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小堅 施 思
(1 泉州市第三醫(yī)院,泉州,362000; 2 晉江市晉南醫(yī)院,晉江,362200)
精神分裂癥是精神病中較常見的一種疾病,其以患者基本個性改變,思維、情感、行為分裂,以及精神活動與環(huán)境不協(xié)調為主要表現(xiàn),且個體間癥狀表現(xiàn)存在較大差異[1]。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病情容易反復發(fā)作,屬于慢性遷延性疾病,患者在每次發(fā)作時都可能損傷大腦,導致其認知功能、社會功能等進一步下降,而且精神分裂癥患者對一些疾病的免疫力下降,很容易因其自身精神癥狀與較差的生理自理能力引發(fā)其他疾病,給其生活與工作帶來了極為不利的影響,而且給家庭帶來沉重的負擔[2]。精神分裂癥的這些特征一直是精神病學研究的重點課題,也是目前臨床上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針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治療,一般以藥物治療為主,同時配合護理措施控制患者的病癥,以預防其復發(fā)和提高患者的社會適應能力[3]。本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96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與分析針對性護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治療效果及睡眠質量改善的影響,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5月至2022年4月泉州市第三醫(yī)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癥患者96例作為研究對象,按照抽簽法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8例。對照組中男23例,女25例;年齡26~49歲,平均年齡(34.45±6.55)歲;病程4個月至7年,平均病程(3.6±2.4)年。觀察組中男24例,女24例,年齡24~48歲,平均年齡(35.24±5.26)歲,病程5個月至6年,平均病程(3.8±2.1)年;一般資料經統(tǒng)計學分析,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過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查批準。
1.2 納入標準 1)經過臨床檢查,符合精神分裂癥確診標準,且伴有睡眠障礙癥狀的患者;2)患者年齡24~46歲的患者;3)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患者。
1.3 排除標準 1)合并嚴重傳染性疾病的患者;2)合并器官嚴重衰竭的患者;3)妊娠期、哺乳期的患者;4)其他疾病引起的睡眠障礙的患者。
1.4 干預方法 2組患者根據(jù)病情均給予抗精神病藥物治療,幫助控制精神分裂癥的精神癥狀。同時,對照組在營養(yǎng)支持、飲食方案、用藥指導、體征監(jiān)測等方面采取常規(guī)護理措施,觀察組則采取針對性護理措施,主要內容包括以下方面。1)健康宣教:入院后,為患者及其家屬詳細講解精神分裂癥相關醫(yī)學知識、臨床癥狀、常見誘因、治療方式、護理措施等,并根據(jù)患者的病癥檢查情況,為其制作針對性健康教育手冊,告訴其在治療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項,發(fā)作時會出現(xiàn)的并發(fā)癥,以及相關預后等一系列知識,如果患者存在認知功能障礙,則需要特別叮囑其家屬密切關注其情況,使他們對精神分裂癥有更深的認知,提高其在整個治療過程的依從性。2)心理護理:入院后,對其心理狀況給予最全面的評估,根據(jù)評估結果進行針對性干預,在患者入院后主動、熱情地與其交流,幫助減輕其思想負擔與心理壓力,對其定期探訪與評估,治療過程中給予其足夠的關心與最大程度的尊重,同時叮囑其家屬密切關注其心理狀況,給予其安慰,保持積極治療的態(tài)度。3)環(huán)境護理:病房內應保持干凈、整潔,并維持適宜的溫度和濕度,避免噪聲,保持周圍環(huán)境安靜,光線柔和不刺眼,但也不宜昏暗,從溫度、濕度、衛(wèi)生、采光等方面控制,為患者提供舒適的休養(yǎng)環(huán)境,以便穩(wěn)定其情緒,消除其負性情緒,促進其身體更快恢復健康。4)睡眠護理: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shù)(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定期評估患者的睡眠質量,根據(jù)其睡眠障礙情況進行系統(tǒng)性護理干預,患者病房需保持絕對的安靜,醫(yī)護人員在查房與探診時盡量保持輕動作,避免發(fā)出聲音;特別是有嚴重睡眠障礙的患者,日常與其交流時保持輕聲細語,避免過高音量對其造成驚嚇,可在醫(yī)生的指導下,用相關藥物進行干預。5)并發(fā)癥護理:因患者對其他疾病抵抗力較低,很容易并發(fā)其他疾病,在治療過程中應密切關注患者生命體征、生命質量、認知功能、社會功能等情況,如出現(xiàn)異常情況應及時告知醫(yī)生進行對癥處理,預防并發(fā)癥發(fā)生。6)飲食護理:為患者制定合理飲食方案,提供全面營養(yǎng)支持,改變不合理的飲食習慣,忌辛辣刺激、煎炸燒烤、粗糙、生冷、堅硬食物等,可多食用優(yōu)質蛋白和高維生素食物,細嚼慢咽,少食多餐。7)康復訓練:在患者進入穩(wěn)定期后,可讓其轉移至康復中心,由專業(yè)人員對其進行康復訓練治療,指導其學習生活技能、交際能力、社會功能等,特別是針對缺失功能進行針對性訓練,為其日后正常生活夯實基礎。
1.5 觀察指標 觀察2組患者的睡眠質量、心理狀態(tài),以及生命質量。1)睡眠質量。通過PSQI評定患者的睡眠質量,選取該量表睡眠時間、睡眠障礙、日間功能等3個方面進行評分,分數(shù)越低表示睡眠質量越高。2)心理狀態(tài)。采用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和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對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進行評定,分值越高表示心理狀況越差。3)生命質量。采用健康調查簡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對2組患者生命質量進行評定,觀察情緒角色、身體功能、身體疼痛、身體健康、社會功能、活力、心理健康、軀體角色等8個指標,分值為0~100分,分值越高表示生命質量水平越高。
2.1 2組患者護理前后PSQI評分比較 護理前,2組患者PSQI各項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護理后,2組患者PSQI各項評分均下降,且觀察組PSQI評分低于對照組,2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護理前后PSQI評分比較分)
2.2 2組患者護理前后SAS、SDS評分比較 護理前,2組患者SAS、SDS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護理后,2組患者SAS、SDS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SAS、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2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護理前后SAS、SDS評分比較分)
2.3 2組患者護理后SF-36評分比較 護理后,觀察組SF-36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2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護理后SF-36評分比較分)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病因復雜的重性精神疾病,而且患者病程較長,對患者及其家屬都帶來了極為不利的影響。近年來,隨著醫(yī)療技術的進步和新型藥物的研發(fā),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治療效果有了進一步提高,但仍然是目前臨床醫(yī)學攻克的難點[4-5]。臨床上治療精神分裂癥通常以藥物治療為主,同時配合好的護理措施也非常重要,這對改善患者的社會生活環(huán)境以及提高其社會適應能力具有積極意義。而針對性護理作為近年來大力推廣的新型護理模式,其更注重系統(tǒng)性、針對性、完整性的服務理念,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在很多疾病的治療護理上取得了較好的效果[6-7]。
本研究通過選取96例精神分裂癥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照組從營養(yǎng)支持、飲食方案、用藥指導、體征監(jiān)測等方面給予常規(guī)護理措施,觀察組則從健康宣教、心理護理、環(huán)境護理、睡眠護理、并發(fā)癥護理、飲食護理、康復訓練等方面展開針對性護理措施,并觀察2組患者在護理前后的睡眠質量、心理狀況,以及生命質量,以探討與分析針對性護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臨床療效。本研究結果表明,護理前,2組患者PSQI評分、SAS評分及SDS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但在護理后,2組患者PSQI評分、SAS評分及SDS評分均下降,且觀察組PSQI評分、SAS評分及SD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2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護理前,2組患者SF-36各項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護理后,觀察組患者SF-36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2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說明針對性護理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具有很好的護理效果。
綜上所述,在精神分裂癥患者治療時,配合針對性護理可有效改善其睡眠質量,減輕其心理壓力,且可提高其生命質量,臨床效果較為顯著,值得推廣應用。
利益沖突聲明: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