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春林,韓秋艷
(重慶市人民檢察院第四分院,重慶 409000;青島市城陽區(qū)人民檢察院,山東 青島 266000)
少捕慎訴慎押是在2021 年中央依法治國委員會相關文件中被正式確定為一項重要的刑事司法政策的,并開始在實務中貫徹落實。雖實務中主要針對輕罪案件,但并未將重罪案件排除在外,司法辦案人員不能“一刀切”。針對重罪個案,也要秉承謹慎、客觀立場,理性判斷,杜絕“因果倒置”思維模式直接將重罪案件隔絕在少捕慎訴慎押司法政策之外?;诖?,在對重罪案件及少捕慎訴慎押概念內涵進行相關辨析的基礎上,以C 市的司法實踐為主要樣本,結合實務現(xiàn)狀的分析,希冀對重罪案件落實少捕慎訴慎押司法政策有深層次的了解和思考。
司法實務中,特別是作為主導角色的檢察機關,需糾正觀念認識中的錯誤,準確把握兩者之間內在關系,在此基礎上,更加理性地處理重罪個案,更加精準地使用少捕慎訴慎押司法政策。
1.重罪不等于罪重。“重罪”不等于“罪重”,《刑法》分則規(guī)定相關罪名規(guī)定有不同幅度的量刑檔次,有最高刑也有最低刑,甚至還有第十三條的“但書”條款,作為司法辦案人員要以精準的專業(yè)法律知識和素養(yǎng),樹立正確的辦案理念,杜絕“眼高手低”,避免盯住最高刑期不放。
2.重罪類嚴重犯罪不等于個案嚴重犯罪。誠然,很多重罪案件都應當“從嚴”“從重”打擊和處理,這些犯罪所展現(xiàn)出客觀方面罪行十分嚴重、社會影響極其惡劣、危害后果巨大,且行為人主觀惡意深、人身危害性大,有效懲治這類犯罪是重罪檢察核心業(yè)務。但此類犯罪的嚴重性,不等于重罪個案的嚴重性,類案不等于個案,具體個案所產生的危害后果、社會影響等需具體分析,個案不能被類案所裹挾和代替。
3.重點不等于排斥。少捕慎訴慎押司法政策的適用重點在絕大部分輕罪案件,但該政策適用范圍并非將所有重罪案件排除在外,個別重罪案件無論從罪行嚴重程度、主觀惡性程度,或是社會危害性等方面綜合考慮,得出的結論不一定比一般輕罪案件嚴重。既然少捕慎訴慎押司法政策不排斥重罪案件適用,司法實務就不應該也不能忽視這一小部分,謹慎、客觀、謙抑應是司法辦案人員職業(yè)素養(yǎng)的本分。[1]
1.落實寬嚴相濟司法政策的現(xiàn)實要求。少捕慎訴慎押司法政策是“寬嚴相濟”中的“寬”以及“認罪認罰從寬”的“寬”的一種具體表現(xiàn)。因此,不能將重罪案件排除在政策之外,重罪案件不能一味“從嚴”,根據(jù)案件具體情況,也可適用少捕慎訴慎押司法政策。[2]
2.罪責刑相適應刑法原則適用的必然路徑。罪責刑相適應作為刑法的基本原則,要求司法辦案人員在個案審查中,全面、客觀審查判斷案件具體情況,給出合理、準確的刑罰,做到罰當其罪,避免罪刑失衡。罪責刑相適應原則和寬嚴相濟司法政策精神實質是一致的,正是如此,一個案件的最終處理結果,密切關聯(lián)的是該案件的“罪責”,因此對于一部分重罪案件,應當考量少捕慎訴慎押政策的精準適用。
3.證據(jù)裁判訴訟規(guī)則的實務體現(xiàn)?!耙允聦崬楦鶕?jù),以法律為準繩”是刑法的基石,這要求司法辦案人員在刑事案件訴訟程序全過程嚴格遵循證據(jù)裁判規(guī)則,根據(jù)證據(jù)收集和固定情況,嚴格依照法定立案、破案、審查起訴、起訴等證據(jù)標準作相應處理,在實務中需要特別謹慎降低證據(jù)要求和證明標準,從而降低證據(jù)風險。特別是在重罪案件中,由于辦案人員面臨破案、追訴的輿論壓力,“鋌而走險”的可能性較其他案件更大一些。這些年糾正的重大冤假錯案,絕大多數(shù)都存在類似問題,辦案人員未嚴把“證據(jù)關”“事實關”,導致錯案、冤案。檢察機關在刑事案件訴訟程序中起關鍵樞紐作用,在審查把關重罪案件時更應牢固樹立“少捕慎訴慎押”的司法理念,對證據(jù)不足、不充分,甚至證據(jù)鏈存在重大矛盾等情況,做到該不捕的堅決不捕、該不訴的堅定不訴。當然,在具體案件審查把關的同時,檢察機關要根據(jù)審查情況給公安機關提出針對性偵查方向和思路,在補強證據(jù)情況下,及時、有效、準確打擊和追訴犯罪。[3]
目前,少捕慎訴慎押司法政策適用的重點主要在輕罪案件中,重罪案件適用仍處于初步探索階段,但從最高檢和部分省級檢察院總結的相關信息材料梳理分析,可以為探究重罪案件能否適用及如何適用少捕慎訴慎押司法政策提供指導。
2020 年8 月28 日,最高檢第二檢察廳發(fā)布《關于印發(fā)六件毒品犯罪不捕不訴典型案例的通知》,該批典型案例系重罪中涉毒品相關罪名案件,展現(xiàn)了檢察機關在辦理涉毒品相關犯罪案件時,嚴把證據(jù)關、事實關、法律關,貫徹“少捕慎訴慎押”司法政策的司法理念,發(fā)揮著很好的示范、指導作用。2021 年4 月19 日,最高檢第二檢察廳發(fā)布《關于印發(fā)重罪案件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典型案例的通知》,該批典型案例涉及五個重罪案件,為各級檢察機關辦理重罪案件時積極穩(wěn)妥、規(guī)范有序落實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以及把握重罪案件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范圍提供了指導性范例。
1.C 市的實務探索。其一,根據(jù)《2022 年C 市檢察機關重罪條線業(yè)務數(shù)據(jù)分析研判報告》,C 市檢察機關2022 年共受理重罪審查逮捕案件2340 件3290 人,同比分別下降14.5%、15.64%。逮捕2758人,同比下降15.61%,逮捕率為85.95%;不捕451人,不捕率為14.1%,同比增加0.8 個百分點。共受理重罪審查起訴案件4013 件5984 人,同比分別上升7.3%、7.5%。起訴2713 件3858 人,同比分別上升9.57%、13.34%。不起訴114 人,同比上升34.12%,不訴率為2.8%,同比增加0.4 個百分點。2022 年重罪案件不捕、不訴率同比略有上升。其二,2021 年11 月29 日,C 市發(fā)布《關于印發(fā)少捕慎訴慎押典型案例的通知》,該批典型案例中有一起未成年人搶劫犯罪案件,案件承辦人針對個案具體情況,依法適用認罪認罰從寬、附條件不起訴等制度,對落實少捕慎訴慎押司法政策,有很較好的借鑒和參考意義。
2.其他省市的實務探索。最高檢第二檢察廳在2020 年工作總結中提到,各地檢察機關要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實施過程中探索行之有效的工作機制,提升重罪案件認罪認罰適用率。如F 省檢察院制定《關于重罪二審案件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工作指引(試行)》,加大二審重罪案件適用認罪認罰探索力度;不少地方檢察院陸續(xù)出臺《值班律師參與辦理認罪認罰案件實施辦法》等,強化值班律師會見、閱卷等權利的保障。
3.總體的特征表現(xiàn)。從最高檢結合全國檢察系統(tǒng)辦理重罪案件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貫徹少捕慎訴慎押政策而發(fā)布典型案例的導向和全國部分省市推行、探索情況分析,重罪案件并未絕對排斥少捕慎訴慎押司法政策。各地檢察機關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縱深推進過程中,較以往更多地關注到重罪案件,這也反映出司法辦案人員觀念的轉變。雖然司法實務仍處于初步探索階段,如同認罪認罰在重罪案件中適用率相對較低的現(xiàn)狀一樣,但個別重罪案件能夠體現(xiàn)和貫徹少捕慎訴慎押政策,已是很好的開端和轉變。[4]
雖司法實務中有重罪案件體現(xiàn)了少捕慎訴慎押司法政策的案例,但當下重罪案件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比例仍然較低。當然,這跟少捕慎訴慎押司法政策和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本身適用重點有必然關系。目前,司法實務中辦案人員對該政策仍是“過度”謹慎,呈現(xiàn)不敢、不會、不愿在重罪案件中適用少捕慎訴慎押的現(xiàn)象。而且,打擊犯罪是司法機關主要職責職能之一,實務中,某一重罪案件發(fā)生后,辦案人員為踐行犯罪后刑罰的不可避免性,追究司法辦案的效率,在案件審查中較其他輕罪案件可能會出現(xiàn)“重事實輕證據(jù),重實體輕程序”的導向,忽視案件證據(jù)本身存在瑕疵,或者證據(jù)存在重大風險、重大瑕疵時,頂著風險將案件“不該關的關了、不該捕的捕了、不該訴的訴了”。[5]
受傳統(tǒng)重刑主義思想的影響,加之大部分重罪案件通常伴隨著極大社會危害性、犯罪后果嚴重性,民眾樸素的價值觀要求“重罪重刑重判”,以致在實務中也形成與民眾樸素觀念類似的辦案理念和導向,導致部分辦案人員在辦理重罪案件時首先考慮的仍是“嚴字當頭”“重字當頭”,而忽視個案中需考量的具體情況,進而忽視綜合考慮對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和少捕慎訴慎押司法政策的應用。少捕慎訴慎押政策在2021 年4 月才確定為刑事司法政策,而且重罪案件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也處于探索階段,少捕慎訴慎押政策可以說是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升級版要求,這對于司法辦案人員辦理重罪案件提出更高的要求,也需要在探索重罪案件適用認罪認罰從寬處理過程中,逐步摸索重罪案件適用少捕慎訴慎押的相關問題。目前,囿于辦案人員的重罪案件傳統(tǒng)辦案理念,導致個別承辦人員針對個案的嫌疑人或被告人在量刑上可以考慮適度從寬,但在“關與不關”“訴與不訴”問題上慎之又慎,不愿、不敢嘗試,以致實務中重罪案件適用少捕慎訴慎押政策的案例普遍較少。[6]
受“同態(tài)復仇”及重刑主義思想的影響,特別是重罪案件中傳統(tǒng)暴力犯罪給民眾留下嚴重性、危害性的印象,但凡涉及這類暴力性犯罪案件,一般民眾普遍認為要嚴厲重處,民眾一般不會關注個案本身的具體情況,而更多關注的是案件最終處理結果。作為個案中受害方的當事人(被害人及親屬),通常會特別看重案件處理結果,而非像司法辦案人員那樣從專業(yè)性角度作審查判斷。但在重罪案件適用認罪認罰從寬以及少捕慎訴慎押政策探索過程中,又必然要考慮民眾接受程度、案件當事人的合理訴求等因素,結合案件本身情況,做到循序漸進、穩(wěn)步推進。如C 某一未成年強奸案件,嫌疑人和被害人均為未成年,兩人屬交往對象,因被害人系未滿14 周歲女性,被害人家長發(fā)現(xiàn)后報案,并在案件審理中一再要求嚴判并反對適用認罪認罰。在類似案件中,被害方關注重點在重罪罪名及其處理結果,甚至會對比同罪名的其他重判案件,而不考慮所涉案件具體情況,其強烈反應會給辦案人員造成一定壓力,對案件處理也有一定影響。
實踐中重罪案件適用少捕慎訴慎押司法政策仍處于探索階段,適用率仍較低,但倘若對重罪案件一味追求“嚴”“重”不符合客觀規(guī)律和實務情況,這要求辦案人員認真分析個案情況,準確適用“少捕慎訴慎押”政策。為更好地在重罪案件中貫徹少捕慎訴慎押政策,可以從以下五個方面穩(wěn)步、有序推進,以期辦案人員在重罪案件中敢于、善用、會用少捕慎訴慎押政策。
受傳統(tǒng)重刑主義思想的影響,加之民眾樸素的報復情緒熏陶,大部分民眾對于重罪案件最直觀的看法是“重罪重刑重判”,而司法實務辦案是專業(yè)性司法裁量,辦案人員在尊重客觀事實基礎上依法裁量,很多案件的處理與民眾的預期有很大的差別,司法實務裁判也并非完全不考量民眾樸素觀念和想法,但個案都有其特殊性,正是因為案件裁量的專業(yè)性和個案特殊性,加之辦案人員和普通民眾對案件信息了解的不對稱性,一定程度導致民眾預想結果與實務處理的偏差。最高檢近幾年發(fā)布有關重罪案件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典型案件和部分重罪案件不捕不訴典型案件,給全國檢察機關釋放出正確的信號,全國各級檢察機關在審查把關重罪案件時,要嚴把“證據(jù)關”“事實關”,同時適用好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和少捕慎訴慎押司法政策。作為司法辦案機關,案件處理必須考慮民眾普遍接受程度,畢竟司法實務不能與民眾意志和樸素觀念完全背離。所以,在落實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和少捕慎訴慎押政策的同時,對于民眾關注度高、影響廣泛的案件,要在秉承客觀、嚴謹、理性原則下,做好案件信息披露和釋法說理工作,通過個案逐步轉變民眾樸素觀念,并接受民眾監(jiān)督。[7]
當前,倡導恢復性司法理念是刑事司法領域重要導向,這必然要求司法機關在案件處理中做好矛盾化解和溝通協(xié)調,而在這個過程中被害人的訴求和利益必須作為重要參考。毋庸置疑,大部分重罪案件所造成的社會影響、犯罪危害后果、主觀惡性等比輕罪刑案件更為嚴重,被害人及其家屬情緒較為激動,安撫和矛盾化解的難度也就越大。檢察機關在刑事犯罪案件訴訟程序中的作用尤為重要。一方面,在審查判斷重罪案件能否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及從寬幅度時,要充分保障被害方在整個案件處理過程的參與度,傾聽訴求的同時,能動性促進雙方進行溝通,通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真誠悔罪、積極賠償?shù)确绞揭愿胶?、經濟的方式維護好社會和諧穩(wěn)定。另一方面,要耐心給被害方將涉案“法理情”講清、講透,緩和被害方的激烈情緒,從源頭減少被害方的對抗性以及對司法機關的不信任感,提升被害方對重罪案件“從寬”或“輕緩刑化”處理結果的可接受程度,追求司法辦案“三個效果”。
判斷一重罪案件能否適用少捕慎訴慎押政策,主要審查判斷該案具體案情,如社會危害性嚴重程度、犯罪后果情況、主觀惡性等。具體來講,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重點審查,以此綜合判定:一是“罪行”的嚴重程度。根據(jù)犯罪行為產生后果及影響的大小,初步判定該罪可能受刑罰處罰的必要性或大小,倘若初步判定需在三年以上有期徒刑考慮量刑,原則上應當限制該政策的適用。二是量刑情節(jié)的情況。審查案件是否有法定的從重或從輕情節(jié)。三是認罪認罰情況。審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否自愿認罪認罰及其悔罪程度。四是被害方意見。要考慮被害人及其近親屬對案件處理的意見。五是主體身份是否特殊。如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系老年人、未成年人、在校學生、民營企業(yè)家等。[8]
重罪案件能否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及少捕慎訴慎押政策,必然涉及司法機關對重罪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處罰寬宥的問題,這與社會公共利益密切相關,與民眾樸素報復情感和重刑觀念相關。因此,要求司法機關特別是檢察機關在審查重罪案件時,特別是案件可能涉及認罪認罰從寬及少捕慎訴慎押時,應當按照相關規(guī)定,及時公開案件程序性信息、重要案件信息、法律文書等,主動接受社會監(jiān)督。另外,如對重罪案件擬作從寬處理,如不捕不訴等,可視情況進行公開聽證,聽取人大代表、政協(xié)委員、人民監(jiān)督員意見。針對個別“重罪輕刑”但社會輿論較為敏感的案件,因民眾關注度高,案件承辦人處理此類案件,必須及時、動態(tài)做好請示匯報工作,避免因案件信息披露不全或處理不當而引起不當輿情。
“罪行法定”是刑法理論和司法實務的基石,貫徹“罪行法定”原則更多是針對涉案事實性質的判斷,而刑事犯罪立案、逮捕、起訴等各訴訟環(huán)節(jié)對于犯罪事實的證明標準要求不同,刑訴法及相關司法解釋對刑事犯罪案件各階段已有明確法定的標準,無論怎樣的證明標準,犯罪事實及犯罪情節(jié)的審查判斷必須以證據(jù)為支持。對于已經發(fā)生的重大重罪案件,檢察機關在審查逮捕、審查起訴過程要嚴格執(zhí)行法定證據(jù)標準,對于證據(jù)存在重大瑕疵、證據(jù)鏈條存在重大風險等情況,要敢于、善于做不捕或不訴的決定,避免發(fā)生“亡者歸來”“真兇出行”等不當案件,切實保障和維護司法權威和司法公信力。[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