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漢語古詩英譯史研究綱要

2023-04-29 00:44:03文軍姬洋
關(guān)鍵詞:范疇對象

文軍 姬洋

[摘要]因“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持續(xù)深入,書寫漢語古詩英譯史顯得頗為必要:鑒古以知今,以預(yù)測未來,對漢語古詩英譯史的梳理,有助于從歷史中汲取經(jīng)驗、總結(jié)數(shù)百年英譯的成功要素,有助于探究如何在漢語古詩英譯領(lǐng)域推動中國文化更好地走出去。文章對漢語古詩英譯史的研究對象、研究范疇進行了梳理,并闡述了其研究思路。歷時看,漢語古詩英譯史可分為四個階段:發(fā)軔期(19世紀以前)、發(fā)展期(19世紀)、興盛期(20世紀上半葉)和繁榮期(20世紀下半葉迄今),這四個時期分別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發(fā)軔期的零星譯介、發(fā)展期的選材多樣化與翻譯多彩化、興盛期英譯文本完整度和全面度在質(zhì)和量上的飛躍、繁榮期譯本“求全”和國內(nèi)外譯者隊伍的壯大。此外,對漢語古詩英譯的主體與環(huán)境、文本擇選和譯介策略等研究要點也進行了闡釋。

[關(guān)鍵詞]漢語古詩;英譯史;對象;范疇

[中圖分類號]H315.9[文獻標(biāo)識碼]A[文章DOI]10.15883/j.13-1277/c.20230201706

引用格式:文軍,姬洋.漢語古詩英譯史研究綱要[J].燕山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23(2):17-22.

因改革開放取得的成就,中國在國際舞臺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隨著角色的轉(zhuǎn)換,中國的文化戰(zhàn)略由以前的“請進來”為主變成了“請進來”與“走出去”并舉,“中國文化走出去”已成為國家戰(zhàn)略。

漢語古詩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幾百年來我國典籍外譯中的主要體裁之一。自1589年英國學(xué)者喬治·普縢漢(George Puttenham, 1520—1601)翻譯兩首漢語古詩后,漢語古詩的英譯漸成氣候:《詩經(jīng)》《楚辭》、唐詩、宋詞、元曲等,國內(nèi)外翻譯家都有所涉獵,中國的名家名詩大量地推向了國外。也正因為漢語古詩英譯取得了驕人的成就,書寫漢語古詩英譯史就顯得頗為必要: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國家戰(zhàn)略成功與否,關(guān)鍵問題是如何讓世界更好地接受中國文化。而要了解這一過程,對其發(fā)展史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鑒古以知今,以預(yù)測未來,對漢語古詩英譯史的梳理,有助于從歷史中汲取經(jīng)驗、總結(jié)數(shù)百年英譯的成功要素,有助于探究如何在漢語古詩英譯領(lǐng)域推動中國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一、漢語古詩英譯史的研究現(xiàn)狀

從已有研究看,國內(nèi)外已有不少學(xué)者對漢語古詩的英譯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國外的研究特點可以歸納為:譯著出版豐富多彩,研究成果數(shù)量不多,但有不少精品。譯著出版方面,上起《詩經(jīng)》《楚辭》,再到漢樂府、唐詩、宋詞、元曲、明清詩詞,都有譯著出版,數(shù)量蔚為大觀,其中有代表性的著作如:白芝(Cyril Birch)1963年編的《中國文選》(Anthology of Chinese Literature, From Early Times to the Fourteenth Century),柳無忌(Liu Wu-chi)羅郁正(Irving Yu-cheng Lo)1975年編的《葵曄集》(Sunflowers Splendor: Three Thousand Years of Chinese Poetry),華茲生(Burton Watson)1981年編譯的《哥倫比亞中國詩選》(The Columbia Book of Chinese Poetry: From Early Time to the Thirteenth Century),宇文所安(Stephen Owen)1996年編譯的《中國文選》(An Anthology of Chinese Literature: Earliest Times to 1911),艾略特·溫伯格(Eliot Weinberger)2003年編譯的《新方向中國古詩文選》(The New Directions Anthology of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以及西頓(J. P. Seaton)2006年編譯的《香巴拉中國詩選》(The Shanbhala Anthology of Chinese Poetry)等;研究方面,對李白、杜甫、李清照等著名詩人都有相應(yīng)的研究專著,如洪業(yè)(William Hung)1952年撰寫的《杜甫傳》(Tu Fu Chinas Greatest Poet)等。

國內(nèi)的研究內(nèi)容,除譯著外,總體上集中在以下四個方面。一是翻譯史的研究,代表性著作有馬祖毅的《漢籍外譯史》(1997)、趙長江的《19世紀中國文化典籍英譯研究》(2014)、楊靜的《美國二十世紀的中國儒學(xué)典籍英譯史論》(2014)等,既有通史研究,也有斷代史和專題史的探討。二是與漢語古詩英譯史相關(guān)的著作,如江嵐的《唐詩西傳史論——以唐詩在英美的傳播為中心》(2013)等。三是針對具體詩人、具體作品以及具體譯家的研究:詩人詩作研究有汪榕培的《陶淵明詩歌英譯比較研究》(2000),胡安江的《寒山詩:文本旅行與經(jīng)典建構(gòu)》(2011),賈卉的《杜甫詩歌在英語國家的譯介與傳播》(2015),文軍的《杜甫詩歌英譯研究》(2019);具體作品研究有吳結(jié)評的《英語世界里的<詩經(jīng)>研究》(2008)等;譯家研究有朱徽的《中國詩歌在英語世界——英美譯家漢語古詩翻譯研究》(2009),吳伏生的《漢語古詩英譯研究:理雅各、翟理斯、韋利、龐德》(2012),等。四是涉及漢語古詩英譯的理論研究,如顧正陽的《古詩詞曲英譯理論探索》(2004)、汪榕培、王宏的《中國典籍英譯》(2009)、張保紅的《漢語古詩英譯中西翻譯流派比較研究》(2018)、文軍的《漢語古詩英譯策略體系案例研究》(2020)等。

二、漢語古詩英譯史的研究對象

近年來,漢語古詩英譯是譯界研究的熱點之一,不少學(xué)者從不同的理論視角對不同詩人的譯作,對不同的譯者進行了較為全面的研究??v觀這些研究,更多的是點對點的探討(如某位詩人某首詩歌的英譯研究,某位翻譯家譯作的研究等),缺乏對漢語古詩英譯史全面系統(tǒng)的梳理。將漢語古詩的英譯置于某一特定的環(huán)境下,探究其發(fā)生發(fā)展的原因,并勾勒出數(shù)百年的英譯史,是當(dāng)前學(xué)界必須完成的一項任務(wù)。

對漢語古詩英譯史的研究,其研究對象是漢語古詩的英譯作品,這一點似乎是不言而喻的。但對語料的確定,似乎還有幾點值得考慮:從出版現(xiàn)狀看,漢語古詩英譯的集子大致可以分為專集、與其他詩人的合集和選集。專集指只收錄某一位詩人的譯本,如許淵沖譯《杜甫詩選》;而與其他詩人的合集則指數(shù)位詩人的作品合在一起,如Arthur Cooper的《李白與杜甫》;選集則指時間跨度很大,收錄很多詩人英譯作品的書籍,如Owen的《中國文學(xué)選》[1]。迄今我們已經(jīng)通過各種方式收集到了800余種漢語古詩英譯的譯本,內(nèi)容涵蓋了古今中外譯者的漢語古詩英譯作品,足以支撐本研究。這些語料如:《唐詩三百首》(5種譯本)、《宋詞三百首》(3種譯本)以及國外出版的中國文學(xué)集,詩人的專門詩集(如Owen, The Poetry of Du Fu, 2016)、某一詩人與他人的合集(如:Cooper, Li Po and Tu Fu Poems, 1973) 等。本研究旨在梳理漢語古詩英譯的歷史,探討譯者與社會文化等外部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探究譯本的擇選和翻譯策略。

三、漢語古詩英譯史的研究范疇及思路

漢語古詩英譯的研究,需圍繞其發(fā)展史,史論結(jié)合,既描寫其發(fā)展歷史,又解釋其發(fā)展與環(huán)境和譯者的關(guān)系、闡釋譯者及文本擇選、探究漢語古詩英譯中典型的翻譯策略。換言之,漢語古詩英譯史的研究需圍繞何時、何地、何內(nèi)容、何人、為何以及如何(when, where, what, who, why, how)等問題,從階段論、主體與環(huán)境論、譯者行為論等方面對之進行梳理和闡釋。

1.漢語古詩英譯階段論

漢語古詩的英譯從普縢漢開始,經(jīng)歷了一個從無到有、從零星譯介到批量推介的過程。為便于研究,根據(jù)其譯介特點,我們將漢語古詩英譯劃分為四個階段:

(1)發(fā)軔期(19世紀以前)

漫長的零星譯介期。據(jù)考證,最早譯介漢語古詩的是英國學(xué)者喬治·普縢漢,他在1589 年出版《英文詩藝》一書,探討英詩格律時順便提及漢語古詩形式問題。作者逐字逐句翻譯了兩首漢語古詩,排列成菱形。1735 年,法國耶穌會士杜赫德編成《中華帝國全志》出版,次年被譯成英文四卷,第三卷第一章簡要介紹了中國人對詩歌的欣賞口味。1761年,英國人托馬斯·珀西( Thomas Percy) 翻譯的《好逑傳》四卷出版。珀西在譯文第四卷后面增添了三個附錄,第三個即為“漢詩片段”,錄入漢語古詩 20 首,其中包括《詩經(jīng)》的三個片段。之后,英國東方學(xué)家威廉·瓊斯爵士在介紹中國語言文字和 《五經(jīng)》的時候,對《詩經(jīng)》做了介紹。漢語古詩英譯在19 世紀之前成果屈指可數(shù),它只是少數(shù)人的閑情余興之作,且這些譯作大都從拉丁語或法語轉(zhuǎn)譯。[2]

這一歷史時期的漢語古詩英譯呈現(xiàn)出如下特征:

(1)多為轉(zhuǎn)譯,如法語、拉丁語、葡萄牙語轉(zhuǎn)譯為英語;

(2)資料較少,譯介零散,譯介內(nèi)容多為《詩經(jīng)》片段;

(3)漢語古詩只是作為副產(chǎn)品被譯介為英文;

(4)編譯者的編譯行為帶有偶發(fā)性、自發(fā)性特點;

(5)年代久遠,聚訟紛紜,存在譯者爭議和研究者觀點爭論。

因篇幅關(guān)系,此處只對“多為轉(zhuǎn)譯”這一特點進行簡要論述:

該時期的漢語古詩英譯多為轉(zhuǎn)譯,如將漢語古詩的拉丁文譯本轉(zhuǎn)譯為英文?!爸钡绞耸兰o末,拉丁文和法文仍是歐洲普遍使用的書寫和可以理解的語言?!盵3]王芳、卓振英認為,“已知的最早漢詩西文譯本見于法國耶穌會士金尼閣在1626年(明代天啟六年)出版的拉丁文版《五經(jīng)》,其中有《詩經(jīng)》;在十八世紀,英國漢學(xué)家從德語、法語間接翻譯了一些漢詩”[4] 。錢鐘書援引英國漢學(xué)家珀西(Percy)觀點并指出:“除了一大例外,十八世紀所有的中國詩及小說英譯,都是‘翻譯的翻譯”[5],現(xiàn)在翻譯界多稱這種現(xiàn)象為轉(zhuǎn)譯(indirect translation)。而漢語古詩直接被譯為英語則是從19世紀初翻譯乾隆詩的Stephen Weston開始。[6]19世紀之前的漢語古詩英譯并不活躍,因為當(dāng)時英語世界能夠?qū)h語了解一二的人為數(shù)不多,1793年英國政府派遣馬戛爾尼使團訪華,“但在英國國內(nèi)竟找不到一名稱職的漢語通事(即翻譯)為使團服務(wù)”[7]。該時期英語世界中的人要了解中國文化,相當(dāng)程度上需要依靠英語之外的其他歐洲語種譯本,這是轉(zhuǎn)譯現(xiàn)象大量存在的客觀原因。

從該時期漢語古詩英譯本數(shù)據(jù)看,珀西因其不懂漢語,且其轉(zhuǎn)譯底本部分為葡萄牙語,所以珀西譯本對之前威爾金森的譯本除了編譯還有轉(zhuǎn)譯。瓊斯依靠自學(xué)對漢語有所掌握,但學(xué)界一般認為,瓊斯可能參考了在此之前的《詩經(jīng)》拉丁語譯本。

(2)發(fā)展期(19世紀)

在發(fā)展期,漢語古詩英譯進入了選材多樣化、翻譯多彩化的階段。

與前一時期不同,本時期的諸多譯者采用了主動的態(tài)度傳譯漢語古詩,而且在選材上比較注重經(jīng)典詩篇,翻譯技法上也進行了多方面的探討。德庇時(John Francis Davis,1795—1890) 、理雅各(James Legge,1814—1897) 和翟理斯(Herbert H. Giles,1845—1935) 三位漢學(xué)家就是其中的卓越代表。德庇時的漢語古詩英譯及相關(guān)陳述收入《漢文詩解》(1870版);理雅各在漢語古詩英譯方面以《詩經(jīng)》翻譯聞名,前后出版過三個各異的版本:(1)香港 1871 年的《中國經(jīng)典》之四的散文體版本;(2)倫敦 1876 年韻體本以及牛津1879 年的《東方圣書》之三的節(jié)選本;(3)翟理斯對待中國文學(xué)的態(tài)度和漢語古詩英譯翻譯話語均和理氏有顯著差異,這在《漢文選珍》(1884)和《古今詩選》(1898)中表現(xiàn)明顯。這一時期的譯介,為漢語古詩英譯的大幅度發(fā)展奠定了基礎(chǔ)。

19世紀的漢語古詩英譯史,從譯者國籍看,英國譯者的譯介占據(jù)絕對優(yōu)勢。從譯者身份看,譯者主要為來華傳教士和外交官。從譯介特點看,傳教士譯者出于傳教目的,在英譯儒教《詩經(jīng)》時會注意對比其中的“帝”“天”等概念與基督教相比附。從譯介內(nèi)容看,19世紀率先出版的英譯漢語古詩是時間不遠的18世紀乾隆詩。

下面對譯者和譯者身份做一簡要論述。英國譯者的譯介占據(jù)絕對優(yōu)勢,“十九世紀以來,隨著英國海外殖民地的擴張,英國派往世界各地的傳教士與外交官人數(shù)激增,其中派往中國的許多傳教士與外交官便成為這一時期的主要漢學(xué)家”[8]。 另外,“據(jù)美國哥倫比亞(大學(xué))圖書館的《漢學(xué)文獻目錄索引》統(tǒng)計, 從16世紀至1924年, 西方漢學(xué)家共有7 737位, 其中113位漢學(xué)家發(fā)表論文(著作)達20篇(部)以上,其中英國有37人位居第一,法國29人,德國14人,美國9人”,分列二、三、四位。這表明了英國在前期漢學(xué)研究中的相對中心地位。[9][10]10

“19世紀的英國漢學(xué)家主要以新教傳教士、外交官為主?!盵11]204美國傳教士有來自基督教長老會的傳教士?!皞鹘陶咭朴谟袭?dāng)?shù)厝罕姷乃枷牒鸵?,并且采取一些辦法以滿足他們的要求?!盵12] 這些來自英美國家的來華傳教士和外交官,他們的身份特點與職業(yè)需要決定了他們對漢語古詩英譯的動機帶有一定程度上的現(xiàn)實需要。

(3)興盛期(20世紀上半葉)

與19 世紀相比,20 世紀的海外英譯文本的完整度、全面度在質(zhì)和量上都發(fā)生了飛躍,體現(xiàn)出“求全”的意識和傾向。這里的“求全”有兩層含義:一種為“量全”,主要指文本的全譯本和時間跨度完整、涉及作者群體規(guī)模龐大的選集本。另一種“求全”為“質(zhì)全”,注重文本意義的細枝末節(jié),力求巨細無遺。[13]就20世紀上半葉而言,其繁榮除上述特點外,還表現(xiàn)在譯者群體的多樣化方面:在此期間,出現(xiàn)了像韋利(A. Waley)、龐德(E. Pound)、洛威爾(A. Lowell)、克萊默-賓(L. Crammer-Byng)、賓納(W. Bynner)、弗萊契(W.J.B. Fletcher)等翻譯大家,同時形成了學(xué)者型譯者、作家型譯者、離散型譯者、國內(nèi)譯者等不同群體,推動了漢語古詩英譯的發(fā)展。

該時期留學(xué)海外的中國人發(fā)揮了重要影響,這些人當(dāng)中有的直接進行翻譯活動,如:蔡廷干、初大告;有的為外國人做翻譯提供幫助,如:胡適、馮友蘭。母語既非英語又非漢語的漢學(xué)家開始從事譯介活動,如:日本的小畑薰良譯介李白,瑞典的高本漢譯介《詩經(jīng)》。由于種種原因,外國譯者在譯介漢語古詩的過程中或有意或無意地出現(xiàn)一些誤讀、誤解、誤譯。

(4)繁榮期(20世紀下半葉迄今)

二戰(zhàn)后,世界范圍內(nèi)的經(jīng)濟復(fù)蘇,直接刺激了文化的繁榮。漢語古詩英譯領(lǐng)域,在選材方面“求全”的特點更加明顯,如選集方面的Anthology of Chinese Literature(Stephen Owen), 卷式浩繁,選收了從《詩經(jīng)》到清末的中國文學(xué)典籍;再如《杜甫詩》《李清照詩》等全譯了這些詩人的所有詩作。而在譯者方面,國外的學(xué)者型譯者、作家型譯者隊伍越來越壯大,涌現(xiàn)出一大批通漢語、曉文化、譯藝精的翻譯家,王紅公、華茲生、白之、宇文所安就是他們中間的杰出代表。這一時期譯者隊伍的最大變化,是出現(xiàn)了一批國內(nèi)譯者,他們以推廣中華文化為己任,數(shù)十年筆耕不輟,成就豐碩,如楊憲益、許淵沖、翁顯良、孫大雨等。

本時期的主要特點包括:

(1)國家贊助人的起—伏—起;(2)北美漢學(xué)成熟與研究型譯介興盛;(3)20世紀80年代后中國內(nèi)地空前的翻譯規(guī)模;(4)大量重印本和重譯本問世;(5)詩詞類電視節(jié)目的勃興與帶動;(6)互聯(lián)網(wǎng)譯本和詩詞口譯的出現(xiàn),等。

該時期內(nèi),國內(nèi)外對漢語古詩均有系統(tǒng)譯介的項目持續(xù)推動,相繼出現(xiàn)了美國特懷恩出版社推出的中國古代詩人傳記專集,中國新聞出版總署“大中華文庫”項目,德國德古意特出版社推出的中國古代詩人全集英譯(漢英對照)等典型項目。此外,美國還有一些公益出版社,如Copper Canyon Press;非公益出版社,如New Directions Publishing,也在積極推動中國古詩英譯的出版與傳播。

以上四個階段,主要是回答when, where, what的問題:即何人何地英譯了什么作品。通過對四階段的描寫,可以勾勒出漢語古詩英譯的發(fā)展歷程,描繪其發(fā)生發(fā)展及走向輝煌的壯麗畫卷。

2.漢語古詩英譯主體論與環(huán)境論

過去四百余年,有一大批譯者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下從事漢語古詩的英譯,使之從無到有,從零星散亂的譯介到有計劃、全面系統(tǒng)的推介,其發(fā)展蔚為大觀。這些譯者身份不同,如傳教士譯者、外交官譯者、漢學(xué)家、外籍華人譯者、本土譯者等,其貢獻也有大有小,那么是什么因素使他們與漢語古詩英譯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影響他們的個人因素和社會因素有哪些?換言之,本部分要闡釋的是在漫漫漢語古詩的歷程中誰翻譯(who)和為何翻譯(why)的問題。

在主體論中,研究者將圍繞不同的譯者群,從譯者網(wǎng)絡(luò)的角度展開研究,既討論這些譯者的共性,同時選取有代表性的著名譯者為個案,具體討論其特點。在漢語古詩英譯史上,出現(xiàn)過傳教士譯者群、漢學(xué)家譯者群、作家譯者群、離散譯者群、國內(nèi)譯者群等譯作豐富的譯者群體,他們的興起與發(fā)展有何規(guī)律?與社會文化有何聯(lián)系?這些問題值得進一步研究。

而在環(huán)境論中,本研究不僅會考察大的社會文化背景與詩學(xué)對漢語古詩英譯的推動與制約,同時還會探究出版商、各類機構(gòu)在此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研討它們與譯者的交互作用?!吧鐣幕Z境”可以視為對漢語古詩英譯產(chǎn)生影響的重要因素?!吧鐣幕Z境”從更為寬廣的范圍內(nèi)對漢語古詩英譯產(chǎn)生制約或推動,譯或不譯?譯什么?這些問題都與時代變遷、社會文化的規(guī)范、出版現(xiàn)狀、讀者需求等密切相關(guān)。

3.漢語古詩英譯譯者行為論

在縷清漢語古詩英譯發(fā)展脈絡(luò)、闡釋哪些譯者為何翻譯的基礎(chǔ)上,本研究第三方面的內(nèi)容,就是研究譯者在漢語古詩英譯的行為,亦即解讀如何翻譯(how)的問題?!霸趺醋g”,更多地與譯者的翻譯思想、翻譯目的和讀者對象相關(guān):漢語古詩英譯無不與譯者的這些考量相輔相成。此處的行為,重點關(guān)注以下兩方面內(nèi)容:一是譯者的文本擇選,二是譯者的翻譯策略。

譯者的文本選擇主要指對漢語古詩原文的擇選。在漢語古詩英譯中,文本擇選是任何譯者首先需要面對的問題:許多詩人的詩作數(shù)量巨大,全部翻譯幾乎沒有可能。比如李白有近千首、杜甫有1 400余首、白居易有3 000首,而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李白只有300首英譯詩歌[14]、白居易1 000首[15]。換言之,相對于他們的全部詩歌,這些詩集都是選集(或選詩),這些選集的形成,就是譯者進行文本擇選的結(jié)果。那么,這類文本擇選受到了哪些因素的影響?譯者的文本擇選采用了什么策略和方法?弄清這些問題,有助于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古詩英譯的過程。中國文學(xué)典籍?dāng)?shù)量巨大,古代詩歌在其中占了很大比例,因此選擇詩歌英譯的文本擇選進行研究,具有很高的價值。[16]文本擇選對于詩集的呈現(xiàn)方式具有決定作用,它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影響文本擇選的至少有四個要素:社會文化背景、譯本規(guī)模、翻譯目的與讀者對象以及譯者的審美傾向;同時文本的擇選也至少有五種方法:體裁擇選法、題材擇選法、編年體擇選法、遵從已有選本法和依據(jù)詩歌影響及經(jīng)典性擇選法。[1]

漢語古詩同其他文學(xué)體裁相比較,具有顯著的特點,如形式整齊、句末押韻、用詞精煉、意象豐富、謀篇奇巧、用典得當(dāng)?shù)?。[17]也就是說,它在語言上屬于古漢語(不是現(xiàn)代語言)、體裁上屬于詩歌(其中格律詩占了很大份額),而在表達內(nèi)容上有不少屬于當(dāng)代人不熟悉乃至不知道的古舊事物,等。因而其翻譯策略與詩歌翻譯相差甚大。因此,漢語古詩作為獨特的文體,對之的英譯策略進行系統(tǒng)的研究確有必要。我們根據(jù)漢語古詩英譯語言—形式—內(nèi)容的特點,提出了其翻譯策略體系,具體包括譯詩語言的易化、譯詩形式的多樣化、譯詩詞語的轉(zhuǎn)換和副文本擴展四種策略,各策略下還包括若干種翻譯方法。[18-19]

四、結(jié)語

漢語古詩英譯已經(jīng)有幾百年的歷史,其間譯家輩出、佳譯不斷,不僅域外漢學(xué)家涉身其中,國內(nèi)也有很多學(xué)者加入到了這一研究洪流之中。隨著中國國力的強盛,中國漢語古詩英譯或外譯作為中國文化重要的文化載體,勢必會引起越來越多的域外受眾關(guān)注。由此一來,中國漢語古詩英譯的繁榮期勢必將持續(xù)很長一段時間。而且,隨著中國文化的偉大復(fù)興,懂得中國文化的外國友人勢必會越來越多,那么未來可以期待的是,以中國漢語古詩等為代表的中國文化將會在域外煥發(fā)出越來越強大的生機,也會有更多外國學(xué)者加入到翻譯和研究中國漢語古詩的行列中來。在此意義上,研究漢語古詩英譯史對于中國文化走出去大有助力。

本文僅從階段論、主體與環(huán)境論、譯者行為論幾個方面討論了漢語古詩英譯史的書寫,可以將之視為寫作的大綱,其具體內(nèi)容無疑需要更多的時間、更大的篇幅和更大的努力。愿與同仁共勉。

[參考文獻]

[1]文軍.杜甫詩歌英譯文本擇選研究[J]. 外語教學(xué),2014(4):95-98.

[2]耿強.副文本視角下16至19世紀古典漢詩英譯翻譯話語研究,外國語,2018(5).

[3]傅海波.歐洲漢學(xué)史簡評[C]//張西平,李穎.啟蒙的先聲:中國文化與啟蒙運動.胡志宏,譯. 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20:197-209.

[4]王芳,卓振英.有關(guān)詩詞外譯的若干探討:卓振英教授訪談錄[J].中國外語研究,2019,6(1):128-131+142.

[5]錢鍾書.《17、18世紀英文文獻中的中國》(China in the English Literature of the Seventeenth and Eighteenth Centuries)[C]//錢鍾書.錢鍾書英文文集.北京: 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2005: 82-280.

[6]趙長江. 19世紀中國文化典籍英譯研究[D].天津:南開大學(xué),2014:125-126.

[7]岳峰.架設(shè)東西方的橋梁:英國漢學(xué)家理雅各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319.

[8]葛桂錄主編. 中國古典文學(xué)的英國之旅:英國三大漢學(xué)家年譜:翟理斯、韋利、霍克斯[M].鄭州: 大象出版社, 2017:19.

[9]闞維民.劍橋漢學(xué)的形成與發(fā)展[J].國際漢學(xué),2004(1):196.

[10]李松,韓彩瓊,田璐.海外英文漢學(xué)期刊的創(chuàng)辦歷史與現(xiàn)狀[J].南京理工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21,34(1):1-12.

[11]冀愛蓮.大眾化的美學(xué)訴求:阿瑟·韋利漢學(xué)著述的經(jīng)典化路徑[J].外國語言文學(xué),2021,38(2):202-214+224.

[12]任繼愈主編.中國佛教史:第一卷[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1985: 5.

[13]劉曉暉,朱源.20 世紀漢語文學(xué)典籍海外英譯的百年流變[J].燕山大學(xué)學(xué)報,2018(1):29-30.

[14]CHANG An-li Williams. More Li Bo Poems—Supplementary to Biography Li Bo, Poet Immoral [M]. Trafford :Trafford Publishing,2004:1.

[15]LEVY, Howards. Transactions From Po Chü-is Collected Works (VolumeI,Ⅱ,Ⅲ,Ⅳ) [M] . New York: Paragon Book Reprint Corp. 1971:1.

[16]文軍.論《中國文學(xué)典籍英譯詞典》的編纂[J]. 外語教學(xué),2012(6):88-89.

[17]劉福元,楊新我.古代詩詞常識[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20-155.

[18]文軍,陳梅. 漢語古詩英譯策略體系研究[J]. 中國翻譯,2016(6):92-98.

[19]文軍.漢語古詩英譯策略體系再論[J]. 外語教育研究,2019(1):61-65.

[責(zé)任編輯 董明偉]

Research Outlining the History o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WEN jun,JI Ya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Beiha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The further implementation of the “go-global” strategy for Chinese culture has necessitated a historiography for English transl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Since history, like a mirror, can help fathom the present and predict the future, such historiography can contribute to the crystallization of successful experiences of and insights into the transl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through the centuries, thus further propelling the “go-global” of ancient Chinese poems.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objects and scale of and approach to researching the history o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Specifically, it diachronically periodizes the history into four stages and identifies their respective features, namely the Nascent Stage (before 1801) with sporadic translations, the Development Stage (1801—1900) featuring diversity in both the poems selected for translation and their renderings, the Prosperity Stage (1900—1950) which witnessed growing completeness in translations and wider coverage of Chinese poems to be translated, and Continued Boom Stage (since 1951) characterized by a relentless pursuit of complete translation for Chinese poetic collections or anthologies as well as the burgeoning number of translators in China and beyond. In addition, it also elaborates on the subjects and environments for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the selection of poems to be translated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other issues of academic importance.

Key words:ancient Chinese poetry; history of English translations; objects; scope

猜你喜歡
范疇對象
神秘來電
睿士(2023年2期)2023-03-02 02:01:09
批評話語分析的論辯范疇研究
涉稅刑事訴訟中的舉證責(zé)任——以納稅人舉證責(zé)任為考察對象
正合范疇中的復(fù)形、余撓對及粘合
余模范疇中的余傾斜預(yù)包絡(luò)和余傾斜撓類
Clean-正合和Clean-導(dǎo)出范疇
攻略對象的心思好難猜
意林(2018年3期)2018-03-02 15:17:24
基于熵的快速掃描法的FNEA初始對象的生成方法
區(qū)間對象族的可鎮(zhèn)定性分析
三角范疇中的(n,m)-強ξ-Gorenstein投射對象
东乌珠穆沁旗| 汶川县| 赣州市| 星子县| 台中市| 新郑市| 屏边| 邵武市| 天水市| 沙坪坝区| 颍上县| 台南市| 仙游县| 揭东县| 福泉市| 当雄县| 灵石县| 洛宁县| 东安县| 鲁山县| 兴和县| 渭源县| 巴东县| 淮北市| 大石桥市| 寻甸| 台江县| 庆云县| 鹿泉市| 嘉鱼县| 阜城县| 湛江市| 兴城市| 叙永县| 永修县| 萨嘎县| 林芝县| 皮山县| 嘉义县| 星座| 陇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