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梅,祝 芳,王艷芳
(文山州人民醫(yī)院藥劑科,云南 文山 663099)
慢性萎縮性胃炎(CAG)是由于胃黏膜上皮長期存在慢性炎癥損傷,病變擴展至腺體深部,導致固有腺體減少,固有層纖維化,黏膜變薄,同時伴有幽門腺化生、腸腺化生或不典型增生的一種慢性胃部疾病[1]。此病可由多種因素(如幽門螺桿菌感染、免疫因素、遺傳因素及服用多種損傷胃黏膜藥物等)誘發(fā)。此病患者多以脘痞、胃脹滿、胃隱痛為主癥[2]。據(jù)統(tǒng)計,慢性萎縮性胃炎的全球發(fā)病率約10.9%[3]。我國是胃癌發(fā)病率較高的國家之一。慢性萎縮性胃炎作為一種癌前病變,其漸進性致癌模式如下:慢性淺表性胃炎- 胃黏膜萎縮- 腸上皮化生(intestind metaplasia,IM)- 異型增生(dysplasia,DYS)- 腸型胃癌[4]。西醫(yī)治療此病時多采取根除幽門螺桿菌(Hp)、保護胃黏膜、抑制胃酸分泌、促進胃腸蠕動等治療方案。有研究指出,用西醫(yī)療法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效果不夠理想,僅能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無法修復已萎縮的胃腺體。相關的研究表明,用中醫(yī)藥療法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可改善患者的體質(zhì)狀態(tài)和機體內(nèi)環(huán)境,逆轉(zhuǎn)其胃腺體的病理改變[5]。中醫(yī)認為,慢性萎縮性胃炎可分為脾胃虛寒證、脾胃氣虛證、胃陰虧虛證、瘀阻胃絡證,治療此病常用的療法包括理氣和胃法、健脾益氣法、養(yǎng)陰益胃法、活血化瘀法等[6]。單兆偉教授曾師從于孟河醫(yī)派傳人張澤生教授及國醫(yī)大師徐景潘教授。他在脾胃病診療方面潛心研究多年。他認為,慢性萎縮性胃炎屬于“胃痞”之范疇,氣虛血瘀是慢性萎縮性胃炎和Hp 感染性胃病共同的病理基礎[7]。筆者曾在2014 年至2015 年期間跟隨單兆偉教授學習脾胃病的診療知識,受益頗深?,F(xiàn)將本人運用益氣活血法辨證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經(jīng)驗總結(jié)如下。
慢性萎縮性胃炎以脘痞、胃脹滿、胃隱痛為主癥[8]。其以胃體失養(yǎng)為本,胃絡血瘀為標,主要病機是脾胃氣虛[9]。脾胃被尊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然胃腑與外界相通最易受戕,常被外邪、情志、飲食等眾多因素所傷,而致脾胃虛損。素體脾胃虛弱,生化乏源,津血不足,胃絡失養(yǎng),和降失司,可致虛痞。痞滿日久不愈,氣血運行不暢,脈絡瘀滯,故脾胃益虧,瘀血益甚。《脾胃論》中說:“脾胃不足,皆為血瘀”。程應旄在《醫(yī)徑句測》中指出:“胃無消磨健運則不化”。單兆偉教授認為,氣虛血瘀是慢性萎縮性胃炎的基本病機。
葉天士在《臨證指南醫(yī)案》中說:“初病為經(jīng),久病入絡,以經(jīng)主氣,絡主血……凡氣既久阻,血亦應病,循行之脈絡自痹”[10]。可見,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病理基礎是氣虛血瘀。因此,治療此病應從益氣活血、扶正祛邪等方面入手。單兆偉教授用自擬方二參三草湯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取得了較好的療效。二參三草湯的方劑組成是:太子參、炒白術、黃芪、白花蛇舌草、生薏苡仁、仙鶴草、紫丹參、炙甘草等。此方具有益氣活血的功效,主治氣虛血瘀。黃芪、太子參、炒白術三藥相伍可益氣健脾、升清降濁、扶正固本;仙鶴草可清熱化濕、活血、健胃、補虛;紫丹參為活血補血之要藥,可活血通絡、祛瘀止痛,《婦人名理論》中贊其“一味丹參,功同四物”,其與太子參、炒白術相伍,可消補兼施,補而不滯,消而不傷正;白花蛇舌草、生薏苡仁兩藥配伍合用可清熱、解毒、化濕;炙甘草可補氣緩中、調(diào)和諸藥。單教授認為,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時,在強調(diào)益氣活血的同時,仍不能忽視辨證論治之總則。該病的各種證型常兼夾為患,故應注意其寒熱虛實轉(zhuǎn)化,如兼有痰濕、食積、氣滯、陰虛虧耗等情況,則應在治療時予以兼顧,可分別施以消食導滯、除濕化痰、理氣解郁、養(yǎng)陰清胃等法,有時甚至需要優(yōu)先照顧,才能更加有效地根治此病。近年來,筆者在臨床實踐中運用二參三草湯加減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朱某某,男,68 歲,2019 年12 月8 日初診。主訴:上腹部脹痛不適間作3 年余,加重1 月余?;颊哂?年前飲食不節(jié)后出現(xiàn)胃脘脹滿作痛,餐后加重,伴有噯氣、反酸,大便黏膩不暢,小便正常,口服拉唑類藥物后癥狀緩解。2019 年12 月9 日于我院查胃鏡示:1)慢性萎縮性胃炎活動期;2)胃底小息肉(已鉗除),Hp(+)。病理診斷:(胃竇)慢性萎縮性胃炎活動期,伴中度腸上皮化生,局部腺上皮呈低級別上皮內(nèi)瘤變,(胃底)腺息肉(病理號:194941)。1 個月前,患者出現(xiàn)胃脘脹滿、作痛加重的情況,為求診治,前來我科門診就診??滔乱姡好嫔S白,胃脘脹滿、作痛、噯氣、反酸較頻。伴有胃部燒灼感,胃納欠佳,夜寐差,大便每日一行,色黃成形,舌暗紅、苔稍膩,脈細弦。中醫(yī)診斷:胃痞。治則:益氣和胃,清熱消痞,方藥如下:太子參(10 g)、仙鶴草(15 g)、黃芪(10 g)、炒白術(10 g)、丹參(20 g)、炙甘草(6 g)、茯苓(10 g)、白花蛇舌草(15 g)、法半夏(10 g)、木香(10 g)、麥冬(10 g)、枳殼(10 g)、百合(10 g)、夜交藤(15 g)。水煎服,每日1 劑,分早晚兩次溫服(飯后2 h 服用),連服14 劑。配合西藥三聯(lián)療法治療14 d。二診時,患者的胃脘痞滿、疼痛癥狀得以緩解,無嘈雜,口中有異味,胃納不香、口干、口苦、舌暗紅,苔稍膩。原方去麥冬,加莪術、半枝蓮,繼服14 劑。三診時,患者胃脘作痛不著,無反酸癥狀,口中異味減輕,睡眠尚可,舌暗紅、苔薄白,脈細弦。上方去百合、夜交藤,繼服14 劑,服法如前。四診時,患者諸癥均有減輕,繼續(xù)守方治療,共治療3 個月。2020 年4 月20 日復查胃鏡示:1)慢性萎縮性胃炎活動期伴膽汁反流;2)十二指腸球部息肉,Hp(+)。病理診斷:十二指腸球部腺瘤性息肉(胃竇),慢性萎縮性胃炎活動期(病理號:201110)?;颊吲加形鸽[痛,時有脘脹,口干,食納可,夜寐轉(zhuǎn)佳,二便正常,舌偏暗紅,苔薄,脈細。前方去半枝蓮,加生薏苡仁、蒲公英,口干者加麥冬,繼服14 劑。2020 年11 月20 日,查胃鏡示:慢性淺表性胃炎,HP(-)?;颊咧T癥基本消除,囑其節(jié)飲食,慎起居,暢情志。
按語:脾胃氣虛、胃絡血瘀是慢性萎縮性胃炎的主要病機。上述病例經(jīng)四診合參診斷其病情的中醫(yī)證型為脾胃氣虛夾血瘀,故治以健脾益氣,活血通絡兼清化消痛。吳鞠通在《溫病條辨·雜說》中指出:“中焦如衡,非平不安”[11]。筆者認為,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時不可浪投猛藥,戕伐胃氣,以免因耗竭正氣而加重患者的病情。慢性萎縮性胃炎以脾胃氣虛為本,治以益氣健脾的同時,亦可采用清補、平補、淡滲健運之法。
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發(fā)生發(fā)展是一個漫長的由氣及血、由功能性疾病發(fā)展至器質(zhì)性病變的過程[12-14]。瘀血貫穿于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病程的始終,故在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時應重視活血、化瘀、通絡藥物的應用[15-17]。西醫(yī)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多以對癥治療為主,尚無能夠逆轉(zhuǎn)此病患者胃黏膜病理改變的治療手段。中醫(yī)認為,慢性萎縮性胃炎的發(fā)病機制是:諸邪著而不去,郁而不解,蘊積成熱,熱壅血瘀而成毒,損傷胃黏膜,從而發(fā)生胃黏膜萎縮[18]。中醫(yī)藥治療可通過整體調(diào)理與個體化用藥相結(jié)合的方式起到多靶向的治療作用,從而可在一定程度上逆轉(zhuǎn)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胃黏膜的病理改變。近年來,筆者運用二參三草湯治療多例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均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綜上所述,用二參三草湯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可取得良好的療效。此法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