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
作為西北民族大學音樂學院鋼琴專業(yè)教授、蒙古國蒙古研究大學博士生導師、中國樂器協(xié)會琴行分會甘肅省音樂聯(lián)盟副主席、蘭州市音樂家協(xié)會理事、蘭州市鋼琴行業(yè)協(xié)會副會長,王迦勒在鋼琴演奏與教學、音樂素質教育等研究領域造詣頗深,并作為主要編撰人員參加《科勒鋼琴左手練習教程》的教材編寫。長期從事鋼琴演奏教學的學術研究與課程實踐,王迦勒不僅多次赴意大利、美國等國家交流演出,還取得了一系列優(yōu)秀的教學成果與學術成果,持續(xù)推動著中國鋼琴演奏教學與音樂素質教育的發(fā)展。
潛心鋼琴演奏教學,學術研究成果頗豐
自2011 年加入西北民族大學音樂學院以來,王迦勒一直積極投身于鋼琴演奏教學及其學術研究,目前擔任音樂學院鋼琴專業(yè)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講授鋼琴演奏、鋼琴藝術史等課程,并分管學院的招生和教學工作。在王迦勒加入西北民族大學后,學校也剛好開始實行大類招生,進行通識教育的改革實踐。音樂通識課程在實踐中逐步完善,王迦勒則見證了這一完整過程,并且以引領者的身份參與到了其中。王迦勒指出,“音樂”雖是素質教育中的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但如何根據不同的教學對象和教學層次,從理論上對教學內容、教學理念、教學目標,以及教學方法等方面予以理論界定,卻很少有人提及。在教學中,他針對不同層次的音樂欣賞課程教學及其現(xiàn)狀指出了其中的問題,對中國音樂欣賞課程設計的進步與改善有著一定的價值。
作為鋼琴教授,王迦勒編寫了《俄羅斯鋼琴音樂作品的比較與研究》,還參與了《科勒鋼琴左手練習教程》的編譯。王迦勒認為,藝術教育的重要作用在于塑造人的精神品格,旨在建構人的審美心理結構和完善人格。因此,王迦勒的著作十分注重集知識性、趣味性、通俗性為一體。
針對藝術課程的實施準則,他強調了三個原則:創(chuàng)新原則、自主原則和互動原則。因此,王迦勒提出了新時代大學藝術課程的具體實施路徑,分別是豐富藝術課程教學形式、完善藝術課程教學內容、改進藝術課程教學評價和建立藝術課程保障體系。他認為,在藝術課程實踐當中,教師應該把大量的新型教學模式引入藝術課程,推動藝術教育與時俱進,更要讓學生在藝術課程學習當中擁有真實和深刻的體驗,所以他提倡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和理論與實踐教學相互穿插的理實一體化教學。
多年來,王迦勒指導學生參加國家和省部級的鋼琴比賽,多次獲得一等獎。如2013 年獲得首屆臺灣國際菁英鋼琴公開賽優(yōu)秀指導教師稱號,2015 年獲得蘭州國際鋼琴公開賽優(yōu)秀指導教師,2017 年獲得第八屆施坦威全國青少年鋼琴比賽。得益于長期從事鋼琴演奏教學和豐富的指導工作經驗,王迦勒多次受邀擔任大型鋼琴比賽評審委員,如2013 年“蕭邦紀念獎”香港國際鋼琴公開賽、2014 年“李斯特紀念獎”香港國際鋼琴公開賽、2020 年第29 屆肖邦國際少年兒童鋼琴比賽、2020 年第十八屆星海杯、2022 年SIPC 新加坡國際鋼琴比賽、2023 年SIPC 新加坡國際鋼琴比賽等。
研究鋼琴藝術指導,為鋼琴伴奏正名
鋼琴音域寬廣,音色變化豐富,有“樂器之王”之美稱,可演奏各種不同風格、不同藝術要求的樂曲,但有著極為復雜的演奏技巧,對演奏者有著極高的要求。鋼琴伴奏作品的呈現(xiàn)對演奏技巧有著什么樣的不同要求呢?在培養(yǎng)鋼琴人才時,為何要把鋼琴伴奏單獨分類和獨奏加以區(qū)分?是否可由鋼琴獨奏家來完成鋼琴伴奏家的工作?此外,考慮到伴奏鋼琴家的表演總是和其他表演者共同完成的,在一場有多種器樂或聲樂共同出現(xiàn)的表演中,鋼琴伴奏與其他表演者的關系是什么樣的?鋼琴伴奏又在表演里面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
對于這些問題,王迦勒認為,鋼琴“伴奏”這種叫法通常會給人一種鋼琴家永遠作為一個“陪襯”的角色出現(xiàn)在室內樂或聲樂的音樂中。實際上鋼琴在一個音樂組合中的作用遠遠不只是提供和聲和襯托獨奏這樣簡單。在絕大多數的時候,鋼琴家要承擔的角色和任務量更近似甚至更甚于指揮家。
王迦勒指出了鋼琴在室內樂演奏與鋼琴獨奏、協(xié)奏的區(qū)別。他認為,鋼琴獨奏賦予演奏者最大的展示音樂思想的空間在鋼琴獨奏的表演過程時,演奏者可以在舞臺上隨心所欲地體現(xiàn)出本身個性來,表現(xiàn)本身獨有的演奏水平,讓觀眾體會到表演者本身對音樂作品所賦予的想象力。但是鋼琴室內樂演奏更強調演奏者之間的“和諧”協(xié)作和鋼琴室內樂演奏不一樣的地方在于,鋼琴獨奏有些單調,這是由于鋼琴獨奏并沒有另外的樂器進行伴奏。鋼琴室內樂表演總的而言,一方面能夠彰顯出鋼琴音樂本身所獨有的豐富多彩的特點另一方面它對于鋼琴獨奏這種方式進行了彌補。這種演奏形式使鋼琴演奏在日后音樂藝術取得進展方面具備更大的空間,也能夠使鋼琴音樂本身具備更高的藝術價值。
另外,王迦勒還指出,鋼琴在鋼琴協(xié)奏中時常承擔“襯托”的作用在進行樂隊集體演奏時,鋼琴的出場方式往往是“伴奏”,這時的鋼琴演奏便是伴奏,通常都會調節(jié)鋼琴的聲部音量。鋼琴音量要和樂隊的整體音量相平衡,不能過于表現(xiàn)自己。鋼琴進行伴奏時要受到一定的約束,在演奏當中要懂得本身是在烘托。因此,相對于傳統(tǒng)的鋼琴獨奏來說,室內鋼琴樂演奏中,演奏者需要和其他樂器的演奏者相互協(xié)作、配合。而欣賞者在欣賞室內鋼琴演奏時產生的感受則直接反映著藝術的融合性與協(xié)調性。為此,王迦勒表示,作為演奏者應該通過團隊演奏實踐來訓練和發(fā)展自身的協(xié)調、配合能力。他還認為在實踐訓練中,演奏者需要深入地了解和分析其他樂器的演奏特點和效果,并結合室內演奏的效果,在聲部和音色上更好地配合整體音樂作品,以此進一步升華室內演奏的效果,從而帶給欣賞者不一樣的體驗感。
助推中外音樂文化交流,鋼琴藝術走向大眾
除了精研教學和鋼琴技巧,王迦勒還十分關注中華文化的推廣和傳播。民族音樂作為一種文化符號,作為傳播的重要載體,是民族文化的重要部分。推廣民族音樂,讓民族音樂走向世界,對于傳播優(yōu)秀的中華文化、促進東西方文明對話、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具有深刻意義。
以2019 年原創(chuàng)交響曲《永遠的綠洲——河西走廊》為例,由甘肅省歌劇院歷時兩年創(chuàng)排而成的以絲綢之路為主題的交響樂《永遠的綠洲——河西走廊》于2019 年在甘肅黃河劇院精彩上演。交響樂以河西走廊千年歷史為背景,通過《祁連山——我們的家園》《薩娜瑪——裕固族的歌》《馬踏飛燕》《胡楊——緬懷勇士》《永遠的綠洲》5 個樂章,以縱橫馳騁的思緒,凝重而炙熱的情感,深厚而博大的氣度,浪漫且寫實的手法,著力表現(xiàn)河西走廊這個地理板塊在歷史變遷中留下的印跡。為全球中文愛好者奉獻了一臺國際化的除夕大餐。這不僅給民族音樂帶來了植根他鄉(xiāng)的沃土,增強了民族凝聚力,同時加深了外國人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推動了中華文化的進一步發(fā)展。
王迦勒認為:“了解中國民族歷史,就能真正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反過來,只有深入了解中國文化精神,才有可能真正了解中國音樂?!?/p>
2020年,王迦勒參與演出了由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和旅游廳、省廣播電視總臺共同主辦,甘肅交響樂團承辦的《“春綠隴原”2020新年音樂會》,既有悠揚的西方音樂,也有恢宏的中式經典旋律,更有充滿絲路特色的隴上樂曲,整場音樂會洋溢著熱烈歡快的氣氛,富有濃郁的民族意蘊和國際特色,表達了隴原兒女豪情滿懷、喜迎新年的喜悅心情。新年音樂會在《第一交響曲序曲》氣勢磅礴的旋律中拉開序幕,隨后上演了男女聲四重唱《飲酒歌》、交響曲《加勒比海盜》、鋼琴協(xié)奏曲《祁連山狂想曲》、二重唱《相約敦煌》等。其中,交響曲《永遠的綠洲——馬踏飛燕》充滿絲綢之路風情的樂曲讓現(xiàn)場觀眾產生強烈的共鳴,演出大獲成功。
在西北民族大學音樂學院任教多年,王迦勒一直專注于中國鋼琴演奏教學與音樂素質教育的研究與實踐,取得了矚目的成績,他也將持續(xù)創(chuàng)新性教學研究,突破現(xiàn)有的教學現(xiàn)狀,繼續(xù)為鋼琴教學和音樂素質教育質量的改善作出積極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