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杰(泰州市第二中學附屬初中/江蘇省泰州市)
莫懷戚的《散步》內(nèi)容淺顯易懂,但內(nèi)涵卻非常豐富,值得師生們在課堂上運用教材“二次開發(fā)”的理念字斟句酌地品味。
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主題是“親情”,這一主題不會引發(fā)學生的陌生感。因為“親情”本來就是人類最基本的感情之一。而進入青春期的初中生,由于身心的變化和發(fā)展,對于日所常見的親情有著和小學生不太相同的見解和感悟。他們或親近、或遠離、或感到溫暖、或漸漸叛逆,總歸會比小學階段更加細膩地體會日常生活中的親情流露。這一單元的文章《秋天的懷念》《散步》《散文詩二首》《〈世說新語〉二則》,選擇了由古到今、由中到外的各類文章,也為學生提供了思辨“親情”的豐富素材。學生們可以在這些文章中理解親情的真摯、深厚,甚至是令人動容的瞬間。
從感情抒發(fā)的角度看,第二單元的第一篇文章是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這篇文章深沉悲憫,讀來讓讀者淚如雨下。受文章情感類型和史鐵生個人遭遇的影響,在課堂上品析這篇文章,學生一般不會出現(xiàn)太多的笑容,而是沉浸在文章動人的母愛中無法自拔。相比較之下,第二單元的第二篇文章莫懷戚的《散步》就顯得簡單多了,文章的感情基調(diào)積極溫馨,品詞析句時往往讓師生們歡笑不止。
當我們仔細地讀一讀文章、品味其中的內(nèi)涵,方能覺察意味深長。歷來對《散步》一文的主題解讀比較多,往往集中在幾個關鍵詞上,如“溫暖的親情”“中年人的責任感”“尊老愛幼的傳統(tǒng)美德”等。以上對主題的闡述都頗有道理,但是都顯得不夠深入。
教材“二次開發(fā)”的理念要求教者和學生通過對文本進行合理的增刪調(diào)序,遷移運用生活實踐,引導學生在日常生活的場景下學習語言的運用,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文字領悟能力等。
筆者認為,對于《散步》一文的主題,無論確定為“親情”“責任”還是“敬老”,都始終繞不開一個關鍵詞——“生命感”。文中一家三代四口人的內(nèi)心對“生命”都充盈著明確而深刻的感知,但每個人心中的“生命感”都不盡相同。如果運用教材“二次開發(fā)”的理念,通過深度挖掘一處細節(jié),就可以對四個人不同的“生命感”一探究竟。
文章第4自然段描寫的是南方初春時節(jié)田野中的各種景物,是《散步》一文中景物描寫比較集中的一段。其中,“新綠”“嫩芽”“冬水”等具體的景象,匯集在同一幅畫面中,不由得在讀者眼前展現(xiàn)出早春時節(jié)南方田野里涌動著的蓬勃生命力。這樣一番景象給讀者的內(nèi)心觸動正對應了作者自述般的感慨:“這一切都使人想著一樣東西——生命。”
讀至此處,筆者有一點疑問??v觀全文,大部分語句中作者都是以“自述”的語言方式展開敘述;在描述人物行為或內(nèi)心活動的句式中,通常使用的是人稱代詞,例如“我們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又如“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等。為什么偏偏在這句話中作者寫到“這一切都使人想著一樣東西……”?為了更加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意圖,按照教材“二次開發(fā)”的理念,如果對“使人”一詞進行調(diào)換,那么在這句話的語境下能否換為和文中其他語句一樣的人稱代詞——“使我”呢?
課堂上,筆者在學生賞析完這句話后,提出了上述問題,引發(fā)了學生的思考。學生們經(jīng)過熱烈討論,一致認為:“使我”顧名思義,是“讓我”的意思。言下之意,充滿生機活力的南方初春田野只讓“我”感受到“生命”,并未讓除我之外的其他人感受到“生命”。這種推斷顯然不符合作者的本意以及文中人物的內(nèi)心感知。
冷凍豬肉、雞胸肉和雞皮要符合國家衛(wèi)生標準的要求,解凍時,解凍溫度為20℃左右,室內(nèi)需通風良好,解凍時間為22h左右。
于是,筆者將上述疑問自然地轉(zhuǎn)換成另一個問題:為什么文中一家三代四口人,無一例外都能由蓬勃的春景感受到生命?
筆者和學生們一起進一步探究文中的人物,分析他們的家庭處境,按照教材“二次開發(fā)”的理念,遷移運用生活實踐,聯(lián)系日常生活場景,最終明確:《散步》一文中的一家三代四口人雖然看到了同樣的自然風光,但是他們內(nèi)心的“生命感”卻完全不同。
我的母親是整個家庭中“上一代”人的典型代表,文中對母親這一形象的描述是“老了”“高大”“很瘦”“不算重”等。上述內(nèi)容很容易讓讀者聯(lián)想到母親年老體衰的特征。不僅如此,在文中第3自然段中有一句話,也可以間接證明母親的年老體衰已經(jīng)到了很嚴重的程度。
“但是春天總算來了,我的母親又熬過了一個嚴冬?!边@句話中的“但是”“總算”等詞語,可以透露出“我”對春天到來的極度渴盼,加之前文有交代“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將到的時候去世了”??梢韵胂?,春天的又一次到來對于“我”而言就意味著“母親”的生命可能由此得到了長時間的延續(xù)。而“又熬過”一詞,既可以展現(xiàn)“母親”身體虛弱之至,也能讓讀者體會到她在嚴冬中所經(jīng)歷的痛苦,甚至還可以流露出“我”因“母親”直至現(xiàn)在還能安然無恙而感到的慶幸。所以,按照單元導語的要求——重視朗讀,體會作者蘊含在字里行間的思想感情,教師們可以引導學生通過重讀關鍵詞的方式細細咀嚼這句話所深藏的豐富意蘊。
聯(lián)系生活實際,從正常完整的中國式家庭結(jié)構(gòu)的角度來看,文中的三代人里還缺少了一個人——“我的父親”。探究本文的寫作背景,筆者發(fā)現(xiàn),“我父親剛?cè)ナ馈U樟狭怂嗄甑哪赣H似乎一下子給抽掉了生活目標,身體情況變得很復雜。……母親處在喪偶綜合征中”。
綜上所述,筆者和學生們認為,“母親”處在“喪偶”這一特殊時期,身體和心理正在經(jīng)歷著巨大的考驗:身體特別衰弱、精神極度悲傷。作為兒子的“我”,當然會竭盡全力寬慰“母親”,或許會經(jīng)常像文中所言一樣,勸慰“母親”走出家門散散步。一方面,散步可以讓母親呼吸新鮮空氣、看看自然風景,以達到調(diào)節(jié)心情的效果;另一方面,散步或許也能讓“母親”多走動,就像公園中晨練的大爺大媽一樣鍛煉身體、增強體質(zhì)。
不管何種原因,“母親”最終接受了“我”的建議,走出家門。筆者和學生們設身處地地從“母親”的視角看過去,當“母親”走在南方初春的田野中,呼吸著清新的空氣,滿目盡是綠意蔥蘢,到處涌動著新鮮的生命力。她自然而然會觸景生情,想到自己的丈夫和那些沒有挺過嚴冬的老人。
這時候,“母親”只要環(huán)顧四周,就能發(fā)現(xiàn)春野萌動的畫面中還有親情的溫暖:兒子孝順、兒媳賢惠、孫子聰穎。此情此景,“母親”心中因喪失老伴兒而產(chǎn)生的錐心之痛或多或少能得到?jīng)_淡,繼而生發(fā)有關“生命”的感慨。這種生命感,應該是一個年邁的老人對死亡悲傷、恐懼之情的別移,對自身生命延續(xù)的渴望,乃至對未來晚年幸福生活的期盼。這種對“母親”生命感的探究是符合人性的,也是能夠為學生所理解的。
“我”是文中的中心人物,“我和妻子”是中國式家庭中起著承上啟下作用的中年人的典型代表。不僅如此,從更廣闊的社會分工角度看,“我和妻子”也一定是社會上中流砥柱式的“這一代”。
“我”的身上凝聚了不少中國式中年人的優(yōu)秀品質(zhì):孝敬長輩、關愛子女、同理他人、責任感強、身強體壯……
再看“妻子”,作者筆下的她是很一個有意思的人。文中對“妻子”的直接描寫共有三處:
第一處是“我和母親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兒子走在后面”;第二處是“妻子呢,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第三處是“到了一處,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液推拮佣际锹?,穩(wěn)穩(wěn)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空間從不是呆滯的背景板,……也賦予了人們獨特的生活氛圍和基調(diào)?!钡谝惶帢嗣髁艘患胰松⒉綍r的空間位置關系:“我和母親”在前,“妻子和兒子”在后,“妻子和兒子”跟隨著“我和母親”。一家人的空間位置關系很有趣,這樣的前后搭配讓“兒子”有了獨特發(fā)現(xiàn)——“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雖然,文中并沒有交代這種空間位置關系是誰刻意為之,但是結(jié)合第二處對“妻子”的描寫,筆者和學生們認為,“妻子”在空間位置關系中所呈現(xiàn)出的“跟隨式”的身體語言正暗示她在家庭關系中的性格。
而“兒子”的發(fā)現(xiàn)引發(fā)了眾人的連鎖反應,從“我們都笑了”一句中可以窺見家庭成員關系的溫馨、和諧。在日常生活中,家庭成員的關系是否融洽雖然不完全由“妻子”決定,但是“妻子”絕對算得上是中國式家庭中最重要的“穩(wěn)定劑”。
其實,如果把一、二兩處聯(lián)系起來品讀,會發(fā)現(xiàn)“在外面”一詞很值得玩味,頗具“中國特色”。在家庭生活中,“妻子”與“我”單獨相處,如果局限在兩個人的私密空間中,“妻子”可以顯得些許“強勢”。但是,“在外面”就不一樣了。隨著外部空間的擴大,空間里人員的增多,“妻子”對待“我”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變化——“她總是聽我的”。
不難看出,“妻子”對“我”有足夠尊重、理解和支持,這是傳統(tǒng)意義上“賢妻”的形象。而“妻子”對“我”細膩的心態(tài)轉(zhuǎn)變也正照應了散步時一家四口的空間位置關系——在外面時,“妻子”總是依順“我”并且跟隨“我”。于是,筆者和學生們可以更進一步理解,“妻子”在面對小路上某處坎坷時,一定會和“我”做出同樣的選擇——“我蹲下來,……妻子也蹲下來”。
理解了“妻子”的內(nèi)心世界,再仔細品讀“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wěn)穩(wěn)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一句,其中濃厚樸實的情感確實感人至深:賢惠溫良的“妻子”和尊老愛幼的“我”,心心相印、共同擔負起屬于中年人的家庭責任;在面對和“我”同樣境遇的時刻,“妻子”不需要多少語言就能夠與“我”產(chǎn)生心靈上的共鳴和行為上的默契。
筆者有理由相信,心靈相契的夫妻在彼此扶持的人生旅途中,內(nèi)心的“生命感”應當無甚差別。當“我”和“妻子”看到美好春光,看到美好春光中的“母親”和“兒子”,一定能從蓬勃的春景中體察出背后的美好生命,也一定能在這美好生命中涌動出珍惜相伴時光、珍惜身邊親人、共擔家庭責任的深切感悟。
這樣的深入解析不僅讓學生們學會通過日常生活去關聯(lián)語言文字的運用,還讓他們深刻理解了中年夫妻彼此尊重、包容、支持的情感,更在他們心底埋下了家庭關系和諧的種子,為學生未來良好的情感發(fā)展奠基。
眾所周知,婚姻、家庭功能對兒童的社會適應及心理健康具有深遠影響。本文中的家庭氛圍溫馨而幸福,一家人相互理解、相互尊重,良好的家庭氛圍足以讓正值幼年的“下一代”——“我的兒子”享受到家人無微不至的關心和生活簡單細碎的美好。
文中有關“我的兒子”的語句共計有四句:
小家伙突然叫起來:“前面也是媽媽和兒子,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p>
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
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
顯而易見,“我的兒子”年齡幼小,依賴長輩,機靈可愛,善于觀察。他能從散步時家人的空間位置關系找出前后兩組人的相似處并且無須避諱地“叫起來”,說明他善于觀察總結(jié)、敢于表達見解;他雖然“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但頗有主見地認為“小路有意思”,說明他對初春的田野充滿無限好奇及兒童本真的探索欲。兒童的天性是崇尚自然,“我的兒子”好奇于自然景物,好奇于初春田野中的池塘、溪流、嫩芽兒、菜花、桑樹……本身就說明他內(nèi)心健康、積極向上。從下一代的角度往上看,父親、母親、祖母都是溫和善良的典型代表,在這種家庭環(huán)境中長大的孩子該是多么活潑、健康。
限于語言表達能力,“我的兒子”雖然不能自我總結(jié)出內(nèi)心對生命萌動的欣喜之情,但他一定能夠切切實實將這種欣喜結(jié)于內(nèi)心,溢于言表?!拔业膬鹤印毖壑锌吹降氖浅醮禾镆爸猩鷻C勃勃的生命力,心中感知著并享受著的是“生命感”所帶來的幸福和美好。
綜上所述,筆者和學生們運用教材“二次開發(fā)”的理念,通過對本文中“使人”一詞的深度挖掘,勾連日常生活場景,探究出一家人內(nèi)心中完全不同的生命感,也從細微之處印證了“我們”三代四人之家是一個充滿溫馨、和睦、幸福、美滿的家庭。這樣的思維訓練,有利于鍛煉學生分析、推演、辨析、判斷、共情的能力。這些能力,恰恰是在學生學習語文時要重點培養(yǎng)的關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