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碧純
(龍巖開放大學,福建 龍巖 364000)
2019 年3 月18 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為推動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提出了“八個統一”,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親和力和針對性,這為思政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論指導?!按笏颊n”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既強調了思政課的不同講授方式,也指明了思政課的不同課堂形態(tài)。
作為最能體現大學立德樹人的高校思政課“課堂革命”是新時代高等教育內涵式發(fā)展的題中應有之義。2018 年9 月,教育部印發(fā)的《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yǎng)能力的意見》進一步明確,“推動課堂教學革命。以學生發(fā)展為中心,通過教學改革促進學習革命?!边@吹響了新時代高等教育“課堂革命”的號角。自此,各大中小學、各門課程都開始探索各自“課堂革命”,從中國知網上能搜索到的論文可以看到,相對于之前的“課堂改革”,前者更具徹底性、顛覆性和革命性?!端枷虢逃芯俊贰侗本┙逃ǖ掠贩謩e邀請各高校思政課教師刊登了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革命’與XXXX”為題的成組論文,如高校思政課“課堂革命”與協作學習、翻轉協同、問題意識、學科自覺、文化自信和理論思維等;還有探討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的高校思政課“課堂革命”,“互聯網+”所推動的“慕課”“云課堂”、微信平臺所推動的“微課堂”、移動互聯網所推動的“雨課堂”(唐柏玲)及BYOD 背景下高校思政課“網絡移動課堂”(唐琳)等;還有人提出“翻轉課堂”“混合課堂”“線上線下相結合”和“對分課堂”等。這些高校思政課立足課堂教學改革或“革命”探索,將思政課課堂形態(tài)多樣化、立體化。湖南衛(wèi)視首播的6 期電視理論節(jié)目《社會主義“有點潮”》和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首播的5 集通俗理論對話節(jié)目《馬克思是對的》,將高校思政課堂直接搬上了電視熒幕,被認為是高校思政課“課堂革命”的成功范本。近年來,隨著思政課教學改革深入,學界已將改革著力點觸及課堂內涵的豐富和外延的拓展,多課堂融合已成為高校思政課改革的理性選擇和普遍共識,有學者分別探討了高校思政課的二、三、四課堂的互動與協同,如禹哲提出了高校思政課與第二課堂互動;岳瑾明提出課堂教學、實踐教學、網絡教學“三課堂協同”;陳再生提出傳統課堂、校園活動和網絡課堂“三課堂協同”;楊影提出課堂實踐教學、校內外實踐教學與網絡實踐教學法“三課堂融合”等;畢于建提出了第一理論課堂、第二校內實踐課堂、第三校外實踐課堂和第四網絡課堂的“四課堂”教學模式;李珂提出了課堂教學、校園文化、社會實踐和網絡世界“四個課堂”聯動,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體系;梁英提出高校思政課“課堂·網絡·體驗”教學模式改革[1]。
綜觀以上研究,大體呈現如下薄弱之處:首先,課堂是課程的載體,高校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已被納入“課堂革命”的視野,并初步形成“大課堂”的基本雛形,但大量研究尚處于經驗總結階段,缺乏成熟理論支撐。諸多研究雖冠以“課堂革命”,但仍處于階段性碎片化變革,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并沒有發(fā)生實質性、系統性變革,教學動力、課堂形態(tài)、師生關系和過程模式并沒有發(fā)生根本性變化。其次,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大多執(zhí)著于“包裝時尚”的方法主義、技術主義路線,停留于吸引眼球的花樣翻新,沒有觸動學生心靈,沒有引起學生的“學習革命”。最后,多元立體的課堂教學改革雖已成為學界共識,已從課內向課外、校內向校外、實體向虛擬和線下向線上等延伸拓展,這些探索無疑對高校思政課“大課堂”“四梁八柱”的建構極具啟示意義,但課堂結構松散、條塊分割、沒有形成一個有機整體,沒有打通課堂的內外循環(huán),沒有形成生態(tài)共融、聯動協同育人的“課堂共同體”,這正是“大課堂”建設所要破解的難題。
當前,高校思政課教育對象——“00 后”大學生是被互聯網影響最為深刻的一代,互聯網全面而深刻重構了他們的學習方式、思維方式甚至生活方式,他們的主體意識逐漸增強,追求個性化和獨立性,更傾向接受開放互動、及時反饋的學習方式,傳統的課堂教學,無論其課堂內容,還是課堂方式、手段及途徑等已顯然無法適應當代大學生的成長要求。正如教育部原部長陳寶生對高校思政課的診斷:“‘配方’比較陳舊,‘工藝’比較粗糙,‘包裝’不那么時尚。”“配方”就是內容,“工藝”是方法,“包裝”是手段和載體。其中課堂內容具有“先在的正當性賦予”,決定方法、手段和載體。要完成新時代賦予青年大學生的新使命、新任務,必須培養(yǎng)出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這對思政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新時代高校思政課“課堂革命”的實質是對高校思政課到底該“怎么教”“怎么學”“學什么”“考什么”“怎么考”的革命[2]。新時代推動高校思政課“課堂革命”,既是新時代高等教育內涵式發(fā)展的必然要求,又是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客觀需要,也是推動高校思政課高質量發(fā)展的現實需要。
高校思政課的傳統課堂,更多流于空洞說教的理論教育和死記硬背的知識教育,這種理論教育和知識教育由于生吞活剝,不切合學習者的認知心理,難以向人格教育、素質教育、信念教育及能力教育等轉化,雖然知識教育是基礎和載體,換句話說,人格教育、素質教育、信念教育及能力教育的成功離不開知識教育的參與,但僅止于知識教育,就偏離了“思政課是高校立德樹人關鍵課程”的課程定位和使命,也難以達成思政課育人的根本宗旨。高校思政課的“課堂革命”就是要打破傳統課堂的沉寂,向外開放,跟現實結合起來,注重實踐生成的育人導向,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要高度重視思政課的實踐性,把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在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中,教育引導學生把人生抱負落實到腳踏實地的實際行動中來,把學習奮斗的具體目標同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結合起來,立鴻鵠志,做奮斗者?!?/p>
現代技術發(fā)展,尤其互聯網以其廣泛性、即時性、自主性和互動性,全面而深刻地影響著人的存在方式,改變了我們對課堂邊界的傳統認知。傳統課堂形態(tài)與授課方式已然無法適應大學生的成長發(fā)展需要與期待。傳統以教室為中心的“圈養(yǎng)教育”,說到底還是“兩耳不聞窗外事”的體內循環(huán)。以往“課堂改革”總停留在階段性碎片化變革,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并沒有發(fā)生整體性、系統性變化,顯然無法滿足新時代新使命對高校思政課提出的新要求。這從客觀上要求思政課課堂從內容到方法、從手段到載體、從路徑到機制及從“配方”到“工藝”再到“包裝”全方位的變革,這是一場高校思政課的“課堂革命”?!罢n堂革命”并不是疾風驟雨、摧枯拉朽式的顛覆性革命,然后“另起爐灶”;也絕不是“過山車”式的花樣翻新,“亂花漸欲迷人眼”的標新立異;更不是在“革命”中迷失方向、丟掉根本,而是師生關系、教學關系和時空關系等整體性系統性變革,既有堅守,又有創(chuàng)新,甚至還有回歸,這樣的革命有“糾偏、改正”之意。換言之,“課堂革命”并不必然是否定性解構,而是解構與建構的統一,最終形成一個邏輯自洽和實踐圓融的課堂生態(tài)。從這個意義上講,高校思政課的“課堂革命”絕不是熱熱鬧鬧、一蹴而就的革命,而是一場“寧靜的革命”[3]。
“課堂革命”首先是教學空間的革命,即突破傳統的相對封閉的教室空間,而延伸到校園全域乃至廣闊的社會實踐;其次是教學時間的革命,即突破傳統的、像工業(yè)流水線一樣的、整齊劃一的固定課堂時間,而是延伸到課前和課后,乃至寒暑假;再次是教學主體的革命,主要包括授課主體的革命,即授課主體不僅包括有官方和社會認可的職業(yè)化專業(yè)教師,也包括領導干部、社會精英、專家學者和教學基地講解員等社會化兼職教師;同時還包括課堂教學過程的革命,即師生關系和教學關系的革命,課堂講授、評價和活動組織等可以是教師,也可以是學生,這就涉及教與學的革命,在哲學上,教與學可以理解為主體互動的活動過程,改變學生被動單向接受的地位,激發(fā)學生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彼此互動交流,把學校、社會和網絡等各種教育資源調動、改造、激活,倡導民主、多元、探究和開放的教學方式;然后是教學載體的革命,即突破線下課本、紙質教學資料,而延伸到影視、短視頻及網絡教學平臺等線上載體;最后是學習內容上的革命,即不局限于傳統的國家統編教材,而是從書本走出來,走向舞臺、廣闊社會,運用知識,動手實踐。
之所以用“革命”這個詞,是相對于傳統課堂而言具有徹底性和顛覆性,并非推翻傳統課堂的本位,而是讓課堂更開放,適時走出去,跟現實結合起來。所謂“不破不立”,“革命”即是“破”,“建設”即是“立”,“革命”為“建設”開拓視野,通過課堂教學的空間、時間、主體、過程、載體和內容的革命,是從心靈到觀念到技術再到行為的革命,就會形成一個可能性視域,形成一個“課堂共同體”,“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課堂共同體”即是一個“大課堂”,大課堂之大,就在于更廣闊的視野、更全面的內容和更豐富的形式,師生關系以生為中心,教學關系以學為中心,解放學習力,轉化為思維力、行動力和創(chuàng)造力[4]。以往思政課教學改革往往局限在方法、技術等層面,方法主義、技術主義路線的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難以從根本上滿足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和成長需求。新時代高校思政課“大課堂”以馬克思主義“完整的人”為理論基點,全育人,育全人,必然要求課堂要有“大視野”“大學科”“大載體”“大目標”和“大團隊”等,涉及面極其廣泛,跨學科、跨地域和跨界別,既注重科學合理的頂層設計,又注重課堂教學過程的實踐生成?!按笳n堂”教學觀最終要“塵埃落定”在課堂教學上,課堂“工具箱”要“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堅持從實踐中來,回到實踐中去,立足課堂教學過程研究,以此為基礎,形成極具操作性的課堂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學生真心喜歡、終身受益的課堂打開方式。
高校思政課“大課堂”,即從傳統課堂延伸和拓展出“四個課堂”,五位一體,聯動融合,推動課堂教學向立體化、縱深化改革,即第一課堂、線上課堂、行走課堂、賽事課堂及基地課堂。在“課堂革命”視域下,“大課堂”之“大”并非大而無外,沒有邊界,也并非包打天下的“全能冠軍”?!按笳n堂”內在課堂要素、資源有哪些?結構與關系如何?動力機制如何建構?每個課堂發(fā)揮怎樣的育人功能?這是一個全新的重大理論命題,這既是一般意義上的教學哲學研究,也具有思政課“類特性”意義的創(chuàng)新探索。
第一課堂,即傳統的有固定教室、有規(guī)律的作息時間、有國家統編的教材及教師講學生聽的師生關系模式。第一課堂也在運用新技術、新方法和新手段推進教學改革,新課堂教學模式也不斷翻新,比如翻轉課堂、對分課堂、虛擬仿真課堂和云課堂等,雖在師生與教學關系、授課班級規(guī)模等上發(fā)生了翻轉性變化,但始終囿于特定空間、時間、主體及教學內容。這種以知識教育為載體的理論教育,重在理論育人,仍然發(fā)揮其他課堂無法替代的作用,仍然是高校思政課“大課堂”教學建構的第一形態(tài)。
線上課堂,即以網絡和新媒體為載體和平臺形成的課堂,通過錄制教學視頻,上傳至校內網絡教學平臺,或申報精品在線課程項目,進入超星學習通、線上大學等學習平臺,供學生線上學習。同時,還可利用微信群、QQ群等社交媒體進行“線上”互動。線上課堂學習以國家統編教材為基礎,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為例,適當新增加若干專題,比如:歷史方位與新時代之問(國內和國際的視野;歷史、當代和未來的時空方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國該如何走向未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中國智慧(中國道路、中國精神、中國方案和中國貢獻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地方的實踐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特”與“四個自信”(“特”在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線上課堂強調知識育人、理論育人。
行走課堂,即以第一課堂理論教學內容為基礎,堅持理論與現實相結合,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地方的實踐,凝練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的大問題進行專題化、主題化,要求學生根據課程要求參加社會實踐,撰寫社會實踐報告,并按要求回歸第一課堂,向全體同學匯報社會實踐成果。此處實踐主要指工具性實踐和交往性實踐。行走課堂充實學生社會體驗,增強理論的感性化,提高學生運用傳統課堂學習的理論(工具)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重在實踐育人。
賽事課堂,即以第一課堂理論學習為基礎,結合重要時事政治,通過舉辦征文、演講、辯論、時政知識競賽、調查報告大賽及理論社團活動等校園課外活動來進行,激發(fā)學生積極參與的興趣,將學生參加各類大賽情況納入第一課堂學習的考核。賽事活動屬于認知性實踐和交往性實踐,培養(yǎng)學生各種認知能力和交往能力,以文育人,實踐育人。
基地課堂,也叫情境課堂,是在校外教學基地有主題地、融入特定情境地進行的現場教學。情境課堂就是以第一課堂理論學習內容,凝練現實重大問題,專題化地設立相對固定的校外教學基地,基地能體現地方風貌、富有地方特色和詮釋區(qū)域精神,比如:紅色革命現場教學基地(革命紀念館、干部培訓學院)、改革開放偉大成就現場教學基地(城市展覽館)、綠色發(fā)展現場教學基地(特色小鎮(zhèn))、法治教育現場教學基地(看守所、監(jiān)獄)、民生福利與社會保障現場教學基地(福利院)、美麗鄉(xiāng)村建設現場教學基地(特色中心村鎮(zhèn))和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現場教學基地(創(chuàng)業(yè)園區(qū))等。五個課堂中,第一課堂是核心,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主陣地;線上課堂、行走課堂、賽事課堂和基地課堂是對傳統課堂的拓展與延伸,是必要補充。“五個課堂”的“大課堂”建構,使得高校思政課真正回到育人本位,育人以知、育人以理、育人以信、育人以情和育人以行,培養(yǎng)學生知情意行全面發(fā)展?!拔鍌€課堂”的“大課堂”建構既教授學生以馬克思主義之大道,又是激勵學生在社會生活中“做奮斗者”的大課,啟大智明大理育大德立大志擔大任。因此,“五個課堂”并非相互獨立,不能嚴格切割,而是相互支撐,貫穿始終,形成聯動機制,融合推進[5]。“五個課堂”的“大課堂”教學建構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八個統一”,即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統一、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灌輸性和啟發(fā)性相統一及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拔鍌€課堂”的結構與關系如圖1 所示。
圖1 “五個課堂”結構關系圖
總之,新時代高校思政課課堂無論如何革命,第一課堂始終處于核心地位,不可動搖;也就是說,“大課堂”建構仍然以國家統編教材為本,不局限于教材,仍然要堅持第一課堂的主體地位,從第一課堂出發(fā),通過其他課堂的拓展,再回到第一課堂,反饋和補充第一課堂,只有第一課堂與其他課堂相融合,才能真正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之關鍵課程的特殊使命。當然,要使“五個課堂”五位一體,形成有機整體,有賴考核方式的革命,注重過程考核、行為考核;有賴載體的革命,注重社會化課堂;有賴課程內容的創(chuàng)新性改造,以國家統編教材為基礎的教學內容專題化、問題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