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坤
(江蘇大學(xué) 文學(xué)院,江蘇 鎮(zhèn)江 212013)
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zhuǎn)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
江畔何人初見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誰家今夜扁舟子? 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裴回,應(yīng)照離人妝鏡臺。
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
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昨夜閑潭夢落花,可憐春半不還家。
江水流春去欲盡,江潭落月復(fù)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霧,碣石瀟湘無限路。
不知乘月幾人歸,落月?lián)u情滿江樹。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為樂府《清商曲辭·吳聲歌曲》舊題。郭茂倩《樂府詩集》卷四十七收《春江花月夜》7 篇,其中有隋煬帝2 篇。相傳為南朝陳后主所作之詩,原詞已不傳。張若虛這首擬題之作,與原先的曲調(diào)頗多不同,詩作內(nèi)涵與藝術(shù)水準(zhǔn)也大相徑庭,其思想境界與藝術(shù)價值都達到了空前的高度。明人鐘惺評曰:“淺淺說去,節(jié)節(jié)相生,使人傷感。未免有情,自不能讀,讀不能厭……將春江花月夜五字煉成一片奇光,分合不得,真化工手?!盵1]陸時雍評曰:“微情渺思,多以懸感見奇。”[1]清人王闿運則認(rèn)為:“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調(diào),孤篇橫絕,竟為大家。”[2]現(xiàn)代著名學(xué)者、詩人聞一多更是推崇之至,他說:“在這種詩面前,一切的贊嘆是饒舌,幾乎是褻瀆……這是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3]聞一多是站在全唐詩的角度來評價此詩的。中國是詩的國度,而唐詩則是中國詩壇最成熟、最完美、最具詩歌審美意蘊的詩,所以它是三千年詩歌史上的最高峰,而矗立于這座高峰之巔者,則是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評價之高,無出其右者也。
關(guān)于此詩的具體創(chuàng)作年份已難以確考,而對此詩創(chuàng)作之地在何處的問題,筆者則是最早撰文加以考證者,認(rèn)為在鎮(zhèn)江北固山與焦山之間的某夜南岸江邊較為可信[4]。后來,又相繼出現(xiàn)了“瓜洲說”“江都說”“泰州說”等說法。對此,筆者又進一步加以認(rèn)真而全面之考證,認(rèn)為《春江花月夜》就是作于焦山[5]?!洞航ㄔ乱埂纷鞯刂疇?雖無塵埃落定之確論,但換個角度看作地爭議之現(xiàn)象,反倒可體現(xiàn)出此詩思想與藝術(shù)的非凡意義與杰出成就。
全詩由三部分組成:開頭“春江潮水連海平”至“汀上白沙看不見”為第一部分,描寫月下奇景;“江天一色無纖塵”至“但見長江送流水”為第二部分,描寫月下奇理;“白云一片去悠悠”至末尾“落月?lián)u情滿江樹”為第三部分,描寫月下奇情。這一部分又可分為三小部分:“白云一片去悠悠”四句為第一小部分,以畫外音形式,總述月下男女兩地分隔、相思濃郁的情景,具有提綱挈領(lǐng)之作用;“可憐樓上月裴回”至“魚龍潛躍水成文”為第二小部分,描寫月下思婦對游子渴望回家的深摯情感;“昨夜閑潭夢落花”至末尾為第三小部分,描寫月下游子對思婦的深切思念之情。
第一部分:詩人對月下奇景的傾情而生動的描寫。開頭兩句“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展示江潮連海、月共潮生的開闊而壯觀的氣勢。一個“生”字,賦予了江潮涌動、明月誕生的活潑而旺盛的生命力?!肮渤鄙敝肮病弊?使人自然聯(lián)想到江潮涌動即是明月誕生的巨大助力,因此,更彰顯出明月強健的體魄與無比魅力,為下文神奇月光的美麗與月下奇景的描寫鋪陳張本。你看,月光隨波閃耀千萬里之廣闊,此時春江,何處不受明月之朗照? 月光順勢繞著曲曲彎彎的江畔芳草,月色溶溶,瀉于花樹,就像撒上了一層潔白的雪珠。更神奇的是,皎潔的月光照在江灘白沙上,渾然相融,頓然將大千世界浸染成夢幻般的銀色天地。這是明月的出場,大氣磅礴,場面壯麗,澄明玲瓏,遼闊無垠。詩人以細膩的筆觸,創(chuàng)造了一個神話般美妙的晶瑩剔透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顯得格外幽美恬靜。此詩首八句,由大到小,由遠及近,筆墨逐漸凝聚到一輪孤月之上,由此引發(fā)詩人產(chǎn)生無限的人生感慨。
第二部分:敘述詩人望月感懷、慨嘆人生的惆悵之感。這是世人的出場。詩人置身“江天一色無纖塵”的澄明世界里,仰望著“皎皎空中孤月輪”,油然產(chǎn)生神奇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見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如此“天問”式的連續(xù)發(fā)問,極其生動地體現(xiàn)出詩人探索人生哲理與宇宙奧秘的強烈愿望。緊接著“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由衷感嘆,將個人生命短暫與人類繁衍綿長的客觀真理,十分形象地揭示了出來。而“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二句,詩人將“江月”與“長江”擬人化,江月有待,著一“待”字,寫出了江月的自信、執(zhí)著、憧憬與希望。江流送水,著一“送”字,寫出了逝者如斯、時不我待的無奈、遺憾、憂慮與惆悵。江月有待,流水無情。詩人雖有對人生短暫的感傷,但并不頹廢與絕望,而是仍然充滿著對美好的自然與人生的不懈追求與熱愛。正如李澤厚先生所評價的那樣:“這首詩是有憧憬和悲傷的,但它是一種少年時代的憧憬和悲傷……所以,盡管悲傷,仍然輕快,雖然嘆息,總是輕盈……永恒的江山,無限的風(fēng)月給這些詩人們的,是一種少年式的人生哲理和夾著悲傷、悵惘的激勵和歡愉。聞一多形容為‘神秘’‘迷惘’‘宇宙意識’等等,其實就是這種審美心理和意識意境。”[6]
第三部分:全面展示月下男女天各一方、渴求團聚的相思深情。這是思婦與游子典型代表的出場。“白云一片去悠悠”四句,是連接世人出場與思婦、游子出場的紐帶與橋梁,它猶如影視劇中的旁白,總寫在月夜中思婦與游子兩地思念之濃情蜜意?!鞍自啤薄扒鄺髌帧蓖形镌⑶椤0自骑h忽,象征“扁舟子”(游子)的行蹤不定?!扒鄺髌帧睘榈孛?但“楓”“浦”在詩中又常用為感別傷離的景物或處所。“誰家”“何處”二句互文見義,詩人如此設(shè)問,其所要表達的畫外音即是:在今夜澄明清澈的月光朗照之下,“誰家”沒有離別之苦痛,“何處”沒有相思之煎熬。作為詩中的男女主人公,只不過是典型的代表而已。詩人此種仁厚溫潤的人文情懷,與尾聲“不知乘月幾人歸”正相呼應(yīng)??芍^一種相思,兩地離愁。此四句是對男女相隔天涯相思情感的簡要概述,它是全詩脈絡(luò)的一個過渡媒介。
下面十六句,花開兩朵,各表一枝。至此,才是全詩男女主角真正出場的主舞臺,此乃描寫男女主人公相思至濃、盼歸至切的最為感人心魄之所在。“可憐樓上月裴回”至“魚龍潛躍水成文”八句,主要寫思婦對游子強烈的思念之情?!翱蓱z”二句,詩人不直寫思婦的孤寂與憂傷,而是故意宕開一筆,將“月”擬人化,“裴回”二字用得極其傳神:形象描寫浮云飄動、光影明滅之狀,由此表達月光于樓上徘徊不忍離思婦而去的深厚憐憫之情。它要陪伴思婦,為其分憂,故而把柔和的清輝灑在妝鏡臺、玉戶簾、搗衣砧上。只要思婦所到之處,月光都緊隨其后,形影不離。詩人如此描寫月光主動陪伴思婦的憐憫情懷,實質(zhì)更加襯托出思婦萬般孤寂的生活情狀,容易引發(fā)讀者之共鳴,從而收到理想的藝術(shù)效果。然而,月光的憐憫多情,對于思婦而言,并非是一件好事。思婦會因此而觸景生情,思念游子尤甚。于是,她想趕走這惱人的月色,可總是“卷不去”,且“拂還來”,月光不離不棄,忠實依戀。思婦“卷”與“拂”兩個癡情的動作,極其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出思婦內(nèi)心的無比惆悵和迷惘情愫。千里之外,月光之下,思婦遠望游子之居所,卻無法聽到他的一絲聲音,萬般孤寂無奈之下,她只能突發(fā)奇思,想依托月光遙寄她濃郁的相思之情?!傍櫻汩L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二句,暗指此時的魚雁也不能為思婦傳遞信息。這部分,主要寫思婦情感之“孤”,曲筆直寫,感人心魄。最后八句,從“昨夜閑潭夢落花”至“落月?lián)u情滿江樹”,主要寫游子與思婦不得團聚的憂愁。詩人用落花、流水、殘月、夢境來烘托他無以歸家與親人團聚的焦慮之情?;溆奶?春光將老,遠隔天涯,江水流春,流去的何止是自然之春,同時流去的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啊。江潭落月,沉沉藏霧,表明時不我待、光陰逼人之焦慮之情,從縱向體現(xiàn)游子之憂愁;碣石瀟湘,相隔遙遠,表明天各一方、無以相聚的愁苦之緒,從橫向體現(xiàn)游子之悲傷。正當(dāng)詩人沉浸在思歸不得的孤愁之時,他忽然想到,今夜普天下不知有多少游子和自己一樣承受著無以回家的別離相思之痛呢。游子頓然由“小我”的思維格局轉(zhuǎn)向了“大愛”的思想境界,由己及人,無疑彰顯了游子闊大溫潤的人文情懷,極大地提升了游子的精神品格。這是值得稱道而欣慰的。在游子看來,普天下無以與親人團聚的游子們,和自己一樣,都有難以排解的滿懷思鄉(xiāng)念親之深情,如此林林總總的離情別緒,都將會一起匯涌而來,伴隨著落月余光,層層灑滿于江邊蒼茫無際的樹林之上。此時,游子的思婦念親之情已推向了高潮,給人以余韻繞梁、三日不絕之無窮回味之感。如果說前八句思婦念夫著重表現(xiàn)思婦之“孤”情的話,那么,后八句游子思婦則是著重抒發(fā)游子之“愁”緒。男女離別之孤愁,于此均已描摹得淋漓盡致、別具神韻而搖人心旌焉。
《春江花月夜》委實是一首將男女相思之情置于純潔無瑕之月光下描寫的最純美、最澄明、最親切、最溫馨、最受人們喜愛的相思之歌,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堪稱千古絕唱。先賢以“以孤篇壓倒全唐”來評價其詩之思想與藝術(shù)價值,是十分精當(dāng)而中肯的。就其藝術(shù)審美價值而言,《春江花月夜》之美,庶幾可概括為以下十個方面。
其一,創(chuàng)新美?!洞航ㄔ乱埂肥菢犯f題,郭茂倩《樂府詩集》共錄七首,除張若虛之外,其它六首都顯得內(nèi)容單調(diào)、格局狹小,或?qū)m體脂粉,或雍容華貴。只有張若虛這首,七言古風(fēng),三十六句,一氣鋪排,洋洋灑灑,內(nèi)容豐富,堂廡特大,氣象萬千,相思純情,脂粉落盡,滿篇明潔,形式蛻變,新人耳目。此外,更重要的是,在張若虛之前,寫景、說理、言情之詩可謂汗牛充棟,可它們基本都是單一的或割裂的描寫,而到了張若虛,卻超越了以前那些單純模山范水的景物詩、“羨宇宙之無窮,哀吾生之須臾”(蘇軾《赤壁賦》)的哲理詩、抒兒女別情離緒的愛情詩。詩人將這些屢見不鮮的傳統(tǒng)題材,注入新的詩歌元素,融詩情、畫意、哲理為一體,傾情描摹春江花月夜的至美特質(zhì),盡情贊嘆大自然的奇麗景色,由衷謳歌人間純潔的美好愛情,同時,將對游子思婦的同情心擴大開來,與對人生哲理的追求、對宇宙奧秘的探索結(jié)合起來,從而匯成一種情、景、事、理水乳交融的幽美而邈遠的意境。值得欽敬的是,張若虛將男女兩地的相思深情置于月光澄澈、純凈無瑕的環(huán)境之中,更加凸顯出人間愛情的純潔性、神圣性、敬畏性與可愛性。如此創(chuàng)新意識,實在是詩人的智慧、高明與偉大之處。
其二,結(jié)構(gòu)美。此詩頗具章法結(jié)構(gòu),由三大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明月的出場,場面遼闊而壯觀,極寫明月水銀瀉地、上下澄明的神奇世界。第二部分是世人的出場,由“皎皎空中孤月輪”抒發(fā)人生與歷史的感慨,具有濃厚的宇宙意識、人生哲理意味。第三部分是游子與思婦的出場,分別抒發(fā)彼此的孤獨與離愁。描寫形象生動,感情細膩繾綣,真可謂:天各一方相思遠,此時無聲勝有聲。全詩由遠而近,由明月奇景到人生妙悟,再到男女深念,猶如抽絲剝筍,層層深入,詩旨明確,一目了然。如果說明月的出場,是為世人的出場張本、體現(xiàn)天地大美之背景,而世人的出場,又是為男女相思鋪墊、體現(xiàn)“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歷史滄桑之感與濃厚的宇宙意識的話,那么,游子思婦的出場,便是直接體現(xiàn)人間愛情的純真、可貴與神圣。這是全詩的核心精神之所在,也是動人心魄、別具魅力之所在。全詩以月為主體。月下奇景、奇理、奇情,都是在澄明清朗的月光下發(fā)生的,在全詩中猶如一條生命紐帶,通貫上下,月在一夜之間經(jīng)歷了升起—高懸—西斜—落下的過程。它委實是月下奇景、人生奇理、相思奇情的催生劑與見證人。此詩的章法結(jié)構(gòu)脈絡(luò)清晰,情感邏輯結(jié)構(gòu)走向分明,堪稱嚴(yán)密緊湊、有條不紊,引人入勝,豁然開朗,頗具“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常建《題破山寺后院》)的藝術(shù)審美效果。
其三,語言美。常言道,文學(xué)是語言的藝術(shù),就詩歌而言,其語言的藝術(shù)性則更為顯要。全詩252字,無僻典,無拗言,字字通俗,句句簡明。每個字句,好比如水月光淘洗過一般,清澈澄明,純潔無瑕,明暢流貫,朗朗上口。讀之如飲甘露,如品醇醪,沁人心脾,通體舒爽。然而,此詩語言雖然通俗易懂,而字里行間蘊含的情感卻至為豐厚,耐人尋味。如“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二句,以人生之代代變化與江月之年年相似,表明人生苦短、江山永恒的客觀事實,由此使人懂得應(yīng)當(dāng)珍惜人生、好好活在當(dāng)下的深刻哲理。又如“此時相望不相聞,愿逐月華流照君”二句,寫思婦因與游子不得相見甚至連他的聲音也難以聽到的焦慮時刻,她突發(fā)奇思,想借助于今晚的月光,把自己對游子的熱切思念之情傳給他。思婦異想天開,似乎不合常理,然而恰恰反映出思婦對游子的濃得化不開來的無法排解的深深念情。癡情若此,焉不動懷? 詩人如此淡筆描寫,已收到“無理而妙”的藝術(shù)效果。此詩淡而有味的語言之美,還體現(xiàn)在用字精確、意蘊深厚的特色上。如“海上明月共潮生”之“生”字,形象逼真地寫出了明月借助于春潮之巨大力量而冉冉升起的生機勃勃的壯觀氣象,具有震魂攝魄的藝術(shù)力量。倘若換成“升”字,那就味同嚼蠟、黯然失色矣。再如“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二句,著一“待”字,凸顯出人們月下相思盼親的執(zhí)著恒情;著一“送”字,體現(xiàn)出人們逝者如斯、時光如流的惆悵意緒,從反面告誡人們要珍憐時光、珍惜愛情、珍重生命。此詩語言簡明流暢,神韻悠遠,猶如山泉,飲之生甘,別有余味。蘇軾曾評價陶淵明詩歌語言特色為“質(zhì)而實綺,癯而實腴”,以此來評價《春江花月夜》的語言審美特質(zhì),亦自十分允當(dāng)。
其四,修辭美。詩人在全詩中運用了多種生動靈活的修辭手法,恰到好處地表達了詩情畫意之美。如“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將“江月”與“長江”擬人化,襯托出男女純真愛情的珍貴與光陰似箭的人生短促,激勵人們珍惜真愛與時間,活出人生的精彩。又如“江畔何人初見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江潭落月復(fù)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霧”等,運用頂針續(xù)麻手法,起到上下勾連、情脈貫通、循環(huán)往復(fù)、便于記憶的閱讀效果。再者,全詩多次運用重復(fù)手法,如詩題“春江花月夜”事物,分別重復(fù)次數(shù)為4、12、2、15、2次,增進情感,加深印象。由于“春江花月夜”五種意象的清新可愛、輕盈靈動,盡管多有重復(fù),卻毫無呆板累贅之感,體現(xiàn)了民歌質(zhì)樸醇厚的優(yōu)美特色。在句式上,此詩還大量使用排比句、對偶句和流水對,起承轉(zhuǎn)合自然諧妙,具有跌宕回旋之美。
其五,韻律美。此詩的韻律節(jié)奏也甚有特色。全詩由九首絕句組成,共三十六句,四句一換韻,共換九韻。又平聲庚韻起首,中間依次為仄聲霰韻、平聲真韻、仄聲紙韻、平聲尤韻、灰韻、文韻、麻韻,最后以仄聲遇韻煞尾。詩人有意將陽轍韻與陰轍韻交互使用,高低相間。全詩隨著韻腳的轉(zhuǎn)換變化,平仄的交錯運用,一唱三嘆,前呼后應(yīng),甚具抑揚頓挫情韻之美。這種語音與韻味的變化,甚合明月出場的靜默平和的寧靜、世人出場的感慨惆悵的情緒及思婦、游子出場的相思急切的孤愁等各種情狀,詩情順著韻律而起伏變化,平仄交替,聲情并茂,俯仰低昂,宛轉(zhuǎn)諧美。胡應(yīng)麟嘗云:“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流暢婉轉(zhuǎn),出劉希夷《白頭翁》上。”[7]整首詩的優(yōu)美旋律,猶如小提琴在澄明月光下演奏的一首令人繾綣旖旎、葳蕤瀲滟的小夜曲,時而令人震撼,時而令人向往,時而令人傷懷,時而令人陶醉,詩韻聲情,余韻悠遠。
其六,畫面美。此詩三大部分,就是三幅畫面。明月出場,是集中描寫明月誕生、波光萬里、月光澄美、花草奇麗的絕美圖景,這是一個古老神奇、純屬自然的晶瑩剔透、一塵不染的銀裝素裹的世界。世人出場,真切描寫人們對天地奇景的驚愕、人生短暫的慨嘆、山川永恒的哲思、宇宙奧秘的好奇、人類傳衍的探索,等等。凡是人生的有關(guān)問題,在一輪孤月的朗照下,主人公視通萬里、神極九霄,深思著天、地、人的相關(guān)問題以及怎么看待人生、怎么考量宇宙的問題。這分明是一幅月下世人獨立思索圖。思婦游子的出場,分別表現(xiàn)樓上思婦對游子的遠望無聞的孤獨形象,展示扁舟游子對思婦盼歸不得的憂愁形象,兩幅畫面,一樣愁情。三幅畫面,由遠而近,層層推進,情、景、理互為交融,描繪了一幅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絕美“春江花月夜男女相思圖”。這幅畫卷在色調(diào)上是以淡寓濃,從黑白相輔、虛實相生中顯出絢爛多彩的藝術(shù)效果,宛如一幅清朗淡雅的中國水墨畫,彰顯出春江花月夜清幽雅致的畫面美。
其七,情感美。此詩的明月美景、世人哲思,其實都是為男女相思做鋪墊的。思婦與游子的兩地相思深情的傾力抒發(fā),才是全詩的中心主題,也是詩人著力描寫的主要內(nèi)容。前面兩部分各用八句,共十六句,而此部分則用了十六句,詩人創(chuàng)造性地將思婦、游子的相思之情置于澄明清澈、晶瑩無瑕的銀色世界中,與世人對人生哲理及宇宙意識思索的環(huán)境中,從而使得思婦與游子的相思之情多了一份純潔與神圣的審美價值,也多了一對如此純潔愛情的珍惜與敬畏的價值意義。這對后人的啟迪與教育作用是深遠的。另外,結(jié)尾處游子一句“不知乘月幾人歸”,深蘊儒家傳統(tǒng)“由己及人”的仁愛美德,凸顯了游子相思之情的大度性、釋然性與高尚性,實在是難能可貴、值得弘揚的精神品格。
其八,哲理美。此詩濃郁的哲理意味,主要集中于第二部分。世人出場后,他首先看到的是高懸于碧海青天的一輪孤月。由此產(chǎn)生“江畔何人初見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的奇妙之思,對人類的誕生與江月的誕生進行了哲學(xué)思考。通過人與月的比照,探索出人類生存與自然環(huán)境的相處關(guān)系。這種關(guān)系從一開始便是客觀存在而萬世不易的。接著又從“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的思索中,深悟出人生苦短、江山永恒的變與不變的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而一句“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則是對上句“人生代代”補充式的深層解讀,是對人生苦短、江山永恒的變與不變的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的再次強調(diào)。使人從中有所覺悟:作為人,應(yīng)該順應(yīng)自然、善待自己、敬畏愛情、珍愛生命!
其九,意境美。此詩“春江花月夜”的五種意象,分別在詩中承擔(dān)著各自特有的象外之意,如“春”的生命活力,“江”的時間流水,“花”的鮮艷明麗,“月”的純潔清澈,“夜”的深沉寧靜。而在“月”意象的統(tǒng)領(lǐng)之下,“春江花月夜”的組合全景,便自然呈現(xiàn)出遼闊與狹小、明朗與孤影、短暫與永恒、憂傷與憧憬的復(fù)疊情感的交融,而最終則是通過詩人欣賞月色、感悟人生與深刻相思的情、景、理的融匯與升華。相信在大自然的溫馨懷抱中,人們終究可以戰(zhàn)勝黑暗、消解孤獨、獲得歡聚。詩人將深邃美麗的藝術(shù)世界特意隱藏于惝恍迷離的藝術(shù)氛圍之中,全詩仿佛籠罩在一片空靈而迷茫的月色里,深深吸引著讀者去探尋其中美的意境與人生真諦,品嘗自然與人文的雙重審美滋味。
其十,禪意美。禪意,即禪心,指清靜寂定的心境,亦做佛教術(shù)語。劉長卿《尋南溪常山道人隱居》云:“溪花與禪意,相對亦忘言?!焙尉懊鳌洞刁稀吩?“幽心與禪意,凄切轉(zhuǎn)關(guān)情。”其中的“禪意”,皆指清靜寂定之心。錢起《送僧歸日本》云:“水月通禪觀,魚龍聽梵聲。”唐代永嘉玄覺禪師曾作《證道歌》曰:“一性圓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現(xiàn)一切水,一切水月攝一月,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來合。”后來朱熹闡述事物的同一性時亦云:“一月照萬川,萬川總一月?!?《朱子語類》卷十八)由此觀照《春江花月夜》,第一部分明月的出場,純是“萬川一月”的形象寫照。至于世人、思婦、游子的出場,他們都是在清靜寂定的環(huán)境下,自然流露出自身的情感意緒,堪稱清寂十足,禪意十足,韻味十足。一部流傳甚廣的佛教經(jīng)典《心經(jīng)》,全文260字,將內(nèi)容龐大之般若經(jīng)濃縮成為表現(xiàn)“般若皆空”精神之簡潔經(jīng)典。全經(jīng)舉出五蘊、三科、十二因緣、四諦等法以總述諸法皆空之理?!吧词强?空即是色”八字,乃《心經(jīng)》核心之精神要旨?!洞航ㄔ乱埂啡?52字,比《心經(jīng)》少6字。前者是佛經(jīng),后者是詩歌,但它們清靜空寂的意境卻是相通的,都富有深厚的禪意旨趣。因此,由禪意角度觀之,庶可這樣表述:《春江花月夜》即為詩化的《心經(jīng)》,而《心經(jīng)》則是異體的《春江花月夜》。毋庸置疑,《春江花月夜》禪意之美,是顯而易見的。
《春江花月夜》,在立意和選材上總結(jié)前人的經(jīng)驗,借樂府舊題譜寫出天下眾多人的心聲,審美價值之高,后人傳誦之遠,是舉世無雙的。它是由齊梁綺麗浮靡文風(fēng)轉(zhuǎn)向盛唐的自然清麗的一面旗幟,同時又是中國古代詩歌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值得一提的是,此詩在體裁、主旨、意象、意境等方面,對唐詩的創(chuàng)作與繁榮局面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對后世詩歌創(chuàng)作也有重要的啟迪意義。詩中不少名句被后人所引用或化用。如:崔顥“黃鶴一去不復(fù)返,白云千載空悠悠”,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李白“青天明月來幾時? 我今停杯一問之”,蘇軾“明月幾時有? 把酒問青天”,等等,無不與《春江花月夜》詩句有著“剪不斷、理還亂”的關(guān)系?!都t樓夢》中林黛玉所作的《秋窗風(fēng)雨夕》一詩,從題目到詩句、內(nèi)容等,都明顯模仿《春江花月夜》。近代詩僧昌仁(字義安)《尋梅漫興》云“有人問我西來意,花在枝頭月在天”,弘一法師偈語云“天心月圓,華枝春滿”,二位僧人之詩境,無疑都融匯了《春江花月夜》的禪意心境。更讓人驚喜的是,《春江花月夜》中的名句,還被后人廣泛運用于建筑物上。如浙江省嘉興市嘉善縣西塘古鎮(zhèn)的安善橋,其南面鐫刻“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北面則鐫刻“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以此作為橋聯(lián),使南來北往的船民隨時可見,以發(fā)思古之幽情、懷親友之厚意?!洞航ㄔ乱埂酚绊懼顝V,歷歷可見。
綜上可知,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在承傳中有創(chuàng)新,憂傷中寓憧憬,其思想境界、審美趨尚、藝術(shù)價值諸方面,都不愧為“孤篇橫絕”“壓倒全唐”的“詩中的詩,頂峰的頂峰”。這是張若虛的驕傲,也是唐詩的驕傲,更是中國詩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