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葉嘉瑩中西文學理論互鑒中的詞學探索

2023-03-08 17:15:59
保定學院學報 2023年6期
關鍵詞:張惠言葉嘉瑩詞學

李 云

(天津科技大學 文法學院,天津 300222)

葉嘉瑩先生(1924—),號迦陵,在詞學方面多有建樹,論著豐富,其中具有開拓性的是將中西文學理論相融合,對張惠言比興寄托、王國維感發(fā)聯(lián)想的說詞方式,以及小詞具有豐富潛能的原由、作用,進行了精密、細致、深邃的闡釋和分析,為中國現(xiàn)代詞學的發(fā)展開拓了新境界①本文經葉嘉瑩先生親自審訂,獲得首肯,同意發(fā)表。。

一、對王國維、顧隨詞學的承繼

葉嘉瑩的詞學承繼王國維、顧隨而來,他們一脈相承之處有兩個大的方面:其一是以真誠的生命體悟為中心,以感發(fā)聯(lián)想為主要說詞方式,予人以人生和心靈的啟迪,傳遞詩詞中生生不已的感發(fā)力量;其二是具有鮮明的開拓創(chuàng)新精神,在西方文學理論的觀照之下構建中國詞學,努力為詞學開辟新的道路。與西方文論偏于科學推理的思辨分析不同,中國傳統(tǒng)文學理論中雖然有很多詞話,但詞學并沒有發(fā)展成完整的理論體系。在晚清西學東漸的大潮中,王國維是第一位嘗試為中國詞學批評開拓新途徑的人物,他嘗試“把西方富于思辨的理論概念融入到中國傳統(tǒng)之中”[1],《人間詞話》被詞學界公認為“為中國詞學打開新的一頁”[2]。但是,《人間詞話》在思維方式上還是以抽象的主觀感悟為主,對究竟何為“境界”表述得并不清晰。如楊義所指出的:“《人間詞話》對‘境界’這個中心詞的內涵……過多地依賴吉光片羽的感悟,缺乏縝密嚴整的思辨,因而未能從根本上超越傳統(tǒng)詩話詞話的體例,形成現(xiàn)代學術的精嚴結構和深邃層次”[3]107,所以只能遺憾地稱它為“未完成的偉大”,或者“偉大的未完成”[3]107,留待后人去完善。

顧隨被吳宓稱為王國維之后的“后起之秀”詞人,他是最早在大學課堂講解《人間詞話》與《人間詞》的學者之一,并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評點《人間詞話》,對其進行疏義、解說。顧隨自幼即有著扎實的古典文學修養(yǎng),曾經報考北京大學中文系,北大校長認為他文學水平已經很高,遂建議他進入英語系學習。顧隨對西方文學有著相當深厚的造詣,在講解詩詞時善于進行中西對比,可惜當時西方文學理論還沒有迎來繁盛階段,不如后來六七十年代豐富,客觀條件限制了他對詞學進行中西理論相結合的系統(tǒng)建構。顧隨曾借用禪宗的“因緣”思想來解釋“境界”,很有獨到見解,但這種方法頗為抽象,需要具有較強的領悟能力才能理解。顧隨深諳中國詞學理論建設的出路在于與西方文論相結合,遂將希望寄托在其學生葉嘉瑩身上。他在1946年給葉嘉瑩的信中曾說:

假使苦水有法可傳,則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盡得之……不佞之望于足下者,在于不佞法外,別有開發(fā),能自建樹,成為南岳下之馬祖;而不愿足下成為孔門之曾參也。然而“欲達到此目的”,則除取徑于蟹行文字外,無他途也。[4]

顧隨的“法”主要是指他講解詩詞、治學乃至做人的方法、準則。他講解詩詞注重感發(fā),以自身真誠的生命體悟為中心進行創(chuàng)作、評賞,同時參以章法、句法、字法,以及文字的“音”“形”“義”等各種不同的作用,以此為衡量體系,頗有心得,這些對葉嘉瑩影響很大。顧隨向來是一位追求創(chuàng)新的學者,他希望葉嘉瑩能夠有所開拓,成為“南岳下之馬祖”,而不是只繼承老師做“孔門之曾參”,并指明“取徑于蟹行文字”的道路,既給予了她精神上的鼓勵,又指出了努力的方向。

葉嘉瑩早年有一些英文基礎,但因中學時生活在淪陷的北平,沒有機會好好學習英文。南下之后,生活十分艱辛,無力再進行學術上的探索,顧隨老師的殷切期冀成為隱藏在她內心深處一個未完成的使命。直至1966年葉嘉瑩到密歇根州立大學任教,才開始重學英文。憑著超強的記憶力和學習能力,她在赴美任教的英文選拔考試中取得了98分的優(yōu)秀成績。她先到密歇根州立大學任客座教授一年,再到哈佛大學任客座教授一年。后因未能再申請到美國的簽證,1969年轉至加拿大的UBC大學(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工作。她被生活所迫,曾經白天上課,晚上艱難地查著字典讀英文書籍備課。在繁重的教學工作之余,葉嘉瑩抽空旁聽了UBC大學的英文詩課程、英文文學理論課程,閱讀了大量的西方文學理論著作。

葉嘉瑩學習西方文學理論首先是因海外教學的需求,也有完成內心使命的因素存在。她在海外給學生講中國詩詞時,常常被學生問為什么,她嘗試對中國詩詞進行種種關于“為什么”的解答。她曾在《紅蕖留夢》中說:“這些嘗試不僅為我在中國詞學理論的研究中找到了理論的依據(jù),而且在課堂教學上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多年來在海外教學,使我感到中國傳統(tǒng)的妙悟心通式的評說詩詞的方法,很難使西方的學生接受和理解。而運用這些西方文學理論來解釋,能夠幫助那些西方文化背景的洋學生更好地理解中國古典詩詞中的美感特質?!盵5]她在西方文學理論的觀照下反思中國詞學,每每發(fā)現(xiàn)二者的相通暗合之處,由此借用西方文學理論來闡釋,使西方的學生能夠在思維上理解和欣賞中國詩詞。

二、對西方文學理論的翻譯、介紹和辨析

葉嘉瑩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開始運用西方文學理論來解釋中國詞學,當時很多新出現(xiàn)的西方文學理論著作,并沒有中文譯本。葉嘉瑩不僅是把西方最新的文學理論引入到中國詞學的探索者,也是西方文學理論的翻譯者和介紹者。

(一)對《文學與傳記》的評譯

1966年,葉嘉瑩開始與哈佛大學海陶瑋教授合作。海陶瑋認為需要把一些西方研究方法用到中國文學研究上,才能使西方讀者心服口服地接受中國文學。葉嘉瑩在他的建議下讀了勒內·韋勒克(Rene Wellek)與奧斯汀·沃倫(Austin Warren)合著的《文學理論》(Theory of Literature),該書 20世紀 40年代在美國出版,直到1984年才正式有了劉象愚、劉培明翻譯的中譯本。在80年代之前,只有朱光潛、錢鍾書等少數(shù)學人對《文學理論》英文原著有過一些關注。葉嘉瑩不僅關注此書,還翻譯了其中的一章《文學與傳記》(Literature and Biography),1968年在臺灣大學學生刊物《新潮》發(fā)表。此篇翻譯不僅是單純的翻譯,同時夾有葉嘉瑩的述評,夾譯夾評,頗為獨特。從中可以看到葉嘉瑩接受西方文學理論時的思辨過程,她始終站在中西互鑒的角度來接受西方文論。她在每一小段翻譯之后,對其主旨有所總結;在翻譯完一大部分之后,還進一步歸納其觀點,在中西互鑒中辨析其觀點的合理或不合理之處,表現(xiàn)出獨特的見解。比如對于作者與作品之間的關系這一問題,韋勒克認為時代較早的作者其作品與其生平之關系較少,他舉了莎士比亞為例證。葉嘉瑩認為這一點在中國文學中不適用,因為莎氏約生活于1564年至1616年,中國最早的一位偉大詩人屈原則大約生活于公元前340年至公元前278年之間,屈原要比莎士比亞早了18個世紀,可是屈原《離騷》中所表現(xiàn)的個人色彩卻極為濃厚。韋氏只對西方文學有所關注,對中國文學沒有了解,得出來的并不是放之四海皆準的理論。由此,葉嘉瑩認為韋氏的這一觀點并不周密,她進行了更為詳細的討論,并得出自己的結論:“作品與作者生平之間的關系,主要并不在于時代之先后,而在于其作品之體式的不同及作者性格之不同?!盵6]16相較于韋氏文學視野的局限性而形成的片面化觀點,葉嘉瑩的觀點無疑是更為合理的。經過她對《文學與傳記》周密思辨的闡發(fā),中國傳統(tǒng)文學理論中存在的問題變得非常清晰,如她所說:“因為中國文學傳統(tǒng)一向過于強調作者主觀的‘言志’的作用,經常喜歡以作者之生平及人格來作為衡量作品的標準,這對于文學之藝術的成就而言,乃是并不正確的一種尺寸,韋氏的文章恰巧可以喚起我們對這一方面的省察和覺悟。”[6]16這為人們恰當運用韋氏的觀點和中國傳統(tǒng)文學理論的觀點提供了理性的參考。

真正平等的親子關系是父母既能滿足幼兒的合理需求,也能讓寶寶了解父母的愿望,是充分表達對幼兒的愛也要求幼兒對父母付出應有的關心和體貼,從而使幼兒真正意識到自己和成人一樣,是一個平等的獨立的“人”。家長不能因為寶寶小、需要成人照顧而把他看作是成人的附屬品,要受成人的支配。寶寶也是一個完整的、獨立的個體,應該允許他有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空間,要接受寶寶對成人的合理建議等。

20世紀70年代,身居海外的葉嘉瑩對西方新出現(xiàn)的各種文學理論多有留意,她認為:“任何一種新的理論出現(xiàn),其所提示的新的觀念,都可以對舊有的各種學術研究投射出一種新的觀照,使之可以獲致一種新的發(fā)現(xiàn),并作出一種新的探討?!盵7]69而且,她恰好遇上西方文學理論繁盛發(fā)展的時代,有機會直接接觸到很多新理論,如她所說:“很多新的理論,而且是非常好的、精華的、扼要的理論都是那個時候出現(xiàn)的……我趕上了那個時代,也看了很多西方的理論的書,同時因為我要用英文教書,‘境界’跟‘興趣’說不明白的,我就嘗試用了西方的理論來解說?!盵8]188她從新的文學理論中獲得靈感,不斷反思和完善對中國詞學的闡釋,如《對常州詞派張惠言與周濟二家詞學的現(xiàn)代反思》《對傳統(tǒng)詞學與王國維詞論在西方理論之觀照中的反思》等文,都是葉嘉瑩在西方新文學理論的啟發(fā)下對相關問題的再度思考和認識。

(二)對西方文學理論的介紹

自20世紀70年代末,葉嘉瑩即開始利用暑假時間回國教書。從她80年代的《唐宋詞十七講》《迦陵隨筆》等著述中可以看到她對西方文學理論多有介紹。《迦陵隨筆》是葉嘉瑩1986年至1987年為《光明日報》撰寫的學術隨筆,她懷著“文明新舊能相益,心理中西本自同”的主旨,以較為系統(tǒng)的西方文學理論來說明中西詩學的相通暗合之處。對于所用到的西方文學理論,她往往先簡單地追溯其源,然后將重點放在近年來的發(fā)展上,再介紹對中國詞學有啟發(fā)的相關論著與觀點,除發(fā)揮闡釋詩詞的作用之外,還有著向國人介紹西方文學理論思潮的意義。中國社會科學院祝曉風就曾經說:“談《人間詞話》,卻引用佛語,還有現(xiàn)象學、接受美學的理論。真的是讓人眼界大開。我就是讀‘迦陵隨筆’才知道什么現(xiàn)象學、符號學這些新詞的?!盵9]葉嘉瑩在《迦陵隨筆》中對西方文學理論的介紹和運用主要有以下幾種:

其一,她較為詳細地解釋了西方的詮釋學,還梳理了20世紀六七十年代詮釋學的新進展和理論觀點,特別介紹了李查·龐馬(Richard Palmer)《詮釋學》(Hermeneutics)中的“原義”,赫芝(E.D.Hirsch)《詮釋的正確性》(Validity in Interpretation)中的“衍義”,以及赫芝20世紀70年代的新著《詮釋的目的》(The Aims of Interpretation)中“創(chuàng)造者才是意義的創(chuàng)造者”等觀點[7]4,以此說明西方文學理論與中國傳統(tǒng)“詩無達詁”的暗合之處。

其二,因詮釋學受到了現(xiàn)象學的影響,她又簡要地介紹了現(xiàn)象學,重點介紹了美國詹姆士·艾迪(James Edie)《什么是現(xiàn)象學》中“意識向客體投射的意向性活動之說”[7]7,并與中國傳統(tǒng)詩論中的“心”與“物”交相感應的關系相對比,以說明中西文論相通之處。

其三,她較詳細地介紹了西方的接受美學,重點談及的有捷克結構主義評論家莫卡洛夫斯基(Jan Mukarovsky)20世紀 70年代的《結構、符號與功能》(Structure,Sign and Function)中“藝術成品”與“美學客體”之說,“未經讀者的閱讀和想象而加以重新創(chuàng)造,那么這部作品就只不過是一種藝術成品而已,惟有經過讀者的閱讀和想象之重新創(chuàng)造者,這部作品方能提升成為一種美學客體”[7]15,以此來說明王國維、張惠言等對詞的兩種不同的創(chuàng)造性解讀。她還談及伊塞爾的《閱讀過程:一個現(xiàn)象學的探討》(The Reading Process:A Phenomenological Approach)中作者與讀者的“兩極”說,以及弗蘭哥·墨爾加利(Franco Meregalli)的《論文學接受》(La Reception Literaire)中對讀者的三種分類,由此說明王國維的“三種境界”說是帶有創(chuàng)造性之背離原意的一種解讀法。

其四,她創(chuàng)新性地運用了西方的符號學,尤其是運用弗迪南·德·索緒爾(Ferdinand de Saussure)的“符號具”“符號義”“語序軸”“聯(lián)想軸”之說,同時參以俄國符號學家洛特曼(Lotman)的“信息交流論”,說明無論是語序軸或聯(lián)想軸所可能傳達的信息,還是知性符號或感性符號都可視為詩篇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以此分析張惠言認為“照花前后鏡”有“離騷初服”之意依據(jù)的是聯(lián)想軸上所提供之信息;又引用語言學家羅曼·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的“語言符碼”觀點,說明張惠言讀溫庭筠詞所依據(jù)的是詞中具有文化意義的語碼。

其五,她簡略介紹并運用了新批評學派的理論觀點,一方面不贊成艾略特(T.S.Eliot)、衛(wèi)姆塞特(W.K.Wimsatt Jr.)的“泯除作者個性”,另一方面又對他們重視文字的形象、結構及肌理等質素的細讀方式頗為認同,在解說詩詞時經常加以運用。

以上西方文學理論雖然同時出現(xiàn)在葉嘉瑩的文章中,但它們并非西方同一時代的產物。對這些西方文論在中國的傳播和接受情況,筆者查閱了陳厚誠、王寧主編的《西方當代文學批評在中國》,其中新批評、現(xiàn)象學等引入較早(20世紀20年代),但較少有人將其系統(tǒng)地運用到詞學中;至于詮釋學①關于詮釋學,筆者查閱了李清良、張洪志所著的《中國詮釋學研究40年》(載于《中國文化研究》,2019年第4期,第68~82頁),文中指出“我國首次集中刊發(fā)西方詮釋學譯文始于1986年第3期《哲學譯叢》”,之后才逐漸走向譯介、研究和反思。、接受美學②關于接受美學,筆者查閱了文浩的博士論文《接受美學在中國文藝學中的“旅行”:整體行程與兩大問題》(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文中指出接受美學在西方興起于20世紀60年代末期,興盛于70年代—80年代,80年代引入中國。、符號學③關于符號學,筆者查閱了黃文虎《20世紀80年代以來符號學在中國的傳播與接受》(載于《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年第2期,第57~64頁),文中指出雖然早在1926年趙元任曾關注過西方符號學,但在“此后近40年間,符號學在中國并未引發(fā)實質性的影響……直到20世紀80年代之后,其重要意義才得到中國學界的普遍認可”,進入起步階段。等,則大多是20世紀80年代才正式引入。葉嘉瑩很早就接觸到了西方文學理論,掌握并運用得十分熟練,無論是講課還是著述都能娓娓道來。從其接受西方文學理論時間之早、了解西方文學理論程度之深、運用西方文學理論技巧之熟等各方面來看,葉嘉瑩不僅是中國詞學的大力開拓者,也是較早將西方新的文學理論進行傳播運用的學者。

(三)對西方文學理論的持續(xù)關注和運用

可貴的是,葉嘉瑩一直站在世界文學的前沿,與時俱進地運用西方最新的文學理論觀照中國詞學,不斷受到啟發(fā)而產生靈感,同時也介紹給讀者和學生。如她1990年寫作的長篇論文《論詞學中之困惑與〈花間詞〉之女性敘寫及其影響》,就是在女性主義文學理論的啟發(fā)下產生的碩果。該文長達4萬字,對西方女性主義的文學批評進行了簡明扼要的梳理,從1949年西蒙·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第二性》(譯名:The Second Sex,原名:Le deuxièmesexe),一直到 80 年代的重要理論著作及思想,都作了概括性的介紹。其中很多理論著作是葉嘉瑩獨具慧眼發(fā)現(xiàn)并運用的,比如瑪麗·安·佛格森(Mary Anne Ferguson)的《文學中之女性形象》(Images of Women in Literature),該書出版于 1980年,書中對女性進行詳細分類的思路對葉嘉瑩很有啟發(fā)性。歐麗娟還將此理論從葉嘉瑩的文中引用到她自己的《唐詩公開課》中,也取得了很好的分析效果。再比如美國學者勞倫斯·利普金(Lawrence Lipking)的《棄婦與詩歌傳統(tǒng)》(Abandoned Women and Poetic Tradition),該書出版于1988年(至今沒有中譯本),1990年葉嘉瑩就引用了其理論??梢?,葉嘉瑩在西方文學理論方面下的功夫很深,在中西互鑒中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西方文論,對中國詞學不斷地進行新的觀照,修訂完善自己早年的觀點,解決了詞學中的一些關鍵問題。

筆者有幸得見葉嘉瑩先生曾經讀過的一本西方文學理論著作Encyclopedia of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此書印刷于1994年,當時她已70歲,還一直保持著對西方文學理論的研讀和關注。這本英文書近700頁,留有葉嘉瑩先生閱讀、思考的痕跡,隨處可見她用彩筆標注的重點、夾存的備忘紙條?!皢柷牡们迦缭S,為有源頭活水來”,對西方文學理論的研讀、理解、翻譯并運用,是葉嘉瑩對中國詞學開拓創(chuàng)新的一個源頭。

三、對詞之美感特質根源的探索

(一)對詞之美感特質進行探索的原因

葉嘉瑩詞學的核心之一是對詞之美感特質的探索。她在《西方文論與中國詞學》①《西方文論與中國詞學》收錄在《我的老師顧隨先生》一書中,作為她在學業(yè)方面取得的成績向老師“匯報”,其實質是葉嘉瑩晚年對自己在詞學探索方面的總結。中曾說:“我一生之中真正努力完成的,是要把詞的美感特質,它的原由、作用、理論解說出來,這真正是我自己獨立完成的對于詞的特質的一個根本的詮釋和說明。我以為這在詞學領域是很重要的開拓,解決了詞學的一大問題?!盵8]199雖然她對詞學的貢獻遠不止于此,但她只看重這一點。這一問題為何值得她探索多年,因為詞最早產生于歌筵酒席之間,其中所寫的傷春怨別男女之情,不合于傳統(tǒng)詩文中言志與載道的標準,導致文人士大夫們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知如何衡量艷歌小詞,以及是否應該寫作此類小詞,所以,中國詞學是在困惑與爭議中發(fā)展出來的。

張惠言運用中國傳統(tǒng)詩學中的“比興寄托”來說詞,影響既廣且久。王國維反對比興寄托說,運用感發(fā)聯(lián)想的方式來說詞,并嘗試將西方思想融入中國詞學以建立理論體系。葉嘉瑩在髫齡時就曾讀過《人間詞話》,產生一種直覺的感動,但王國維所說的“境界”究竟是什么,成為縈繞在她心中揮之不去的困惑。這個困惑不僅是她個人的,也是中國詞學發(fā)展千年以來的困惑——即詞之美感特質根源是什么。張惠言、王國維、顧隨等都是嘗試回答這一問題的學人。葉嘉瑩在多年的研讀中,總是感覺到:“小詞里面有一個可以引起讀者非常豐富的,而沒有一定專指的種種的聯(lián)想的作用。那么這個東西應該叫什么,而且這種作用是從何而來的?這是中國文學史上從來沒有回答、沒有解決,從來沒有人真正解說明白的一個問題?!盵8]188所以,她一直想要解答這個難題。

(二)發(fā)現(xiàn)小詞具有豐富潛能

如何借用西方文學理論來解決詞學中張惠言與王國維的爭議問題,循著《西方文論與中國詞學》,我們可追尋葉嘉瑩的思路與方法。她用一種思辨的思維,發(fā)現(xiàn)雖然詩詞并稱,但詞的傳統(tǒng)與詩歌的傳統(tǒng)有著本質的不同。中國詩歌的“言志”傳統(tǒng),屬于顯意識的言語,而詞卻是一種新興的音樂文學,不能用“言志”傳統(tǒng)產生的詩學理論來衡量?!痘ㄩg集》本是給歌兒酒女演唱的歌詞集,這些表面上寫美女和愛情的小詞卻引發(fā)了讀者豐富的聯(lián)想,而且還產生了不休的爭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段公案就是關于溫庭筠的《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這首詞所寫是一個女子梳妝打扮,但張惠言卻以比興寄托論詞,認為是作者“感士不遇也。篇法仿佛長門賦,而用節(jié)節(jié)逆敘”。王國維反對張惠言,認為:“興到之作,有何命意?”批評張惠言“深文羅織”。王國維提出新的評詞標準,“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可是他沒說明白境界是什么,也令后人產生種種歧義。葉嘉瑩認為“是比興寄托,太狹窄了;是境界,太廣泛了,張惠言、王國維他們都沒有把詞的真正的好處和作用說出來”[8]188,所以,她要努力把詞令人產生爭議的根源解釋清楚,解決詞學中引發(fā)爭議的根本問題。

葉嘉瑩受到波伏娃《第二性》中“女性是第二性,是男性眼中的‘他者’,是‘被男性所觀看的’對象”,以及佛格森《文學中之女性形象》將女性形象分為五種類型等理論與方法的啟示,將《花間集》中的女性進行了細致的辨析和分類:第一種是被男性作為觀賞對象的女性,如歐陽炯的《南鄉(xiāng)子》(二八花鈿);第二種是愛的對象,如歐陽炯的《浣溪沙》(相見休言有淚珠);第三種是獨處之女性的相思期待,如溫庭筠的《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前兩種是用男性的口吻來寫的,后一種是以女性口吻所寫的思婦、怨婦。第三種小詞中的思婦和怨婦為何引起張惠言和王國維豐富的聯(lián)想和爭議,葉嘉瑩又借用“雙性人格”來說明,在男性作者的顯意識中小詞所寫的是棄婦、怨婦,可是在他們的潛意識之中卻流露了自己失意的感情?!八孕≡~里邊所寫的棄婦就很可能有男子的托喻,所以張惠言說溫庭筠的‘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是‘感士不遇也’”[8]192。而王國維卻沒有看到這一點,所以批評張惠言“深文羅織”。

葉嘉瑩發(fā)現(xiàn)小詞中產生這么多的聯(lián)想,“是因為小詞里邊有一種potential effect”,她把它翻譯成“潛能”。她認為:“詞的特色不要說那是比興寄托,這是牽強附會;也不能說那是境界,這太浮泛了,都是不可靠的。我說好的詞包含了豐富的潛能(potential effect)……”[8]196,優(yōu)秀的小詞本身具有豐富的潛能,這是小詞使人產生豐富的聯(lián)想并產生爭議的根源之所在,對《花間集》詞的爭議是因為評論者不懂得這一道理,只運用自己慣用的一種思維和方法進行批評,只看到了一方面,所以產生了爭議。通過葉嘉瑩的闡釋,這些爭議自然就有了一個了斷,無論是張惠言還是王國維,他們的詞說在西方文學理論的闡釋中都有著一定的思維模式和道理。

(三)建立評賞詞的依據(jù)與方法

如何詮釋具有豐富潛能的詞,葉嘉瑩運用詮釋學中“詮釋的循環(huán)”理論來說明,每一種詮釋都來自詮釋者自身的主體意識,不同的讀者能夠從詞中讀出不同的意思。是否所有批評者的意見都準確,評賞詞究竟有沒有對錯之分,有沒有法度可依,這些也是葉嘉瑩解決的重要的詞學問題。她運用了西方的詮釋學、符號學、接受美學等解析張惠言比興寄托、王國維感發(fā)聯(lián)想的說詞方式的思維軌跡和理論依據(jù),為兩種說詞方式找到與西方文論的暗合之處,并為如何正確運用這兩種說詞方式建立了有“法”可依的理論依據(jù)。

她將詞的發(fā)展過程分為歌辭之詞、詩化之詞與賦化之詞。大致而言,王國維的說詞方式適用于第一類以自然感發(fā)取勝的歌辭之詞的評說;張惠言的說詞方式適用于第三類有心以思索安排取勝的賦化之詞的評說;第二類詩化之詞,已經有了與詩相近的傾向,其所敘寫的情志也屬于作者顯意識中的概念,不容許讀者以一己之聯(lián)想對其作任意的比附和發(fā)揮,但它們也具有詞的曲折含蘊之美質。所以,在評賞詞時需要具體分析與精確辨析,再選用適當?shù)脑u賞方法,不能無所區(qū)分地一概而論,也不能采取牽強附會的態(tài)度。張惠言以比興寄托解說溫庭筠的《菩薩蠻》即是犯了此種錯誤。

(四)提倡創(chuàng)造性的背離

中西方傳統(tǒng)文論都重視作者和文本,葉嘉瑩受到接受美學的啟發(fā),轉向同時重視讀者的作用:“當這個作品被讀者讀到的時候它才成為一個美學客體,才有了美學作用,真正把這個作品的價值完成的是讀者”[8]195。她贊同對詞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閱讀,發(fā)揮讀者對作品詮釋的作用,讀者在文學的閱讀接受過程中可以有“創(chuàng)造性的背離”,即違背詩詞的原意,把自己創(chuàng)造的情思放進去,這樣能夠更好地傳達出詩詞中生生不已的生命感發(fā)。由此,她認為王國維從小詞中讀出成大事業(yè)大學問的三重境界,是最為成功的一種說詞方式,充分地發(fā)揮了小詞中的豐富潛能。

葉嘉瑩運用西方文學理論來解釋中國詞學,立足于她的感發(fā)性思維和獨立的思辨精神。她在《迦陵論詩叢稿·后敘》中說:“(評賞詩詞)一向原是以自己真誠之感受為主的,無論中西新舊的理論,我都僅只是擇其所需而取之,然后再將之加以我個人之融會結合的運用?!盵10]葉嘉瑩在《論納蘭性德詞》中也曾說:“我文非古亦非今,言不求工但寫心。恰似涌泉無擇地,東坡妙語一沉吟?!盵11]葉嘉瑩還曾表示非常欣賞解釋符號學家朱麗亞·克利斯特娃,認為她是一位非常有思想有個性的杰出新女性,并借用她的話“我不跟隨任何一種理論,無論那是什么理論”來說明自己的主張[12]。葉嘉瑩運用西方文學理論的態(tài)度和方法,對于后學具有啟示和借鑒意義。

四、中西文學理論互鑒的意義

葉嘉瑩的詞學頗為豐富,在探索詞之美感特質的過程中她還提出“興發(fā)感動”“弱德之美”等,都是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值得深入探究的理論。繆鉞先生稱贊她:“不但精熟中國傳統(tǒng)的詩論,而且能采擷西方哲思、文評之要旨,故新意煥發(fā),不主故常,能發(fā)揚靜安未竟之緒?!盵13]286因她對中國古典文學有著精熟的掌握,又恰好趕上西方文學理論的繁榮時期,見到了王國維、顧隨沒有見到的西方文學理論,所以能夠在中西文學理論的互鑒中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完成王國維、顧隨幾代學人的心愿。當然,也在于她敏銳而富有探索精神的天性契合了詞的微妙性,如她所說:“詞是很微妙的,從作者到作品,到接受,到詮釋,甚至于你接受和詮釋的時候可以不是作者的原意,這是小詞的微妙作用?!盵8]199葉嘉瑩向來對晦澀難解的詩最感興趣,詞的深微幽隱使她勢必要對其一探究竟才肯罷休,正因如此,她對中國詞學的發(fā)展作出了獨特貢獻。

葉嘉瑩不僅運用西方文論解釋了詞之美學特質的根源,還對詞之評賞進行了理論建構,其意義不僅僅在于推動詞學理論的發(fā)展,還在于為中國詞學理論在世界文化中找到坐標,讓世界理解中國詞學的同時,也讓國人明白自身文化的優(yōu)勢之所在。她的努力在海內外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加拿大學者施吉瑞曾說:“許多中國讀者認為她只是一個中國學者。其實,葉老師在加拿大工作多年,培養(yǎng)了許多中國古典詩歌研究領域的知名學者,并成為加拿大中國文學領域唯一的加拿大皇家學會勛章獲得者。葉老師如同一個‘現(xiàn)代加拿大騎士’,她的貢獻在于一直努力地、執(zhí)著地把豐富的中國文學遺產傳授到加拿大和西方其他國家。”[13]128①加拿大皇家學會(Royal Society of Canada)是加拿大的最高科研學術機構,院士為加拿大學術界的最高榮譽,其提名和評選都要經過嚴格的評估和審查程序,只有學科領域最為優(yōu)秀的領軍人物才能入選。正是因為葉嘉瑩先生在學術中取得的卓越成就,在西方文學理論與中國詞學互鑒中的大力開拓創(chuàng)新,使她1990年當選為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她像一座橋梁溝通了中西詩學,在中西文學理論的互鑒共賞中開拓出新境界。

葉嘉瑩向來以謙遜為美德,對自己在詞學方面的建樹較少談起,晚年出于向老師顧隨“匯報”的心理,才對自己的成績進行簡單的回顧、總結。她曾在《我與顧隨先生七十五年的情誼》中說:“我最近就在想我的學生們,他們所感興趣的就是看一看我的《唐宋詞十七講》,看一看我的詞說、詞論,覺得挺有意思??墒呛芏鄷r候,你做學問不是只能夠膚淺地欣賞一下就算了,你真要入乎其內,出乎其外,把它表里澄澈,能夠發(fā)掘,能夠表述,能夠說明出來?!盵6]312所以,學習葉嘉瑩不能僅停留在表層,還要深入探索其在詩詞學術中的開拓,學習其創(chuàng)新精神、思維與方法,才不辜負她“柔蠶老去應無憾,要見天孫織錦成”的殷切期冀。

猜你喜歡
張惠言葉嘉瑩詞學
年譜編撰對文學研究的意義與作用
——以張惠言為例
張惠言“一生未有詩作”再議
分春館的詞學傳承
中華詩詞(2021年9期)2021-12-31 08:53:12
詩詞的女兒葉嘉瑩
清代詞學的體系建構及其現(xiàn)代傳承
學人書話·葉嘉瑩與徐培均
葉嘉瑩:如朗月照人
文苑(2018年18期)2018-11-08 11:12:38
寒士情愫與學人胸襟
張惠言墨學觀辨說
葉嘉瑩,若有詩書藏在心,歲月從不敗美人
海峽姐妹(2017年6期)2017-06-24 09:37:33
温州市| 尤溪县| 北海市| 龙山县| 安平县| 威信县| 宝清县| 洛川县| 舒城县| 姚安县| 靖江市| 临清市| 黄平县| 遵义县| 宜宾市| 长武县| 宝鸡市| 桃园市| 绥中县| 金山区| 托克托县| 淳安县| 读书| 谢通门县| 汝城县| 会昌县| 河东区| 察隅县| 海门市| 雅安市| 高尔夫| 会昌县| 沧源| 北流市| 吉木乃县| 东莞市| 白河县| 贵德县| 洛川县| 临高县| 巨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