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考古研究院
〔內(nèi)容提要〕 2015年,北京大興區(qū)康莊村工程施工中出土了一座遼代壁畫墓。墓葬結構保存基本完好,墓門影作無缺損,墓室圓形,穹隆頂,內(nèi)設棺床、壁畫,隨葬一組陶質(zhì)日用明器。壁畫以繪制的建筑結構分區(qū),各區(qū)畫幅雖剝蝕嚴重,但仍可辨別宴飲圖、假門等內(nèi)容。陶質(zhì)明器成組配套,無遺失,器形完整。根據(jù)墓葬形制和陶器,可將該墓的年代判定在遼代早期,墓主人當屬具有一定經(jīng)濟實力的漢人。墓葬規(guī)模、結構和陶器組合是重要的分期排隊資料,影作和彩繪的建筑結構為研究當時建筑的等級制度提供了線索。
2015年10月,北京大興區(qū)康莊路在進行管道施工時發(fā)現(xiàn)一座遼代壁畫墓,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現(xiàn)北京市考古研究院)接到報告后,遂于2015年10月11日至19日對該墓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fā)掘,編號為2015DKZLM1(下文介紹省略“2015DKZL”)。M1位于北京市大興區(qū)北京八中大興分校北側、康莊村東北部,北臨金星西路,東臨G45高速公路,南臨康莊路,西臨興旺路,墓葬地理位置坐標為北緯39°45′47″,東經(jīng)116°19′36″,海拔約為44米(圖一)?,F(xiàn)將M1發(fā)掘情況簡報如下。
圖一 M1地理位置示意圖
M1為圓形單室磚墓。開口于第2層下,打破生土,墓口距地表深約2.7米。墓向185°。由祭臺、墓道、墓門、甬道、墓室組成。墓壙南北全長6.62米,東西寬0.84~2.8米(圖二;
圖二 M1俯視圖
圖三;圖四)。用磚均為泥質(zhì)青灰色,單平面模印溝紋,長35、寬16、厚5.5~6厘米。
祭臺 位于墓道南端。平面呈長方形,東西向,與墓道垂直。青磚壘砌,殘存4層,砌法為臥磚縱橫疊砌(磚的砌法本文平置稱“臥”,側立稱“甃”)。長1、殘寬0.52、殘高0.26米。
墓道 北連墓門。南窄北寬,平面呈近梯形,底部為階梯狀。開口南北長2.68、寬0.84~2.38、深0.18~2.28米。底部共設五級臺階,臺面較平整,上部三級直壁,下部兩級斜弧壁,自上而下第一級長0.7、寬0.3、高約0.24米;第二級長0.73~0.77、寬0.38、高約0.33米;第三級長0.77~0.8、寬0.42、高約0.25米;第四級長0.8~0.83、寬0.43、高約0.36米;第五級長0.83~1.6、寬約0.44、高0.25米。墓道填黃褐色花土,土質(zhì)較硬,較純凈。
墓門 墓道末端即為墓門。為青磚雕砌的仿地面木結構建筑,墓門上寬下窄,正視呈倒梯形。起砌于用青磚臥砌兩層而成的門基之上,正面做出墓門券洞,券洞兩側和上部做出立頰、榑柱、倚柱、門額、闌額、斗拱、撩風槫、檐椽、瓦面等結構①(墓門結構各部分名稱參照《白沙宋墓》),整個表面先用厚約1厘米的石灰涂抹,其上用黑、紅彩勾勒繪畫。墓門上部寬2.38、下部寬1.72、高2.28米。
墓門券洞為圓拱形,內(nèi)寬0.79、高1.26米,兩側磚墻以兩臥一甃砌法砌至1米后臥磚起拱券。券洞封門磚共9層,自下向上第1、2、5、6層以人形壘砌,第3、4、9層甃砌,第7、8層臥砌。封門上部券邊處用黑彩勾勒出一朵祥云。門洞外門框壁面平整、內(nèi)凹,整體呈長方形,用白彩粉飾。
門框外為兩側立頰,上部為門額。立頰用兩層磚立砌而成,門額用兩層磚臥砌而成,壁面均以紅彩粉飾。門額正面用磚砌出兩朵正八邊形門簪,門簪正面施白彩,邊框用寬約2厘米黑彩勾勒,東側門簪下部殘,西側門簪缺失。兩立頰大小相同,間距1.12、高1.38、寬0.1米。門簪間距0.64米,正面邊長0.12米,凸出門額0.1米。
圖三 M1全景(南→北)
圖五 墓門正視圖(南→北)
兩側立頰外側為榑柱,門額上部為闌額。榑柱用一層磚立砌而成,闌額用一層磚臥砌而成,壁面均施以黑彩。兩榑柱大小相同,間距1.42、寬0.04、高1.46米。闌額長1.51、寬0.06米。
榑柱外側為倚柱,倚柱柱頭砌出普拍枋,凸出立頰約0.1米。倚柱用兩層磚立砌而成,普拍枋用青磚臥砌而成,倚柱壁面施白彩,普拍枋用紅彩粉飾。倚柱均高1.48、寬0.1米;普拍枋長1.92、寬0.06米。
圖六 棺床及北壁假門圖
普拍枋上砌出東、西柱頭鋪作各半朵及鋪間鋪作一朵,均為一斗三升,鋪作之間砌眼壁。鋪間鋪作下出櫨斗,櫨斗上承華栱、兩側出泥道栱,華栱、泥道栱上出齊心斗、散斗。柱斗鋪作櫨斗上承華栱,均僅出單側泥道栱,華栱、泥道栱上出齊心斗、散斗。鋪作用白彩作底,黑彩描邊框,泥道栱壁面并用黑彩繪出草葉紋圖案,眼壁施以紅彩。鋪作間隔0.3米,鋪間鋪作寬0.62、高0.28米,柱頭鋪作寬0.38~0.42、高0.28米。鋪作上部為臥磚砌成的撩風槫,槫上用磚雕出11枚圓形檐椽,撩風槫施紅彩,檐椽施白彩。撩風槫長2.2、寬0.1米;檐椽大小基本相同,徑長約0.06、間距0.03~0.16、凸出壁面0.1米。
檐椽上部是用磚雕成的8塊仰瓦,仰瓦之間各用半塊殘磚相隔,瓦頭均刻劃有4周弧線紋。瓦面東西全長2.4、高0.08、凸出壁面0.1米(圖五)。
甬道 連接墓門、墓室。平面呈長方形,拱券式,以一甃兩臥砌法疊砌墻裙至0.96米,以上臥磚起拱券,壁面均用厚約1厘米的石灰粉刷。土壙寬1.56~1.6、進深0.64、深2.4米;內(nèi)空寬0.86、進深0.64、高1.26米。
墓室 位于甬道北側。平面呈圓形,穹隆頂,頂部有一圓形盜洞。土壙南北徑長約2.72、東西徑長2.82、深2.3~2.4米;內(nèi)空南北徑長2.28、東西徑長2.36、殘高2.24米。周壁用臥磚疊砌墻裙至1.4米,以上疊澀內(nèi)收起券結頂,墓底未鋪磚。半圓形棺床設置于墓室北部,床邊壁下部先臥磚橫向砌兩層,其上內(nèi)收約0.04~0.06米,以橫向甃磚砌出五個壸門,壸門以上臥磚橫砌兩層出檐,檐面并用寬4厘米的紅彩條刷出棺床邊框,床邊壁與墓室壁之間用黃褐色花土填實,棺床東西長2.33、南北寬1.18、高出墓底0.4米(圖六)。
整個墓壁底色用厚約0.5~1厘米的石灰粉飾,上用黑彩、紅彩繪畫。墻裙東北、東南、西北、西南角用紅彩等距繪出四根倚柱,倚柱下部紅彩均有不同程度脫落,倚柱寬0.1~0.12、高1.3米。倚柱上部繪出普拍枋及柱頭鋪作4朵,普拍枋用紅彩刷成,寬0.1米;柱頭鋪作用黑彩勾勒而成,形制、大小相同,結構簡單,均僅設櫨斗和泥道栱,柱頭鋪作寬0.34、高0.1米。柱頭鋪作上部為一周用紅彩刷成寬約0.1米的柱頭枋,凸出壁面約0.02米。柱頭枋以上起穹隆頂,墓室頂壁裝飾三周寬約4厘米的紅彩帶,柱頭枋上部、沿每個鋪作華栱向上均刷有兩條間距6、寬2厘米的黑色彩帶通向墓頂(圖七)。
倚柱把墻裙分為四區(qū),四區(qū)內(nèi)都有壁畫,由于墓室長期處于潮濕環(huán)境嚴重霉變及脫落等原因,只有東壁和北壁壁畫可隱約看出部分內(nèi)容,其余壁畫已無法辨識。東壁描繪似為“飲宴”場景,正中為一長約0.34米的方形桌子,桌子下部漫漶不清,桌子上部北側放一花邊口盞托,南側放一器壁繪有花卉圖案的注碗,碗內(nèi)放置一高細頸、長流、圓腹注壺,桌子、器皿均以黑彩描繪(圖八);東壁北部、靠近東北角倚柱處可隱約看出似一婦人,用黑彩描繪,發(fā)髻不清,圓臉豐潤,濃眉大眼,高鼻小嘴,身著圓領長裙,似為手中持物,做佝身眺望狀(圖九)。北壁正中描繪一長方形假門,假門寬0.46、高0.5米,用黑彩上刷出門額、兩側刷出立頰,門額、立頰內(nèi)用紅彩刷出版門兩扇,版門上繪黑色門釘,門上繪有壁畫,現(xiàn)已無法辨識。
M1出土器物共計37件,均為陶質(zhì)明器,器形有罐、盆、器座、灶、釜、甑、匜、碗、三足盤、鐎斗、盞形器、剪刀、執(zhí)壺、權杖形器、爐、鏊子、熨斗等,除熨斗、剪刀和1件罐出土于棺床上外,其余隨葬品均出土于甬道及墓室底部(圖一〇)。
圖一〇 器物出土狀況
罐 8件,據(jù)口部不同和器表有無紋飾分兩型。
A型 5件(M1∶6、M1∶8、M1∶9、M1∶11、M1∶13),侈口、素面罐。形制相同,大小基本相同。M1∶6,泥質(zhì)灰陶。侈口,圓唇,束頸,圓肩,鼓腹,下腹弧收,平底。罐上承塔式蓋,珠形紐,紐頂尖,寬平沿,蓋口內(nèi)縮??趶?1、腹徑20、底徑8、通高26厘米(圖一一;圖一八,1)。
B型 3件(M1∶7、M1∶10、M1∶12),斂口、水波紋罐。形制相同,大小基本相同。M1∶7,泥質(zhì)灰陶。斂口,圓唇,束頸,圓肩,鼓腹,下腹弧收,平底,肩部飾六周凹弦紋及五周水波紋。罐上承塔式蓋,珠形紐,紐頂尖,寬平沿,蓋口內(nèi)縮??趶?1、腹徑20.2、底徑8.4、通高24厘米(圖一二;圖一八,2)。
圖一一 陶罐(M1∶6)
圖一二 陶罐(M1∶7)
圖一三 陶盆(M1∶14)
圖一四 陶盆(M1∶17)
圖一五 陶盆(M1∶30)
圖一七 陶盆(M1∶31)
盆 8件 ,據(jù)口部、腹部不同和內(nèi)底有無柱臺分五型。
A型 3件,淺腹盆。形制相同,大小不同。M1∶14,泥質(zhì)灰陶。敞口,平折沿,方唇,斜腹較淺,平底。沿面有一周凹弦紋,器表有修坯旋痕??趶?6.6、底徑16、高7.8~8厘米(圖一三;圖一八,4)。M1∶17,口徑26.6、底徑15.2、高7.2~7.8厘米(圖一四;圖一八,3)。M1∶30,口徑32、底徑18、高9.2厘米(圖一五;圖一八,5)。
B型 2件,深腹盆。形制相同,大小不同。M1∶29,泥質(zhì)灰陶。敞口,平折沿,方唇,斜腹較深,小平底。沿面有兩周凹弦紋,器表有修坯旋痕??趶?0、底徑10.6、高12.2~12.8厘米(圖一六;圖一八,7)。M1∶31,口徑30、底徑9、高12.2厘米(圖一七;圖一八,6)。
C型 1件,無沿盆。M1∶15,泥質(zhì)灰陶。敞口,尖唇,無沿,斜弧腹,平底。器表有修坯旋痕??趶?6、底徑17、高7~7.6厘米(圖一八,12;圖一九)。
D型 1件,曲腹盆。M1∶36,泥質(zhì)灰陶。侈口,沿微折,方唇,曲弧腹,小平底。沿面有一周凹弦紋??趶?7.8、底徑6.4、高6.2厘米(圖一八,10;圖二〇)。
圖一八 M1出土器物1、2.陶罐(M1∶6 M1∶7) 3—8、10、12.陶盆(M1∶17 M1∶14 M1∶30 M1∶31 M1∶29 M1∶16 M1∶36 M1∶15)9.陶器座(M1∶2) 11.陶灶(M1∶25) 13.陶甑(M1∶24) 14.陶釜(M1∶33) 15.陶匜(M1∶27)
E型 1件,內(nèi)底凸起柱臺盆。M1∶16,泥質(zhì)灰陶。敞口,平折沿,方唇,斜腹,平底。內(nèi)底凸起一蘑菇狀柱臺,柱體束腰,臺面隆起。盆沿刻復線菱形紋,外壁有修坯旋痕,內(nèi)壁刻兩條追逐嬉戲的魚,內(nèi)底刻弦紋及交錯斜線紋,蘑菇狀柱臺面內(nèi)區(qū)刻交錯斜線紋,外區(qū)刻弦紋??趶?2.6、底徑18、高9.8厘米(圖一八,8;圖二一)。
花邊口器座 5件(M1∶1、M1∶2、M1∶3、M1∶4、M1∶5)。形制相同,大小基本相同。M1∶2,泥質(zhì)灰陶。八瓣蓮花形口,弧腹,束腰狀圈足。
圖一九 陶盆(M1∶15)
圖二〇 陶盆(M1∶36)
圖二一 陶盆(M1∶16)
圖二二 陶灶(M1∶25)
圖二三 花邊口器座(M1∶2)
口徑19.6、底徑12.8、高12.6厘米(圖一八,9;圖二三)。
灶 1件。M1∶25,泥質(zhì)灰陶。平面呈圓形,斂口,折肩,束腰、直壁。灶上面切出一圓形火眼,側面下方切出一方形灶門,灶門對應后側有一圓形煙孔??趶?6、底徑21.2、高7厘米(圖一八,11;圖二二)。
圖二四 陶釜(M1∶33)
釜 1件。M1∶33,泥質(zhì)灰陶。斂口,圓唇,鼓腹,直鋬,平底。上腹裝飾三周凹弦紋,中腹凸出六鋬,下腹有修坯旋痕??趶?0.6、腹徑18.2、底徑6、高12厘米(圖一八,14;圖二四)。
甑 1件。M1∶24,泥質(zhì)灰陶。敞口,平折沿,方唇,斜腹,底中空。沿面裝飾兩周凹弦紋,腹部有數(shù)周修坯旋痕??趶?0、底徑10.4、高11~11.8厘米(圖一八,13;圖二五)。
匜 1件。M1∶27,泥質(zhì)灰陶。敞口,圓唇,斜腹,平底??诓坑幸恍×鳎共坑行夼餍???趶?7.4、底徑11、高9.2~9.6厘米(圖四,15;圖二六)。
圖二五 陶甑(M1∶24)
圖二六 陶匜(M1∶27)
圖二七 陶碗(M1∶37)
圖二八 陶三足盤(M1∶18)
圖二九 陶三足盤(M1∶19)
圖三〇 陶三足盤(M1∶32)
碗 1件。M1∶37,泥質(zhì)灰陶。敞口,圓唇,斜弧腹,平底。外壁素面,內(nèi)壁裝飾刻劃紋,口下為三周凹弦紋帶,凹弦紋帶間填以水波紋帶,凹弦紋、水波紋帶又被三組縱向斜線紋分為六區(qū)??趶?4.3、底徑5.5、高3.2~4厘米(圖二七;圖三一,12)。
三足盤 3件 ,據(jù)足部不同和有無雙耳分三型。
A型,獸面蹄足、無耳盤。M1∶18,泥質(zhì)灰陶。直口,平折沿,方唇,直腹,平底。底下承三蹄足,足面模印獸面,獸面圓眼鼓睛,高鼻大嘴,獠牙外露。折沿面裝飾三周凹弦紋??趶?1.2、高7.6厘米(圖二八;圖三一,1)。
B型,獸面蹄足、有耳盤。 M1∶19,泥質(zhì)灰陶。侈口,斜折沿,方唇,斜腹,平底。沿面上附兩個對稱的方形立耳,耳中有長方形穿孔,腹下承三蹄足,足面模印獸面,獸面圓眼鼓睛,高鼻,大嘴,獠牙外露??趶?2、底徑17、高10.4厘米(圖二九;圖三一,3)。
C型,扁平足、有耳盤。M1∶32.泥質(zhì)灰陶。侈口,斜折沿,方唇,直腹,平底。沿面上附兩個對稱的橋形立耳,腹下承三扁平足??趶?0、底徑15、高10.7厘米(圖三〇;圖三一,2)。
盞形器 1件。M1∶23,圓形,敞口,圓唇,弧腹,圜底,內(nèi)底有一橋形紐??趶?.7、高1.8厘米(圖三一,5;圖三三)。
剪刀 1件。M1∶20,泥質(zhì)灰陶,模制。平面呈“∞”形柄,剪刃呈張開狀。長17、寬6.3厘米(圖三一,6;圖三四)。
執(zhí)壺 1件。M1∶26,泥質(zhì)灰陶。侈口,折沿,圓唇,束頸,圓肩,斜腹,平底??凇⒓绮客饨右徽矍伪獗?,柄對應方有一直流,流下部裝飾一周凹弦紋??趶?.4、腹徑9.2、底徑7.2、高21.4厘米(圖三一,7;圖三五)。
圖三二 陶鐎斗(M1∶22)
圖三三 陶盞形器(M1∶23)
圖三四 陶剪刀(M1∶20)
圖三五 陶執(zhí)壺(M1∶26)
圖三六 陶權杖形器(M1∶28)
圖三七 陶爐(M1∶35)
圖三八 陶鏊子(M1∶34)
圖三九 陶熨斗(M1∶21)
權杖形器 1件。M1∶28,泥質(zhì)灰陶。捏制。項呈圓球狀,柄呈圓柱狀,末端為方椎體。柄、末端有刀削痕跡。項徑長3.2、柄徑長1.3~1.6、高19.6厘米(圖三一,8;圖三六)。
爐 1件。M1∶35,泥質(zhì)灰陶。敞口,斜折沿,圓唇,束頸,鼓腹,平底??谏细絻蓚€對稱的立耳,耳中有圓形穿孔,底下承三個折曲形柱足。爐上腹裝飾兩周凹弦紋。爐上承塔式蓋,珠形紐,紐頂尖,弧腹,蓋面有三朵等距梅花形鏤孔??趶?3.5厘米,腹徑16.5、底徑8.4、通高20厘米(圖三一,9;圖三七)。
鏊子 1件。M1∶34,泥質(zhì)灰陶。圓形,穹隆頂,頂下斜出3個等距扁平足。三足上部均有兩個未穿透的圓孔,中部各裝飾一周凸弦紋。頂徑23.8、高11厘米(圖三一,10;圖三八)。
熨斗 1件。M1∶21,泥質(zhì)灰陶。侈口,折沿,圓唇,斜腹略內(nèi)收,圜底,口部粘附一扁長柄。熨斗下承圓形座,侈口,方唇,弧腹,底中空,腹部有兩周間斷的長方形鏤孔。熨斗口徑12.6、底徑9、高7.4厘米;柄長12、寬2~2.4厘米。底座口徑13、底徑10.2、高5.4厘米(圖三一,11;圖三九)。
M1為圓形單室磚墓,墓門為仿地面木結構牌樓建筑,墓室設半圓形棺床,棺床邊壁砌“壸門”,墓壁先用白灰涂抹,然后在上用黑彩、紅彩作畫,墓葬形制與北京地區(qū)及周邊已發(fā)掘的遼代早期墓葬相近,特別是與青云店遼墓②、韓佚墓(下葬年代為公元997年)③、北京亦莊69號地M14④及朝陽市林四家子M1⑤等墓形制更為相近。
M1出土隨葬品也均具有遼代早期文化特征,多見于北京地區(qū)已發(fā)掘的遼代早期墓葬,其中的陶罐、剪刀、執(zhí)壺等仍具有唐代遺風。M1出土A型陶罐與青云店遼墓的M1∶6及韓佚墓形制相近。M1出土B型陶罐與青云店遼墓的M1∶1、M2∶4及趙德鈞墓(公元937至公元958年)出土陶罐⑥形制相近。M1出土A型、B型、D型陶盆及碗、剪刀、灶與青云店遼墓出土陶淺腹盆、深腹盆、曲腹盆、碗、剪刀、灶形制相近。M1出土陶盆M1∶16內(nèi)壁刻劃紋飾與趙德鈞墓出土陶盆內(nèi)壁刻劃紋飾相同。M1出土陶執(zhí)壺、六鋬陶釜與青云店遼墓、大興團河農(nóng)場M1⑦及韓佚墓出土同類器物形制相近。M1出土陶鏊子M1∶34與青云店遼墓的M1∶14及韓佚墓出土陶鏊子形制相近。M1出土器物組合及器物形制均與亦莊69號地M14相近,M1出土的A型陶罐、執(zhí)壺、三足盤、剪刀、碗、熨斗、權杖形器、爐、釜與亦莊69號地M14出土的M14∶16、M14∶22、M14∶9、M14∶6、M14∶4、M14∶17、M14∶5、M14∶15、M14∶11等形制相近。
綜上所述,根據(jù)墓葬形制及隨葬品等特征判斷,M1時代為遼代早期。M1隨葬品皆為漢人常用明器,不見契丹常用器物,說明M1應為一座漢人墓葬。
M1墓葬形制及隨葬器物組合保存均較完整,為研究北京地區(qū)遼代早期的墓葬形制、經(jīng)濟文化及建筑藝術提供了新的實物資料。
附記:本次發(fā)掘領隊為王策,參與發(fā)掘的人員有劉風亮、戢征、曾慶鉛、馬伯濤、馬素霞;器物照片由王宇新拍攝;線圖由曾慶鉛繪制。
執(zhí)筆:劉風亮 戢 征
注 釋:
① 宿白:《白沙宋墓》,文物出版社2002年。
②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大興區(qū)青云店遼墓》,《考古》2004年第2期。
③ 北京市文物工作隊:《遼韓佚墓發(fā)掘報告》,《考古學報》1984年第3期。
④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亦莊考古發(fā)掘報告(2003—2005年)》,科學出版社2009年。
⑤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朝陽市林四家子遼墓發(fā)掘簡報》,《北方文物》2013年第2期。
⑥ 北京市文物工作隊:《北京南郊遼趙德鈞墓》,《考古》1962年第5期。
⑦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大興團河農(nóng)場三號地遼代窯址和墓葬》,《北京文博》2010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