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工程學院/韓笑 哈爾濱師范大學/郭蕾
新時代是教育強國、人才強國的時代。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我們要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發(fā)展素質教育,促進教育公平?!蔽幕且粋€民族的根脈和靈魂,紅色音樂文化是近代以來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中國先進音樂文化,它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與建黨百年的歷史同步前行。紅色音樂文化所蘊含的革命精神和文化內涵,為傳承民族精神堅定文化自信提供了重要途徑。作為人才培養(yǎng)和文化傳承的主陣地,高校推進五育并舉人才培養(yǎng)模式,探索高質量發(fā)展途徑,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具有民族認同感歸屬感和審美能力的復合型時代新人是黨和國家賦予的時代使命。
“美”作為人類精神食糧的追求和向往,人類對于美的追求從未停歇。從春秋時期六藝中的禮樂教育到席勒《美育書簡》中美育概念的首次提出,從近代初期學校美育的借鑒發(fā)展,到黨和國家一系列美育舉措的相繼出臺,美育伴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不斷豐富其內涵與形式,時代的獨特性也引領美育承載著不同時代的人類訴求。
美育是一種審美教育,通過借助美的事物感染人、熏陶人,進而提升審美能力,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作為五育融合中的重要一環(huán),美育對于高校學生的人才培養(yǎng)和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美育工作,從2015 年國務院辦公廳發(fā)布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到2020 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黨和國家為美育工作出臺的一系列重大舉措,為新時期高校美育的高質量發(fā)展指明了總體目標和實施方案,美育作為黨和國家高度重視并將長期堅持的重要教育方針,成為當前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內容和時代使命,高校美育建設亦已迎來新的時代挑戰(zhàn)和發(fā)展機遇。
當前,中華民族正處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中。文化的多樣性,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身處世界文化浪潮中的青年學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涵養(yǎng)于中華傳統(tǒng)文化,并在其所帶來的民族自豪感和認同感中堅定文化自信??v觀中華5000 年發(fā)展史,我們有著千百年積淀傳承的中華優(yōu)秀歷史文化,有著旗幟鮮明、昂揚奮進的革命文化,有著踔厲奮發(fā)、篤行不怠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我們從不缺少文化自信,缺少的是傳承發(fā)展、積極踐行的平臺和途徑。作為“美好生活需要”重要載體的美育教育,素來與文化自信密不可分。加強和改進高校美育工作,就是要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提升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和理解,把握時代主題,增強民族認同,在美育培育中堅定學生的文化自信。
加強和改進高校美育工作是實現(xiàn)學生全面發(fā)展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題中之意。相較于傳統(tǒng)的灌輸式、填鴨式教育模式,當今社會需要的是思維模式快速轉變、全面發(fā)展的教育模式。美育是美感提升的教育,能夠培育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推進審美教育和素質教育同向同行全面發(fā)展。美育通過對美好事物的體驗感受,拓展學生的感性思維空間,日出日落、大江大河、江堤翠柳、鳥囀鶯啼,自然美景不經(jīng)意間即可帶給學生愉悅美感,歷史文化、英雄故事、奮進凱歌、時代樂章,昂揚拼搏的民族精神直擊心靈深處,民族自豪感與責任感油然而生。美育以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影響培育學生的感性思維,提升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實現(xiàn)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高校作為全社會加強和改進美育的主要陣地,肩負著立德樹人、培根鑄魂的時代使命。“五育并舉”視域下,美育作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中的重要一環(huán),發(fā)揮著塑造健全人格、提升審美素養(yǎng),啟智養(yǎng)德培育時代新人的重要作用。加強和改進高校美育工作應突出育人導向,加強美育內涵建設,構建多元化多渠道的高質量發(fā)展體系??偨Y高校美育實踐經(jīng)驗,探究高校美育規(guī)律特點,積極構建高校美育課程體系,全面深化高校美育的課程改革,是加強和改進新時代高校美育工作的前提和必然要求,亦是高校培根鑄魂、自主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人才和復合型人才的必然選擇。
紅色音樂文化是中國文化藝術發(fā)展進程中一種新音樂文化形態(tài),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一種獨具特色的音樂文化現(xiàn)象。紅色音樂文化將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中紅色寓意與中國革命實踐有機結合起來,運用昂揚向上的旋律描繪著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和追求,通過歌曲、歌劇、器樂、舞蹈等體裁形式,記載著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歷程,以其包容性、革命性、時代性、功能性的藝術特點凸顯精神內涵和價值意蘊。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大眾共同創(chuàng)造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共產黨人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是凝聚中華兒女的精神紐帶。紅色音樂文化作為紅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音樂活動中創(chuàng)作、演出和廣為流傳的音樂藝術精品,記載著中國共產黨在各個歷史時期的偉大革命實踐活動,見證著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歷程?;厥装倌辏袊伯a黨人以偉大的建黨精神為源頭,浴血抗爭、昂揚奮進,用生命和執(zhí)著書寫著時代的華章,構筑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紅色音樂以音樂的語言深情講述著精神譜系中的中國故事。從《義勇軍進行曲》到《走向復興》,從《東方紅》到《不忘初心》,紅色音樂以其雄渾壯闊的音樂語言感染著人民大眾,譜寫下一首首傳唱不息、融匯血脈的永恒旋律,也以其優(yōu)美壯麗的樂章向世界展現(xiàn)著中國形象和中國聲音。這聲音響徹中國共產黨建黨百年的奮斗歷程,激勵著一代代中華兒女;這聲音凝聚著中華民族積淀千年的傳統(tǒng)文化,鼓舞著人民大眾的熱血情懷。
文化是國家之根、民族之魂。文化自信是對本民族文化活力和凝聚力的充分肯定和堅定信心。當今世界文化多元,多文化的交流碰撞需要我們更加理性科學的看待本民族的文化。紅色音樂文化首先是一種優(yōu)秀文化,內容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更能使人們感受到民族文化釋放的能量,堅定對本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信心;紅色音樂文化同時也是一種政治文化,它脫胎于戰(zhàn)爭年代,歷經(jīng)炮火的洗禮,是中國共產黨在艱苦的斗爭中形成的革命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宣傳政治綱領和政治思想的重要載體。紅色音樂文化既是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發(fā)展,又是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揚棄和創(chuàng)新,從革命年代走來的紅色文化,書寫著中國社會發(fā)展的歷史進程,踐行著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展現(xiàn)著不同時期中華兒女的精神風貌。學史增信、知史愛黨,高校應積極弘揚紅色音樂文化,在美育工作中融入紅色文化的理想信念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成為不畏艱難、頑強拼搏、堅持不懈、堪當時代重任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精神力量無處不在。紅色音樂文化作為具有豐富精神內涵的優(yōu)秀文化,有著濃厚的歷史底蘊和鮮明的時代色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偉大創(chuàng)造和精神脊梁。美育作為培根鑄魂的教育,傳承紅色文化,賡續(xù)紅色血脈,本就是新時代高校美育工作的題中之意。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美育工作,部分高校在探索實踐中也已形成各具特色的美育教育模式,取得了顯著的成果。然而,面對新時期的美育工作要求,高校美育工作美育內容不清晰、課程設置不完善、育人形式單一、專業(yè)師資隊伍缺乏以及學生學習態(tài)度的不斷變化,使得高校美育工作在高校尤其是應用型高校依然存在著困境和不足。美育是高校教學目標的重要內容,教師是設計者,學生是參與者,教師與學生對美育工作的重視程度和配合程度,直接影響著美育效果的實現(xiàn)和落地。充分利用紅色音樂文化資源,將紅色音樂文化融入高校美育課程體系建設,引導學生感受優(yōu)秀文化的精神力量,紅色音樂文化所蘊含崇高的革命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拓展了高校美育實施的育人途徑,對高校美育的高質量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
紅色音樂文化承載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奮斗歷程,詮釋著新時代昂揚奮進的嶄新形象,要以紅色音樂文化引領高校美育高質量發(fā)展,發(fā)揮紅色音樂文化的精神力量和育人功能,就要深入挖掘紅色音樂文化的精神內涵。然而,就紅色音樂文化的內容而言,整體架構尚不完善,內容形式相對獨立,缺乏置于統(tǒng)一架構的理論體系。因此,紅色音樂文化融入高校美育的傳承與實踐,首先應加強對紅色音樂文化資源的挖掘整合,將紅色音樂文化所包含的紅色歌曲、紅色交響、紅色歌舞劇等體裁形式置于統(tǒng)一的研究視角,以橫縱結合的方式深挖紅色音樂資源,實現(xiàn)對紅色音樂文化資源的傳承和拓展。以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為例,《黃河大合唱》是大眾耳熟能詳?shù)穆晿纷髌罚渲械牡谄邩氛隆侗Pl(wèi)黃河》更是家喻戶曉,對該作品的資源挖掘即應在圍繞《黃河大合唱》的創(chuàng)作背景、旋律特點、作品風格、藝術成就與社會價值幾個方面的基礎上,拓寬其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作為魯藝紅色音樂文化的經(jīng)典作品,《黃河大合唱》的創(chuàng)作、排演和傳播得到了魯藝文藝工作者群體和當?shù)剀娒竦拇罅χС郑撟髌返膭?chuàng)作成功突出體現(xiàn)了抗戰(zhàn)時期時代主題與藝術創(chuàng)作的深度結合,其美學意義和社會功能亦應是該作品資源挖掘的重要方向,可結合音樂史學、音樂形態(tài)學、民族音樂學、音樂人類學等視角予以整體呈現(xiàn)。其次,紅色文化資源的挖掘應立足于本土文化。高校應結合當?shù)氐募t色音樂文化資源,突出地域特色、承擔地域使命,以紅色音樂文化資源的傳承,激發(fā)學生的民族情懷,提升學生對本土文化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再次,要充分利用實踐教學,吸引學生參與紅色音樂的研究實踐,以田野考察和口述史等方式,記錄整理紅色音樂文化資源,保護傳承紅色文化血脈,構建以音響影像、學術成果、歷史文獻、實踐基地于一體的紅色音樂文化資源共享平臺,使之服務于高校美育工作的建設與發(fā)展。
課堂作為高校育人的主陣地,教師應發(fā)揮課堂設計者和引導者的作用,結合學科特點深挖思政元素,將紅色音樂文化融入課程教學,潛移默化的引導學生提升對先進文化的審美能力和藝術素養(yǎng)。同時,結合教師學科優(yōu)勢、學生心理特點和本土文化特色,還可建設豐富多樣的紅色音樂文化思政課程。美育課程培根鑄魂的育人模式,較之其他通識類課程在內容與形式上更具創(chuàng)造性和靈活性,將紅色音樂融入高校美育課程,能夠更好的拓展課程內容、增加課堂的吸引力、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和滿意度,在輕松靈活的互動中增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實現(xiàn)美育培育與思政教育協(xié)同育人的課程體系建設。作為高校美育教師,筆者在課堂教學中將紅色音樂文化與美育課程教學的融合進行了初步的嘗試。在講授美育課程《音樂鑒賞》時,以《中國的紅色交響》為題設置獨立單元,以中國共產黨的歷史進程為主線,結合不同時期的主題特點,向學生講述紅色音樂文化的發(fā)展脈絡及代表作品,通過《十送紅軍》《黃河大合唱》《紅旗頌》《江姐》等作品的賞析,帶領學生在紅色經(jīng)典作品中感受紅色音樂的色彩,體味紅色精神的力量,在創(chuàng)作背景和人物故事的分享中探尋紅色音樂的文化內涵。
同時,立足校園文化,發(fā)揮第二課堂優(yōu)勢,將課堂教學延伸至校園文化建設,以紅色影片、黨課講座、紅色經(jīng)典音樂會等形式,搭建校園紅色美育平臺,培養(yǎng)學生的藝術感受力和創(chuàng)造力。以黨課講座為例,筆者作為黨支部書記,在講授黨課過程中,傾力打造了《紅心向黨、歌唱祖國》和《在紅色旋律中回顧黨的光輝歷程》兩門紅色音樂主題黨課,將紅色音樂與黨課進行了融合實踐。通過紅色音樂的講述加深了學生對黨的認識和理解,課程形式更加新穎更具趣味性,課堂氣氛活躍,學生接受度更好,為黨課形式創(chuàng)新和紅色音樂平臺建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徑。
文化的形成有其社會屬性,文化的傳承也需在社會實踐中進行。高校美育工作的建設和發(fā)展,必須立足于學生的實踐活動和審美需要。從當代學生的認知和審美傾向出發(fā),首先應著力打造紅色文化氛圍,以紅色文化藝術經(jīng)典的賞析和排演吸引學生參與其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其次,創(chuàng)設具有廣泛參與度的實踐活動,如黨史知識競賽、革命故事講演、紅色舞臺劇創(chuàng)編等,引導學生在實踐中感受紅色文化崇高的精神內涵和審美價值,當學生置身于紅色實踐活動之中,心中的愛國情感油然而生,進而自發(fā)的成為紅色文化實踐活動的參與者和宣傳者。同時,高校應結合地域紅色文化資源,以實踐活動為依托,積極打造“紅色文化進校園”、“紅色之旅主題研學”等紅色文化品牌建設,通過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的方式,為學生營造沉浸式的實踐體驗活動。如黑龍江的高校,即可圍繞“抗聯(lián)精神”“鐵人精神”“北大荒精神”開展紅色主題研學活動,通過基地參觀、革命故事講解、歌曲學唱等形式感受紅色文化、傳承龍江精神。
“五育并舉”視域下紅色文化引領高校美育高質量發(fā)展,最為重要的推動高校人才培養(yǎng)的高質量發(fā)展。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建黨百年鑄就的紅色音樂文化為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奮進和拼搏積蓄了精神力量和文化支撐。擔當民族大任的時代新人必須具有堅定的民族認同感才能成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主力軍。將紅色音樂文化融入高校美育教育,涵養(yǎng)青年學生的家國情懷,讓紅色基因沁入血液,以紅色音樂滋養(yǎng)心靈,先進文化領航的時代新人,必將在新時代的征程上貢獻新力量,展現(xiàn)新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