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彥 張小龍 王凱
(中國石油大學(北京) 體育與人文藝術學院,北京 102249)
在2018年全國教育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論斷,豐富和發(fā)展了黨的教育方針。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強調,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開齊開足體育課,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這一論斷深刻闡述了學校體育的新價值和新目標,提出構建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的“四位一體”目標體系。當前普通高校體育教育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學生體育鍛煉意識[1]與健康意識[2],減緩了學生身體素質的下降趨勢[3],但是在促進普通高校學生體育能力與體育鍛煉習慣的養(yǎng)成還存在很大的局限性[4]。進一步落實高?!八奈灰惑w”的教育目標,探索構建新時代“四位一體”目標的高校體育教育新模式是當務之急。本文通過研究構建高?!八奈灰惑w”體育教育體系的關鍵因素,并分析這些關鍵因素對教育主體——高校學生的體育鍛煉習慣的影響,為進一步探索實現(xiàn)新時代“四位一體”目標的高校體育教育新體系提供數(shù)據(jù)支持和理論依據(jù)。
調查對象為中國石油大學(北京)、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復旦大學、電子科技大學、上海工程技術大學、西南石油大學等7 所高校的在讀本科生。構建高校“四位一體”體育教育體系的關鍵因素,以及這些因素對大學生體育鍛煉習慣養(yǎng)成的影響。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國家圖書館和中國知網查閱國務院和教育部近幾年發(fā)布的體育教育相關政策文件、體育教育學方面的專業(yè)書籍,以及與普通高校體育教育體系和大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相關的期刊文獻。根據(jù)文獻資料設計專家訪談提綱,并制定“高校體育教育體系關鍵因素及其對大學生體育鍛煉習慣影響”調查問卷(初稿)。
1.2.2 專家訪談法
根據(jù)專家訪談提綱進行專家訪談,請20 位高校體育教育方面的專家對普通高校體育教育體系的關鍵因素進行篩選,再對調查問卷進行修改與補充后形成問卷終稿,并對問卷的效度進行評估。
1.2.3 問卷調查法
共發(fā)出問卷2500 份,回收問卷2404 份,回收率為96.16%;其中有效問卷2387 份,有效率為95.48%。通過對20 位專家的咨詢,對問卷的效度進行檢驗,結果發(fā)現(xiàn)CRV=0.8;通過SPSS 軟件對問卷信度進行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Cronbach α>0.8,說明問卷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
1.2.4 數(shù)理統(tǒng)計法
運用SPSS 21.0 統(tǒng)計軟件對問卷調查所獲得的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與分析。
高?!八奈灰惑w”目標是指學校體育應使學生在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教育部體育衛(wèi)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表示,要實現(xiàn)學校體育“四位一體”的目標,首要的也是最直接的途徑就是教學,一是要教會,二是要勤練,三是要常賽[5]。
通過分析文獻資料和專家咨詢,篩選出構建高校體育教育體系的關鍵因素6 個,分別是體育課程、課外體育活動、校園競賽、體育代表隊與體育骨干榜樣作用、校園體育文化、體育場地設施。
調查結果顯示,喜歡運動并經常主動進行體育鍛煉的學生占38.35%;有超過一半(50.29%)的學生雖然知道體育的重要性,但是偶爾參與運動。在體育認知上,大部分學生對體育的重要意義和作用都有明確的認識。其中,認為參與體育活動能夠得到不同程度的愉悅感受的學生占68.93%;認為能緩解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的占70.47%;認為能改善體形讓自己更加自信的占82.07%;認為能夠使思維更加活躍,思路更加清晰的占48.75%;認為能更好地與同學溝通的占44.43%。
調查結果還顯示,只有35.4%的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體育習慣,能夠每天或有規(guī)律地進行體育鍛煉;有18.68%的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自覺性較差;8.53%的學生沒有養(yǎng)成體育鍛煉習慣。
雖然早在200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的《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中發(fā)〔2007〕7 號)就提出,高等學校要加強體育課程管理,把課外體育活動納入學校日常教學計劃,使每個學生每周至少參加三次課外體育鍛煉[6]。但是調查發(fā)現(xiàn),只有35.86%的學生能夠滿足這一要求。每周參加3次及以上體育鍛煉并且每次能夠持續(xù)30分鐘以上的學生僅占11.56%,這說明大部分學生不符合“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群的標準[7]。
由此可見,普通高校學生群體還未養(yǎng)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雖然大部分學生能夠認識到體育鍛煉對促進身心健康的積極意義,但是其課外體育鍛煉習慣的缺失現(xiàn)象還相當普遍[2,8]。普通高校學生的體育鍛煉習慣養(yǎng)成還處于很低水平,知行分離現(xiàn)象比較普遍,這是學校體育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
2.3.1 體育課程因素
體育課程是實現(xiàn)育人目標的公共必修課程,是高校體育教育最主要的組織形式。調查結果顯示,73.21%的學生喜歡體育課,26.79%的學生不喜歡體育課;28.54%的學生認為通過體育課的學習讓自己的體質健康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31.74%的學生認為沒有在體育課程上掌握新的運動技能。由此可見,高校體育課程還不能完全滿足學生增強體質和學習運動技能的需求,僅依靠體育課程難以促進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的養(yǎng)成。
調查結果還顯示,學生認為體育課程最需要改進的方面依次是場地器材數(shù)量和種類(62.84%)、運動項目種類(57.57%)和課堂趣味性(55.99%)。值得一提的是,學生體質健康測試項目中的跑步(81.94%)和引體向上(57.86%)是學生最不喜歡的運動項目。61.56%的學生認為體育俱樂部式教學是有趣的并表示愿意參加,這一點值得學校關注。
2.3.2 課外體育活動因素
課外體育活動是指學生在課余時間里,以發(fā)展身體、增進健康、提高運動技術水平和豐富業(yè)余文化生活為目的而進行的多種形式和內容的體育活動[9]?!陡叩葘W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要求將課外體育活動納入學校教學計劃,組織學生每周至少參加三次課外體育鍛煉,切實保證學生每天一小時體育活動時間[10]。但是有研究表明只有76.4%的本科院校將課外體育活動納入學校教學計劃[11]。調查結果顯示,60.57%的學生認為學校通過半強制性的手段要求其參加體育鍛煉是有必要的,可以促使其進行體育鍛煉;67.64%的學生表示接受并愿意參加以健身類APP 為考核評價方式的課外體育活動。這結果應該引起我們對高校課外體育活動的導向和組織方式的深刻反思。
2.3.3 體育代表隊與體育骨干榜樣作用因素
《高等學校體育工作基本標準》指出,注重培養(yǎng)學生體育特長,有效發(fā)揮體育特長生和學生體育骨干的示范作用,組建學生體育運動隊,科學開展課余訓練,組織學生參加教育和體育部門舉辦的體育競賽[10]。但是調查發(fā)現(xiàn),72.09%的學生不想?yún)⒓訉W生體育代表隊,其主要原因是沒有擅長的體育技能(78.07%)和沒有興趣(31.91%)。由此可見,運動技能的掌握程度不高是制約學生參加學生體育代表隊進行課余體育訓練的主要因素。在學生參加體育代表隊的原因中,為學校爭得榮譽的僅占19.63%,促進自身全面發(fā)展的占21.51%,豐富自身經歷的占21.34%,多交朋友的占15.56%。發(fā)揮體育骨干榜樣的示范和引領作用,激勵更多學生加入學生體育運動隊。
2.3.4 校園競賽因素
組織校內體育競賽,不僅有利于營建良好的校園體育文化氛圍,構建和諧校園環(huán)境,還有助于提高學生課余體育鍛煉的積極性,提升學生運動技術水平,促進學生之間相互交流,塑造頑強拼搏的體育精神[11]。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參加最多的校內體育競賽依次是田徑運動會(48.43%)、籃球賽(26.81%)、乒乓球賽(15.83%)和羽毛球賽(13.62%)。學生所在學院組織最多的比賽依次是籃球賽(77.45%)、趣味運動會(52.29%)、足球賽(46.38%)和羽毛球賽(33.19%)。除了傳統(tǒng)的校內體育競賽之外,還應該建立更加靈活的體育競賽機制,為不同層次的學生提供更多參與體育競賽的機會,這樣才能有效提高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戴霞等人認為,開發(fā)互聯(lián)網+“約戰(zhàn)系統(tǒng)”、配置不同層次的競賽可為學生提供多途徑參與體育競賽的軟環(huán)境[12]。
2.3.5 校園體育文化因素
校園體育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校教學和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發(fā)揮至關重要的作用。調查結果表明,大部分學生認為所在學校的校園體育文化氛圍是活躍的,其中認為非?;钴S的學生占24.09%,認為很活躍的占48.85%。校園體育文化環(huán)境處于高等教育的特定范疇內,具有不可爭辯的育人本質[13]。高小平等人認為,校園體育文化的育人功能主要體現(xiàn)在基于身心和諧的鍛煉功能、基于團隊合作的凝聚功能和基于價值追求的導向功能[14]。充分發(fā)揮校園體育文化的育人功能對于普通高校學生養(yǎng)成體育鍛煉習慣具有重要作用。
在校園體育文化建設中,學生體育社團是非常重要的社團組織之一。學生體育社團在提升學生運動興趣、培養(yǎng)學生運動習慣、增強學生健康水平、提高學生對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參與度和認可度等方面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14]。但是調查發(fā)現(xiàn),僅有15.1%的學生參加了學生體育社團,這其中又有23.14%的學生參加的體育社團基本不組織活動,這表明學生體育社團的功能還沒有得到充分發(fā)揮。張小龍等人調查發(fā)現(xiàn),在廣東超過20 個學生體育社團的高校占比不到20%[11]。
通過制定鼓勵學生體育社團發(fā)展的措施,為學生體育社團的組織建設和活動開展提供指導、場地和資金等方面的支持,使之形成學校大體育教育的重要支撐基點,這樣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3.6 體育場地設施因素
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參與課外體育活動主要受到運動場館的限制,學生認為場館數(shù)量太少(61.19%)、場館設施較差(41.35%)、沒有鍛煉指導者(34.4%)和場館開放時間不合理(33.28)是最主要的問題。體育場館場地是硬件設施,對學生體育教育的影響很大,因此學校需要特別重視和加強基礎體育設施建設,以滿足學生體育需求。
3.1.1 高校學生的體育鍛煉習慣處于較低水平。高校體育教育體系對學生體育鍛煉習慣養(yǎng)成的影響力與作用不足,不能滿足學生增強體質、學習運動技能和養(yǎng)成體育鍛煉習慣的需求。
3.1.2 體育課程、課外體育活動、校園競賽、體育代表隊與體育骨干榜樣作用以及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等是實現(xiàn)高?!八奈灰惑w”目標的體育教育體系的關鍵因素。如何促進普通高校學生養(yǎng)成體育鍛煉習慣、實現(xiàn)“四位一體”學校體育教育目標是高校面臨的重要課題。
3.2.1 改變體育課程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積極探索翻轉課堂、分層式教學和俱樂部式教學等教學模式在體育課程中的創(chuàng)新應用,同時探索課內外一體化人才培養(yǎng)模式。
3.2.2 將課外體育活動納入學校教學計劃,切實保證學生體育鍛煉成效。創(chuàng)新性地將移動互聯(lián)網技術應用到課外體育活動的組織、實施和評價中,是提高學生體育鍛煉參與度的有效手段。高校應積極探索并建立覆蓋面更廣的、形式更加靈活的、更多水平層次的校內體育競賽體系,促使學生主動參與體育鍛煉,養(yǎng)成體育鍛煉的意識和習慣。
3.2.3 加強校園體育文化建設,重視校園體育文化的育人功能,發(fā)揮體育代表隊與體育骨干榜樣作用,促進學生體育社團的組織建設和活動開展,創(chuàng)建濃厚的、內涵豐富的校園體育文化。
3.2.4 通過有機整合提升高校學校體育教育體系,構建高校體育教育多因素組合的大體育教育平臺,促進高校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的養(yǎng)成,實現(xiàn)“四位一體”學校體育教育目標的實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