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地
那時我還沒上學。在河邊的一塊高地上和伙伴們玩游戲,一人蒙上眼睛去抓其他人。輪到堂弟時,我們嬉笑著跑開,不覺跑到了高地的邊緣,下面是一個積了雨水的泥坑,我們自然折回身來。蒙著眼睛的堂弟卻渾然不覺,還往前邁了一步……伙伴們立刻一哄而散,我沒走,也沒去告知大人。
幸好有一個大人過來把他撈起,幸好是個不深的泥坑,堂弟毫發(fā)未損。
我不記得我是怎么離開的—腳步沉重,神情憂郁,簡直就像一個飽經滄桑的老人。那個年齡段的人和事我?guī)缀鹾翢o記憶,這件事卻如此深地盤踞在我記憶深處。
多年以后,我才漸漸地似乎有些明白,堂弟從高地跌落的瞬間,我充滿了恐懼,無邊的恐懼,而這種恐懼其實是對死亡—準確地說是對未知的無常的恐懼。這種恐懼一直延伸到現在,我一直以為是從十八歲開始的,而事實上童年時就埋下了種子。我還一直為自己在那個瞬間沒有及時提醒堂弟而感到內疚,雖然時間很短,但應該還是來得及的,那個瞬間本來是可以避免的,為此我一直對自己耿耿于懷。我甚至在知道堂弟毫發(fā)未損后,仍然很長時間都擔心堂弟身體或者心里會有什么看不見的傷。我一直不敢對任何人提及此事,直到多年以后的現在,這種內疚和擔心也一直延伸到現在,當然不只是對堂弟。
蝙蝠
在我童年的印象中,蝙蝠是一種神秘而可怕的動物。可是,那些頑皮的男孩子卻不管這些,一次不知是誰發(fā)現了教室的門縫里有只蝙蝠,他們竟然興奮得不得了,全都聚在那兒,還拿來棍棒試圖把它給弄出來。一向和他們混在一塊的我這時卻只是遠遠地看著,心里充滿了恐懼和憂傷,我想:只要他們把它弄出來,我們就全完了。后來蝙蝠有沒有弄出來我不知道,我的記憶只到此為止。
有一年暑假,我看了很多革命英雄的故事和一本烈士詩抄,其中有殷夫那首著名的《別了,哥哥》,熱血沸騰之余,直怨自己沒有生在戰(zhàn)爭年代,不然我也可以“生的偉大,死的光榮”了。
十八歲那年,村里一個同齡女孩突然患病去世。她家就在外婆家隔壁,瘦高個,長長的辮子。聽到這個消息時,大哥長嘆了一口氣說了句:“生死有命,富貴在天!”我默默地走到門口,望著灰蒙蒙的天空發(fā)呆,我不知道天空中飛翔的到底是什么,忽然發(fā)現天空和地面原來離得那么近。死亡從此成為我心里一枚無法拔除的尖刺。
旁觀者
故鄉(xiāng)的小河是我兒時的樂園。河水清又亮,水里有柔軟的水草,更有數不清的魚蝦,還有兩棵古老的楓楊樹從岸邊彎曲著俯身在水面上方,織成一片寬闊的綠蔭地。它那彎曲碩大的樹干,像一個慈祥老人的脊背—我一直這樣旁觀著小河的風景,旁觀著母親和其他村婦們在這里洗衣,而我在這里只是尋找快樂。即使十一歲之后因為住校不得不自己洗衣服,回家來也仍然只顧看書和游戲,偶爾去河邊也仍然是個旁觀者。
有一天,母親又提了滿滿一桶衣服要去河邊,父親見了又喊我:“這么大的人了,也不知道幫媽媽洗一下衣服。”
我不說話,心里在等著母親再次為我開脫,不想母親這次卻沉默著。
我和母親去了河邊,從此我不再是這里的旁觀者。
成長意味著不能只索取和享受,而要付出。
剛參加工作時,無所事事的感覺常讓我感到一種茫然、悲哀和焦灼,每次從田野散步回來,遠遠地看到大院門口那排火紅的水杉樹時,總有種渴望在心里升起,渴望自己不再只是這個世界的旁觀者。
思念
十一歲時,我到十多華里外的鎮(zhèn)中學念書,住校,一周回家一次,從此開始體驗到了那種無邊無際、刻骨銘心的思念。一次拿鞋子出去曬,在院子里突然想起家來,就呆在那兒出神,鞋子從手中滑落竟然都不知道。只要看到家人甚至是村里人來—我對家的思念已經擴散到整個村莊—我都會想哭,有時上課也會走神。
初三轉到縣一中讀書,離家更遠更想家。但有幾十公里的路程,不可能經?;厝?。一次為請假回家的事頂撞班主任,被關在辦公室里批了一節(jié)課。這一年我還開始無法遏制地思念昔日同學,開始變得多愁善感,開始愛上寫信。有老師見了驚訝并為我擔心:小小年紀,怎么這么多的信?她不知道,正是這么多的信,伴我走過那段雨季。
高一開學不久就和同學去請假回家,心里忐忑不安。在課堂上表情嚴肅的班主任知道我們的來意后卻格外和藹,微笑著詢問我們家里的情況,問我們想不想家,還設身處地為我們著想,說想家是應該回去,只是路太遠了,跑來跑去太辛苦,也耽誤學習。最后用商量的口氣對我們說:“兩星期回去一次可以嗎?”我們本來是爭取一個月回去一次的,還怕老師不同意呢,因此聽了這話真是喜出望外。
高三以后漸漸平靜些,到林校時已經很少想家了。參加工作后,因為食堂周末也開伙,索性一次次延長回家的間隔時間。有一次隔了很久才因公事順道回了趟家,才知道母親那段時間身體一直不好,還老是做夢夢見我,正要寄信叫我回來呢。父親也說我堅守工作崗位是好的,但不能把這個家都忘了呀。
這時我仍然思念同學朋友。讀林校時給很多高中同學寫信,每天下午都會到校門口的傳達室去看有沒有我的信,記得有一次竟然一下收到了八封信,激動得臉都漲紅了。參加工作后,每個安靜的晚上除了看書就是寫信和讀信,夢里經常會回到那個綠色的校園,尤其想念情同姐妹的室友們。
幾年后,思念同學的夢和信也漸少。
這時,我開始思念身邊的一個人,那種刻骨銘心是我所熟悉的,也是我所陌生的,雖然我?guī)缀趺刻於伎梢砸姷剿?,但寂寞和思念仍在不斷加深,那短短的距離也常常讓我覺得難以忍受。
走進婚姻后,很快有了孩子,生活變得平淡而瑣碎,女兒的好哭加上自己生活經驗的缺乏,在她的整個嬰兒乃至幼兒期,我都感覺疲憊不已。到縣城出差,本以為可以松口氣了,卻總是感覺心里被什么東西牽扯著,走在大街上也仿佛聽見女兒的哭聲。
一次看到女兒稚嫩的身影在車前越來越小,感覺心都碎了!
身體
十三歲以前,我對身體一直是忽略的。
那年暑假,我到一位大嬸家玩,晚上搬了張凳子在門口看露天電影,忽然感覺屁股下面好像有毛毛蟲似的,很不舒服,就回去了。進房間小解才發(fā)現褲子上竟然一大片紅紅的,我嚇得不知所措,也不敢告訴大嬸,還是她看到凳子上的血跡過來問我。她馬上給我清洗,并給我拿來衛(wèi)生用品,我才明白我是“做大人”了。心里慌亂不已。因為我聽大人和同學說過“某某做大人了”的話,那語氣那神情有種說不出的神秘、復雜和意味深長。長大是每個人童年的夢想和渴望,但這里的“做大人”卻似乎不是我們所羨慕的,甚至應該是相反,至少應該離我們很遙遠才是正常的。
很快開學了,我住進集體宿舍,使用公共廁所—身體的秘密在這里無法隱藏。幾年以后我第一次走進學校沒有隔間的公共浴室時也感覺非常不適,每月的那幾天里我都不敢上廁所,不敢擦洗身子,我都不知道我是怎么熬過來的。就這樣,當我不得不面對自己的身體時,我陷入了巨大而長久的恐慌中。
慢慢地,我終于戰(zhàn)勝了這種恐慌。但我卻發(fā)現,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隱藏身體的秘密似乎成為潮流,稍微正規(guī)些的公共廁所每個蹲位都有了相對封閉的空間,熱水器淋浴房幾乎成為了每個家庭的必備,沒有隔間的公共浴室已成明日黃花。雖然有文化和性格的影響,但我想,如果當年就有這些設施,我是不是可以更好地度過那段時光?
初中后我一直住校,在女生宿舍度過了八年時光,聞聽和經歷過多次陌生男子闖進事件。高中時一次在去食堂打飯的途中遇見一個看似忠厚的中年男子,當我們走近時他突然露出了他的下身,我的腦袋當時轟一聲響,像看到了一條蛇,丑陋而令人恐懼。這讓我陷入了另一種和身體有關的恐慌,擺脫它,我用了近十年的時間。
手足
兒時的我對大哥甚至有些崇拜。
在林??飚厴I(yè)時,為人生選擇的問題我和大哥第一次起了爭執(zhí),我們在信中爭論得很激烈。大哥見規(guī)勸無效(那時的我一心向往著大西北),最后就在給我的信里用毛筆抄了一首陸游的《詠梅》。大哥參加工作后,常常說些憤世嫉俗或者很老成很世故的話,還在念書的我對此頗為反感,感覺面龐清秀、看起來年輕得讓我同學都驚嘆的大哥老成得太快,簡直像個小老頭了。我感覺自己在漸漸長大。
步入社會十多年后的今天,感覺自己也已變得面目全非,我終于明白長大的同時其實也在失去。大哥在前些年辭去了法官職務,獨自一人去了上海闖蕩。我再次像兒時那樣佩服他,也明白其實成長伴隨著人的一生。
小哥從小過繼給沒有子女的大伯,但幾乎一直和我們一塊生活。也許是因為在大伯那邊受嬌寵溺愛的原因,沾染了一些不好的習慣,學習成績也不好,從小在我們兄弟姐妹中就不受歡迎,我從小就對他很反感。長大一些后,小哥的煩人言行已經很少,但我對他還是有一種近乎本能的反感,同一句話如果出自別人我可能沒什么感覺甚至可能會喜歡和感激,可換作他就不行了。我對他總是粗聲大氣,他卻總是一臉的笑,幾乎從不生氣,有時連我朋友都看不過去,其實我也知道,可就是控制不住。直到十九歲那年,一次我從離家一百多華里的工作地回來,見到小哥,那種厭惡感突然就消失了—那一刻我覺得自己長大了!從此,我學會了與小哥友好相處,我發(fā)現他其實真的是一個很好的人,有時還會為父親延續(xù)至今對他的偏見而抱不平。
弟弟只比我小兩歲,我卻一直覺得他比我小很多。小時候教他寫作業(yè)他總是一副心不在焉的樣子,總是猴子屁股—坐不住。在他早已是少年時,母親和他說話仍常用一些特有的幼兒用語,我們常常用這個來取笑他。他讀高中時個子長成了我們兄弟姐妹中最高的,但在我眼里他還是很小。因為基礎不好感覺學習有些吃力,一次我寫信安慰鼓勵他,他的回信雖然字跡仍顯稚嫩,表達的意思卻顯得很懂事,小弟真的長大了!欣慰的同時我的心里卻好一陣傷感……
拔節(jié)
一九九三年春天,在一個山區(qū)縣實習,我和幾個同學負責調查記錄一片竹林新生竹子的生長過程。
鄉(xiāng)村長大的我對竹子的習性當然早就有所了解,但在那片竹林里,第一次那樣仔細地觀察一棵棵竹子的生長,我還是被它震撼了。
下雨的時候,道路很泥濘,但在竹林里我們卻收獲了很多驚喜:每場春雨過后,竹林里的竹筍都像比賽一樣,“呼啦啦”一齊往上猛躥,躥的高度讓你難以置信,讓你真正感受到什么叫“拔節(jié)”什么叫生長。
當然陽光燦爛就更好了,帶著被陽光熏得燦爛愉悅的好心情踏進竹林,看著一棵棵經常給我們帶來驚喜的竹子(筍),在斜射進的金色陽光的照耀下,我仿佛看見一個個可愛的孩子在跳著歡快的舞蹈,快樂地成長著……
原來成長是可以這樣讓人驚喜的!
無助
十九歲那年,我從學校畢業(yè),分配在一個偏遠的鄉(xiāng)政府機關工作。屋頂蓋瓦的二層辦公樓,有粗大的圓柱子和大塊巨石砌的墻面,我住樓上,辦公室就在樓下。
一天夜里,我像往常一樣,看了會書就上床睡覺了。忽然一陣清晰的雨水嘀嗒聲把我從睡夢中驚醒,忙伸手到床邊拉亮燈。天!我竟然看見房間里在下雨。我揉了揉眼睛再看,千真萬確!對面的竹床上方雨絲不斷,我唯一的皮箱可是放在上面的呀。趕緊撐起傘跑過去遮住箱子,定下神來打量房間,似乎到處都在漏雨,又拿了桶和盆去盛著。摸摸床,還好,床上方的屋頂竟然一點都沒漏,真是幸事。我在床邊坐著,看窗外電閃雷鳴,看從房頂上漏下的近在咫尺的雨絲,聽它打在臉盆、桶甚至碗勺上發(fā)出的清脆聲音—這漏雨聲我當然早就聽過,在家里在女生宿舍里都不止一次地聽過,但在這樣狂風暴雨的夜晚,獨自一人在這遠離故鄉(xiāng)的小屋里聽,還是生平第一次。
天晴時有瓦工來修,但常常修好了這邊那邊又漏,雨季里我度過了許多個這樣“驚心動魄”的夜晚。我感到一種從未有過的無助,但我并不感到沮喪,相反升起一種成長的自豪感。只是從此不再喜歡暴風雨天氣。
洪水
我一直記得那個下午。一九九五年六月的那個下午,站在故鄉(xiāng)那幢老屋的廊檐下,看著洪水一點一點地漫過門口的池塘,漫過狹窄的院子,直至漫進我站著的廊檐—就在那一刻,我聽到心里“轟”的一聲,有什么東西倒下。
兒時的我很喜歡“發(fā)大水”(在故鄉(xiāng)我們把洪水稱作“漲大水”或者“發(fā)大水”),因為每到這時,故鄉(xiāng)的那條小河就會變成一條“大河”,很寬廣,河水也會變得很洶涌,很壯觀,田野小溝里的水也會流得更加歡暢。我總是和伙伴們一同跑去觀看,心里有種莫名的興奮和欣喜,年齡稍大后雖然不再去“瘋跑”,但那種莫名的興奮之情依然如故。可是,那個下午之后,那種莫名的興奮之情再也沒有了,而且是從我心里連根拔起,“轟”的一聲倒下,不留一點痕跡。
大山
第一次去山上,是出于好奇尋找山上人家 “天然自來水”的源頭。沿著那一片一片的竹筒信步走到了山林深處,有陽光透過斑駁的樹影照進林子,非常幽靜,很有點王維詩歌里的意境,但是我發(fā)現自己已經找不到來時的路了。在山道上走了很久以后,才聽到幾聲響亮的雞鳴,欣喜后卻看到山坳中只有兩間房屋,周圍仍是一片靜靜的山與樹,我當時的悲涼甚至超過獨自一人在山中尋路時的落寞。后來聽說山上像這樣的村莊還不少,哦,這也算一個村莊?我才知道“白云生處有人家”不僅包含著如詩如畫的美妙,同時也蘊含著怎樣一種寂寥。我的工作地是在山下,但有時會在山上的招待所住上近一周,自認為很耐得寂寞的我總有一種被圍困被封閉的感覺,下山時突然覺得像是回到人間。
足球
其實,足球于我而言一直是很陌生也很遙遠的,平時電視里的足球賽很少問津。可是一九九四年的夏天,為了看那年的世界杯決賽,我竟然專門從工作地跑了四十多公里的路到縣城,在一個黑暗潮濕的小房間里,守著一臺黑白電視,熬了兩個通宵,而且激動不已。
那時我剛參加工作不久,喜歡看書所以并不愁八小時之外怎么打發(fā),八小時之內的無所事事卻讓我常常感到一種茫然、悲哀和焦灼。十八歲之后內心對死亡的恐懼轉到了對生命意義的渴求,但我卻無法尋找到它。每次從田野散步回來,遠遠地看到大院門口那排火紅的水杉樹,我就覺得我的心簡直像被燒著了一樣。也許正因為如此,我才會有如此令人也令自己驚訝的舉動?;貋砗笪页伺d把觀球的感受寫成一篇小文《足球,尋找生命的激情》投寄給《景德鎮(zhèn)日報》,不想竟然成了我第一篇變成鉛字的文字。同年,我的一篇隨筆《生命隨想》也在全國團干青年隨筆征文中獲獎并被收入選集由中青社出版。
失重
帶婆婆去南昌看病,中途去看一個同學,同學在五樓,下來時我們乘電梯,寬大的電梯里擠滿了人,還有運送器材的推車。電梯門關上,不一會又打開了,我們走出電梯,婆婆朝四周望了望就驚叫起來:“怎么就到下面了?我一點感覺都沒有,以為還在五樓呢?!?/p>
走到街上,她還在不停地重復這句話,我們都大笑。丈夫說這是老式電梯,速度不怎么快,所以沒感覺,一般速度快的失重感明顯就會有點暈的感覺—這個我深有體會,早年我就像暈車一樣暈電梯。
笑過之后,我回頭望了望那幢并不算高的樓,忽然感覺這一幕對我來說似乎內含深意。失重?沒有感覺?這不正是這些年來我的生命狀態(tài)嗎?失去重量,輕得好像一陣風就可以把我吹走。失去重量的速度不是很快,所以我對這個過程幾乎毫無察覺。我以為我頂多是在原地沒有動,卻不知道自己在加速下沉。
我不由得在心里像婆婆那樣驚叫起來:“我怎么就變成了這樣?我一點感覺都沒有呀,我以為我還是原來的我呢!”
徐淑紅,江西樂平人,江西省作協會員。有散文隨筆在《散文》《創(chuàng)作評譚》《江西日報》等報刊發(fā)表,有文字入選各種選本,獲第二十四屆東麗杯全國孫犁散文獎。著有散文隨筆集《生活永遠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