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芳菲 吳爭春
[摘要]以中國式現(xiàn)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堅持自信自立。歷史自信是堅持自信自立的重要內容。中國共產黨歷史自信的生成,包含著事實、價值與情感三者的共同作用。事實,包含著中國共產黨歷史自信的由來與內容,貫穿著實事求是的基本原則與方法;價值,包含著中國共產黨歷史自信的大歷史觀視角、人民立場與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追求;情感,包含著中國共產黨歷史自信的情感支持、人文關懷和歷史信仰。中國共產黨歷史自信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中事實尺度與價值尺度的統(tǒng)一,同時,從情感層面彰顯了人民情懷、歷史情懷和擔當情懷。
[關鍵詞]歷史自信;歷史事實;歷史價值;歷史情感
[中圖分類號]? D64[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1003-7608(2023)01-0035-08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黨同志要“堅定歷史自信,增強歷史主動”[1]。中國共產黨歷史自信的生成過程,是堅持唯物史觀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過程。從事實維度看,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實事求是,創(chuàng)造出巨大的歷史成就,這構成了歷史自信的由來與內容;從價值維度看,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客觀認識和評價歷史的大歷史觀,始終堅持人民立場,始終堅持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接續(xù)奮斗;從情感維度看,中國共產黨歷史自信蘊含著深厚的歷史與民族情感,彰顯著人民情懷、歷史情懷和擔當情懷。這三者構筑了歷史自信的內容來源、價值來源和情感來源,涵養(yǎng)了中國共產黨歷史自信的生成。
一、事實:歷史自信的由來與內容
習近平在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堅定歷史自信,自覺堅守理想信念” [2]。黨的二十大報告再次強調堅定歷史自信,并提出“必須堅持自信自立”的時代要求。歷史自信,包含著認識主體對歷史事實的認同感與自信心。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自信,核心內容是黨帶領人民群眾接續(xù)奮斗的歷史事實。唯物史觀的核心認識論在于“實事求是”,只有從事實出發(fā),才能探尋其背后的規(guī)律與價值。
(一)歷史自信的由來:以事實為范疇
唯物史觀從社會存在出發(fā)揭示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其中,“社會存在”便意味著一種事實存在,以事實為范疇,意味著對事實的把握及其規(guī)律的認識。毛澤東提出“實事求是”的黨的思想路線,指出必須在具體的實踐中去研究“客觀事物的內部聯(lián)系,即規(guī)律性”[3]。正是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實事求是,才生發(fā)和形成了歷史自信的內容由來,構成了歷史自信的事實基礎。
首先,要明確歷史事實是歷史自信的基礎。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明確指出,將“現(xiàn)實的人”及其活動作為認識的起點?!艾F(xiàn)實的人”及其活動同樣也是馬克思在考察歷史時的本體論起點。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形成,便是從這一起點出發(fā),考察具體的人的物質生活實踐,完成從現(xiàn)象到本質這一認識過程,從而認定歷史事實及其本質規(guī)律。在這一語境下的歷史事實,超越了狹義經驗論的事實,是對歷史經驗的一種整合把握,尤其是在對事物發(fā)展的本質把握上,歷史事實具有更強的實踐性與客觀性。
其次,要明確歷史事實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語境。黨的百年奮斗史,是始終堅持用馬克思主義指導實踐的歷史。黨自成立之日起,就堅定地將黨的生存發(fā)展與人民緊密聯(lián)系起來,將人民群眾作為歷史的主體。這意味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語境下的事實,與價值維度緊密相連,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語境下,歷史事實不僅包含事實尺度,還包含價值尺度[4]。明確這一語境,就是堅持唯物史觀的指導地位,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成果,以唯物主義的原則與方法認識歷史事實,從黨帶領廣大人民群眾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中客觀認識黨的百年奮斗史。
再次,要看到貫穿歷史事實的主線,明晰歷史事實的規(guī)律。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基本觀點就是:歷史的發(fā)展是服從內在的客觀規(guī)律支配的,同時歷史進程在一定程度上是人類主觀意識的產物[5]。正如恩格斯所說:“歷史是這樣創(chuàng)造的:最終的結果總是從許多單個的意志的相互沖突中產生出來的……這樣就有無數(shù)互相交錯的力量,有無數(shù)個力的平行四邊形,由此就產生出一個合力,即歷史結果……所以到目前為止的歷史總是像一種自然過程一樣地進行,而且實質上也是服從于同一運動規(guī)律的?!保?]歷史事實既包含凝結著主觀意識的歷史事件,又包含合力作用下的歷史結果。更為重要的是,歷史事實要符合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始終圍繞著歷史發(fā)展的主線。
(二)事實的內容:中國共產黨的重大成就與歷史經驗
《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以下簡稱《決議》)科學總結與闡釋了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重大成就、歷史意義與歷史經驗。圍繞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主題,《決議》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四個時期進行了闡述。在這四個時期,黨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指導中國具體實踐,在理論上實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次歷史性飛躍,形成了一系列重大成果,在實踐上使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取得了巨大的歷史成就。
黨自成立以來,始終秉承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使命,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各個歷史時期完成不同歷史任務,實現(xiàn)接續(xù)發(fā)展。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帶領人民歷經艱難探索,創(chuàng)立毛澤東思想,開辟出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革命道路,實現(xiàn)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帶領人民確立了社會主義的制度基礎,在建設中確立并奠定了我國的國民經濟體系和工業(yè)基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新時期,黨帶領人民成功開創(chuàng)、堅持、發(fā)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實現(xiàn)了從生產力相對落后到經濟總量躍居世界第二的歷史性突破,以及人民生活從溫飽不足到總體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歷史性跨越。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帶領人民持續(xù)奮進,創(chuàng)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科學指引著中華民族迎來強起來的偉大實踐。黨的二十大對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做出重大戰(zhàn)略部署,明確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黨的使命任務,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砥礪奮進、勇毅前行。
中國共產黨歷史自信的歷史事實,不僅包括黨百年來始終在不同的歷史階段致力于解決主要矛盾、完成歷史任務,還包括堅持在歷史發(fā)展中總結歷史經驗,一以貫之地堅持實事求是,堅持黨的基本路線。首先,黨始終堅持加強和維護黨中央的集中統(tǒng)一領導,確保黨和國家事業(yè)發(fā)展具有最根本的政治保證。同時,不斷完善黨的領導制度體系,提高領導方式的科學化、系統(tǒng)化水平。其次,黨始終注重總結實踐經驗,善于在重大歷史關頭在政治上、思想上與行動上統(tǒng)一全黨,引領與推進黨和人民事業(yè)的發(fā)展。再次,黨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唯物史觀的認識論與方法論,客觀書寫歷史、總結歷史。
(三)事實的方法:歷史自信與實事求是原則
“歷史研究的根本意義是把握歷史大勢、發(fā)現(xiàn)歷史規(guī)律,為當下人的行動指明未來”[7]。中國共產黨歷史自信事實內容的形成,是在堅持歷史客觀性、真實性的基礎上,以唯物史觀的認識論和方法論為指導形成的對歷史客觀的、連貫的、統(tǒng)一的認識,是歷史事實、歷史規(guī)律、歷史價值三者的統(tǒng)一?!皻v史事實、歷史規(guī)律和歷史價值被稱為歷史闡釋學建構的‘認識論視閾,是對歷史認識的序差遞進概念”[8]。對歷史事實進行闡釋和把握的方法,也是歷史認識的路徑與根本遵循。從唯物史觀出發(fā)進行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闡釋,必由之路是堅持實事求是,實事求是既是客觀認識歷史事實的方法,更是把握歷史規(guī)律、建構歷史價值的路徑。
實事求是的“實事”體現(xiàn)了歷史事實維度,是中國共產黨歷史自信內容的基本出發(fā)點。毛澤東曾對脫離客觀實際的思維方式進行深刻批判:“許多人是做研究工作的,但是他們對于研究今天的中國和昨天的中國一概無興趣,只把興趣放在脫離實際的空洞的‘理論研究上。許多人是做實際工作的,他們也不注意客觀情況的研究,往往單憑熱情,把感想當政策。這兩種人都憑主觀,忽視客觀實際事物的存在?!保?]歷史認識不能從主觀出發(fā),而應從客觀的歷史事實出發(fā)。對于如何判斷歷史認識是否符合客觀規(guī)律,毛澤東指出:“判定認識或理論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觀上覺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觀上社會實踐的結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標準只能是社會的實踐。” [10]中國共產黨歷史自信的內容,是從“實事”出發(fā),在歷史的實踐和歷史認識的實踐中不斷使主觀與客觀相一致。
實事求是原則的“求是”體現(xiàn)了歷史規(guī)律和歷史價值維度,是中國共產黨歷史自信內容的邏輯鏈條與價值立場的重要支撐點。唯物史觀堅持歷史事實的客觀性及歷史發(fā)展的邏輯性與規(guī)律性,開辟出一條人類認識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之路[11]?!扒笫恰币环矫骟w現(xiàn)在堅持將實踐作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另一方面體現(xiàn)在堅持在實踐中把握歷史規(guī)律。此外,“求是”還體現(xiàn)著“為誰求”的歷史價值維度,體現(xiàn)著評價歷史的價值尺度。從客觀的歷史事實出發(fā),以人民的立場評價總結歷史,是中國共產黨歷史自信內容的價值原則。這種價值原則不同于西方中心主義主導下的“價值中立”,而是充分將人民的主體地位作為價值主導,尋求歷史認同的“最大公約數(shù)”。
二、價值:歷史自信的視角、立場與追求
價值,是事實呈現(xiàn)的方式,也是歷史認識的視角。同時,價值反映著對美好生活的追求,體現(xiàn)著研究歷史的目的與導向。中國共產黨歷史自信的生成,從價值維度包含著中國共產黨歷史自信的視角、立場與追求。從視角來看,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客觀認識和評價歷史的大歷史觀;從立場來看,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人民立場,將人民至上作為自身的奮斗目標與歷史經驗,同時堅持以人民為歷史主體認識歷史、書寫歷史;從追求來看,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馬克思的人民史觀和世界歷史觀,將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而為世界作出更大貢獻作為自身始終如一的價值追求。
(一)歷史自信的視角:大歷史觀
大歷史觀是中國共產黨在客觀認識、評價歷史時所遵循的視角與范式。一方面,以系統(tǒng)性和整體性思維來看待歷史,“從歷史長河、時代大潮、全球風云中分析演變機理、探究歷史規(guī)律”[12],做到以古鑒今、從后思索;另一方面,把握歷史的主流與主線、辯證看待前進與曲折的關系,“準確把握黨的歷史發(fā)展的主題主線、主流本質,正確對待黨在前進道路上經歷的失誤和曲折,從成功中吸取經驗,從失誤中吸取教訓,不斷開辟走向勝利的道路”[13]。這兩方面,從歷史本體論、歷史認識論和歷史方法論上對大歷史觀進行了深刻詮釋。
大歷史觀的歷史本體論,意味著認識歷史是從實踐出發(fā)而非從主觀思維出發(fā)。在認識和理解歷史時,要以廣闊的視野進行認識活動,從縱向的歷史發(fā)展的全過程、橫向的歷史發(fā)展空間,對歷史事件進行把握理解。同時,要明確在長時間、廣空間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歷史的本體是人的具體實踐,必須從客觀現(xiàn)實出發(fā)認識歷史。近代以來,中國往何處去成為中華民族面臨的歷史問題,如何看待歷史選擇了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道路?在今時今日思考時,一方面,要從近代中國的主要矛盾出發(fā),把握當時的國內外局勢,將廣大人民的迫切需求作為歷史研究的出發(fā)點;另一方面,要立足于今日的成就來聚焦歷史選擇,對其進行具體的歷史評價。實踐,是把握歷史的線索和評價歷史的關鍵。大歷史觀的歷史本體論便是立足于歷史發(fā)展的物質性和客觀性、正視現(xiàn)實的人及其實踐、遵循人民史觀所展開的。
大歷史觀的歷史認識論,在于從整體性、全局性的把握中,客觀而非抽象地認識和理解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從歷史發(fā)展過程中探尋歷史規(guī)律。“歷史是集實踐條件、實踐主體、實踐過程、實踐結果于一身的整體性存在”[14],認識歷史是一種認識實踐,是從歷史實踐的整體性中探尋歷史規(guī)律的活動。因此,要遵循歷史認識論的實踐性原則,在認識實踐中不斷接近真理;要遵循歷史認識論的整體性原則,探索作為歷史認識價值來源的歷史規(guī)律。進行歷史研究,運用某一種研究范式,也是歷史認識中的實踐問題。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道路,從革命史觀的研究范式來說,就是從實現(xiàn)民族獨立與人民解放到實現(xiàn)國家富強與人民富裕,這就是基于近代中國的歷史主體、歷史條件作出的科學判斷。
大歷史觀的歷史方法論,在于科學把握理解歷史發(fā)展過程的前進性和曲折性,科學歸納貫穿歷史發(fā)展的主流和主線。習近平指出:“要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用具體歷史的、客觀全面的、聯(lián)系發(fā)展的觀點來看待黨的歷史。”[15]大歷史觀的方法論從整體性、全局性出發(fā),提供了歷史認識的發(fā)展性視角。在考察歷史事件及歷史人物時,不但要從物質實踐的本體論出發(fā),還要關注引起事物質變的量變積累及事物發(fā)展的階段性特征。在科學認識中國共產黨在抗戰(zhàn)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時,遵循大歷史觀的方法論,堅持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始終是貫穿抗戰(zhàn)時期的主要歷史任務,但在抗戰(zhàn)的不同階段,黨的策略又不盡相同,這是由于歷史發(fā)展的階段和各時期的力量對比不盡相同。從歷史方法論方面,辯證看待歷史發(fā)展,既需要全局性的視野、發(fā)展性的思維,還需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把握前進性與曲折性的關系。
(二)歷史自信的立場:堅持人民至上
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決議》將“堅持人民至上”作為黨百年奮斗的歷史經驗。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堅持人民至上”,堅持站穩(wěn)人民立場、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創(chuàng)造、集中人民智慧[16]?!叭嗣窠秸f”“人民主體說”圍繞著“堅持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堅持為人民執(zhí)政、靠人民執(zhí)政,堅持發(fā)展為了人民、發(fā)展依靠人民、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堅定不移走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道路”[17]。這體現(xiàn)了黨對人民主體地位的堅守,是黨奮斗宗旨的深刻詮釋,也是中國共產黨歷史自信的立場自覺。
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一切以人民的利益為本。革命時期,國民黨濫發(fā)貨幣,大量開征各種稅項,導致出現(xiàn)惡性通貨膨脹、物價上漲和嚴重的民間負擔,使得國民黨一步步地失去了民心[18]。中國共產黨則始終堅持一切從人民出發(fā),在農民最關心的土地問題上,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規(guī)定 “家居鄉(xiāng)村的國民黨軍隊官兵、國民黨政府官員、國民黨黨員及敵方其他人員,其家庭分給與農民同樣的土地及財產”[19]。新中國成立后,為了從根本上確保人民地位、保障人民利益,黨確立了堅持人民至上的制度保障,在新中國第一部憲法中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lián)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等,從最根本層面確保了人民當家做主的主體地位。改革開放后,黨帶領人民開創(chuàng)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推進保障民生,使人民的生活達到總體小康水平,同時更好地保障人民當家做主的權利。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黨的奮斗目標,堅持不斷提高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xù)推進共同富裕,持續(xù)推動形成完善新時代全過程人民民主。
堅持人民至上,是中國共產黨歷史自信的價值立場。習近平強調:“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與人民休戚與共、生死相依,沒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從來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團、任何權勢團體、任何特權階層的利益?!保?0]黨始終堅持馬克思的人民主體論、立場論、方法論,承認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是人民,始終堅持人民意志和人民利益的至高無上,始終踐行群眾路線,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始終依靠人民、圍繞人民、造福人民;黨的歷史自信,具有深刻的歷史性與人民性。
(三)歷史自信的追求: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歷史承載著為當下行動指明方向的作用,歷史的價值包含著追求的進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黨歷史自信的價值追求,體現(xiàn)了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凝結了中華民族的理想信念,是黨和人民共同的奮斗目標。
復興,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一以貫之的價值追求。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就提出要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黨的二大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和民主革命的任務,在指導革命的過程中,黨意識到中華民族面臨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兩大歷史任務,前者是前提,后者是目標。毛澤東曾在《論聯(lián)合政府》中指出:“在一個半殖民地的、半封建的、分裂的中國里,要想發(fā)展工業(yè),建設國防,福利人民,求得國家的富強,多少年來多少人做過這種夢,但是一概幻滅了?!保?1]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chuàng)造了根本社會條件。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帶領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推進社會主義建設,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新時期,黨繼續(xù)探索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充滿新的活力的體制保證和快速發(fā)展的物質條件。黨的十八大以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黨帶領人民砥礪前行,如期實現(xiàn)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黨和國家事業(yè)取得歷史性成就、發(fā)生歷史性變革,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更為完善的制度保證、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更為主動的精神力量。黨的二十大提出了新時代黨的使命任務,帶領人民踏上了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實現(xiàn)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xiàn)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同時具備著世界歷史的視野,包含著以貢獻人類社會為己任的廣博情懷。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決議》將“堅持胸懷天下”作為黨百年奮斗的歷史經驗之一,黨的二十大報告繼續(xù)強調“堅持胸懷天下”,中國共產黨在堅持初心使命的同時,堅持為人類謀進步、為世界謀大同。習近平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合作共贏”“世界共同發(fā)展、共同繁榮”的理念,強調“中國夢”是中國發(fā)展與世界發(fā)展的有機統(tǒng)一,中國要始終堅持和平發(fā)展,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中國共產黨歷史自信的價值追求,統(tǒng)合了中國人民的發(fā)展利益和全世界各民族共同利益,不但從我國歷史角度出發(fā)堅定走民族復興道路,也從世界歷史角度出發(fā)倡導合作共贏,這是人民史觀和世界史觀的有機統(tǒng)一與發(fā)展。
三、情感:歷史自信的情感支持與歷史信仰
中國共產黨既是使命型政黨也是情感型政黨,政黨情感對于黨的歷史發(fā)展產生了深遠影響[22]。中國共產黨歷史自信的生成,包含著情感支持和歷史信仰。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獲得了人民群眾的廣泛認可和情感支持,展現(xiàn)出對歷史的敬畏、對人民的堅守;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帶領人民實現(xiàn)“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倡導世界合作共贏、和平發(fā)展,展現(xiàn)出對國家與民族的擔當、對世界各國的人文關懷。從總體上看,中國共產黨歷史自信的情感支持和歷史信仰,主要體現(xiàn)在歷史情懷、人民情懷和擔當情懷三個方面。
(一)歷史情懷:尊重與敬畏歷史
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蘊含情感發(fā)生發(fā)展的面相[23]。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包含著情感史的維度,政黨情感的產生是政黨和人民雙向作用的結果,源自歷史性的積淀。中國共產黨歷史自信的情感維度,首先體現(xiàn)在歷史情懷方面。歷史情懷不但包含著黨對歷史的態(tài)度,而且包含著人民對黨的歷史情感。黨對歷史始終秉承著尊重和敬畏的態(tài)度,由此獲得了人民擁戴,這一歷史性情感涵養(yǎng)著對歷史與未來的自信心。
作為百年大黨,中國共產黨始終尊重和敬畏歷史,具有深刻的歷史情懷。毛澤東曾表達了中國共產黨尊重歷史和敬畏歷史的態(tài)度,指出:“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fā)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24]習近平指出:“歷史就是歷史,歷史不能任意選擇,一個民族的歷史是一個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礎?!保?5]端正歷史態(tài)度、正確認識歷史,是國家、民族和政黨自信的來源和基礎,孕育著對崇高理想追求的信念與精神力量。中國共產黨對歷史的敬畏態(tài)度,不但包括運用正確的歷史觀客觀認識與呈現(xiàn)歷史事實,更突出地體現(xiàn)在不斷總結歷史經驗、科學評價歷史等方面。
第一,注重在重要歷史關頭進行歷史經驗的總結,主要體現(xiàn)在黨的三個歷史決議上。黨的三次歷史決議從穩(wěn)定性和連續(xù)性上保持對重大歷史事件及人物的科學認識,在總結歷史經驗中統(tǒng)一思想認識,引領黨和人民的事業(yè)接續(xù)發(fā)展。從理論上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豐富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從實踐上堅持鑒往知來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三次歷史決議對歷史經驗總結的系統(tǒng)性不斷增強,尤其是新時代的第三個歷史決議,更加注重強調黨的領導及黨的自身建設、強調對歷史經驗認識的自覺性與歷史自信、強調以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立足點總結歷史經驗,體現(xiàn)出黨的歷史情懷的不斷增強。
第二,注重開展一系列歷史紀念活動,堅持對歷史的研究和學習,強化對歷史的記憶、敬畏與情感。這些歷史紀念活動大致可以分為: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周年會議、紀念新中國成立周年會議、對重大歷史事件的紀念會議、對重要歷史人物的紀念會議等。這些紀念活動和相關講話精神,一方面,總結歷史經驗,更加深刻地使歷史與當代相聯(lián)系,增進人民群眾對黨史國史意義的理解和認識;另一方面,加深了黨和人民對歷史的情感,不斷傳承著紅色精神與信仰,提供強大的情感支持。
第三,注重從歷史經驗中凝聚人心,增強歷史主動與歷史自覺,從歷史情懷中增進黨的歷史自信。黨對歷史經驗總結的根本目的,在于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對于人民而言,只有了解中國的昨天和今天,才能展望國家的明天,堅定歷史自信,才能更加自信、自立、自強,才能更有志氣、骨氣、底氣。在總結歷史經驗中凝聚人心,使歷史自覺與歷史主動成為凝結為政黨情感的偉大力量,增強黨和人民的歷史自信和現(xiàn)實自信,體現(xiàn)出黨和人民共同及雙向的歷史情懷。
(二)人民情懷:堅守和依靠人民
堅持人民至上是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優(yōu)勢,也是中國共產黨歷史自信的根本來源。中國共產黨的人民情懷,是在堅持人民至上的發(fā)展歷程中形成的對人民的深切情感,也是黨和人民雙向情感的不斷傳承。一方面,黨始終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以人民為中心,動員和組織人民、依靠和帶領人民不斷為美好生活而努力奮斗;另一方面,人民對黨寄托了重大期盼,始終擁護黨的領導,對黨信任。人民情懷是中國共產黨歷史自信最根本的情感力量,是黨領導人民的政治情感保證和基本經驗。
中國共產黨堅守人民情懷,不忘初心和使命,始終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黨的根本宗旨,以“公心”為情感出發(fā)點。自建黨以來,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毛澤東曾用“種子”和“土地”來比喻黨和人民之間的關系,共產黨人是種子,只有依靠土地才能生根發(fā)芽;他也曾用“魚”和“水”來比喻黨和人民群眾親密無間的關系,黨離開了群眾就無法生存。在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在密切聯(lián)系群眾中發(fā)展壯大,毛澤東把廣大人民群眾比喻為“銅墻鐵壁”,指出人民是革命勝利的根本力量,只有充分發(fā)動和依靠人民,為人民的利益奮斗,才能取得革命的勝利。在回應黃炎培“歷史周期率”時,毛澤東說黨帶領人民找到的“新路”能夠跳出“歷史周期率”,那就是始終堅持人民監(jiān)督。鄧小平曾指出:“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保?6]習近平用“時時放心不下”來表達對人民的情感,將滿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時刻作為黨的根本任務,帶領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xiàn)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新征程。
中國共產黨的人民情懷,還包括人民對于黨信任、支持的情感回饋,人民對黨的情感是黨奮斗的根本動力。西柏坡的一首民謠“最后一碗米,用來做軍糧;最后一尺布,用來縫軍裝;最后的老棉襖,蓋在擔架上;最后的親骨肉,送到戰(zhàn)場上”,深切表達出革命時期人民對黨的信任、肯定與支持。蘇區(qū)人民也曾說“共產黨真正好,什么事情都替我們想到了”。解放戰(zhàn)爭時期,陳毅曾指出淮海戰(zhàn)役的勝利是人民群眾“用小推車推出來的”。改革開放時期,基于對社會主義本質的深刻認識,黨帶領人民群眾實現(xiàn)了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中國共產黨真正做到發(fā)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實現(xiàn)了經濟發(fā)展、人民富裕,得到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擁護。新時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再次實現(xiàn)了黨對人民的承諾,不負人民對黨的情感與期待。尊重人民地位、堅守人民利益、滿足人民期待,是中國共產黨人民情懷的深刻詮釋,依靠人民、回應人民、不負人民,也是中國共產黨歷史自信最核心的情感支持來源與保證。
(三)擔當情懷:民族擔當與國際情懷
中國共產黨的擔當情懷,源自始終為世界、國家、民族和人民的負責任精神,從歷史信仰層面體現(xiàn)出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自信。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以海納百川的寬闊胸襟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yōu)秀文明成果,推動建設更加美好的世界”[27]。 “堅持胸懷天下”反映出黨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信仰與價值旨歸,以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勇于擔當、頑強奮斗。從歷史發(fā)展的視野來看,中國共產黨始終將實現(xiàn)偉大復興作為自己的民族擔當;從世界發(fā)展的格局來看,黨始終將推動建設美好世界和實現(xiàn)世界各國的共同福祉作為自己的國際擔當,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彰顯出黨的國際情懷。
中國共產黨一經成立,就肩負起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任務。毛澤東評價辛亥革命:“沒有一個徹底的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綱領,沒有廣泛地發(fā)動和組織可以依靠的人民大眾的力量?!保?8]這一認識是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結果,推動了新民主主義理論的形成,直接表達出中國共產黨必須擔當起帶領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任務。新民主主義革命確定了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權,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使中國的民主革命煥然一新,也使中華民族掌握了歷史主動。新中國成立后,“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黨領導人民完成社會主義革命,實現(xiàn)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推進社會主義建設,為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寶貴經驗、理論準備、物質基礎。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新時代,黨帶領人民擔當起開辟、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的任務,經濟的飛速發(fā)展使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日益成為現(xiàn)實,民主政治的不斷完善使人民當家做主更加制度化、規(guī)范化、系統(tǒng)化,文化的不斷繁榮使得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煥發(fā)時代生機,社會發(fā)展使得以人民為中心落實到社會保障的各個方面,生態(tài)建設使中國進入生態(tài)文明的新時代。正是由于黨對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深厚情感與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擔當,才能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永葆生機和活力,并在實踐和擔當中鑄就了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自信。
中國共產黨以世界視野將中國人民的美好生活和世界人民的美好生活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將共產主義的信仰追求與時代特征結合在一起,體現(xiàn)了負責任大國的擔當情懷。中國共產黨始終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決維護國家獨立和主權,為國家的發(fā)展爭取和平穩(wěn)定的外交環(huán)境。新時代,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中國共產黨倡導文明間的交流互鑒,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致力于為人類作出更大貢獻。習近平指出,政黨要擔起“為人民謀幸福、為人類謀進步”的歷史責任,要肩負起“引領方向、凝聚共識、促進發(fā)展、加強合作、完善治理”的歷史責任,中國共產黨將履行大國大黨的責任,推動完善全球治理,為人類社會進步事業(yè)作出新貢獻。在習近平新時代外交思想的指導下,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政策為當今充滿變動的世界提供了堅強的穩(wěn)定力量,彰顯出大國格局與國際情懷,積蓄著中國共產黨歷史自信的情感支持。
四、結語
中國共產黨歷史自信的生成,包含著歷史事實、歷史價值和歷史情感三者的共同作用。歷史事實提供了中國共產黨歷史自信的經驗與實踐支持;歷史價值包括歷史自信的視角、立場和價值追求,是在歷史事實中對歷史規(guī)律和價值層面的把握與抽象;歷史情感是歷史自信的情感來源與歷史信仰的傳承。三者共同造就和支持著中國共產黨的歷史自信。只有堅定歷史自信,才能鑒往知來,明晰歷史大勢、掌握歷史主動,才能不斷增強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自信,才能不斷凝聚和激發(fā)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參考文獻]
[1][16][27]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
[2]習近平.以史為鑒、開創(chuàng)未來埋頭苦干、勇毅前行[J].求是,2022(1):4-15.
[3][9][21]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1、799-800、1080.
[4]歐陽英.毛澤東的唯物史觀:事實尺度與價值尺度的統(tǒng)一[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4):1-7.
[5]俞吾金.歷史事實和客觀規(guī)律[J].歷史研究,2008(1):4-12.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05.
[7]張江.評“人人都是他自己的歷史學家”:兼論相對主義的歷史闡釋[J].歷史研究,2017(1):4-21.
[8][11]涂成林.歷史闡釋中的歷史事實和歷史評價問題:基于馬克思唯物史觀的基本理論和方法[J]. 中國社會科學,2017(8):4-23.
[10]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4.
[12]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的講話[J].求是,2021(7):4-17.
[13][15]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的說明[N].人民日報,2021-11-17.
[14]劉卓紅,牟修新.深刻理解中國共產黨大歷史觀的科學方法論[J].現(xiàn)代哲學,2022(4):44-51.
[17]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N].人民日報,2021-11-17.
[18]紀亞光.中國近現(xiàn)代史基本問題研究[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123.
[19]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檔案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第24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419.
[20]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07-02.
[22]陳金龍.中國共產黨第三個“歷史決議”的情感意蘊[J].江蘇社會科學,2022(1):1-7.
[23]陳金龍.中共建黨紀念活動的情感意蘊[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4):17-23.
[24]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25]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2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12-27.
[26]習近平.在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8-21.
[28]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4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0:546.
[責任編輯:王張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