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立軍
(山東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淄博 255000)
漢初丞相多由建國功勛出任,位高權重,加之漢朝新立、政局未穩(wěn),丞相對時勢的影響不可不察。其中,審食其曾兩次拜相,被視為呂后心腹,權傾一時。后來功臣集團發(fā)動政變,屠諸呂而立文帝,呂后及其黨羽遂成為文帝一脈獲取正統(tǒng)地位的阻礙。基于維護當朝正統(tǒng)的立場,《史記》《漢書》等均刻意淡化呂黨的史跡,或彰其惡以凸顯文帝即位之合理性。為此,審食其的生平履歷被寥寥數(shù)語帶過,涉嫌與呂后有私的文字卻保留下來,屢為后世所譏。例如,唐代劉知幾就將審食其與嫪毐并言。[1](P282)大概受史書記載的影響,今人對審食其的歷史地位和政治影響多不措意,或有提及,也是一筆帶過,未有深究。李開元曾指出,審食其乃親呂氏的功臣集團的首領,在呂后的宮廷政治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惜乎未有詳論。[2](P202)芮文浩借司馬貞《索隱·述贊》中的一處異文考辨了呂后與審食其的關系。[3]鐘良燦梳理了審食其的人生軌跡,從中探究漢初君臣的斗爭。[4]諸說皆可取,然私忖猶有未盡之處,故冒昧陳之。
根據(jù)現(xiàn)有記載,我們可以簡單勾勒出審食其的政治生涯:由高祖時期的默默無聞,到呂后時期的迅速崛起,再到功臣兵變后的驟然起落,最終橫死于淮南王劉長之手,其中詭譎之處自不必說。當我們將這些置于漢初政治的大背景下去分析時,便可發(fā)現(xiàn)他的幾次職位變動均發(fā)生在皇權轉移的微妙時刻,可謂漢初政壇的風向標,而皇權的建立、轉移與鞏固是漢初政治發(fā)展的核心脈絡。本文嘗試跳脫史書舊有立場,復原審食其的仕宦軌跡,重新審視呂后一朝的政治運作,并藉此梳理出漢初政治演進的基本脈絡。悖謬之處,尚乞方家教正。
審食其本是功臣集團的邊緣人物,長期游離于權力中樞之外,卻在惠帝朝末期悄然進入核心權力層,并在呂后臨朝稱制后受封左相,權勢勝過右相陳平。角色上的急劇轉換頗有深意焉。與蕭何、曹參等人相比,他既乏文治,又無武功,之所以封侯,是因為他曾經(jīng)為劉邦看護家眷?!妒酚洝じ咦婀Τ己钫吣瓯怼份d審食其封侯拜相的緣由:“以舍人初起,侍呂后、孝惠沛。二歲四月①,呂后入楚,從三歲,侯?!盵5](P560)綜合種種跡象來看,審食其應該難以在諸多功臣中脫穎而出,所以我們必然有此疑問:審食其為何能夠封侯拜相?他在呂后的政治藍圖中扮演何種角色?為解答這兩個疑問,需從解析漢初政治格局入手,隨后便可發(fā)現(xiàn)審食其的崛起既有其必然性又有其偶然性。
漢初并未建立正常且穩(wěn)定的君臣關系,更像是基于力量對比達成的盟友關系,這是漢初政治動蕩的根源所在。審食其成為漢初政壇上的異類,正是非常形勢下才會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其崛起的必然性便緣于呂后對漢初政治走向的預判。歷來紛說二人有私,呂后因此才大力提攜他。這一解釋過于簡單,也有悖于史實。審食其近乎漢高祖劉邦的家臣,長期追隨呂后,具有明確且牢固的主仆關系。劉邦命審食其前往探察盧綰謀變說明了他對審食其的信任。鐘良燦認為,審食其探察盧綰乃呂后所遣,目的是逼反盧綰。[4]筆者不敢茍同,認為審食其并非呂后私屬,劉邦亦視之為親信仆從,派遣審食其前往是為了緩和與盧綰的關系。能夠獲取高祖、呂后的信任是審食其晉升的必要條件,但這并不足以使他異軍突起,超越周勃、灌嬰等人而取得相位。故此說不足為信。
在急于擴張之際,呂后既要尋求可以信任之人,又不能太過偏袒呂氏以免超出功臣集團的容忍限度,因此呂氏之外的功臣是上佳之選。審食其“近水樓臺先得月”,堪為不二人選,被重用也是情理之中的事。而且呂后對審食其如此看重,非一朝一夕之事。漢高祖死后,呂后立即與審食其密謀將功臣集團一網(wǎng)打盡,后被酈商勸止。而酈商能夠及時阻止此事,關鍵在于成功說服了審食其,使后者入宮諫言呂后停止這一計劃。由此可見,審食其作為呂后之心腹,此時已經(jīng)可以參預機密要事的籌劃,說明其能力得到了肯定,在呂后的政治布局中早早取得重要地位,所以呂后放心將左相之位交付于他。
另一方面,審食其被拔擢又具有偶然性。審食其在惠帝七年(公元前188年)突然出任典客,這與一件影響漢朝帝統(tǒng)的大事——惠帝的健康有莫大關系?;莸坌愿袢嗜?,在與呂后幾番沖突之后變得意志消沉,不理政事而縱情淫樂,埋下健康隱患。其子均年幼,他一旦早逝必然會引發(fā)各方對帝位的窺伺,造成嚴重的政治危機?;莸燮吣?,漢廷的幾項舉措已顯現(xiàn)變化的端倪,如遣灌嬰增兵滎陽,擢審食其為典客。正是由于惠帝日益病篤,呂后未雨綢繆,對外防范、震懾東方諸侯,對內培植親附勢力。出于對功臣集團的疑慮,呂后有意將審食其引入權力中樞,以為奧援,而其直接目的則是應對惠帝之死可能帶來的政治沖擊。同年秋,惠帝即病歿,說明呂后是在預見到惠帝“命不久矣”的情況下才決定讓審食其由幕后走到臺前的。毋庸置疑,呂后對審食其格外信任,但在此之前卻遲遲未授予其高位,應該是擔心此舉會引發(fā)功臣集團的不滿,帶來不必要的麻煩?;莸鬯篮罅粝碌睦Ь?,則促使她拋棄了這種顧忌。
惠帝之死是漢初政治走向的一個拐點。惠帝在位期間延續(xù)高祖的政策,與功臣集團為善。如果惠帝能夠長期在位,這種狀況得到延續(xù),功臣集團會自己走向瓦解。首先,第一代功臣漸趨老邁,文帝初年功臣領袖已基本凋零殆盡,距惠帝之死不過十余年,惠帝諸子此時應該也已成年。若此時交接帝位無疑會平穩(wěn)過渡。其次,功臣子弟不思進取,除曹窋、周亞夫等少數(shù)人外,其他或聲名不顯,或因罪廢爵失國,成沒落之勢,不足為慮。如此,漢帝國很可能是另一番景象。然而惠帝的早逝使得皇室力量空虛,呂后畏懼功臣集團有不臣之心,倍感不安,以致在惠帝發(fā)喪時哭而不悲。張辟強向丞相獻計:增益呂氏勢力以慰呂后。辟強獻計一事未必是史實,但功臣集團出于自保,未盡力阻止呂后授權于呂氏卻是不爭的事實。呂后迅速集結親近勢力以為輔翼,因此而帶來的一系列人事、制度調整必然背離惠帝時期平緩的基調,奏出激進的旋律。漢初的第一次政治轉向就此發(fā)生。其結果,呂后很快就控制住了局勢,尤其抑制了諸侯王窺伺帝位的蠢蠢之心。然近憂雖弭,遠禍遂生,任人唯親在群臣中制造了分裂,孕育了新的危機。
需要指出的是,審食其雖為左相,但實際地位要高于右相陳平?!妒酚洝翁蟊炯o》言:“食其故得幸太后,常用事,公卿常因而決之。”[6](P400)早前曹參勸惠帝垂拱而治,意在說明因循無為乃治國之道,但實際上卻約束了皇權,甚至有架空皇帝的嫌疑。呂后執(zhí)政期間,具有強烈的危機意識,對于功臣元老更是心存疑慮,遂通過人事調動削弱相權,將決事之權收入宮廷。丞相為外官之首,審食其雖任左相卻頗有內官的色彩:“左丞相不治事,令監(jiān)宮中,如郎中令?!盵6](P400)作為呂后發(fā)展宮廷政治的重要棋子,審食其的作用不可低估。審食其任相八年期間,漢廷未發(fā)生大的政治危機,與他在呂后與功臣集團之間溝通、協(xié)調有頗大關系,可謂功不可沒。同時,他長期在宮中行走,明習宮中事務,為功臣政變后恢復相位打下了基礎。
呂后于八年(公元前180年)七月辛巳病崩,遺詔:“以呂王產(chǎn)為相國,以呂祿女為帝后。”[6](P406)隨后,審食其由左丞相轉為帝太傅,帝國也很快陷入了混亂。時隔二十余日,齊國最先發(fā)難,約眾諸侯揮兵西向;關中的功臣集團伺機于九月庚申發(fā)動政變,卒滅諸呂,后迎立代王劉恒為帝。③令人意外的是,政變時隔一日即九月壬戌,“帝太傅食其復為左丞相”[6](P410),并于次月再次被罷免。其中過程曲折,亦有若干問題需要辨析:為何以審食其為太傅?又諸呂遭戮,樊噲之子樊伉因其母為呂嬃亦不能免于難,且呂后親信如馮無擇等人也死于政變,可見政變針對的就是呂后勢力。審食其作為呂后最得力的助手,為何能夠置身事外并迅速恢復相位?復相之后為何又被迅速罷免?
在就此展開討論之前,有一點必須明確:呂后是否有意取劉氏而代之的問題,學界仍有爭論,而對這一問題的不同解答直接影響我們對呂后生前身后局勢的判斷,往往令我們得出截然相反的結論。筆者傾向于呂后并無亡漢之心,其諸般舉措以維護惠帝及少帝居多,間或有個人私心摻入亦不妨害她對皇室的維護。而且呂后親政是有其合法性的。呂后作為高祖的皇后、惠帝的太后,在惠帝之子年幼無法親政的情況下是有資格代行皇帝之權的。史載不乏先例,漢高祖封侯,魯侯涓戰(zhàn)死無后,即由其母繼承侯爵。[6](P918)這也與張家山漢簡《置后律》中父母可以繼承子女的爵位這一規(guī)定相符。[7](P59)因此,功臣集團在呂后生前并未有所動作,而是在呂后死后突然發(fā)動政變。政變功臣以及文帝雖然清理了呂氏和呂后的親信,但在談及“諸呂為亂”時,只將矛頭對準外戚呂氏,并不涉及呂后。呂后臨朝稱制,雖有令人詬病的舉動,比如接連加害高祖的皇子,但直接受益者卻是惠帝和少帝,功臣集團縱有不滿也無法在她生前公然挑戰(zhàn)她的權威。
審食其作少帝太傅,應是呂后遺詔所命,乃呂后托孤之舉。呂后曾因王陵不稱己意而遷之為帝太傅,名升實貶,借機奪其相權。而對審食其的新任命與此形相近而意不同。呂后臨終前誡呂產(chǎn)、呂祿:“高帝已定天下,與大臣約,曰‘非劉氏王者,天下共擊之’。今呂氏王,大臣弗平。我即崩,帝年少,大臣恐為變。必據(jù)兵衛(wèi)宮,慎毋送喪,毋為人所制?!盵6](P406)呂后臨終前的囑托說明她已預見到自己死后功臣必然趁機作亂,而相國、丞相之職必將成為斗爭的焦點。呂產(chǎn)、呂祿握有兵權,更適合直接與功臣正面對抗。將審食其轉為太傅,可避免他首當其沖,成為功臣集團的攻擊對象。呂后面臨兩難抉擇:如果不賦予呂氏外戚更大權力,則無力對抗功臣的撲殺;如果賦予呂氏更大權力,則功臣的反抗將會更加迅猛和激烈。兩相權衡,她選擇了加強呂氏的權力,但同時將審食其調離斗爭的風暴中心,并以少帝相托。她這般維護審食其乃是顧念少帝的緣故。此時少帝尚不能獨立主政,需有忠臣在身旁輔佐。審食其忠于呂后,呂后亦報以絕對信任,于是設法護其周全,寄希望于他保護、培養(yǎng)少帝,如輔佐自己般繼續(xù)扮演其皇室家臣角色。
審食其能夠在這場政治風暴中安然無恙,甚至在政變兩天后就復為左相,看似奇怪,實則不然。諸呂既滅,功臣秉政,少帝無所憑依,政令不出宮廷,此任命當出自陳平、周勃等人。對于審食其的這番安排,平、勃必有其利害權衡。審食其能全身而退,說明他在政變后的殘局中尚能發(fā)揮作用,為政變群臣所需。因此,我們不妨考察一下審食其在政變發(fā)生前后的政治角色。
1.2 研究方法 收集72例患者就診時的臨床表現(xiàn)、體征,通過術前、術中患者特征、術后病理及免疫組化診斷結果,并結合術后化療及隨訪情況進行分析。術前臨床診斷方法包括B超、CT、小腸鏡等。本組72例患者中,2例行腹腔鏡手術,其余均予開腹手術治療,包括局部、腸段及相應系膜切除,腫瘤根治性切除術。2例肝左內葉轉移灶,行左半肝切除術。5例行小腸腫瘤姑息切除、降低腫瘤負荷或小腸腫瘤遠近端捷徑吻合手術。術后輔助化療9例,常用藥物5-氟尿嘧啶、奧沙利鉑、絲裂霉素、環(huán)磷酰胺、阿霉素及甲磺酸伊馬替尼等。
呂后生前通過扶植外戚呂氏,將高祖、惠帝時期皇權與功臣的二元權力格局,變?yōu)榛实邸⒐Τ?、呂氏的三元權力格局。其中呂后親政,實兼皇帝與呂氏首領雙重角色,少帝與諸惠帝子則被保護在呂后的羽翼之下。而呂氏實為皇權之附庸,與皇帝俱榮俱毀,自當視為皇帝陣營的一部分。因此,嚴格來講,三元格局本質上還是皇帝與功臣集團相互博弈的二元格局。然而呂氏如呂產(chǎn)、呂祿者雖封王侯,卻未赴封國形成地方勢力,居留長安也遲遲未掌握實權。呂產(chǎn)以呂后七年(公元前181年)為太傅,但因呂后健在的緣故,此時的太傅名高而權薄。呂后去世前夕方令產(chǎn)、祿二人統(tǒng)領南北軍以衛(wèi)皇宮??梢娀实坳嚑I中有明確的分工,呂氏控制軍權,審食其負責政務。由呂氏掌管軍權,殆與呂氏由軍功起家,在軍中有一定勢力有關。審食其以左相身份游走于宮廷內外,是呂后保持與群臣信息暢通、伸張其統(tǒng)治意志的關鍵人物。就群臣而言,由于審食其乃呂后之耳目,諸事“皆因而決之”,即便不滿也不得不有求于他,維持表面的恭敬。概而言之,審食其乃呂后苦心建立起的三元權力格局中僅次于呂后的重要人物,是維持此格局不可或缺的角色。呂后死后,審食其轉入幕后以帝師身份輔佐少帝,影響力仍不容低估。
而少帝是審食其在政變中得以保全的主要因素。功臣政變,始于誅殺諸呂,終于代王入長安為帝,前后大約五十日。在代王入宮之前,功臣集團并未公開質疑少帝的合法性,所以少帝仍是漢帝國名義上的最高統(tǒng)治者。所謂“非孝惠子”之論乃群臣陰謀言之。代王入宮之時,持戟謁者以“天子尚在”為由進行阻攔,說明政變之后,少帝的天子身份并未因呂氏之事受損。政變以“誅諸呂”為名,諸呂既滅,自當尊奉少帝號令,及時恢復應有秩序。但形勢遠沒有這么簡單,政變一旦開啟就會引發(fā)連鎖反應。由于少帝與呂氏關系親密,滅亡諸呂與直接攻擊少帝無異,必然開罪于他。為防止少帝羽翼豐滿之后為呂氏報仇,政變大臣遂將除去少帝列為下一目標,同時在同姓諸侯王中選擇一人作為替代者。功臣集團雖握有兵權,在力量上占有絕對優(yōu)勢,但少帝在血統(tǒng)上占據(jù)優(yōu)勢,在輿論上顯然更為主動。此時少帝依然是天下共主,若貿然弒君,反而會陷入被動,小則招致關東各勢力的聲討圍攻,重則瓦解整個帝國,再現(xiàn)戰(zhàn)國割據(jù)之象。項羽殺義帝而為劉邦所聲討可為前車之鑒。此外,并非全部大臣都參與政變,一些持中立立場的文官將佐的態(tài)度也需有所顧忌。文帝即位后分封誅諸呂有功之臣,有陳平、周勃、灌嬰、劉章、劉興居、紀通、劉揭七人受賞,另有滕公、曹窋、劉澤等與其事,未見封賞。太史公或擇主要人物書之竹帛,略去其余諸輩。時高祖所封功臣健在者仍有不少,除去太史公可能略去的部分人物,當有相當部分并未參與政變。由賈壽勸呂祿之事可看出他與呂氏有一定交往,其他如呂澤之部屬尚在者應該也未參與其中,甚至是呂氏的支持者。且陳平、周勃等人控制了南北軍,并未完全占領宮廷,故少帝未被軟禁,劉恒入宮時卻被持戟謁者阻攔。
在此情形下,令審食其復為左丞相,表面上是恢復呂后生前的政治秩序,實際上是將審食其調離少帝,使少帝孤立無援。而且審食其復相只是空有虛名,實權掌握在陳平、周勃等人手中。一方面,審食其乃平、勃之傀儡;另一方面,不排除審食其向政變者妥協(xié)以換取自身安全。少帝有天子之名,相關詔令需要經(jīng)由他來發(fā)布才具效力。審食其曾身為太傅,又為呂后之忠仆,必是少帝信任之人。平、勃等借審食其之口以誆騙年幼的少帝亦屬可能,不然,審食其何以能全身而退卻毫發(fā)未損?縱陸賈、朱建獻神鬼之謀,亦不能掩蓋審食其與呂氏之交集,唯有配合政變者方無性命之虞。呂祖謙亦認為審食其向平、勃等妥協(xié)靠攏,《大事記解題》卷九曰:“諸呂盡誅,而審食其復拜相,何也?以事理度之,必食其自高后之崩自附于平勃,故誅諸呂之后,復用為相以安呂氏之余黨,至事畢則歸其相印矣?!盵8](P617)但他未注意到審食其之于少帝的重要意義。九月戊辰,即審食其復相六日后,“徙濟川王王梁”[6](P410),這次徙封可能就有審食其參與操作。名義上是以惠帝子取代呂產(chǎn)受封大國,但濟川王年紀尚幼,居長安宮中,徙封無任何實際意義,只是給外界制造功臣“安劉”的假象?!搬銤ㄍ跬趿骸?,實際上是對齊王的妥協(xié)。濟川國本齊地,呂后奪之以封呂氏。徙濟川王,相當于承認濟川國乃齊國勢力范圍,用以換取齊王退兵。且梁國為重地,呂氏既滅,不可一日無主。功臣集團允諾封劉興居為梁王,以此利誘他參與政變,同時暗中否決了劉章、劉興居迎立齊王為帝的企圖。今“徙濟川王王梁”,既使梁國有主,制造“安劉”假象;又使得劉興居兄弟稱王企圖被迫拖延,將責任推在即將即位的劉恒身上。同姓諸侯王的強大也是功臣集團不愿看到的,因此劉恒得知劉章、劉興居欲立齊王為帝的消息,可能也是功臣集團刻意告知。
政變發(fā)生之后,參與政變的大臣便開始密謀迎立代王為帝,并積極與代王聯(lián)絡。代王后九月晦日到達長安,距離政變發(fā)生近50天,代國國都距長安最便捷的路線也要千余里,乘馬車需要走近20天,加上此前雙方使者幾番往還,周勃等人應該在政變當月就已經(jīng)派使者前往代國了。至后九月,平、勃等已與代王就迎立新君一事達成一致,代王趕赴長安。新君既定,少帝的統(tǒng)治即將走到盡頭,而審食其就此失去利用價值。同時,鑒于審食其同呂后、少帝的關系,審食其也不宜出現(xiàn)在新帝王的朝堂之上,在代王抵達長安之前被罷免也就是情理中事。
自文帝即位,審食其被棄用,但未被追罰,于文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77年)死于淮南王劉長之手。劉長列舉審食其三大罪名,稱自己為天下誅賊臣。文帝予以默認,未追究劉長的責任卻窮治審食其黨羽,其動機昭然若揭。由此可知,文帝對審食其曾輔佐呂后、少帝一事心存芥蒂,將他視為呂后、少帝的劫后黨羽,必欲除之而后快。不過,文帝對審食其的處理保持了一定克制:一方面,默認了淮南王所控告的審食其三大罪行,并對其黨羽展開搜捕;另一方面,僅處理涉事者本人,未波及其家人,比如審食其和朱建的家人都得到了保全。而且文帝并未將審食其的爵位廢除,僅賜以“幽侯”這一充滿貶義的謚號,審食其之子得以繼承其父爵位。審食其之死,既非普通的仇殺案件,也非孤立的政治事件,而是文帝為鞏固自身地位而采取的系列措施中的一環(huán)。
長安政局并未因文帝即位而趨于穩(wěn)定,文帝即位后面臨兩大威脅:呂后勢力的殘余及參與政變的功臣集團,后者的威脅無疑更大。呂后一系的勢力經(jīng)功臣政變的打擊已殘敗不堪,難以對文帝構成直接威脅,其影響更多地體現(xiàn)在輿論上。畢竟文帝即位的合法性基于諸呂及少帝的非法性,因此文帝及后來諸帝并未放松對諸呂的輿論討伐,并以功臣集團制造的“諸呂欲為亂”“少帝非孝惠子”等輿論為基礎進一步予以打壓,刻意淡化其影響。無怪乎諸呂及少帝的支持者很少出現(xiàn)在史家筆下,偶或以負面形象示人。即便呂后,她得以入本紀亦屬官方的無奈?;莸壑螅瑑晌簧俚巯群蠹次?,如果不以呂后作為紀主,則應將少帝納入本紀系統(tǒng),但如此一來,文帝即位的合法性便不復存在。后世史家或主張將呂后移出本紀改入列傳,實為膚淺之見。至于審食其,文帝并沒有在初入長安時便將他處置,而是靜待三年后假借淮南王之手除之,或有其深慮。
功臣集團對皇權的威脅在兵變中發(fā)揮得淋漓盡致,并使得皇權一時跌入谷底。文帝由偏居北地的諸侯一躍稱帝,實受惠于此次兵變,然稱帝后他不得不面臨皇權與功臣集團之間的對立。前已提及,漢初并未建立良性的君臣關系,而功臣兵變更是對君臣之道的嚴重傷害。傳統(tǒng)政治中禮義與刀兵往往并存,但作為一個志在長治久安的統(tǒng)治集團,他們需要建立、遵循成熟的統(tǒng)治原則和政治制度,借以實現(xiàn)馬下治天下。尊君卑臣正是維系君臣關系的首要原則,功臣集團卻倚恃強力做出弒君之舉,即便是因政變受益的文帝也會提高對功臣集團的警惕。因此,文帝著力恢復皇帝應有之威嚴,以緩進策略削弱功臣集團對軍政的掌控。
如此,文帝也遇到了呂后當初所面臨的難題,只是時過境遷,文帝所面臨的政治環(huán)境要寬松許多。兵變暫時阻斷了呂后構想的借外戚、親信以拱衛(wèi)皇室的道路,功臣集團重新掌握朝政大權,長安政局又轉回到呂后革新前的面貌,但這不過是功臣集團衰退過程中的一次掙扎。文帝初即位的四年內,陳平、周勃、灌嬰等人便相繼離世,功臣集團的勢力迅速下滑,證明這短暫高峰不過是一次回光返照。文帝上臺后雖未能改變功臣集團繼續(xù)壟斷三公之位,但及時將九卿等置于掌控之下以獲取話語權,令列侯之國削弱了他們對中央政局的直接影響,將周勃下獄則震懾群臣,樹立了皇帝權威。對代國舊臣的重用以及對外戚的封賞厚遇,又是對呂后所行政策某種程度的回歸。
由漢高祖剿滅異姓諸侯到白馬之盟,由呂后壓制功臣集團到功臣集團在呂后死后反撲,再到文帝繼續(xù)打壓功臣集團,漢初皇權與功臣集團在經(jīng)過早期的精誠合作后陷入零和博弈的漩渦。西漢以軍事立國,功臣集團成員經(jīng)過戰(zhàn)爭洗禮必然形成獨立于皇權之外的個人勢力網(wǎng)絡,這也是他們敢與皇權抗爭的資本。一旦面對功臣集團的抗爭,皇帝唯有道義上的優(yōu)勢,硬實力明顯處于劣勢。同時,皇權的排他性和擴張性意味著皇帝對臣屬權力的掠奪不可避免。名位與實力的錯位決定了皇帝與功臣集團要面臨權力的再分配,這一過程也貫穿于漢初政治發(fā)展的始終。最終,在文帝時期基本解除了功臣集團對皇權的威脅。
縱觀審食其的政治生涯,其間充滿被動與曲折,他屢為形勢所束縛,被動接受當權者對自身命運的安排。呂后因漢惠帝的病篤與早逝而倉促擢升審食其,寄希望于他能成為自己對抗功臣集團的得力助手。呂后親政期間,審食其對穩(wěn)定當時局勢做出了很大貢獻。呂后去世后,審食其受托成為少帝的臂膀。當功臣集團發(fā)動政變后,審食其恢復左相之位卻淪為政變者的傀儡,無利用價值時又被罷免。新帝登基后,他又成為不受歡迎的人,為淮南王所殺。以往我們忽略了審食其曾發(fā)揮的歷史影響,現(xiàn)在看來其歷史地位應予以重新認識。審食其政治生涯的沉浮是漢初政治搖擺、轉向的縮影。西漢立國初期具有鮮明的軍事帝國色彩,君臣關系被化約為力量之爭,而非尊卑禮忠之道。因此,雙方對彼此勢力的消長頗為敏感,以零和式思維來理解帝國演進過程中發(fā)生的各種變化,進而導致誤判、帶來沖突。在經(jīng)歷過一次次曲折之后,皇權逐漸隆升而地位鞏固,功臣集團的凋零大大減輕了漢帝國的軍事化色彩,儒生、法吏等新生力量的加入則推動了帝國的政治文化走向成熟。
注釋
①此處《史記》《漢書》記載均有誤。“呂后入楚在漢二年四月,歸也在四年九月”,據(jù)瀧川資言改之.
②以上數(shù)據(jù)來源于《史記·惠景間侯者年表》及《漢書·王子侯表》《高惠高后文功臣表》及《外戚恩澤侯表》等.
③《史記》卷九《呂太后本紀》、《漢書》卷三《高后紀》均作“八月庚申”,《通鑒考異》作“九月庚申”,以歷日推之,是年八月無庚申日,庚申當在九月,故從《通鑒考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