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侯官”考

2023-04-06 17:38汪征魯
關(guān)鍵詞:都尉點校后漢書

汪征魯,陳 劼

(福建師范大學 社會歷史學院,福建 福州 350117)

侯官是福建歷史上的重要縣份,其得名緣由及演變,值得一考。

“侯官”前身是“候官”,“候官”的前身是“候”。候是兩漢部都尉之下的最高層次的屬官。

西漢時期,郡置都尉,為郡太守的副貳。(1)(東漢)應詔撰、(清)孫星衍校集《漢官儀》:“都尉,秦官也。本名郡尉。掌佐太守,典其武職,秩比二千石。孝景時更名都尉?!币?清)孫應星等輯、周天游點校:《漢官六種》,北京:中華書局,2012年,第151頁。邊郡置部都尉,《漢舊儀》:邊郡“置部都尉、千人、司馬、候、農(nóng)都尉,皆不治民”(2)(東漢)衛(wèi)宏撰、(清)孫星衍輯:《漢舊儀》卷下,見(清)孫星衍等輯、周天游點校:《漢官六種》,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第81頁。。部都尉是武官。《漢官儀》:“秦郡有尉一人,典兵禁,補盜賊[案‘補’當作‘備’,見《續(xù)漢書志》]。景帝更名都尉,建武(六)年省,惟邊郡[往往]置都尉及屬國都尉?!?3)(東漢)應劭撰、(清)孫星衍校集:《漢官儀》2卷,見(清)孫星衍等輯、周天游點校:《漢官六種》,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第151頁。

西漢典志雖謂都尉不治民,然史書上每有郡校尉兼管民事的記載。如《史記》卷19《周勃世家》、《后漢書》卷45《張酺傳》都有守、尉均“巡縣”安民、處理民事的記載?!妒酚洝肪?22《酷吏傳· 寧成傳》、《東觀漢記》卷7《城陽恭王(劉)祉傳》還有爭民事權(quán)的記載。

東漢初,典志便明文規(guī)定邊郡都尉治民。 “中興建武六年,省諸郡都尉,并職太守,無都試之役;省關(guān)都尉;唯邊郡往往置都尉及屬國都尉,稍有分縣,治民比郡?!?4)(南朝宋)范曄撰:《后漢書·志第二十八·百官五》,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第3621頁。到東漢初,裁去各郡的都尉,并其武職于太守,僅在邊郡、屬國置都尉,也有分縣治民,如同郡守治民。邊郡部都尉“領縣治民”這個傳統(tǒng)當自西漢始。部都尉之治民,導致候的治民,但這種治民有一種準軍事管理的色彩。

關(guān)于“候”與“候官”,陳夢家在《漢簡綴述》作了很好的小結(jié):漢代郡太守以下的軍事組織,有都尉、候、候長、隧長四級官吏,其治所(即府署)分別稱都尉府(或府)、部、署?!昂蚬佟薄俺枪佟敝侏q官署、官府之官,不作官長解,故至都尉府曰詣府,至候官曰詣官。(5)陳夢家:《漢簡綴述》,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25頁。

東漢邊境郡縣每每由都尉下屬的候進行準軍事管理。候的府署——候官進而成了邊境縣的名稱。如東漢,《后漢書·郡國五·上郡》:有十城(縣),其中一城名候官;《后漢書·郡國五·張掖屬國》:別領五城(縣),其中一城名為候官;《后漢書·郡國四·會稽郡》有十四城,其中一城為東部侯國。(清)錢大昕在《二十二史考異》謂東部侯國:“案:《宋書·州郡志》,候官前漢無,后漢曰東候官,屬會稽。此‘東部侯國’當即‘東候官’之訛。漢時未見有封‘東部侯’者也?!?6)(清)錢大昕著,方詩銘、周殿杰校點:《廿二史考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265-266頁。王國維附會其說:“《續(xù)漢書·郡國志》會稽郡下,有東部侯國乃東部候官之偽?;菔蠗潯逗鬂h書補注》、錢氏大昕《二十二史考異》并已正之?!?7)王國維:《后漢書會稽郡東部候官考》,見《觀堂集林》卷12,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561頁。本段所例舉的“候官”,前兩個后來消失了,只有東部候官流傳下來。

東部候官起始與范圍有兩說。

其一,王國維說。王國維謂:“竊意武帝初置會稽東部都尉,本治冶縣,如朱育之說后徙回浦,尚留一候官于此,以其地為東候官所治。故后漢時謂之東部候官,或但謂之侯官,因以為縣名,而東冶之名轉(zhuǎn)廢?!?8)王國維:《后漢書會稽郡東部候官考》,見《觀堂集林》卷12,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561頁。其起始東部都尉徙回浦(章安)的年代 ,所統(tǒng)地域即為原東部都尉所統(tǒng)范圍,大約為今福建省。

關(guān)于東部都尉徙章安的具體年代,王國維作了考證與推測:“《漢書·地理志》會稽郡錢唐下云西部都尉治,回浦下云南部都尉治?!短接[》171引《漢志》南部作東部。古書所紀亦但有會稽東部都尉,無南部都尉,則作東部者是也?!秴侵尽び莘瓊鳌纷⒁稌滗洝?,朱育對濮陽興曰:‘元鼎五年除東越,因以其地為治[乃冶之偽],而立東部都尉,后徙章安,陽朔元年,又行治鄞,或有寇害,復徙句章?!溯^《漢書》所紀沿革殊詳。考章安,即回浦。《續(xù)漢志》無回浦,有章安。劉昭注引《太康地記》曰:‘章安本鄞縣南之回浦鄉(xiāng)’。蓋光武初年,省縣為鄉(xiāng),后復立縣,因更其名也。惟《班志》言:‘回浦南部都尉治,為平帝元始二年事[班氏地理志用元始二年版籍]’。而朱育言陽朔元年已徙治鄞。二說不同。疑朱育之對于事實無誤,而于年代則未必盡合。嘗熟考之,知都尉之治冶與回浦乃前漢事,后漢改回浦為章安時,都尉之治如故。朱育云:‘后徙章安’,從其后名也?!逗鬂h書·順帝紀》陽嘉元年二月,海賊曾旌等寇會稽,殺句章、鄞、鄮三縣長,攻會稽東部都尉。頗疑都尉徙鄞實在是年。朱育所云陽朔元年乃陽嘉元年之誤也。至徙治句章則便更在其后。如此,則班、朱二說均可得而通?!?9)王國維:《漢會稽東部都尉治所考》,見《觀堂集林》卷12,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560頁。

王氏的意見可以歸納為:一、《漢書·地理志》記載“冶,回浦。南部都尉治”,當為東部都尉。二、《漢書·地理志》用平帝元始二年(公元前2年)版籍,其回浦南部都尉治,即王國維以為當改為東部都尉,系平帝二年事;另《會稽內(nèi)典》引朱育說:東部都尉,“陽朔元年(公元前24年),又行治鄞”,二者在時間上矛盾。三、于是王推測,“徙鄞”是為了防海賊,而之后的東漢陽嘉元年(公元132年),章、鄞、鄮三縣濱海地區(qū)海賊作亂,且“陽朔”“陽嘉”只有一字之差,“陽朔元年”當是“陽嘉元年”之誤。如此,其文乃安。

又據(jù)《后漢志》卷22《郡國四會稽郡》,(唐)李賢注引《晉元康記》曰:“(章安)本鄞縣南之回浦鄉(xiāng)。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立。未詳。”(10)又見《晉太康三年地記》:“章安本鄞縣南之回浦鄉(xiāng)。章帝章和元年立。[《續(xù)漢郡國志四》稱《元康地記》,《宋書·州郡志》稱《太康志》,同。]”見王云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晉太康三年地記及其他一種》,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第28頁。這樣,章安設立時間為東漢章帝章和元年(公元87年),之后由章安徙鄞在東漢順帝陽嘉元年(公元132年),則可以推測東部都尉徙章安時間在上述二者之間,即由章和元年到陽嘉元年的55年之間。會稽東部都尉徙章安后,一候留守東冶故城,管理東冶縣,后稱“東候官”或“候官”。其范圍大約為今天福建之地。

其二,《三山志》《八閩通志》等方志說?!度街尽分^:“《宋志》又云:‘后又分冶地為東、南二部都尉。東部臨海是也;南部建安是也。’此固后漢至吳時所分。……光武時罷都尉,后復設南部。建安初,始有侯官等五縣。謂光武以為東侯官,未見其據(jù)。”(11)(宋)梁克家纂、陳叔侗點校:《三山志》卷1《地理類一·敘州》,北京:方志出版社,2003年,第9、9-10頁?!栋碎}通志》亦謂:“光武罷都尉,后又分冶縣為東、南二部都尉?!藶槟喜?,建安初,始有侯官,即今福州、興化、泉州、漳州四府之地?!?12)(明)黃仲昭修纂、福建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主編:《八閩通志(修訂本)》卷1《地理·建置沿革》,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頁。其起始于建安初,即東漢獻帝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后(東漢獻帝建安年號共使用25年,即公元196年至公元220年),所統(tǒng)范圍為明代的四府之地。

侯官(候官)之后的演化在三國東吳景帝孫休永安三年(公元260年),改屬建安郡。

“吳永安三年,割會稽南部,以建安、將樂、邵武、建(當為建陽)、吳興、延平、東安、侯官等九縣為建安郡?!?13)(宋)樂史撰、王文楚等點校:《太平寰宇記》卷101《江南東道十三·建州》,北京:中華書局,2007年,第2011頁。此建安郡為會稽郡南部,即原冶縣地。

“景耀三年,吳[永安三年(公元260年)]以建安為建安郡,改漢興為吳興。增置建平[即今建寧府]、東平[未詳]、將樂[即今將樂縣]、昭武[即今昭武府]、東安[即今泉州同安、南安兩縣地]凡領九縣?!?14)(明)黃仲昭修纂、福建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主編:《八閩通志(修訂本)》卷1《地理·建置沿革》,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頁。雖云九縣,僅羅列七縣,當加侯官縣,亦只有八縣。值得注意的是,設立的東安縣,即“今泉州同安、南安兩縣”(明代的泉州同安、南安兩縣),從中亦見侯官范圍已不包括泉州甚至漳州地域了,亦即侯官的范圍僅為明代的福州、興化二府。

西晉武帝太康三年(公元282年),一統(tǒng)天下后,析原建安郡的候官縣(侯官縣)、東安縣為晉安郡。

“晉安太守。晉武帝太康三年,分建安立,領縣五?!蚬倏谙?,前漢無,后漢曰東候官,屬會稽。原豐令,晉武帝太康三年,省建安典船校尉立。晉安男相,吳立曰東安,晉武帝更名。羅江男相,吳立,屬臨海。晉武帝立晉安郡,度屬。溫麻令,晉武帝太康四年,以溫麻船屯立?!?15)(南朝梁)沈約撰:《宋書》卷36《志第二十六州郡二》,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1093頁。

“晉太康三年,始以侯官為晉安郡,嚴高為守。初治故都,遷今城。縣八[原豐、新羅、宛平、同安、侯官、羅江、晉安、溫麻]?!翁┦妓哪?,改為晉平郡??h五[按《宋志》:晉安太守領縣五:侯官、原豐、晉安、羅江、溫麻,而無新羅、宛平、同安者,并省也]。”(16)(宋)梁克家纂、陳叔侗點校:《三山志》卷1《地理類一·敘州》,北京:方志出版社,2003年,第9、9-10頁。

這里《宋書》為五縣、《三山志》為八縣,如《三山志·地理類一》所云前者并省了三縣。這時的候官縣與其他七縣已等量齊觀,為一個普通的縣。

宋時,福州轄縣十二:閩縣、連江縣、侯官縣、長溪縣、長樂縣、福清縣、古田縣、永??h、閩清縣、寧德縣、羅源縣、懷安縣。(17)參見(宋)梁克家撰、陳叔侗點校、福建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整理:《三山志》,北京:方志出版社,2003年,第12、13、27、28頁。且侯官縣、閩縣、懷安縣成為福州州治的三個附郭縣。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三月,閩縣、侯官縣合并為閩侯縣。

候與侯通假。早在(西晉)司馬彪的《續(xù)漢書·郡國志四》會稽郡列縣之末有東部侯國,前已揭示“東部侯國”乃“東部候官”之偽,但已開啟“侯”“候”通假之端。“侯官”最早出現(xiàn)于《南齊書·州郡上·晉安郡》。南齊至清初,“候”與“侯”并用。如(唐)李吉甫撰的《元和郡縣圖志》、(宋)樂史撰的《太平環(huán)宇記》、(宋)王存撰的《元豐九域志》、(宋)梁克家纂的《三山志》等均用“侯官”,而(后晉)劉煦等的《舊唐書地理志》、(宋)歐陽修的《新唐書·地理志三》、(明)黃仲昭纂的《八閩通志》則用“候官”。清以降,統(tǒng)一用“侯官”。

其讀音,候官為[hòu guan];因“候”“侯”通假之故,侯官有兩讀[hóu guan] [hòu guan]。按國家地名辦的最初規(guī)定,當讀 [hòu],然現(xiàn)在民間的讀音正向[hóu]轉(zhuǎn)化,似已有90%以上的人讀[hóu]。那么,展望未來,是重新糾正民眾的讀音呢,還是順應民眾的讀音,一般是后者。這就叫,約定俗成。這也是地名形成的法則之一。“候”與“侯”的變遷,正是未來[hòu]與[hóu]的變遷。

猜你喜歡
都尉點校后漢書
宋朝駙馬都尉研究1
《爾雅注疏》點校零識
兩漢三國時期丹陽都尉考
物勒工名,以考其誠東吳尚方鏡銘中的尚方與都尉
“駙馬”一詞從哪來?
王符生平簡述——《后漢書·王符傳》釋讀附拾遺二則
古籍點校成果著作權(quán)探析
《后漢書》郭玉脈法校文
清代臺灣研究資料整理的新成果:評劉榮平、江卉點校《黃鶴齡集》
《謝沈后漢書》魯迅輯本考略
蒙城县| 博乐市| 平乡县| 临沂市| 紫云| 武定县| 马山县| 延寿县| 乐至县| 根河市| 绵竹市| 皮山县| 上栗县| 麟游县| 文水县| 余江县| 延津县| 桑日县| 出国| 敖汉旗| 金坛市| 从化市| 新野县| 饶河县| 报价| 上蔡县| 康保县| 富宁县| 建始县| 泰兴市| 隆昌县| 南皮县| 南康市| 庄浪县| 拉萨市| 隆尧县| 成安县| 曲周县| 隆德县| 拜城县| 富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