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艷
大理自古有著妙香佛國的美名,明代著名文人學者李元陽在《嘉靖大理府志》中贊頌家鄉(xiāng)“蒼洱之間,妙香城也!” 清代僧人釋圓鼎也在《滇釋記》中說:“世傳蒼洱之間在天竺為妙香國,觀音大士數(shù)居其地。唐永徽四年,大士再至,教人捐佩刀,讀儒書,講明忠孝五常之性,故其老人皆手持念珠,家無貧富,皆有佛堂,一歲之中,齋戒居半。”這些描述與元初郭松年到訪大理之后寫下的《大理行記》:“其俗多尚浮屠法,家無貧富,皆有佛堂。人不以老壯,手不釋數(shù)珠,一歲之間,齋戒幾半,絕不茹葷飲酒,至齋畢乃已。沿山寺宇極多,不可殫記?!比绯鲆晦H。可見,妙香秘境,源遠流長,名不虛傳??上攵?,大理佛教文化無疑是大理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必然在大理豐富多彩的歷史畫卷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早在唐代,佛教就以多種途徑傳入大理,得到地方政權的推崇而走向興盛,宋代大理國地方政權時期成為主體宗教,對大理歷史文化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創(chuàng)造的眾多與佛教文化相關的歷史文化遺產(chǎn)不勝枚舉。今天,就讓我們走進一座古老的寺院,回顧一個家族近千年的前塵往事,通過截取的一段段歷史印跡,描摹和勾勒關于妙香古國前世今生的圖景。
一
大理市博物館佛教藝術展廳內(nèi),迎面一組六尊木雕造像十分引人注目。定睛細看,騎獅的菩薩是為文殊菩薩,騎象的是為普賢菩薩,分立兩邊的武將為四大天王,一組群像威嚴肅穆,營造和烘托出大理妙香佛國的氣氛,和兩側展柜里的佛教文物一起,用無聲的語言詮釋和展現(xiàn)大理佛教文化的無窮韻味……
在大乘佛教中,文殊菩薩學問深廣,智慧淵博,普賢菩薩則是德行圓滿、功果無邊的代表,文殊菩薩代表的智德和證德,與普賢菩薩象征的理德和行德相對應,兩者并為毗盧遮那佛的兩大脅侍?!度A嚴經(jīng)》將毗盧遮那佛與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二大士并稱為“華嚴三圣”。而四大天王是佛教的護法天神,俗稱“四大金剛”。
文殊和普賢菩薩屈膝盤腿舒坐蓮花鞍上,整體高約1米。文殊騎獅,普賢騎象,兩位菩薩束發(fā)于頂,頭戴云紋寶冠,冠中都帶有化佛,冠帶披于兩肩,雙耳戴蓮花形耳飾,身著披帛天衣,飄帶繞于兩臂,手戴腕釧,胸飾項圈瓔珞,層層疊疊,疏密有致地垂于腰腹和雙膝之間,顯得雍容華麗。兩位菩薩臉龐圓潤豐滿,眉眼秀美,雙唇敦厚,神情安詳沉靜。文殊菩薩雙目微閉,普賢菩薩則雙目微睜,都呈慈祥悲憫之態(tài)。文殊菩薩右盤腿赤足,右手撫膝,左手殘斷,應為施印狀。左腳自然下垂,足部因和獅子左首相連,殘缺不可見。普賢菩薩則是左盤腿赤足,左手撫膝,右手施說法印,手指局部有殘斷。右腳自然下垂,赤足踩于蓮花蹬上。菩薩頭冠高聳,瓔珞紛繁富麗,衣褶流暢,生動自然,給人以既平易近人,又超然世外的觀感。
菩薩身下的坐騎也刻畫細致,生動形象。文殊菩薩坐騎青獅,四足撐立于方形木座之上,呲牙咧口,怒目圓睜,作怒吼狀。一頭鬃毛卷曲,項戴銅鈴,胸配鞍飾,聲勢威嚴,可惜面部及左首局部有殘損。普賢菩薩坐騎白象四足微屈,前后交錯呈行走狀,頂骨高聳,長鼻下垂,左右各伸出三牙,頸掛銅鈴,鞍配與青獅大同小異。兩尊坐騎都散發(fā)著神獸的兇猛與傲然之氣。
仔細觀察,這組佛像雖然閃耀著金屬的質感和光澤,但通過殘斷面的木質紋理赫然發(fā)現(xiàn)居然是木雕,如此鬼斧神工著實令人驚嘆。自宋代開始流行的木雕佛像在全國并不鮮見,而如此雕刻精細,工藝復雜的卻著實難得。仔細觀察可以看到這組木雕的表面還采用了特殊的工藝,在木制雕像外覆蓋了織物并涂刷金粉,遮蓋了木制紋理的同時又讓佛像呈現(xiàn)光芒四射的“金裝”效果,更加烘托出佛像的威儀,令人肅然起敬。
兩側的四大天王立像也是如此。即便由于歲月的侵蝕和殘損,天王們手持的法器都已不存,但依舊能從其表情和姿勢中感受到氣勢的威嚴。四大天王高約1.25米,均為身著甲胄身材魁梧的武將形象。他們頭戴兜鍪或寶冠,身著唐式絹甲,護項、披膊、護臂、胸甲、吞口、腰帶、腹甲、裙褲、脛甲等一應俱全,兩臂間披帛環(huán)繞身側,配飾精致立體,衣紋生動形象。天王們昂首挺胸呈站姿,身體微側,腳下均踏著兩個鬼奴,面目表情各不相同,但都莊重肅穆,威風凜凜。
其中兩位天王頭戴蓮花頂兜鍪,身體均側向右方,一位瞠目齜牙,咧嘴怒喝,一位神情平靜,似凝視遠方。前者腳穿圓頭革靴,后者著芒鞋露出腳趾。另外兩位天王則束發(fā)于頂,頭戴寶冠,身體均側向左方。一位也是怒目圓睜,雙手交握于胸前,另一位則雙眼微閉,面容平和。前者著圓頭革靴,后者赤足穿芒鞋。穿靴天王,腳下踩鬼奴,而穿芒鞋天王,則由兩鬼奴向上托舉雙足。
四大天王如文殊普賢一般,于木質上鋪貼織物后漆金粉,而鬼奴則為原木質地,年深日久呈黑色,更加顯得呲牙咧嘴,表情兇狠,面目猙獰,也襯托出天王的端莊和威儀。根據(jù)木雕天王殘存的手勢和體態(tài),與四大天王中的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和北方多聞天王一一對應。即便身無法器,也能感受到四大天王的英姿勃發(fā),凜然正氣。
這組完整的四大天王和文殊、普賢菩薩造像一起,以木雕獨特的雕刻手法和技藝,對細節(jié)線條精準的把握和生動表現(xiàn),展現(xiàn)了大理地區(qū)高超的佛教造像工藝水平。如此流暢的線條和立體完美的細節(jié),大概非巧奪天工的劍川木雕不能為也!
這組精美的木雕造像由于年代久遠,保存不易,不同程度的殘損影響了品相,但木質的紋理和精湛的雕刻工藝又賦予他們高超的藝術魅力和古雅的韻味。數(shù)百年的煙塵交互影響產(chǎn)生獨一無二的包漿,滄桑古樸的木雕佛像更加具有悠遠厚重的歷史氣息,人們不禁發(fā)出疑問,這組如此精美華麗的木雕造像來自何方?是什么人創(chuàng)造了他們,又是如何頂禮膜拜,而今成為稀世珍藏靜靜矗立在博物館?這些疑問,激發(fā)著人們的好奇心,也引領著世人走進一個奇妙的佛國世界,去探尋歲月流淌中沉淀下來的傳奇故事。
二
鳳儀鎮(zhèn)東南有一個叫北湯天的小山村,“湯天”在白語中是“淘金銀”的意思。村落靠近九鼎山,有著靠山采礦的傳統(tǒng)。北邊的村落稱為北湯天村,南邊則稱為南湯天村。生活在北湯天村的居民大多數(shù)姓董,村里有一座被稱為“國師府”的宗祠記載了董氏家族的源流和歷史,博物館里六身精彩絕倫的木雕就發(fā)現(xiàn)于北湯天村的法藏寺,小山村里的董氏家族和法藏寺密切相關,這個小小的村落里藏著一個又一個傳奇的故事。
北湯天村里有一座規(guī)模不大的寺院,名為法藏寺,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在民間有著金鑾寶殿的美稱。整個寺院坐西向東,建有大殿、南北廂房、過廳(戲臺)和大門,現(xiàn)存大殿、南北廂房和過廳(戲臺)。大殿為單檐歇山頂、五開間抬梁穿斗結合式建筑,建筑體量大,氣勢宏偉;南北兩廂為重檐硬山三開間民居樣式建筑,過廳樓上為戲臺樓下為通道。自明代以來法藏寺曾多次修葺,現(xiàn)存廂房、過廳為清末重建。1987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
被稱為國師府的董氏宗祠位于法藏寺以北不遠處,建于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由大殿、南北廂房、門樓、照壁組成,現(xiàn)廂房已倒毀不存。
董氏宗祠大殿里的一通《明賜國師董賢圣旨碑》講述了董氏家族的不凡經(jīng)歷。碑文記載洪武年間,明太祖朱元璋因董氏“歷朝護國,累代神通,有德有行,克始克終”而欽賜董氏后人董賢為國師。文中提及董賢“三次赴詔,有勞有功”, 故特赦其“軍免軍差,民免民役”。此圣旨碑刊刻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即法藏寺建立兩年之后,應為明代董氏家族沐浴皇恩,興建法藏寺和國師府所刻。
祠內(nèi)大殿的墻壁上鑲嵌著《董氏本音圖略序》《董氏宗祠新建祠記》以及《董氏家族族譜碑》一組碑刻。其中《董氏家族族譜碑》記載了董氏自董伽羅尤為國師至清光緒十八年止的四十二代家譜。
敕封陰陽燮理仙術神功天童國師仙胎始祖董伽羅尤
敕賜追冊慧光王二世祖董三廓
敕封無量神功國師四世祖董眉聚
敕封神功濟世護國國師九世祖董普明
敕封神驗如日衛(wèi)國國師十世祖董明祥敕封梵業(yè)崇廣育國國師十一世祖董詳義
敕封補天神驗佐國圣師十二世祖董祥福
敕封神通妙化衛(wèi)國真人十二世祖董義明
敕封道弘濟世保合國師十四世祖董明連
敕封享天帝之鳳歷大阿左十五世祖董連福
敕封道濟無方通天國師十五世祖董連義
敕封凝心妙理恩聯(lián)門師十八世祖董明壽
敕封五密棟梁大神通二十世祖董森
敕封缽蓮列水大法師二十一世祖董有福
敕命開國元勛順應國師二十三世祖董量
敕封法通顯密鎮(zhèn)魔大阿左二十三世祖董護
敕封伏魔衛(wèi)正神通五密大我國師二十四世祖董賢
敕封灌頂國師二十五世祖董金剛壽
敕封世襲大理府都綱二十五世祖董法華鏞
敕封世襲大理府都綱司二十六世祖董榮
旌表禱禳神驗法師二十六世祖董文殊福
敕封世襲趙州法官二十六世祖董茂
世襲法官二十六世祖董金剛田
旌表濟渡無方善人二十六世祖董隨求銘
世襲都綱司都綱二十六世祖董芳
敕封灌頂國師二十七世祖董焰慧智
世襲大理府都綱司二十七世祖董大藏林
世襲趙州秘密法官二十七世祖董普法照
二十七世祖都綱司董欽
二十七世祖法官董惠然
二十七世祖都綱司董芳
二十八世祖都綱司董成
二十八世祖都綱司董正勝
二十八世祖法官董相
二十九世祖法官董文秀
二十九世祖都綱司董鏡炫
二十九世祖都綱司董升
二十九世祖法官董吉祥
二十九世祖秘密司董海
三十世祖都綱司董子元
三十世祖法官董廷對
三十一世祖都綱司董鳳英
三十一世祖都綱司董邦詔
三十一世祖都綱司董繼宗
三十一世祖法官董順天
三十一世祖法官董承天
三十二世祖都綱司董銘
三十二世祖法官董瑾
三十二世祖法官董鎮(zhèn)
三十二世祖都綱司董嗣蕃
三十三世祖法官董室杏
三十三世祖都綱司董嗣元
三十四世祖法官董開唐
縱觀《董氏族譜碑》,董氏一族可謂聲名顯赫的宗教世家。從一世祖董伽羅尤開始,多達11人為國師,4人為清平官,更不乏圣師、真人、法師、法官、大阿左梨和秘密師、僧綱司等。其中“三次赴詔”受封為國師的董賢即為董氏家族第二十四世祖,敕封為伏魔衛(wèi)正神通五密大我國師。這些令人眼花繚亂的稱謂和頭銜彰顯著一個家族的悠久歷史和榮耀,也向我們顯示了一個家族的令人驚嘆的綿延不絕,源遠流長。
《董氏本音圖略序》以一個神話故事開啟,講述了董氏家族的傳奇。始祖董伽羅尤為天降仙胎,生于洱河東岸的草茅中,仙鷺覆育其上。一天,被漁翁發(fā)現(xiàn)后仙鷺騰起,哭聲響徹云霄。漁翁攀巖而上將其帶回撫養(yǎng)。及至成年,雋異超倫,又于出生之地得到經(jīng)書、法寶,得以“通秘密關,精善伽妙,經(jīng)濟才雄,神術無方”。15歲時,董伽羅尤受到南詔蒙氏的召見。蒙氏認為,董伽羅尤是草里出生的天童,于是在童上添草頭為董字,故以董為姓,拜為國師,以其神力襄助蒙氏建立地方政權。此后,董氏一族從南詔到大理國地方政權時期一直地位顯赫,代代相傳,成為著名的阿吒力教世家。
碑文繪聲繪色地記述了很多董氏家族的傳奇故事。唐將李宓南征時,董伽羅尤豋八卦臺,誦言御兵,取得勝利留下了萬人堆。統(tǒng)治者為報董氏救國之恩,讓位以償。當年孟冬二十六日,令董伽羅尤第三個兒子董三廓登位三日,故而董氏二世祖董三廓在族譜里被記為“慧光王”。碑文還提到董伽羅尤暮年時,尋找棲息地,于無為寺龍?zhí)渡洗蜃?,得龍神顯化護持,遂以無為寺為道場,構室安禪,取名龍院。然而南詔國后期,政權更迭頻繁,董氏遷居鄯闡(昆明)。直到段思平起兵,得到董普明襄助,被請為國師。董普明曾斷言段思平登位之期為十二月二十一日,后果然應驗。后來,董普明在協(xié)助段思平建立大理國地方政權的戰(zhàn)事中還“使神兵起橋”建起上下二關,使得大理城池固若金湯,由此更加確立在大理政權中的地位,得到統(tǒng)治者的信賴。碑文記載,董普明暮年于感通寺建彌勒堂,死后段思平親自送葬于蘭若峰下。
董普明之子董祥明曾于五華樓為國開天王堂(壇)祝禱戰(zhàn)事,舉兵大勝。董祥明次子祥福,24歲即為麻和壇主,于上元寺開壇五夜祈雨,萬民蒙澤,獲封興云神補天工國師(補天神驗佐國圣師)。董祥福之子董義明也是神通廣大,19歲即為上治詔門師,被封為神通妙化衛(wèi)國真人。董義明之子董明連37歲為皇帝賞識封為恩聯(lián)門師,董明連長子董連義亦有神通,受封為功極帝祚大神通。其次子董連福,建佛頂寺。其孫董溫明,為太上皇段智祥封河尾鎮(zhèn)關。其子董明壽25歲就獲得爵祿,每年能有七十石米的供給。還曾于崇圣寺做法,止住了十八天沒有停歇的大雨。大理段智興天定三年,董量于無為寺靜定,法號智行。可見董氏在大理國地方政權時期憑借軍事上的神力和呼風喚雨法術,成為掌管神權的重要家族。
及至元世祖忽必烈渡金沙江,由北進兵大理,到達上關漏邑時,四周飛沙走石一片昏暗,寸步難行。董量現(xiàn)身指點曰“前乃佛國,王若止殺封刀,自然得進。”忽必烈依計而行,順利克復大理,由此對董氏心生崇敬,請為國師,封其子孫為指揮土官職。董量卻堅辭不受,賜中而趙郡,此后董氏遷至趙州。
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軍攻克大理,平定云南,此時董氏二十四世祖董賢精通阿吒力教秘密宗旨,更加神異非凡。永樂十年(1412年)九月二十一日,欽差太監(jiān)李謙奉旨召董賢入京。董賢騎蒼山黑龍奉詔三日到京,二十五日于武英門朝見,二十九日于奉天殿大宴。董賢在朝兩月余,深受明成祖朱棣欽敬,敕褒大我士國師,其義為“天下之大,我所信任者,惟此一士也”。賜以爵祿,董賢不受,只愿得皇上之京殿供養(yǎng)西方圣人。皇上允諾,董賢便“口誦真言,三加神鞭,只見京殿搖動”。皇上更加驚異于董賢的神通。于是命征南將軍總兵官太傅黔國公沐晟于大理府城西南隅,度地寬廣四十八丈,照京殿蓋國師府。這也就是小山村北湯天居然有金鑾寶殿、國師府的由來?;实勖鼩J差內(nèi)使馮斌護送董賢榮歸,回到大理的董賢“請擇幽僻安身,欽命任其擇地,暨遷居趙瞼湯巔,賜以田一百二十雙,前后山產(chǎn)不計。”其后世承襲祖業(yè),董氏一族由此在趙郡湯天繁衍開來。
宣德七年(1432年)四月,董賢之子董金剛壽再次得到明宣宗的召見?!靶缕吣晁脑露?,差司禮監(jiān)長隨內(nèi)官陳海,又奉旨召壽、勛二人到京。從東華門過清華閣,又過麗春門,至中和門,進宜春宮,欽賜御前對坐。問其來由,金剛壽隨問即答,皇上甚喜,供在宜春宮看經(jīng)?!?/p>
武英門、奉天殿、清華閣、麗春門、中和門、宜春宮,碑文將這些皇城大內(nèi)禁地逐一羅列,似乎為了證明確有其事,甚至連對話都事無巨細地記錄了:
“帝問,壇上明鏡表甚么?壽答曰:明鏡表心,心如明鏡,分明內(nèi)外通澈。又問,你們本佛甚么?答曰:夜曼恒割三下四背,隨念隨轉,持之皆證佛果?!?/p>
明宣宗朱瞻基心懷好奇,詢問了董壽關于阿吒力教的教義,并對修持的簡單宜行、方便成佛表示了肯定和贊許??梢姡瓑垡恍写淼拇罄戆⑦噶Φ玫搅嘶实鄣恼J可,取得了預期的效果。
“住京三月。比至八月,于奉天殿左車墀大宴,賜以圣旨,欽頒大藏尊經(jīng),隨護藏龍即今囗京母娘,傳內(nèi)官天誠,奉旨鑄印,開設衙門,令子董榮世襲大理阿吒力都綱司職,董茂世襲趙州法官?!?/p>
董壽在京居住三月,走時獲得皇帝欽頒的大藏尊經(jīng),不但送經(jīng),皇帝還下旨令董壽之子董榮世襲大理阿吒力都綱司職、董茂世襲趙州法官,可謂皇恩浩蕩,風頭無兩。
而后明天順五年(1461年)三月,董氏第二十七代后人董焰慧智又一次到明英宗朱祁鎮(zhèn)的召見?!抖媳疽魣D略序》中記載董焰慧智“于端拱門至宮內(nèi)行法事”,明英宗依舊詢問“你做阿吒力是甚么名號?”董焰慧智答曰“是西天梵語,此問即是灌頂之師,可以超凡入圣?!庇谑恰盎实蹥J信,令其榮歸并著大理府每年白米八十斛供養(yǎng)?!?/p>
碑文最后總結,董氏屢蒙歷朝寵錫,皆為始祖為仙胎孕育帶來的吉祥福兆,“自唐及明,列祖神異,莫可勝述。”即使如今神異不如從前,但科甲及第也不乏后人。鑒于“我朝定鼎,聲教訖于遐陬,妖魔孽怪,久已信服驅除,可知神人不必相繼而起”。為避免“事遠人繁,所出不一”,故將這從始及考,近九百年四十余代的事跡鐫石備考,以志不忘。
《董氏本音圖略序》按時代的順序,由遠及近對董氏家族呼風喚雨的異術進行了詳細地記錄,淋漓盡致地刻畫和展現(xiàn)出一個宗教世家的神秘,為后世勾勒出董氏作為阿吒力世家的延續(xù)千年的歷史脈絡。充滿神異的故事令記載的真實性變得虛無縹緲,但也反映了董氏所代表的密宗阿吒力教的諸多特點。尤其是旁邊的《董氏族譜碑》中詳盡地記錄了董氏由大理國地方政權初年至清光緒年間的董氏家族42代世系,可謂云南地區(qū)保存最完整、跨度時間最長的白族家族族譜,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價值。
《董氏本音圖略序》與相關史料相互印證,南詔時期,董氏始祖董伽羅尤為密宗僧人贊陀崛多的親傳弟子,憑借傳奇的身世和法力成為大理國地方政權國師,進入王權管理體系中的高級知識分子釋儒(儒釋)階層。董普明則襄助段思平建立大理國地方政權,進一步鞏固了董氏一族的政治地位。雖然兩個地方政權覆滅后,董氏家族遷居鳳儀北湯天,國師地位不再,但受益于元代相對開明的宗教政策,董氏家族傳承的密宗阿吒力教得到很好的延續(xù)。然而,到了明代,失去王權支持的大理密宗作為地方本土文化卻受到了嚴重的打擊和破壞。
幸運的是明王朝很快調整政策,召見了大理密宗領袖,繼而又于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發(fā)布文誥,承認了阿吒力教的合法地位并制定新的宗教管理規(guī)則,專設阿吒力僧綱司管理密宗阿吒力事務,選派僧官,正式將大理阿吒力納入國家宗教文化管理體制。董氏家族在這一歷史變革時期,牢牢地把握住機會,一躍而起,實現(xiàn)大理密教的中興,承前啟后,成為大理地區(qū)延綿時間最長的宗教世家。
明初宣德年間,除了趙州董氏,大理喜洲著名的阿吒力世家楊氏同樣也受到了皇帝的召見。據(jù)喜洲弘圭山發(fā)現(xiàn)的《故寶瓶長老墓志銘》記載:寶瓶長老楊德,字守仁,出身于阿吒力世家,其先祖楊法律在唐開元年間即為南詔阿吒力灌頂僧,歷代家學淵源頗深,自曾祖以來俱習祖術,其母為五密師楊俊之女。楊德出生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天資穎悟,游學于董上師之門,究竟禪定,得其要領,號曰寶瓶,才通顯密陰陽地理之蘊,藝兼繪塑雕鑄圖像之妙。“宣德辛亥(1431年)夏初,蒙選阿吒力,欽取赴北京,居寶慶寺,奉命啟毗辣咒秘壇有感,賜袈裟法衣?!庇纱丝梢姡敃r朝廷選拔阿吒力赴京為朝廷祈福,作為大理地區(qū)阿吒力的佼佼者,寶瓶長老楊德和董賢一樣,都獲得了進京朝見皇帝,開壇做法為國家祝禱的機會,這也說明大理阿吒力教在明初是得到朝廷認可的地方宗教流派之一。
大理阿吒力教歷史悠久,早在唐代佛教密宗傳入大理之后,與大理本地的原始宗教相互融合而形成的密教新宗派。阿吒力教教理、教義簡化,易于理解,重術而輕道,盛行儀軌法術。通過阿吒力師的咒術秘法和灌頂法會等佛事活動,取得護國佑民、普度眾生、祈福攘災、超度亡靈的功用,阿吒力師也由此具有呼風喚雨、降妖伏魔的神通。大理阿吒力教最獨特之處就是阿吒力師可以在家修行,娶妻生子,并通過宗族血緣進行傳承。
唐宋及元代,阿吒力教在大理經(jīng)歷了初傳融合到興盛發(fā)展的過程。元明時期遍布于蒼山山野之間的碑刻,從《張長老墓碑》《段氏長老墓碑銘并序》《故神功梵德大阿左梨趙道宗墓碑》《追為亡人大師李珠慶》到《故寶瓶長老墓志銘》《故善士趙公墓志銘》《大師陳公壽藏銘》等等,這些元明時期火葬墓碑特別的規(guī)范和形制、碑文中的尊號和事跡,都是大理密宗阿吒力教在歷史中遺留痕跡的典型代表。那些廣泛分布在云南境內(nèi),漫山遍野,累累相望的火葬墓也是密宗阿吒力文化對云南喪葬習俗產(chǎn)生過深刻影響的歷史見證。最為典型的就是僅與鳳儀北湯天西北僅一山之隔的大豐樂火葬墓地,從唐末宋初一直延續(xù)到明末清初,數(shù)量之龐大,歷史跨度之漫長,成為云南省內(nèi)火葬墓地的典型。在這里,人們似乎能夠感受到密宗阿吒力文化曾經(jīng)深遠的影響,似乎看到阿吒力僧人們曾經(jīng)活躍的身影……
三
1956年8月的一天,一行人員在烈日酷暑下遠道而來,打破了北湯天這個沉寂已久的小村莊的寧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民族委員會云南少數(shù)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組的查訪,讓法藏寺和一步之遙的董氏宗祠開啟了塵封已久的大門。
法藏寺早已不復往日的輝煌,但眼前的景象依舊令人們驚嘆,就是在這里,一組落滿了歷史塵埃卻依舊無法遮掩其風采神韻的精美木雕佛像被專家們發(fā)現(xiàn),嘆為觀止?,F(xiàn)場的人們試圖通過董氏宗祠散亂的殘碑斷碣尋找線索,專家如饑似渴地閱讀著模糊不清的碑文,辨識和汲取其中的重要歷史信息。這些碑刻仿佛一把開啟大理歷史文化的鑰匙,人們迫切地四下搜尋,想發(fā)現(xiàn)更多的歷史遺存和信息。很快,在法藏寺大殿角落的柜子里,打開柜門后隨著塵埃落定,眼前赫然驚現(xiàn)堆積如山的經(jīng)卷令在場的所有人難以置信地噤若寒蟬,每個人臉上抑制不住的驚喜和興奮。小心翼翼地信手拾來,就有宋刻和元刻的經(jīng)卷,甚至還有保天八年(1136年)手抄的經(jīng)卷……
拂去歷史的塵埃,初步整理后,這批三千多卷寫本、刻本佛經(jīng)、道經(jīng)和善書帶給學者們不亞于發(fā)現(xiàn)敦煌藏經(jīng)洞般的震撼。這些經(jīng)書從宋代延續(xù)至清代,大量為經(jīng)折裝,甚至有年代久遠、形制完整,今人罕見的蝴蝶裝和旋風裝形式。汗牛充棟的經(jīng)書經(jīng)過專家學者們半個世紀的整理研究,發(fā)現(xiàn)了云南現(xiàn)存最早紀年的佛經(jīng)寫本《護國司南鈔》?!蹲o國司南鈔》是崇圣寺玄鑒大師對良賁《仁王護國波若波羅密多經(jīng)疏》部分字詞句的訓釋,法藏寺保存的為大理國地方政權保安八年(1052年)釋道常的寫本,是珍貴的大理國地方政權文獻,具有極其重要的學術和研究價值。此外數(shù)以千計的經(jīng)藏,多為元、明時期大理本地抄寫刊刻佛經(jīng)以及大量中原地區(qū)流傳到云南的藏經(jīng)。其中《華嚴經(jīng)》刻本中多次出現(xiàn)與董賢有關的題記,如“宣光十年(1380年)季春十六日趙州唐珍董賢 謹愿”的墨題和“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辛歲五月初三日董賢點”的朱批。在《金剛薩埵貨甕壇受灌頂儀式》下的尾題“大明建文二年(1400年)庚辰歲十一月十五日大理趙州曲別居住習密阿左梨董賢寫”及刊刻的280多冊《華嚴經(jīng)》中有20多冊朱印章“董藥師賢男華嚴寶為法界造”和“時宣光上章涒灘之歲除月望日趙州唐珍董賢記”的墨書題記更是直接說明這批經(jīng)卷與董賢直接又緊密的聯(lián)系。經(jīng)過整理和研究,可以確認,這些經(jīng)書,是自董賢開始的董氏一代代阿吒力們收藏和積累的宗教經(jīng)典和儀軌書籍,也是現(xiàn)在研究大理密宗寶貴的資料和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
董氏一族身為歷朝國師的傳奇和法藏寺的重大發(fā)現(xiàn)轟動一時,北湯天這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山村一舉被譽為“南方的敦煌”。法藏寺精美的佛像、珍貴的經(jīng)卷,國師府里綿延四十二代的董氏族譜,都在講述著一段傳奇的歷史,這里有過怎樣的故事,何以珍藏如此重要的佛教文物,董氏一族和這些文物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他們背后是一段怎樣的歷史?
四
關于這些問題,法藏寺內(nèi)的一塊明代碑刻蘊藏了更為豐富的信息。這塊大理石碑位于法藏寺過廳廊檐東側下,高124厘米,寬47厘米,厚6厘米,刻于明永樂十九年(1421年)。半圓形碑額中雙線方框所刻“法藏寺銘”四個字格外顯眼,碑身上密密麻麻的文字講述了關于法藏寺的故事,如同一把鑰匙,為我們解開這座古老寺院的秘密。
《法藏寺銘》又稱《趙州南山大法藏寺碑》,碑文作者就是演繹這個傳奇故事的重要人物董賢。碑文中,他自稱的“欽取賜紅阿拶哩不動辣麻”,應為明朝皇帝賜給的封號。董賢在碑文開篇便闡明了佛教的根本教義和在中原的傳播肇始,追溯后漢孝明帝永平十年,梵僧摩騰、法蘭二人,帶著經(jīng)書和佛像來到中華,宣傳佛化。當時五岳道士請求與梵僧斗法比試,結果佛法強大獲勝,明帝歡喜,遂皈依三寶,從此后,佛法開始興盛。流傳中華的釋教開始既分為顯、密二宗,各有不同。
作為大理密宗阿吒力的傳人,董賢以自己的理解將佛法顯密之分高度總結概括了一遍。最為重要的是他提到了經(jīng)藏的來源。元代,趙州知州段信苴祥請平老比丘,并楊善等前來錢塘印造三乘大藏之經(jīng)藏,之前置于趙州大華藏寺。然而,不幸的是“明洪武壬戌(1382年)春,天兵入境,經(jīng)藏毀之”,朱元璋派沐英、傅友德、藍玉等人率兵攻打大理,實施徹底的文化清除政策,將“在官之典籍,在野之簡編,均付之一炬”,南詔、大理國民族政權及元代以來的大理文化遭到了極大的破壞。在這場文化的浩劫之中,寺院佛像被焚毀,僧人四下逃散,董賢不忍見經(jīng)書典籍毀之一炬,冒死于危難之際“救得二千許卷,安于石洞”。作為宗教世家,董賢對經(jīng)藏具有超凡的保護意識,在戰(zhàn)火中積極搶救收藏救護。改朝換代的兵燹過后,政治形勢趨于穩(wěn)定,董賢繼續(xù)收集保存經(jīng)卷的工作?!皵?shù)年之間,均念斯之圣教,唯啟半珠,未窺全寶?!睘榇硕t先后到云南府的筇竹寺、圓通寺、大德寺等地搜集劫難留存下的經(jīng)卷,“請得五千余卷,將來本郡合為一藏?!弊鳛榇罄砻茏诎⑦噶Φ拇韨鞒腥?,對于大理經(jīng)卷的保護,董賢功不可沒。救得三千,請得五千,明初,董賢就收藏了八千冊經(jīng)藏。除了搜集保護,董賢及其后人還印造佛經(jīng),通過一代代的努力,肩負起弘揚密教佛法的責任和使命。經(jīng)過不懈的努力,歷經(jīng)命運的波折和歲月的侵蝕,終于保存下現(xiàn)今可以見到的三千冊經(jīng)卷。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為了更好地保護經(jīng)藏,弘揚佛法,中興家族事業(yè),董賢開始建造法藏寺。碑文記述“命工起茲藏殿,以經(jīng)置之于殿中。敬刊檀釋迦佛,通光座高可十三尺余,并列阿難、迦葉、四天王、金剛薩埵、二執(zhí)金剛、萬歲牌等。左右二間,安刊檀慈氏菩薩二軀,通光座高可八余尺,左右列文殊普賢四軀,通光座高可五尺。殿后,安觀音菩薩,通光座高可五尺。經(jīng)閣樓上排五方佛觀音勢至。后堂布三大白金剛,夜曼多迦,大力忿怒、摩可伽羅、寶藏神等五軀?!?/p>
通過碑文,法藏寺建寺緣由和佛像陳列及布局赫然呈現(xiàn)。法藏寺尊奉的神祇有釋迦佛、阿難、迦葉、四天王、金剛薩埵、二執(zhí)金剛、慈氏菩薩、文殊普賢、觀音菩薩以及經(jīng)閣樓上的五方佛,觀音和大勢至、后堂的三大白金剛、夜曼多迦,大力忿怒、摩可伽羅、寶藏神等,由此可以看出法藏寺已融合了佛教顯密兩個流派,包括經(jīng)藏,也是顯密兼收。
我們憑借留存至今的木雕四大天王和普賢文殊像可以想象當年法藏寺的輝煌和雍容氣度。仰望連同光座高達十三尺的釋迦佛主尊和連同光座八尺多的慈氏菩薩二尊及文殊普賢共四驅,還有殿后連同光座高五尺的觀音菩薩,經(jīng)閣上還有五方佛及觀音和大勢至菩薩以及后堂三大白金剛、夜曼多迦、大力忿怒、摩訶迦羅、寶藏神等五軀塑像。還有董賢四處搜集的8000余冊經(jīng)卷(發(fā)現(xiàn)時只剩3000余冊)。董賢憑借虔誠的信仰和家族的力量,為延續(xù)大理密宗阿吒力的自南詔、大理國地方政權和蒙元以來的地位而不懈努力著。尤其董賢還在碑文中特別提到了一條重要信息:“寺額二字乃汝南王書,掛中門上而供養(yǎng)之?!边@位汝南王,是何許人也?
董賢提到的這位汝南王在明史中記載為朱有爋,生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其父朱橚為朱元璋第五子,是明成祖朱棣的胞弟。洪武三年(1370年)朱橚被封為吳王,封地在今河南開封,洪武十一年(1378年)改為周王。朱有爋為朱橚嫡次子,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八孫,少年時曾在南京和皇太孫朱允炆一起讀書。明太祖朱元璋駕崩之后,皇太孫朱允炆繼位。建文帝對燕王朱棣和周王朱橚的關系頗為忌憚,朱有爋為討好建文,竟暗告父親朱橚與朱棣謀反。朱橚被抓捕,朱有爋受封為周王轄下的汝南王。然而很快,朱棣憑借“靖難之役”奪取皇權,朱橚平反恢復藩王之位。看在叔侄關系上,出于多重考慮,朱棣沒有為難已和弟弟朱橚反目的不孝子朱有爋,而是既往不咎,保留其汝南王的爵位,發(fā)配至云南大理,作為皇室宗親鉗制鎮(zhèn)守云南的沐氏勢力。由此可見,雖為發(fā)配,但汝南王朱有爋在云南還是有一定的政治地位和影響力的。董賢請汝南王為法藏寺題寫寺名,也是得到汝南王青睞獲得皇家認可的證明。
碑文后半部分董賢詳細記錄了自己和兒子董壽等人于永樂十年(1412年)進京開壇做法的光榮事跡,與《董氏本音圖略序》的記載大體相同,細節(jié)略有出入。
“永樂十年六月,飲差太監(jiān)李謙馳驛取賢,并男董壽等,七月二十三日,騎驛馬十匹起程,到九月二十日午時,于武英門引見,便賞紅服禪衣服十數(shù)件,大宴等,差內(nèi)官何敬引至詹事府內(nèi)下,常隨校尉、館夫、廚子、皂隸等八十余名,馬一十七匹。至十一月,內(nèi)官尚載,引集玄武門。于六座內(nèi)宮中,啟壇四次,每次七日,而有感應。賜紅袈裟,五佛頭冠, 絲、寶鈔等數(shù)百余件。又請得華嚴、般若、涅槃、寶積、楞嚴、護國密教等經(jīng),足一千卷。東駕賞大字疏科二本,華嚴一百六十二卷,置于后殿觀音兩邊。永樂十一年正月二十二日,欽差內(nèi)使馮斌馳驛馬一十二匹,馬步軍堡子等五百三十名,踐送賢并男董壽等。至三月內(nèi),云南三司等官出迎接恩廳茶飯三日,轉送,至四月初四日到家?!?/p>
董賢于永樂十年(1412年)六月接到通知,準備妥當后與兒子董壽于七月二十三日騎驛馬啟程,九月二十日午時在武英門受到接見,得到諸多賞賜。詹事府安排了一眾八十余名差役和十七匹馬,組建起了陣容龐大的法事團隊。
十一月,由內(nèi)官引至玄武門,“于六座內(nèi)宮中,啟壇四次,每次七日,而有感應?!倍t的法事很成功,因此獲得諸多法物和經(jīng)藏的賞賜。直到第二年,也就是永樂十一年(1413年)正月二十二日,才特派欽差內(nèi)使馮斌馳驛馬一十二匹,馬步軍堡子等五百三十名軍士護送董賢歸鄉(xiāng)。三月份到達云南境內(nèi),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等地方機構長官都出來設宴迎接,直至四月初四到家。
面對永樂皇帝的賞識和青睞,朝廷如此禮遇,回到大理的董賢深感到“碎身難報,今欲謝洪恩,乃于每月初一、初八、十五、二十三等日,就于本寺上香燃燭,密念護國真言……”更加不遺余力地將密宗護國的職能發(fā)揮得淋漓盡致。永樂十九年(1421年)董賢撰寫并鐫刻了《趙州南山大法寺碑》中向世人講述了法藏寺點點滴滴的故事,回顧和重溫多年來家族事業(yè)在危機中把握機遇重獲新生的歷程。
五
無獨有偶,不單是阿吒力教,明初,大理的禪宗代表為了獲得新政權的垂青和庇護也開始了積極的行動。
無極,號法天,大理白族楊氏子,生于元順帝元統(tǒng)元年(1333年~1406年),十六歲從蕩山海印和尚出家。無極聰敏好學,出家后遍閱佛典,儒學修養(yǎng)深厚,長于詩文。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軍南征平定大理,時任感通寺住持的無極同樣面對寺院凋敝,僧眾逃散,佛教衰微的局面。作為大理諸寺之首,無極肩負起護法倡教,恢復教業(yè)的使命,為重振宗風奮力開拓。
洪武十六年(1383年)無極遠赴京城覲見明太祖朱元璋,敬獻白馬山茶及辭賦,以詩翰為武器用之護法?;实劢右姇r,恰逢白馬嘶鳴、茶花開放,祥瑞之氣令龍顏大悅,無極的華采辭章震動龍庭,一舉得到太祖垂青和厚愛。返回大理時,皇帝親自拋撒鮮花送別,根據(jù)無極沿江要走過的地方,各賦詩一首給他,又令翰林院諸位大臣都作詩送他回歸。
無極回到云南后,朱元璋加封他為大理僧綱司都綱,統(tǒng)領大理府宗教事務,敕建大云殿并創(chuàng)三十六院。無極亦于感通寺刻立詩碑以示榮寵和紀念??梢姡胤阶诮痰陌l(fā)展在獲得統(tǒng)治者的支持后得以勃興,為董賢后來有機會進京為密宗阿吒力教爭取一席之地開辟了成功的道路。
董賢進京后的第三年,大理法藏寺以北,一座密宗阿吒力寺院拔地而起,這就是今天人們看到的劍川沙溪興教寺。建于明永樂十三年(1415年)的興教寺是典型的密宗寺院,具有濃厚的密宗文化內(nèi)容。大殿重檐歇山九脊頂,面闊五間,梁柱肥碩,斗拱深厚大方,挑檐飛角,結構精巧復雜,氣勢穩(wěn)健壯觀。后殿至今可見以密宗內(nèi)容為主,充滿唐宋遺風的壁畫,重彩描金,設色濃艷,絢麗多彩,整體線條描繪精細工整,刻畫生動,顯得雍容大度,藝術精湛,依稀可見當年金碧輝煌的非凡氣度。
洪武十五年(1382年)之后,明太祖朱元璋下令整頓全國佛教,將佛教分為禪、講、教三類,其中的禪專指禪宗;講,指天臺、華嚴、唯實等宣揚佛教顯宗教理的宗派;教,則是從事瑜伽顯密法事,為人祈福攘災,追薦亡靈等活動的僧人和佛寺。同時在全國范圍內(nèi)推行府、州、縣三級僧官管理制度。為了維護統(tǒng)治,穩(wěn)定人心,鑒于大理地區(qū)宗教信仰的特殊性,朝廷放寬政策,特別在云南府與大理府各增設一個“阿吒力僧綱司”,專門處理阿吒力教事務,標志著被劃為“教”類的阿吒力教得到了朝廷的認可。
董賢在此政策下,得以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建立法藏寺,典藏經(jīng)卷,弘揚佛法。永樂時期,董賢得到入京開壇做法的機遇,并一舉獲得“欽取賜紅阿拶哩不動辣麻”的封號,董氏家族在皇帝的恩寵下順利請到華嚴、般若、涅槃、寶積、楞嚴、護國密教等經(jīng),迎來了法藏寺最輝煌的巔峰時刻。由此,可以看到南詔以來,世代為大法師、國師的阿吒力世家董氏一族,把握時機,順應時勢,在努力調整密宗教義的同時積極吸納和融合顯宗文化元素,在時代的變革中艱難轉型,獲得朝廷的認可。宣德七年(1432年)董賢后人董壽和董勛再次奉詔入京。天順五年(1461年)三月,董氏第二十七代后人董焰慧智也受到明英宗朱祁鎮(zhèn)的召見,再次受到皇權的眷顧和庇護。
然而好景不長,密宗神秘色彩過于濃重,僧侶融于世俗生活,男女信眾混雜,與顯宗棲身寺院,青燈古佛、嚴守戒律的修行規(guī)范相悖,依舊難為當時政府和一般士大夫所欣賞,難免成為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正統(tǒng)思想打擊和改造的對象。
弘治二年(1489年),原任南京刑部員外的林俊出任云南按察副使,嚴厲制止鶴慶玄化寺數(shù)以萬計男女信眾以金涂佛面的宗教習俗。以剛直著稱的林俊直接燒毀佛像,搗毀大理諸多密教寺宇,大理阿吒力教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擊。隨后正德二年(1507年),巡按云南御史陳天祥再次上疏,要求取締云南土著阿吒力教和朵兮薄教(巫教),繼續(xù)展開對阿吒力的又一輪清洗。明中期,地方官員著力按儒家禮教規(guī)范社會風氣,崇圣寺、無為寺、玉局寺等南詔、大理國地方政權時期流傳下來的著名密宗寺院都在清理之列。尤其是玉局寺,在治理中被夷為平地,蕩然無存。無為寺幾經(jīng)興廢,規(guī)模大為減小,由著名的密宗寺院逐步轉化為顯宗寺院。經(jīng)過弘治至正德(1488—1529年)三四十年間的一輪宗教治理,大理密宗阿吒力教在云南數(shù)百年的興盛終于日薄東山,大勢已去。
六
幸運的是,偏居大理府西南一隅的北湯天阿吒力董氏一族似乎還延續(xù)著往日的輝煌和榮耀。如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趙州郡候潘建堯曾求雨于董氏。此事被詳細記載在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刊刻的《新建清流普濟祠記》中。碑文由趙州進士鄒堯臣撰寫,記敘了嘉靖丁未年間(1547年)趙州多旱,郡侯潘公堯峰為民祈禱,苦苦求雨無果,只有請董氏求雨于龍。傳說董氏有龍,祈雨非常靈驗,但是由董氏管理,輕易不出來,所以郡侯親自前往祈禱:“歲既大旱,祈爾龍神出而行雨,以澤吾民,吾將建祠以永神祀?!辈灰粫?,神龍安然而出。郡侯令董氏將龍請回府中,碑文還描述了龍的樣子“似魚非魚,似蛟非蛟,圓目細鱗,短尾四足,油油洋洋”。三天后,郡侯在董氏的協(xié)助下,求雨成功,天降甘霖,緩解了災情。
龍作為中國傳統(tǒng)農(nóng)耕社會中重要的司雨神祇,與民眾的生活息息相關。民間篤信,董氏自始祖董伽羅尤開始,就有御龍之術,大旱之際,地方官員依舊只有通過密宗阿吒力董氏求雨于龍解決問題。之后,縣令潘公和眾人感念龍神恩德,兌現(xiàn)諾言,組織民眾為龍建祠祭拜時詢問董氏所請之龍為何方神圣,董氏說:“吾龍派出海東,本號青龍女神??と艘云淙髦澹仕追Q清流女?!庇谑敲癖娝芤耘盱胫?。甘雨祠落成之后,李元陽在所撰《趙州甘雨祠記》也提及“嘗有神僧召龍”之事,印證了趙州董氏的御龍之術。
記錄這個事件的鄒堯臣和李元陽為嘉靖五年(1526年)同榜進士,是大理本地通過科舉進入儒家文化知識分子階層的土著精英。碑文字里行間依稀可見對源遠流長的阿吒力密教尊崇敬畏的心態(tài),由此可以想見在民間,以董氏為代表的小范圍和區(qū)域的密宗信仰依舊根深蒂固。但似乎,有了甘雨祠后,更無需再求雨于董氏家族的神龍了。
自從南詔、大理國地方政權之后,阿吒力僧人就已經(jīng)走下國師的神壇,默默完成了由主角到配角的轉換。從弘治以后《董氏族譜碑》中的記錄就再也沒有皇帝敕封的名號,再也沒有出現(xiàn)國師一級的人物,董氏輝煌不再,只能依靠祖蔭,世襲“都綱司”“法官”,以服務、服從的姿態(tài)參與宗教活動。至萬歷年中后期,董氏“都綱司”“法官”之職于碑刻之間幾乎不存。只有依靠董氏后人的不斷努力,維持法藏寺作為密宗家壇的昔日榮光。
《法藏寺銘》碑額上的兩處刻字也見證了這種積極的努力。一處是碑額左端刻,隆慶二年(1568年)五月二十日,施主董清同室人楊氏梅姐,喜舍常住田和秋糧三升?!坝肋h侍奉,子孫不得妄爭。土主作證”的記錄,一處是碑額右端刻 “萬歷拾一年(1583年)十二月吉旦,董仕,喜舍柳沖門首田一坦,連埂,隨秋糧貳升” 的銘文。由此可以看到董氏后人在漫長歲月中依舊維持著對法藏寺捐田供養(yǎng)的習俗,也難怪,由此代代傳承,才有了法藏寺3000卷經(jīng)藏秘藏至今的可能。
七
縱觀董氏一族的興衰,通過密宗阿吒力地位的變化可以感受到明朝二百七十余年在云南大力推廣儒學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效。隨著國家推崇的儒家意識形態(tài)及與之相關的一套行為規(guī)范成為社會主流思想,科舉選士成為正道,出現(xiàn)了以白族知識分子如李元陽、楊士云、鄒堯臣為代表的純正儒士,逐步取代了南詔、大理國地方政權知識分子代表,被稱為“釋儒”“儒釋”密宗阿吒力。有明一代,阿吒力教經(jīng)歷了短暫的勃興也還是不可逆轉地褪去了昔日的光環(huán),成為融合儒、道和本主信仰的民間宗教信仰形式。失去政治庇佑的大理密宗,從南詔、大理國地方政權時期多見于碑刻的灌頂國師、大阿阇梨、阿左梨、大師等尊號悄無聲息消失在碑石之間,只剩下阿吒力的稱呼散落在民間。白族密宗開始融合在佛道體系中,積極為民眾的世俗生活服務,從一國之師轉變?yōu)槊耖g禳災祈福、驅邪治鬼和追薦亡靈而做法事的宗教職業(yè)者。
清朝建立后,統(tǒng)治者對白族密宗的排斥和抵觸態(tài)度依舊沒有改觀。清康熙年間,清廷以“阿吒力非釋非道,其術足以動眾,其法足以惑人,以固盛世之亂民,王法所必禁者”的理由明令禁止,撤銷阿吒力僧綱司。自此云南密教逐漸衰微,阿吒力徹底隱入民間,為民眾的世俗生活服務,正式融入大一統(tǒng)的文化體系。
據(jù)清代道光二十一年(1841)《重修大我士寺碑記》追述:“蓋自五代時有董伽羅者,居趙之湯顛村,習秘密教,能驅役鬼神,呼風召雨,傳至明之董賢,其神異亦然。至永樂初召至京有驅邪功,上甚喜,深嘉之曰:‘天下之大,我所信任者,惟此一士也。賜以爵祿弗受,無已敕賜都岡司世職,隨命內(nèi)監(jiān)李巡滇至蒼洱間,命太守張度地于榆地西南,周圍四十八丈,為建圣旨坊以旌之,祠堂以祀之。且以其好佛,又大建琳宮,凡杰閣層樓,不可勝紀。兼有敕賜匾額,賜大我士之所由名也?!?/p>
時隔五百年,碑刻記載的歷史再次提及曾經(jīng)大理府大我士寺因董賢所受皇帝褒獎而命名的榮光?;仡櫥实蹥J派內(nèi)監(jiān)李巡滇至蒼洱間,命太守張度在城西南擇地48丈建蓋寺院和圣旨坊、祠堂等,令大我士寺順理成章地成為明代阿吒力僧綱司所在地的歷史。與《董氏本音圖略序》中“仲冬長至日,又于奉天殿大宴,敕褒大我士國師?!钡挠涊d相互印證??上В罄砻茏诎⑦噶Φ陌l(fā)展在清代已然是強弩之末。明末崇禎年間的一次火災,燒毀了大我士寺,雖有清代董氏后人董邦紹的竭力經(jīng)營,也難以恢復盛況。直到清末道光年間,只有無力地承認大我士寺“只余北廂平房三間,古佛三尊,洪鐘一口,并無常住,似乎不能振興矣?!笨梢姇r移世易,從明初到明末的300多年間,作為阿吒力僧綱司的所在地,大我士寺經(jīng)歷了初始肇興到逐漸衰敗的歷程,見證了大理密宗阿吒力教從明初得到皇帝崇信而一時興盛,到明末漸漸走向衰敗的歷程,終于在一次火災之后,一蹶不振,湮滅在歷史的洪流中。
與此同時,隨著中原文化影響力的增加,漢地佛教的各個宗派的教理、教義、經(jīng)典、儀軌等等也隨之進入云南大理,同樣對白族佛教也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禪宗以其完整的理論體系和組織體系,融貫于中國傳統(tǒng)思想和文化中,迎合了士大夫及普通民眾的需要,盛而不衰。早從無極開始,著名的密宗寺院感通寺就開始轉型,無為寺、崇圣寺也不得不清洗密教的痕跡求得生存和發(fā)展。至萬歷年間,禪宗已成功占領大理,成為主導型的宗教信仰。
面對時代發(fā)展的潮流,延續(xù)千年的宗教世家,大理密宗阿吒力的代表董氏家族,在大理佛教的發(fā)展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法藏寺標示著朝廷對董氏宗教身份的認可,國師府象征著董氏宗教世家地位,他們的兼收并蓄影響著大理密宗發(fā)展,雖然改變了最初的模樣,卻也憑借著更廣泛的信眾而潛移默化地影響著這片土地,使大理密宗成為白族文化獨具特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當今白族群眾的宗教信仰、生活習慣、文化習俗、建筑藝術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影響。
八
每年農(nóng)歷六月初六,法藏寺還會依照民間的傳統(tǒng)舉行“掃經(jīng)會”的活動。北湯天蓮池會的老媽媽們還保持著在這一天翻曬經(jīng)書、念經(jīng)祈福的習俗。歷史的足音漸漸遠去,文化的底色卻還依稀可見,性情溫和、慈悲忍讓、反對暴力,崇尚和平已成為大理地區(qū)共同民族心理。留存于地方文化的獨特基因深刻地影響著大理,浸潤和滋養(yǎng)著蒼山洱海間的這片土地,涵養(yǎng)獨特的氣韻和格局。那些杰出的佛教藝術作品和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成為一份認知白族歷史文化的精神財富。法藏寺的傳奇故事,為我們勾勒和梳理董氏家族演繹的宗教故事,成為尋找大理白族人民“闡三教賓四門”的集體記憶的一個途徑,從中看到的是大理宗教格局的基礎和大理文化的包容性和多元性。法藏寺的故事讓人深思,知所從來,思所將往,方明所去,只有主動認同國家,認同文化,認同中華民族的歷史才是正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