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群峰
統(tǒng)編教材將語文知識和能力、語文學習方法和策略等以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方式呈現(xiàn),為學生系統(tǒng)學習規(guī)劃了有效路徑。在教學中,教師要把教材作為課堂教學的核心,為學生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教材中的文本都是由文字組合而成的,文字的巧妙組合才成就了文本中的精彩細節(jié)。在一篇課文中,原本普通的文字在具體情境中通過組合能夠形成精彩的細節(jié),值得學生在閱讀時仔細咀嚼、揣摩,品讀出文字背后的獨特內蘊,感受作者注入文字中的感情。在教學中,教師要抓住語言細節(jié)引導學生認真品味,讓學生能夠獲得感悟,并將這種感悟能力運用到其他課文的閱讀中。
如教學《慈母情深》,課文中有大量傳神的細節(jié),課文所在單元的語文要素學習目標有“體會作者描寫的場景、細節(jié)中蘊含的感情”。學生在學習課文時,可以從文本中找出自己覺得很精彩的細節(jié)描寫,分析這些細節(jié)為什么寫得好。如“我”進入工廠看到母親每天工作的環(huán)境是那么惡劣后,母親“大聲”問“我”來干什么時,“我”的回答變得吞吞吐吐,竟然不想“要錢”了。這樣的細節(jié)體現(xiàn)的是“我”已經在心里很心疼母親了:母親在這樣惡劣的環(huán)境中掙錢是多么不容易,可自己竟然為了滿足讀小說的欲望跑來找母親要錢,真是太不應該了!正因為如此,在母親把錢“塞在我手里”后,“我鼻子一酸,攥著錢跑了出去”,“鼻子一酸”是很小的細節(jié),包含的情感卻很豐富:既是“我”很感動的真實體現(xiàn),又是“我”十分慚愧的準確表達;“我”為了表達對母親的感恩之情,用買書的錢“給母親買了一聽水果罐頭”。這就是圍繞課文中“要錢”的細節(jié),學生品讀出“我”對母親慈愛之心的感悟。
學生學習語文不是被動接受文本創(chuàng)造的意境,而是通過對文本的有效解讀,找到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抓手;在教師引導下,深入探析文本的內涵,追求言意兼得的效果。
如教學《少年閏土》,課文是從魯迅的小說《故鄉(xiāng)》中節(jié)選的部分,這一部分內容主要描寫“我”少年時代結識的朋友閏土“見多識廣、聰明開朗、機智勇敢”的形象。在《故鄉(xiāng)》中這一部分是插敘,屬于回憶過去的內容。在閱讀課文時,學生能夠從文本語言文字中直接讀出來的是少年閏土的形象,也是從“我”這個富家少爺眼里看到的形象。學生對閏土的言行和想法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學生認為是閏土覺得大戶人家做祭祀的祭器放在家里都還要看管,可農家的西瓜擺在外面,需要看管的是野獸,從來不管人,這是多么不一樣??;有的學生認為在閏土眼里,“我”也有很了不起的地方,那么斯文,又能認字讀書等。教師在尊重學生多樣解讀的基礎上,還要引導學生注意少年閏土與“我”在一起時表現(xiàn)得那么活潑勇敢、聰明可愛,這是一顆沒有遭受污染的童心自然流露的童趣,但時隔二十年后兩人再相見時,閏土開口叫的竟然是“老爺”,這正是《故鄉(xiāng)》要揭示的封建禮教對人的天性的殘害,是《少年閏土》文字背后隱藏的深刻內蘊,也是教師可以抓住的“再見面”進行拓展的內容。有了這樣的解讀,學生才能更好地理解《少年閏土》隱含的內容,達到言意兼得的效果。
作者寫文章為了表達的需要必然會留下大量空白,讓讀者在閱讀中有發(fā)揮想象的空間和多元解讀的余地。這就為教師組織學生開展補白活動提高表達能力提供了依托。
如教學《落花生》一課,課文寫的是父親借花生給我們講做人要做有用的人的道理。課文的前半部分,寫的是母親帶我們姐弟幾個開辟院子里的空地種花生的情形。本來,花生從種子下地到收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這又是我們第一次學種花生,其間肯定會向母親詢問花生的生長情況,母親也會給我們詳細地解答;但是,作者在課文中只用了八個字“買種、翻地、播種、澆水”,毫無疑問這里面有大量留白。在教學中,教師要在哪些地方引導學生想象,進行補白,幫助學生順利理解后文父親借花生對我們進行的教育呢?學生認為在花生開出黃亮亮的小花我們都以為花會長出果實時,需要進行補白,寫出母親介紹花生開花和結果的特點,為后文父親說花生的特點埋下伏筆。這樣依托文本進行的補白,既解決了課文知識方面的空缺,又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總之,教師在用教材教的前提下,需要采用行之有效的策略,讓學生的語文學習充滿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