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高峰
摘要:隨著體育強國的建設,我國越來越關注體育教學工作。本文主要就如何有效預防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中安全事故的發(fā)生展開討論,并提出了一些可行性意見和措施,希望可以防止小學體育課堂教學的安全事故的發(fā)生,提高學生對體育訓練的興趣,使小學體育教學工作朝著更加安全化和專業(yè)化的方向發(fā)展,塑造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人才。
關鍵詞:小學體育 課堂教學 安全事故 預防
學生的身體素質一直是全社會關注的焦點,因為學生的身體素質直接影響著未來學生投身社會實踐的質量和水平。小學體育課堂作為鍛煉學生身體素質,促進學生素質能力發(fā)展的有效載體,教師會開展多種形式的體育教學活動,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但是體育訓練中也存在不安全因素,為此,教師有必要加強對小學體育課堂教學工作的分析,為學生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一、加強學生安全教育,增強學生的安全意識
體育是小學階段的必修內容,在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中教師往往會帶領學生進行一系列的體育實踐活動,如跳繩、跳遠以及跑步等等。但是小學生自我保護意識不強,如果在體育訓練中不能掌握科學的訓練方式,往往存在安全隱患。為此,小學體育教師要加強學生安全教育,增強學生的安全意識,讓學生能夠清楚地了解在體育訓練中應做的準備工作。首先,教師可以加強對現(xiàn)代化教學設備的應用,在體育課堂上用視頻、畫面等形式展示體育訓練中的潛在安全因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通過更加生動的畫面了解安全問題,提前做好安全防范工作。其次,教師可以給學生印發(fā)體育安全防護小冊子。保障體育安全是開展體育課程訓練的基礎,為此,教師可以結合體育訓練內容給學生精心設計體育安全防護小冊子,在小冊中配以直觀的畫面和文字,讓學生利用課下時間反復閱讀安全知識小冊,逐漸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提高學生的安全防范意識。[1]
二、做好課前準備工作
體育訓練需要學生做好基本的準備工作,比如學生要提前進行熱身訓練等等,因此,教師在進行小學體育教學時候不可盲目地對學生進行高強度的訓練,做好課前準備工作,保障訓練的科學性,也進一步提高訓練的安全性。首先,教師要積極地與學生家長進行溝通。不同的學生身體素質不同,接受的體育訓練強度也存在較大的差異性,為此,教師要和學生家長進行溝通,了解每一位學生的身體素質情況,同時給學生制訂體育訓練計劃,為后續(xù)的體育訓練提供依據(jù)。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教師可以給學生建立體育訓練成長檔案,隨時記錄不同學生的身體素質和訓練情況,讓學生看到自己的成長,也增強學生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其次,教師要做好場地檢查工作。場地也是影響學生體育訓練安全性的重要方面,在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中如果場地選擇不科學,在鍛煉中也會增加受傷的幾率,為此,教師要做好場地檢查工作,排查場地中存在的安全隱患,盡可能選擇平整、有安全保障的場地組織學生進行體育訓練。同時,教師還要做好體育器材的檢查,建立體育器材檢查制度,由專門的人員定期對體育器材進行檢查,看其是否存在磨損等現(xiàn)象,必要時及時進行維護和更新,保障器材設備的安全性,減少安全隱患。最后,學生也要做好課前訓練準備。比如學生在上課之前應該拿出五到十分鐘的時間進行熱身訓練,充分調動和活躍每一個身體細胞,為體育課堂高強度訓練奠定基礎。[2]
三、加強對學生的實時指導和監(jiān)控
在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中往往會出現(xiàn)很多突發(fā)狀況,比如學生扭傷等等,針對這些突發(fā)性安全事故,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實時指導,并且重點觀察學生的訓練情況。首先,教師在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中要時刻關注每一個學生,給學生示范正確的訓練方式,讓學生掌握訓練要領,然后給學生進行科學指導,避免學生在訓練中出現(xiàn)錯誤,消除安全隱患。其次,教師要對每一個學生進行實時指導,一旦學生存在安全風險,應該在第一時間進行糾正。最后,教師還要加強對學生的心理疏導。在體育訓練中受傷后學生可能會產生消極情緒,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心理疏導,幫助學生建立對體育訓練的信心,正確認識體育訓練,提高訓練的有效性。加強對學生的指導和管理已經(jīng)成為體育教師經(jīng)常性的工作,需要引起體育教師的高度關注,只有將學生指導和管理落實到實處,才可以改善當前體育教學現(xiàn)狀,提升體育教學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小學階段是進行體育教學和體育訓練的關鍵時期,教師要采取科學的教學方式,加強對學生的指導和關注,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提高學生的安全防范意識,同時做好場地和器材的檢查工作,保障小學體育課堂教學的安全性。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學生會提高對體育訓練的興趣,小學體育教學工作也會朝著更加安全化和專業(yè)化的方向發(fā)展。
參考文獻:
[1]呂軍霞.探究如何有效預防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中的安全事故[J].智力,2021(34):13-15.
[2]李聰.探究如何有效預防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中的安全事故[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1(04):198-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