單和無聊沒有打擾到你呢?
小A:對一件事物找到興趣了。
隨著輔導的深入,小A的眼睛漸漸綻放出了光采。
3.重寫孤獨感,尋找支線故事
敘事治療相信每個來訪者都是解決自己問題的專家,重寫對話可以幫助來訪者找到“我不夠好”的主干故事之外的支線故事。在隨后的輔導中,我試著啟發(fā)小A感受生命中的支線故事。
師:上幾次我們聊到你對一件事物找到了興趣時就不會被孤獨感打擾,有沒有哪一個時刻你沒有被手機這個心魔控制?。吭谀愕纳斨杏袥]有除了手機之外其他的你也感興趣的東西?
小A:書。
師:看紙質書也是一個非常好的精神放松。多看書,我們的思想會更深刻,我們的閱歷更加豐富,視野也會比別人要更開闊。你有沒有試著把看手機的時間花在看書上?
于是,我花了一些時間和小A討論孤獨感何時會離開自己,玩手機的需求以及可能的替代方式。小A提出了一些自己可以用來緩解孤獨與無聊的方法,我感到有一束光正透過迷霧照亮小A的內心。
4.見證點滴進步,發(fā)掘內在資源
見證是來訪者找到支線故事后,自己說出改變及效果。我試著讓小A以不同時空的自己去見證現(xiàn)在的自己,讓不同時空的重要他人見證現(xiàn)在的自己以及過去沉迷手機的自己。小A表示發(fā)現(xiàn)自己也是有優(yōu)點的。
隨后的輔導中,我不斷嘗試讓小A為自己點贊,詢問小A是如何做到這些改變的,小A羞澀地笑了笑,能夠感覺到小A正慢慢迸發(fā)出強大的內在力量。
(二)與家長溝通
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有著不可忽視的力量,而小A的家庭顯然出現(xiàn)了一些裂痕,于是我試著與小A的父母進行溝通。小A的父母表達了自己的無助、自責以及撫養(yǎng)過程中的挫敗感,我試著理解小A父母的感受,并告訴他們可以試著了解孩子的感受,與孩子約定每天在固定的時間段內玩手機,做到了就給予一些獎勵,同時約定孩子與父母之間的行為要求。由于小A的父母疏于對小A的陪伴,而小A內心渴望父母的陪伴,于是,我就這個部分和小A的父母進行了溝通,小A的父母表示愿意做出嘗試。
三、輔導反思
經(jīng)過輔導,小A能夠將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家庭關系也有所緩和?,F(xiàn)在,小A每天還是會花時間看手機,但是在父母的引導下時間有所減少。
通過輔導,我深深感受到問題本身不是問題,我們如何看待問題才是問題,人也不是問題,除了行為之外,個體還是一個個靈動的生命。每個來訪者都有著A面和B面,A面是他被問題所困擾的樣子,而B面是他除此之外閃閃發(fā)光的品質。一個孩子愛打架,也許他講義氣;一個孩子沉迷手機虛擬世界,也許他對情緒也有著深深的覺察。外顯的問題更像是他成長過程中微觀系統(tǒng)與環(huán)境互動中問題的“代理人”。
將人與問題分開后,每個生命中都有不被問題所打擾的時刻,在輔導中要將支線故事由薄說厚,而孩子自己就是解決自己問題的專家,要試著帶著好奇傾聽孩子的故事,努力尋找孩子自身的資源激發(fā)孩子的自主力量。就像小A,他就像漂在洪流中的人,手機成為了他這個年齡所要解救自己離開洪流的救命稻草,他除了沉迷手機還是一個敏銳、善良的孩子。不把問題行為標簽化,看到了他行為背后的渴望與需求,情感才會慢慢開始流動。當我們試著和孩子一起去聆聽、去感受,陽光便會照亮那迷霧露出一片新的景象。
編輯/ 衛(wèi) 虹 終校/ 張 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