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 李玉倩
[摘 要]語文課程的思政內容其實就是“以文載道”。要想讓語文課與思政教育進行有機融合,就要挖掘本學科的文化特色,立足本學科的學術內涵和傳承脈絡,從細微之處入手。課堂上,教師可通過巧妙識字、理解課文、拓展延伸、習作教學和課外閱讀等途徑,將所授內容與思政教育巧妙結合,觸及學生的內心世界,塑造學生高尚的靈魂,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關鍵詞]課程思政;以文載道;潤物無聲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23)06-0029-03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焙喍灾褪且髲V大教育工作者要在重視課堂教學的基礎上,加強課程思政建設,促進各學科之間的融合發(fā)展。
“國勢之強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學。”作為執(zhí)教多年的語文教師,我深深懂得教書育人是我的天職,而語文課程思政就是育人的最佳平臺。語文課程思政其實就是“以文載道”,要想讓語文課與思政教育有機融合,就要從細微之處入手,積極提煉本學科中包含的家國情懷、社會責任、法治意識、文化自信和人文精神等要素,使之與思政教育巧妙結合,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學生將來成為祖國的棟梁之材。
下面結合我多年的教學實踐,簡要談談語文教師如何將思政教育巧妙地融入自己的課堂中。
一、巧妙識字融思政
小學一開始就進行識字教學,我們除了要讓學生詳細了解漢字的結構、筆畫和筆順,還要讓學生理解字義,學會組詞并連詞成句。作為語文教師,我會在字詞教學中融入思政元素。
如教學“國”字,我首先引導學生仔細觀察這個字怎么寫,并指導學生認識其中的“口”代表國界、國土,“玉”則代表潔白無瑕,乃高貴之物,人見人愛;它藏在國土之中,讓我們感覺到“國”猶如一塊圣潔的寶玉,每個人都應該熱愛它、敬重它和保衛(wèi)它。然后,我引導學生組詞,如國歌、國旗、國家等。最后,我聯(lián)系學校每周一舉行的莊嚴、隆重的升旗儀式,播放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以此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這樣的識字方法生動具體,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國”字的記憶和理解,還可以滲透愛國主義教育。
同樣,教學“武”字時,聯(lián)想到我們的家鄉(xiāng)——武威。我向學生簡要介紹武威的歷史,讓他們知道武威是天馬的故鄉(xiāng),舉世聞名的銅奔馬就出土于4A級景區(qū)雷臺漢墓,它是我國的旅游標志。采用這樣的識字方法,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的思想感情,還可以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常言道“百善孝為先”,意思是我們要把尊敬、奉養(yǎng)老人放在工作、生活的首位。因此,在教學“孝”字時,我就引導學生特別關注“孝”的結構:“老”在上,“子”在下,既包含著“尊老”的意思,也告訴我們,孩子是在老人的呵護、養(yǎng)育之下成長的,所以我們從小就要學會尊老愛幼,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優(yōu)秀傳統(tǒng)美德。
古人云:“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边@句話的意思是,知道滿足就會經常快樂。那什么是“知足”呢?我引導學生從“?!迸c“富”兩個字的對比中來理解?!案!迸c“富”這兩個字粗看相似,但細看可以發(fā)現部首大不同?!案弧钡牟渴资菍毶w頭,代表房子,意思是每“一”“口”人都有房子居住,有“田”耕種,這就算是富有了;而“?!钡钠允鞘咀峙?,與神靈有關,代表祈求一切順利、幸運、有福氣。這兩個字從內部結構看,含有古代勞動人民追求質樸無華、知足常樂的生活思想。在教學中,我會適當對學生進行思想品質教育:“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沒有理由抱怨什么,努力進取才是生活的常態(tài)。我們身邊的一切都是父母給予的,我們要學會知足。只要我們用心感受,學會感恩,學會珍惜,幸福和快樂將無處不在?!?/p>
此外,帶有“火”“木”“禾”這些偏旁的字,教師在指導學生寫字時,要巧妙地加以引導,讓他們明白:“這些字在作為偏旁時,最后一捺一定要寫成點,整個字還要‘瘦身’、和諧。這不僅僅是為了讓我們寫出來的方塊字結構緊湊,字形美觀,還因為我們的老祖宗在造字時傾注了大量的情感和心血,一筆一畫都滲透著中華民族互相謙讓的傳統(tǒng)美德。正如‘人’和‘入’字,就需要一撇一捺相互支撐、相互成全,這樣才能走得直、站得穩(wěn),才能做到頂天立地。”
除此之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識字,做一個求真、向善和向上的好孩子。如教學“邊”字時,有個學生這樣造句:“我一邊玩一邊寫作業(yè)。”我及時反問:“你覺得這種做法好不好呢?我們應該怎樣做才對?”通過引導,學生意識到這是一種很不好的學習習慣,從而懂得了學習要專心致志才會有收獲的道理。在學“打”字時,曾有學生組詞打人、打架、打罵等。我聽后并沒有急于否定,而是問學生:“在生活中,我們能打人、打架或打罵別人嗎?”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不能?!碑斘姨岢鲎寣W生組其他的詞語時,他們很快組了打籃球、打開水、打魚等新詞語。
二、理解課文融思政
當學生有了一定的字詞基礎,會連詞成句的時候,課文教育就要發(fā)揮作用了。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基本以記敘文和短小的詩歌為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找準課文與思政教育的切入點,細化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將思政目標具體化,引導學生做有理想、有道德和有文化的人。
例如,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的作品——《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就處處隱含著思政元素。如德國家家戶戶“把花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而且“就是為了讓別人看”,他們?yōu)槭裁匆@么做呢?這是學生在閱讀中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再如,當作者帶著這個疑問去請教女房東的時候,她為什么只是“莞爾一笑”,卻不以為奇?這時候,為了找到答案,我指導學生一步步借助工具書、聯(lián)系上下文和聯(lián)系時代背景去理解重點詞句,并反復朗讀和感悟,仔細體會德國民族“奇”在哪里。學生終于明白,這些美麗風景的背后,積淀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也包含著耀眼的人性之美。為什么在德國會有如此奇麗的景色呢?正是因為德國人世世代代秉承著“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美好習俗,即使在戰(zhàn)亂年代也不改變。同時,學生也明白了這樣一個道理:只要每個人心中有愛,用實際行動為他人著想,為社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就會換來“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美好境界。
統(tǒng)編語文教材四年級下冊《中彩那天》是一篇精讀課文,文中的父親在面對道德難題時,經過復雜的思想斗爭后,最終堅守了誠實、守信的品格,這是比物質財富更加珍貴的心靈財富。所以,《中彩那天》一文可以作為培養(yǎng)學生誠實、講信用的品格的典型素材。
統(tǒng)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在柏林》是美國作家奧萊爾寫的一部微型小說,反映了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傷害以及作者對戰(zhàn)爭的厭惡、渴望和平的愿望,全文語言凝練、情感深沉。當學生聽到我讀“老婦人一聲一聲地數著‘一、二、三……’”時,教室里沉默了,他們臉上的表情變得凝重。當課文的結尾戛然而止時,學生的淚水長流不止,他們同情那位精神失常的老婦人,更同情剛剛失去三個兒子還要上戰(zhàn)場的老兵,是可惡的戰(zhàn)爭毀了他們的家,毀了千千萬萬無家可歸的難民。此時此刻,對戰(zhàn)爭的痛恨,對和平的渴望,早已在學生心間蔓延……
古典詩詞多以小見大,情景交融。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我在教學時引導學生理解詩句意思,想象詩中美麗的畫面,激發(fā)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教學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時,我指導學生分析詩句,使他們明白“一個人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遠”,從而激勵學生從小樹立積極向上的遠大志向。《鋤禾》是學生最熟悉的詠懷詩,通俗易懂,樸實無華,旨在喚起學生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在教學時,我提醒學生:“每一粒糧食都來之不易,要學會珍惜,學會節(jié)約,學會感恩?!?/p>
三、拓展延伸融思政
統(tǒng)編語文教材各個單元都安排了拓展練習和口語交際,其目的是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學習與他人溝通與交流的技巧,提高服務他人、服務社會的能力。
如著名演員吳京導演的電影《戰(zhàn)狼2》,曾引發(fā)網絡熱議。我趁熱打鐵,設計了一堂關于“英雄是誰”的思政教育課,要求學生針對“什么樣的人才是英雄”“英雄究竟在哪里”等一系列問題展開討論。有一個學生答得特別用心:“有信念、有勇氣、有擔當的人就是英雄。就像五十多歲的門房保安張爺爺,他不分晝夜在校門口執(zhí)勤,為每個學生的安全盡職盡責。有幾次,他還把躺倒在雪地上的小黃車一輛一輛扶起來,并擺放得整整齊齊。這事雖小,但堅持做的人真不容易。他在用實際行動告訴我們,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一樣可以成為平凡的英雄?!苯又脑掝},我深情講述:“是啊!這個時代不缺英雄,醫(yī)生、護士、教師、軍人……每個平凡的人的背后,都藏著一段段感人的故事?!局浮∑剑谧约旱墓ぷ鲘徫簧喜粏柺斋@,默默耕耘;美麗的陳薇醫(yī)生,為了集體利益舍小家、顧大家;還有那些情愿用一生為科研奮斗,為中國制造嘔心瀝血的人們……是他們,凝心聚力、無私奉獻,樹起了一座座耀眼的豐碑,譜寫了一首首不朽的詩篇!是他們,讓大國精神永放光芒!他們,就是這個時代真正的英雄!”此情此景,令學生淚流滿面。我知道,他們對這些平凡而偉大的英雄已肅然起敬!這樣的思政教育,真可謂入心入境、水到渠成。
四、習作教學融思政
自古以來,習作永遠是語文教學的重頭戲,因此在習作教學中落實思政教育自然也成了關鍵的一環(huán)。
例如,五年級的習作《人間自有真情在》,要求通過具體事例反映人物的美好品質。教學時,我提前讓學生去搜集身邊發(fā)生的好人好事,或關注各種媒體報道,或到社區(qū)走訪收集感人的故事,并記錄下來,在習作課上以講故事、放錄像和錄音等形式展示給大家。學生通過走訪、網絡搜索等途徑,收集到了許多感人的素材。
如我校有個女生的腿部先天殘疾,同學們主動背她上下樓、送她回家,六年如一日,直到小學畢業(yè)。這件事雖然很平凡,但十分感人,同學們聽的時候都十分感動。許多愛心人士每周都會去東大街社區(qū)福利院,為老人梳頭、剪指甲,甚至推著坐輪椅的老人曬太陽、散步和嘮家常。三年級有個學生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其老師知道后,每周六都上門幫他輔導作業(yè),還陪他去圖書館看書……這樣的事例很多。學生在討論交流中,從內心深處受到震撼,也深切體會到“人間自有真情在”的道理,寫起文章來自然胸有成竹、言之有情。相信這樣的思政教育,定能如春風化雨般潤物無聲。
五、課外閱讀融思政
語文學習光靠課內閱讀顯然是不夠的,高質量的課外閱讀才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課外閱讀往往又與課內閱讀相互補充。所以,在為學生推薦閱讀書目時,我通常是緊扣教材每個單元的訓練重點,有計劃、有步驟地去安排一些精品書目,特別是有較高文學價值、追求積極向上、思想內涵豐富和充滿正能量、能引領學生健康成長的作品。通過這樣的閱讀訓練,學生能夠充實自己的內心世界,提高文學修養(yǎng)和道德水平。
如教學統(tǒng)編語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燈光》一課后,我推薦學生認真閱讀軍旅作家魏巍寫的《誰是最可愛的人》,去了解發(fā)生在朝鮮戰(zhàn)場上的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真真切切地感受志愿軍戰(zhàn)士為了革命的勝利,為了人民能過上幸福的生活拋頭顱、灑熱血的崇高精神。我還向學生推薦史鐵生的文集《我與地壇》。學生從閱讀中了解到史鐵生在病魔纏身時,靠著頑強的意志堅持寫作,給我們留下了許多優(yōu)秀的作品。他的堅韌,他的執(zhí)著,他的奮進值得我們學習。作為新時代的接班人,學生有必要接受這樣的思政教育。
思政教育就是融情于景、融情于事、融情于理、融情于文,深層次地觸及學生的內心世界,以達到情感共鳴、塑造學生的高尚靈魂的目標。
俗話說:“澆花澆根,育人育心?!毙W思政教育為學生的成長埋下了一粒小小的種子,點亮了一盞溫暖的心燈。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的情懷要深,要愛學生、愛職業(yè)、愛課程,通過淺顯的小故事來講大道理,讓學生真正明白什么該做和該怎么做,要有所為有所不為,爭取讓每個學生永遠充滿正能量,并勇于傳播正能量。
[ 參 考 文 獻 ]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 王崧舟.景色、風情及文化意蘊:評金蓓蕾老師執(zhí)教的《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J].教學月刊(小學版),2010(11):23-25.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