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對小學階段的學生采用科學有效的方式進行教學指導,可以使其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掌握良好的思維方式,提升閱讀能力與思維能力,實現(xiàn)全面發(fā)展。為此,在小學語文課程教學中,教師要深入探究新課改提出的教學總目標,結合時代發(fā)展規(guī)律進行教學方案的設計,聚焦思辨性閱讀與表達,采取有效的方式,構建高效課堂,提升課程教學質量,從而使學生獲得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顯著提升。
關鍵詞:小學語文;思辨性閱讀;高效課堂
作者簡介:周雯(1994—),女,江蘇省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學分校紅太陽小學。
思辨性閱讀是一種高效的閱讀方式,有助于學生掌握理性思維方式,形成良好思維品質。在新課改下,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實際教學工作的過程中應當堅持素質導向,在此基礎上設置具體的教學任務,采用多種教學方式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帶領學生開展閱讀實踐,引導學生在閱讀學習的過程中逐漸掌握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的能力,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保障學生身心的健康發(fā)展,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一、思辨性閱讀的意義
(一)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思辨性閱讀能夠幫助學生深入理解和分析文本,準確地把握文本的主題、情節(jié)、人物等要素,發(fā)現(xiàn)文本細節(jié)處的精妙。在思辨性閱讀的過程中,學生需要提出問題、分析證據(jù)、做出判斷和評價,這能夠發(fā)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判斷力。此外,思辨性閱讀還能夠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進行閱讀理解時,教師可以提出一些有啟示性的問題,讓學生以不同的角度和思維方式進行寫作,引導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力,更好地表達自己。
(二)提高文化素養(yǎng)
思辨性閱讀在提高學生文化素養(yǎng)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過深入思考和分析文本,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的歷史文化背景、社會背景及其所蘊含的人文精神,從而對文化有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此外,思辨性閱讀還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跨文化的認知,學生需要分析不同的文化和思維方式,認識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觀點和價值觀[1]。
二、小學語文思辨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課堂授課內容的鮮活性不夠
思辨性閱讀教學需要有鮮活性和可討論性的內容與場景作為支撐,這要求教師在課前精心設計教學內容。但部分教師對于教學場景的創(chuàng)設與討論環(huán)境的轉換缺乏經(jīng)驗,導致課堂氛圍不夠活躍,難以激發(fā)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不利于學生思辨能力的發(fā)展[2]。
(二)思辨性閱讀問題設置不夠清晰
思辨性閱讀問題是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思辨性教學的關鍵,也是進行思辨性討論與交流的前提。但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在設置閱讀問題時沒有考慮學生的真實學情,所提出的問題不能夠緊密貼合教學內容的主題,甚至限制學生的思維開發(fā),從而導致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強。這些問題影響著思辨性閱讀與交流的質量,需要及時解決。
三、小學語文思辨性閱讀教學實踐策略
(一)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展開思辨性表達
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當中,教師應當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進行優(yōu)化改進,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具體而言,教師要結合課程的重點與難點內容,鼓勵學生自主學習,深入挖掘文本知識,層層遞進,逐漸構建自己的思維體系,培養(yǎng)理解能力與表達能力,實現(xiàn)思辨性閱讀與表達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教學《花的學?!窌r,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感受語言美,在有感情地朗讀過程中,進行深入閱讀與分析,逐漸理解詩歌內容并體會詩歌意境,構建自己的思維體系。為此,教師可以分步驟指導學生進行思考活動,如在品讀文章標題時,提問學生“你想象中的‘花的學校是什么樣的?”,使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力,進一步結合課文內容展開思辨性閱讀與表達。這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體現(xiàn)學生獨特的想法與感悟都具有積極作用。
(二)利用思維導圖,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
1.利用思維導圖剖析文本脈絡
教師要用思維導圖引導學生深入研究文本內容,剖析文本脈絡,進行思辨性閱讀。語文教材中的一些作品所運用的語言表達方法等較為含蓄內斂,學生想要對其進行鑒賞和學習具有一定的難度。因此,為了高效開展語文學習活動,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思考與探索,教師應優(yōu)化推進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借助思維導圖幫助學生梳理文章邏輯關系,領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和文章的深刻意蘊,從而逐漸提升學生的邏輯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例如,在教學《守株待兔》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以思維導圖的形式梳理故事的要素,如事件的起因、經(jīng)過、結果,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礎上進行思辨性閱讀,分析故事主角的想法,領悟故事的寓意,明白要以合理的心態(tài)對待意外收獲,要踏踏實實地勞動。
2.利用思維導圖總結歸納
思維導圖可以幫助學生將語文知識進行總結歸納,使其能夠更加清晰地了解和掌握課文中的語文知識,提高語文學習的效果,同時能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提高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和應用能力[3]。
以《守株待兔》為例,在學習課文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使用思維導圖將課文中的語文知識進行整理和歸類。首先,引導學生標記課文中的重點字詞等知識,然后運用思維導圖連接起來,形成一個系統(tǒng)的知識體系。接著,引導學生展示和討論自己的思維導圖,深入思考守株待兔故事的寓意,并鼓勵他們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思想和觀點,學生之間可以展開小組討論和合作,互相分享思考和表達的成果。最后,教師對學生的思維導圖進行評價和指導,提供針對性的反饋。
(三)開展閱讀實踐教學,培養(yǎng)學生全面性思維
1.以問題啟發(fā)思維
在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的教學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實踐教學活動時不僅需要培養(yǎng)學生完善的思維意識,更需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實踐過程中,更好地感悟和理解語文知識,形成良好的價值觀與判斷力,獲得個性化發(fā)展[4]。
以《草原》為例,在講授本節(jié)課程知識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帶領學生開展全文閱讀,從而對文章的中心主旨以及主要內容形成大致了解。在完成閱讀學習后,教師需要結合文章進行教學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草原上都有什么嗎?”學生會根據(jù)自己的實際生活經(jīng)驗以及閱讀經(jīng)驗回答,如明朗的天空、新鮮的空氣、奔馳的駿馬等。教師可以接著提問:“你對草原的印象還有哪些?”由此引導學生逐漸深入探究,從而獲得思辨性閱讀以及表達能力的提升。
2.以合作的方式進行閱讀
教師要引導學生參與合作,培養(yǎng)學生全面性思維。隨著新課改進程的不斷推進,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開始被教師廣泛應用。相較于以往單一的閱讀教學模式,合作學習模式可以使學生獲得全面性思維的發(fā)展。學生在進行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可以加強與其他同學之間的有效交流互動,從而鍛煉自身的綜合能力。同時,學生在進行知識探究以及相互學習的過程中會逐漸獲得思辨能力,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以及情感態(tài)度。
以《只有一個地球》為例,在課前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展示環(huán)境污染的相關視頻,引發(fā)學生深思。在觀看視頻后,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思考“環(huán)境污染對于我們的生活是否會產(chǎn)生影響?”“都會產(chǎn)生哪些影響?”“如何做好環(huán)境保護以及環(huán)境保護與經(jīng)濟利益之間的平衡?”等問題,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博采眾長,拓展思維,從而使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有效落實素質教育。
(四)多角度分析文章,深化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
1.多角度分析文本結構
在開展思辨性閱讀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多個角度分析文章,如文本結構、語言運用、情感表達等,讓學生掌握多個角度的閱讀方法,從而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義和內涵。通過分析文本結構,學生可以掌握其寫作邏輯和段落組織方式;通過分析語言運用,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和感情色彩;通過分析情感表達,可以了解文章所傳達的情感和態(tài)度。這樣,學生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全面且深入地理解文章,從而更好地發(fā)揮思辨性閱讀的作用[5]。
2.開展質疑閱讀活動
在傳統(tǒng)的語文閱讀教學活動當中,教師通常使用灌輸式的方法,講解問題及學習任務的答案,要求學生進行鞏固記憶,使學生處于被動學習地位,忽視了學生自我思考與探索學習環(huán)節(jié)的重要性,導致學生難以表達自己的見解?,F(xiàn)階段,教師需要結合教學內容來優(yōu)化開展質疑閱讀活動,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思考、探究、感悟,深化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例如,《兩小兒辯日》描述了兩個孩子關于太陽與人類距離的爭辯,孩子們根據(jù)太陽的形狀大小和溫度冷熱兩個標準進行判斷,但最終“孔子不能決”。對于故事的結局,有學生提出問題:“孔子為什么‘不能決?”故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搜索相關材料,有理有據(jù)地表達自己的見解。這可以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熱愛科學的情感,發(fā)展學生的思辨能力。
3.注重細節(jié)分析
細節(jié)分析對于理解文章具有重要意義。教師可以通過指導學生解析文本中的細節(jié)描寫,如人物的言行舉止、環(huán)境的描寫等,并引導學生思考細節(jié)信息與文章整體的關系,分析細節(jié)信息如何為文章的主題和情節(jié)服務。同時,鼓勵學生通過比較不同細節(jié)信息來深入分析文章,并幫助學生從細節(jié)中推斷和理解作者的意圖和態(tài)度,提高學生的推理和判斷能力。
例如,《少年閏土》中著重筆墨描寫了閏土的外貌,其中“紫色的圓臉……”一句,引發(fā)了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提出問題:“作者為何這樣描寫閏土的外貌,僅僅是為了讓讀者了解閏土的長相嗎?”通過深入閱讀文章和激烈的討論,學生一致認為這一段外貌描寫的目的不僅在于介紹閏土的長相,還在于展現(xiàn)閏土的成長環(huán)境,揭示了他與作者完全不同的生活狀態(tài)。閏土常常在野外奔跑,刺猹捕鳥,在風吹日曬中,臉色自然變成了“紫色”,作者借此佐證閏土的“能干”,也反映閏土與作者截然不同的生活環(huán)境。這些隱藏在文字下的信息需要學生進行推理、挖掘,由此能促進學生理性思維的發(fā)展。
(五)實施有效性綜合評價,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
思辨性閱讀與表達是圍繞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意識以及探究能力所開展的實踐教學活動,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的過程中,應當基于學生實際的學習情況,實施有效性綜合評價,以幫助學生更加清晰地認識自己的學習能力,從而獲得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顯著提升。
以《魯濱遜漂流記(節(jié)選)》為例,在開展本節(jié)閱讀課程時,教師需要結合學生的閱讀能力以及文學基礎進行教學方案的創(chuàng)設,采用趣味教學的方式吸引學生自主閱讀學習,并將結果性評價與過程評價落實到教學的每個環(huán)節(jié),根據(jù)學生的動態(tài)變化以及思維形態(tài)進行教學方案的調整,從而激發(fā)學生的認知活力,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思維意識,使其獲得全面發(fā)展。
結語
總而言之,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小學語文教師在設計學科教學活動時應當結合閱讀學習內容,應用科學教學策略,積極開展思辨性閱讀教學,引導學生根據(jù)文章內容及教學知識進行反思學習,重視學生思維能力、辨析能力與批判能力的培養(yǎng),使學生形成自己的思維體系,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
[參考文獻]
[1]尤玉婷.新課標背景下小學語文思辨性閱讀教學策略研究[J].教師,2023(22):36-38.
[2]謝風珠.學習任務群視角下小學語文思辨性閱讀教學策略[J].天津教育,2023(27):50-52.
[3]孫曉嶺.小學語文思辨性閱讀教學的策略[J].山西教育(教學),2023(10):13-14.
[4]張麗麗.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的小學語文思辨性閱讀教學[J].名師在線,2023(29):12-14.
[5]朱瑩.開展小學高年級思辨性閱讀提升學生學科素養(yǎng)[J].考試周刊,2023(44):3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