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凱
衡量健康有3個很簡單的標準:吃得下、睡得著、排得出。不過說來容易做著難,單說這個“排得出”,就有很多人備受便秘折磨。尤其是偏嗜辛辣飲食,飲水少,吃太多高熱量食物的生活習(xí)慣,容易造成胃腸積熱,引起便秘。這時單純用瀉藥通下是不行的。中醫(yī)認為,胃腸積熱會造成人體津液虧耗,干燥的大便就無法在腸道里通過,如同沒有水的時候船就會擱淺一樣。所以,治療胃腸積熱型便秘要從增液和通便兩方面入手。
增液承氣湯就是這樣一款既能滋陰增液,又能瀉熱通便的中藥方劑,方中的玄參、生地、麥冬具有增液潤燥、壯水滋陰的功效;樸硝和大黃的功效是攻下通便。五味藥合在一起,功效就像增水行舟一樣,令干燥的大便順流而下,用于治療胃腸熱盛、熱邪傷津、津虧熱結(jié)所導(dǎo)致的便秘。而在我們的身體上,也有主管增液和通便的穴位。兩種穴位搭配使用,就有與增液承氣湯相似的功效。
根據(jù)肺腎共同調(diào)節(jié)人體水液代謝的中醫(yī)理論,選取太溪、太淵兩穴可以增液潤燥。太溪位于足內(nèi)踝尖與跟腱之間的凹陷處,是腎經(jīng)的原穴,可以滋腎陰,功效相當于玄參和生地;太淵位于腕橫紋上,脈搏跳動一側(cè)的凹陷處,是肺經(jīng)的原穴,可以滋肺陰,功效相當于麥冬。搭配脾經(jīng)穴大橫、胃經(jīng)穴水道和大腸經(jīng)下合穴上巨虛,可以攻下通便。5個穴位合起來可起到增液承氣、潤腸通便的效果。其中,大橫位于肚臍水平向左旁開4寸,按壓有酸脹感;水道位于肚臍直向下四橫指處水平向左旁開三橫指;上巨虛位于外膝眼向下6寸,脛骨前緣向外一橫指處,左右腿各1個。
具體方法是,輕輕點揉太溪和太淵,使刺激持久滲透,以補益肺腎之陰;上巨虛可用自上而下刮痧的方法,如果出痧明顯可重點刮拭;大橫和水道建議用順時針揉腹的方法來按摩。五穴合用,就是人體自備的增液承氣湯。
(摘自《生命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