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斷句習慣上稱為“句讀”。
傳統(tǒng)的古文是不加標點的,前人讀書要自己斷句,常在一句末尾用“。”斷開叫“句 ”,在語意未完而需要停頓的地方用“、”斷開叫“讀”。韓愈在《師說》中提到“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可見,古人在孩提時,學習的兩樣最重要的學問,一是書,一是句讀。因此,古人把“習六書,明句讀”作為“小學”。掌握了六書知識,就有了一個識字的工具;掌握了句讀規(guī)律,才能夠真正讀懂古文。
近幾年來,斷句成為高考試卷上的常客。關(guān)注文言文斷句已成為高考復習中不可缺少的一環(huán)。從復習備考的實際情況來看,要想提高斷句的準確性,除了大量文言知識的積累和一定量題目的訓練,掌握一些常見的規(guī)律也會大有裨益。
[找名詞(或代詞)定句讀。] [規(guī)律一]
一個完整的句子一般都有主、謂、賓,而主語和賓語則通常是由名詞或代詞充當。名詞或代詞經(jīng)常為文章陳述、描寫、說明或議論的對象,在它們的前后往往要進行斷句。因此,找出文中反復出現(xiàn)的名詞或代詞,就基本上可以斷句了。
(1)名詞
通讀所斷句文段,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國家名、官職名等。這些名詞常在句中作主語或賓語。然后考慮:什么人,辦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結(jié)果等。
(2)人稱代詞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等詞,代說話或?qū)懳恼碌娜?,即今之所謂第一人稱代詞。其中“我”字,不僅各時代的文言皆用,而且一直用到現(xiàn)在。其余的在現(xiàn)代漢語中都不用了。
爾、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閣下、陛下、足下等,代受話人,是第二人稱代詞,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的你、您。其中“閣下”“陛下”在外交用語中還用。
之、其、彼,代談話或為文所及的第三者,是第三人稱代詞,今作他或它,不僅代人,還可以代事代物。
或,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有的人,有時;
莫,相當于沒有誰,是無定指的代詞;
相,作互指代詞,相當于相互彼此,也可以偏指,代你我他。與“相”的偏指現(xiàn)象極相似的還有“見”字,多代我,即《辭源》所謂表示他人行為及于己。
(3)疑問代詞
問人的有誰、孰、何;問事的有奚、胡、曷、惡、安、焉等。何也,問事。
(4)指示代詞
此、是、斯、茲、夫等,另外之、其、彼,除作人稱代詞外,還常作指示代詞。
例1.張良是時從沛公/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曰/毋從俱死也/張良曰/臣為韓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不可不語
此題主要利用名詞(或代詞)幫助上面文段斷句。譯文:張良這時正跟隨著劉邦。項伯就連夜騎馬跑到劉邦的軍營,私下會見張良,把事情詳細地告訴了他,想叫張良和他一起離開,說:“不要和(劉邦)他們一起死了。”張良說:“我替韓王護送沛公(入關(guān)),現(xiàn)在沛公遇到危急的事,逃走是不守信義的,不能不告訴他?!?/p>
[規(guī)律二] [借固定句式定句讀。]
記住文言文的一些習慣句式,如:“何……之有”(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唯……是……”(唯余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時,抑亦人謀。),“不亦……乎”(不亦說乎?),“何……之為”(秦則無禮,何施之為?),“無乃……乎(無乃不可乎?),“可得……歟”(可得聞歟?),“得無……乎”(得無異乎?)等,可以幫助斷句。另外,記住文言文習慣上較為固定的詞組,不要把它們拆散,可以減少斷句失誤。如“有所”“無所”“有以”“無以”“以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無”“無乃”“何以”“于是”“然則”等。
例2.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此題主要是利用固定句式:“不亦……乎”幫助斷句。
[規(guī)律三] [借助文言虛詞定句讀。]
句首發(fā)語詞“夫、蓋、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竊、請、敬”等常用于一句話的開頭,前面一般要斷開。
句尾詞“也、矣、焉、耳”等常用于陳述句末尾,“與(歟)、邪(耶)”等常用于疑問句末尾,“哉、夫”等常用于感嘆句末尾,后面一般要斷開。
表疑問的“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與、何如、奈何”等詞與“如之何、若之何”等固定結(jié)構(gòu),一般可構(gòu)成疑問句,只要上下文意貫通,就可斷句。
復句中的關(guān)聯(lián)詞“雖、雖然、縱、縱使、向使、假使、茍、故、是故、則、然則、或、況、而況、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豈、豈非”等,前面一般要斷開。
其他的如“以、于、為、則、而、往往”用于句中,前后一般不斷句;“而”表轉(zhuǎn)折而且后面為一個比較長的完整的句子時,“而”前面要斷開。
例3.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
此題主要利用虛詞方便快捷地為文段斷句。譯文:天下的事情有困難和容易的區(qū)別嗎?只要肯做,那么困難的事情也變得容易了;如果不做,那么容易的事情也變得困難了。人們做學問有困難和容易的區(qū)別嗎?只要肯學,那么困難的學問也變得容易了;如果不學,那么容易的學問也變得困難了。
[規(guī)律四] [借助修辭定句讀。]
排比、對偶、頂真、反復等是文言文中常見的修辭方法。依據(jù)修辭也可為斷句提供方便。例如《庖丁解?!分小笆种|,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上食埃土,下飲黃泉”“奉之彌繁,侵之愈急”等。再例如:“秦王坐章臺見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p>
例4.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此題主要利用間隔反復的手法斷句。譯文:從前(有人)為了(道義)(寧愿)死也不愿接受(別人的施舍),如今卻為了住宅的華麗接受了它;從前(有人)為了(道義)(寧愿)死也不愿接受(別人的施舍),現(xiàn)在(有人)卻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它;從前(有人)為了(道義)(寧愿)死也不愿接受(別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卻為了讓所認識窮困貧乏的人感激他們的恩德而接受了它。這種(行為)難道不可以停止嗎?這就叫作喪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
[規(guī)律五] [對話、引文定句讀。]
文言文中對話、引文常常用“曰”“云”“道”等為標志,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出現(xiàn)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語省略。遇到對話,根據(jù)上下文判斷對話雙方,以確定使用的標點。
例5. 上問曰/如我/能將幾何/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為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禽也
此題可利用對話,引文中的標志性詞語“曰”幫助斷句。譯文:皇上問韓信:“像我的才能能統(tǒng)率多少兵馬?”韓信說:“陛下不過能統(tǒng)率十萬?!被噬险f:“對你來說又怎樣呢?”回答說:“我是越多越好。”皇上笑著說:“你越多越好,為什么還被我轄制著?”韓信說:“陛下不能帶兵,卻善于駕馭將領,這就是我被陛下轄制的原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