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龍
現(xiàn)代的教育理念認為要優(yōu)化語文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zhì)量,就應該構建能夠充分調(diào)動學生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自覺主動地參與到語言的探究活動中的課堂實踐模式?!墩Z文課程標準》也特別強調(diào)體驗式學習——學生學習不僅要用自己的腦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嘴說話,用手操作,用身體去經(jīng)歷,用心靈去感悟。這不僅是理解知識的需要,更是激發(fā)學生生命活力、促進學生成長的需要?;诖?,《語文課程標準》也特別指出:要努力建設一門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強調(diào)要創(chuàng)設合理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規(guī)律;鼓勵學生對教科書進行自我解讀與理解,尊重學生的個人感受和獨特見解。
在當今的語文課堂教學上,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動”起來,已成為當下課堂轉(zhuǎn)型的核心。而語文課堂“動”的核心不僅僅是形式上的“動”,更是思維、情感上的“動”。情境教學就能讓語文課堂真正“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能力。
恰當?shù)慕虒W情境是讓學生“動”起來的關鍵,它能把學生引入一個最佳的學習狀態(tài),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學習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實現(xiàn)非智力因素對智力因素的激發(fā),對思維導向也有著重要的調(diào)節(jié)和促進的作用。下面我就情境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什么時候用”“ 有什么作用”,談談我的應用策略。
一、在新課導入時使用,激發(fā)學生學習新課的興趣
情境教學可先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情境,然后組織學生結(jié)合這個具體的情境來開展學習。小學生在好奇心的驅(qū)使下,一般都會非常認真對待接下來的學習活動,繼而充分地調(diào)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加深對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學生在無形中找到了學習的樂趣,收獲意外的學習體驗,有利于提高自身的語文自學能力。
二、在表達情感時使用,迸發(fā)學生內(nèi)心的愛憎
《圓明園的毀滅》這篇課文描述了圓明園當年的繁華及后來慘遭毀滅的過程。自豪——恥辱——惋惜——憤怒——生出使命感,我在設計這一課教學時,就充分抓住作者“愛恨變化”的這一情感主線,通過連續(xù)情境,不斷地激發(fā)學生情感,引導學生帶著“愛”走進圓明園,在由恨而生的“使命感”中走出圓明園。
教師可以出示圓明園美輪美奐的風景、畫面,引導學生飽含深情地讀:“圓明園有……也有……”“有……還有……”“不但有……也有……”“不但……還……”“上自……下至……”引導學生去反復地讀,讀出對祖國悠久歷史的自豪、讀出對祖國燦爛文化的驕傲。同時又為下文圓明園令人惋惜的毀滅打下情感基礎。
三、在渲染氛圍中使用,引起學生情感共鳴
聲樂情境是指教師利用音頻軟件下載、制作教學課件,然后在教學中通過媒體工具將音頻課件展示給學生聽,以增強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的情感體驗。
四、在情境再現(xiàn)中使用,提升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我想無論教師在課堂上如何反復地、空洞地去講解,都不如讓學生親眼去看看。多媒體教學就能再現(xiàn)語文教學情境,使學生在耳聞其聲、目睹其形的情況下,最大限度地提高了教學效果。就是根據(jù)這種理論,我在上《草船借箭》一課公開課的時候,就截取了相關影視劇的幾段影視資料,以“小電影”的形式呈現(xiàn)給學生看。
在多媒體再現(xiàn)的情境中,我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分析里面的人物語言、神態(tài)、內(nèi)心活動, 感知周瑜的妒忌、心胸狹窄,贊嘆諸葛亮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神機妙算,佩服魯肅的以大局為重和忠厚老實,譏諷曹操的過于謹慎、生性多疑;感受騰挪跌宕的故事情節(jié),感受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從而提升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能力。
五、在角色扮演中使用,領悟文本的價值取向
創(chuàng)設角色扮演情境就是教師指導學生扮演文本中出現(xiàn)的人物,通過語言、動作的重現(xiàn),體驗人物情感,幫助學生對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文本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等進行理解。
六、在結(jié)合生活實際中使用,升華學生情感體驗
藝術來源于生活,所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創(chuàng)設情境也可以結(jié)合生活實際,將生活中的元素融入教學活動之中,升華學生的情感體驗。
教師可以從文本語言入手,抓住文本中與生活實際聯(lián)系緊密的段落,從生活中汲取教學素材,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想象文本內(nèi)容、感受文本情感,最大限度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注意力,也能加深學生對生活的認知、對人間真愛的感悟。
例如,在教學老舍先生寫的《母雞》一文結(jié)尾時,我就給學生布置了一個探究性的學習任務——作者當初討厭母雞,后來為什么不討厭母雞了呢?
作者在前半部分描寫了母雞的無病呻吟、欺軟怕硬和拼命炫耀,再現(xiàn)了母雞的淺薄、媚俗;然而后半部分話鋒一轉(zhuǎn),描寫了母雞自從有了雞寶寶后的負責、慈愛、勇敢和辛苦,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偉大的雞母親”形象。
引導學生由老舍先生所塑造的“母雞”的文學形象,想象到了自己的“母親”。請學生看看母親原來的照片,想一想:我們的母親在生我們之前,是不是都年輕、美麗、長發(fā)飄飄?而如今的母親是什么樣子呢?她們不但要撫育孩子,還要努力工作,沒有太多精力和時間用心打理自己。
接下來我出示了一組關于母愛的情境圖并開始講解:一位車禍中的母親,在醫(yī)院里醒來的第一件事就是堅持要給孩子哺乳;汶川地震來臨時,一位母親用自己的身軀護住孩子;一位環(huán)衛(wèi)女工,一手拿著笤帚,一手拿著土簸箕并牽著孩子;一位年輕的擺小攤賣菜的母親說:她最大的快樂就是在閑暇時,她的孩子可以懂事地抱抱她,親親她。當我講解最后一幅情境圖:一個打工母親的自白——孩子,請原諒媽媽,媽媽只有一雙手,搬起了磚頭抱不了你,抱起了你就搬不了磚頭。我們班懂事的張舒雅“哇”的一聲大哭起來,她邊哭邊說:“媽媽,對不起!你為了我們的家能夠過得更好,長期在外打工拼搏,不能陪我,而我卻不理解你!就連過年您回來過幾天,我還頂撞您!媽媽,女兒真是太不懂事了!”班級中父母親在外打工的孩子,聽了張舒雅的話,也頓感愧疚,抽噎聲響成了一片。
可見結(jié)合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不僅能讓學生積累更為豐富的情感體驗,同時也促進了學生對文本內(nèi)容的理解與認知,升華了學生的情感體驗。
總而言之,情境教學是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一個重要方法,它的重要性在于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輕松愉悅的教學環(huán)境,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師生的積極性以及課堂上共同學習、積極參與的熱情,以此盡量達到教與學的共贏。在今后的教學中,我會繼續(xù)運用情境教學法并不斷優(yōu)化,為學生們搭建“活動的舞臺”,營造師生互動、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讓學生真正地腦動、心動、情動,最大化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