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志
梁思成(1901—1972),廣東新會人,畢生致力于中國建筑的研究、保護和教育事業(yè),被譽為中國現(xiàn)代建筑之父。其父梁啟超為著名的啟蒙思想家、政治活動家和清華園國學導師,也是中國近代美學史上“最引人注目的兩位人物”①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577頁。之一。梁思成少時深受父親及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自幼就與中國古典文化締結深厚的情緣?!拔嵊暌栽谠簝稍轮腥 墩撜Z》《孟子》,溫習暗誦,務能略舉其辭,尤于其中有益修身之文句,細加玩味。次則將《左傳》《戰(zhàn)國策》全部瀏覽一遍,可益神智,且助文采也。”②梁啟超:《梁啟超家書》,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2年,第8頁。梁思成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浸潤和熏陶中成長,從梁啟超示兒家書中可見一斑。
在清華學校就讀期間,梁思成興趣廣泛,愛好音樂,擅長繪畫,還是學校美術社骨干成員,并負責了畢業(yè)紀念冊的美術編輯和插畫繪制工作。他展現(xiàn)出優(yōu)越的藝術天賦,以至于將雕塑家作為他最初的志業(yè)。梁思成沉著冷靜、思維活躍,在1919 年 五四運動中成為“義勇軍”等社團的學生領袖之一,被評價為“An artist with a plitical mind”。③林洙:《困惑的大匠——梁思成》,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1997年,第18頁。1924 年,梁思成遠赴美國,先后于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筑系和哈佛大學研習建筑,接受古典建筑繪畫技法的系統(tǒng)性培養(yǎng),注重建筑的藝術性研究。擔任建筑設計課程的指導教師哈瑞·斯敦凡爾特(Harry Sternfeld)和保爾·克芮(Paul Cret)教授具有巴黎美術學院的學識背景,梁思成在其啟發(fā)下“嘗試將建筑與雕塑相結合,以巨型浮雕使大幅墻面增添風韻”。④林洙:《困惑的大匠——梁思成》,第22頁??梢姡核汲稍鷮嵉拿佬g基礎是其建筑藝術美學觀形成的緣由之一。林徽因(1904—1955),福建閩侯縣人,是中國第一位女性建筑教育家。梁思成與林徽因這對伉儷的邂逅,可以說是他建筑藝術美學觀形成的又一大助緣?!耙驗槲蚁矏劾L畫,所以我也選擇了建筑這個專業(yè)”,⑤林洙:《困惑的大匠——梁思成》,第22頁。對于梁思成建筑專業(yè)的最終選定來說,留英歸來的林徽因可謂功不可沒。
志趣相投的梁、林兩人攜手共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求學,接受“巴黎美院教育體系”西方傳統(tǒng)古典主義建筑美學的培養(yǎng)。值得注意的是,梁思成于賓夕法尼亞大學學習期間鮮落窠臼,對當時在西方國家盛行的學院派古典主義教育一度產(chǎn)生懷疑,在其父“習熟規(guī)矩后,乃愈其巧耳”①林洙:《困惑的大匠——梁思成》,第20頁。的規(guī)勸下才堅持下來。同時,父親在家書中博學與“專門”兼顧的治學態(tài)度和“燦漫向榮”的學術境界對其影響非小,這也為梁思成日后致力于中國古典建筑美學歷史研究提供了廣闊的學術視野和堅實的學術基礎。
在目睹了西方諸國業(yè)已形成的對本國古代建筑系統(tǒng)的研究體系后,家學傳統(tǒng)和時局環(huán)境激發(fā)了梁思成的一片“赤子之心”,民族文化的自覺當是他建筑藝術美學觀形成的又一大緣由。梁思成在賓夕法尼亞大學修習建筑設計課業(yè)之余還時常出入博物館,在“求學問不是求文憑”②梁啟超:《梁啟超家書》,第55頁。的要求下對流落海外的本國古代美術作品潛心研究?!八汲尚直救擞殖E腔灿诜鹣衽c漢唐冥器之間”,③林洙:《建筑師梁思成》,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年版,第22–23頁。對中國古代的雕塑、壁畫和青銅器皿等藏品產(chǎn)生濃厚興趣,這也成為他日后致力于古建研究和梳理中國雕塑史的重要基礎。同時,相較于成熟的歐美古典建筑歷史研究體系,梁思成逐漸將視線聚焦于中國古代建筑與建筑藝術的史論梳理。他以一代學人的文化自覺,開啟國人對本國傳統(tǒng)建筑藝術考證的先河,對中國建筑文化的發(fā)展具有深遠的影響。
由于掌握話語權的文人士大夫階層喜好美學,兼具工程技術與藝術表征的中國古代建筑素來落入工匠技師之手,其表現(xiàn)方式亦為“不自覺的師承及演變之結果”。④梁思成:《建筑是凝動的音樂——梁思成古建筑考察與北京城規(guī)劃》,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7年,第190頁。這種口傳心授式的傳統(tǒng)建筑師承演變方式,雖保有獨特的民族文化內(nèi)涵,但在建筑文化的傳承和現(xiàn)代建筑設計中顯然是不占優(yōu)勢的。西方建筑本體和形式結構較中國古代建筑更便于現(xiàn)代建筑的實踐,但粗暴的“拿來主義”和“折衷主義”缺乏本土文化的根基,均不可取。留洋歸來的梁思成敏銳地捕捉到這一點,并提出“我們當然應該采取‘厚今薄古’,‘厚中薄洋’”⑤梁思成:《梁思成全集》(第五卷),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1年,第297頁。的研究理念,以民族文化精神為主導,將西方古典主義建筑的研究方法用于中華大地歷史遺存的考證工作,進而強調(diào)建筑研究的人民性。
第一,厚今薄古?!八囆g創(chuàng)造不能完全脫離以往的傳統(tǒng)基礎而獨立”,⑥中國營造學社編:《中國營造學社匯刊》(第七卷第一期),1944年,第8頁。在梁思成看來,現(xiàn)代建筑藝術體系的建立須以古代建筑為根本,主張對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勘測、學習與吸收?!昂窠癖」拧辈⒎鞘菍糯ㄖ幕娜P否定。恰恰相反,他認為延續(xù)兩千年的中國古代建筑自成體系,“本身已造成一個藝術系統(tǒng)”,⑦梁思成:《建筑是凝動的音樂——梁思成古建筑考察與北京城規(guī)劃》,第190頁。承載著中華文化的美學理想。其美學特征主要體現(xiàn)在個體建筑的三部構成模式、庭院建筑的軸線對稱模式、木材結構的梁柱構型方法、斗拱舉架的裝飾結構美學、曲面屋頂?shù)膲邀愌b飾美學、構建交接的仿生裝飾美學和色澤艷麗的雕刻裝飾美學等幾個方面。這些中國傳統(tǒng)建筑體系的美學特征是綿延數(shù)千年中華文化的凝結,是中國建筑文化傳承的視覺載體和符號標志,更是現(xiàn)代建筑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基礎?!昂窠癖」拧笔菑娬{(diào)在充分繼承古代傳統(tǒng)建筑文化的基礎上,在時代精神的觀照下予以現(xiàn)代化語言的闡釋、轉換和表達,“今”是對“古”的繼承和發(fā)揚,落腳點在于當下建筑語言的美學表達。在考量古代建筑的同時,梁思成更注重于現(xiàn)代建筑設計的時代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提出繼承傳統(tǒng)建筑文化遺產(chǎn)的過程應該經(jīng)歷“認識—分析—批判—繼承—革新—運用”①梁思成:《梁思成談建筑》,北京:當代世界出版社,2006年,第364頁。的創(chuàng)作過程,需要按照民族精神的“文法”對傳統(tǒng)建筑“詞匯”進行主觀的轉譯和重構,強調(diào)“革新”在創(chuàng)作活動中的重要功用。
第二,厚中薄洋。近代中國建筑師大多有留洋背景,受建筑西學的影響較大。梁思成學貫中西,在系統(tǒng)接受巴黎美院建筑教育的基礎上,對建筑文化的民族性問題有了更為深入的思考。他主張對西洋古代建筑體系的學習與吸收,因為外國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有諸多“我們今天用得著的東西”。②梁思成:《基本建設工程在國家建設中的重大意義》,《科學大眾》1952年第8期。這些國外的建筑藝術史和城市規(guī)劃史可以拓展學術視野,為中國現(xiàn)代建筑文化事業(yè)服務。1956 年6 月,梁思成率領中國建筑學會代表團訪問波蘭。在參訪城市規(guī)劃、建筑材料研發(fā)機構和建筑高等教育等領域的內(nèi)容后,他將對建筑師大膽創(chuàng)新的要求與我國提倡的文藝創(chuàng)作“百花齊放、百家爭鳴”③梁思成:《波蘭人民共和國的建筑事業(yè)》,《建筑學報》1956年第7期。的精神緊密聯(lián)系起來。梁思成在與蘇聯(lián)專家交往的過程中,總結了蘇式建筑體系帶來的五重影響:“藝術性、思想性、整體性、民族性以及對人的關懷性”,④梁思成:《蘇聯(lián)專家?guī)椭覀兌苏私ㄖO計的思想》,《文物參考資料》1953年第3期。其落腳點在于對中國城市文化建設和建筑研究的貢獻?!昂裰斜⊙蟆迸c“厚今薄古”類似,強調(diào)以中國本土文化為主,融匯中西的研究方法,突出建筑文化研究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征,這種建筑美學觀在中國古代建筑歷史中亦不乏其例。就中國寺院而言,與印度佛寺建筑以供奉佛骨舍利的窣土坡為中心展開不同,漢地佛教寺院從興盛之初便注入了華夏民族區(qū)域文化的色彩。寺院由官方行署改造而來,雖然在整體布局上仍然沿用了印度佛教建筑以佛塔為中心的模式結構,但其建筑的形制和裝飾風格上則融入中國傳統(tǒng)的院落式建筑結構,這也為中國寺院建筑規(guī)制的發(fā)展奠定了基調(diào)?!逗鬂h書·陶謙傳》對早期佛寺營建情況有載:“大起浮圖,上累金盤,下為重樓,又堂閣周回”,“金盤”是對印度佛教建筑形制的沿襲。而“重樓”和“堂閣”則為中國傳統(tǒng)建筑特征,中外融合,“最早的中國式佛塔就這樣誕生了”,⑤梁思成:《梁思成談建筑》,第160頁??梢姖h地佛塔從創(chuàng)立之初就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和中國精神。
第三,人民導向。在現(xiàn)代建筑設計中,如何正確處理好古代建筑文化的傳承與現(xiàn)代建筑的革新是每位建筑師面臨的重要課題。這些文脈悠長的建筑傳統(tǒng)“又都是勞動人民所創(chuàng)造的,也必然包含著許多具有人民性的東西”,⑥梁思成:《建筑文萃》,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6年,第288頁。是人民在與大自然和諧共生的過程中智慧經(jīng)驗的總結。木構空間結構為中國古代建筑的顯著特征,“數(shù)千年來無遽變之跡,滲雜之象”,⑦梁思成:《中國建筑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8年,第11頁。這種一以貫之的建筑美學傾向反映了漢地人民傳統(tǒng)文化的哲學思考。中國傳統(tǒng)文化哲學中,道家主張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順乎自然規(guī)律。與西方“人定勝天”征服自然的藝術理念不同,中國建筑藝術往往呈現(xiàn)出虛實結合、和諧自然的風格特質。中國是以農(nóng)耕為主的文明古國,勞動人民與樹木有著不解之緣。在中國古代建筑中,木象征著東方,木質較石材更富生機和溫度,這種和諧生態(tài)的自然選擇造就了華夏人民以木為構的建筑美學觀。這種建筑美學法則是民族精神、時代精神和區(qū)域文化在人民心中的映射。“蓋建筑活動與民族文化之動向實相牽連,互為因果者也”,⑧梁思成:《中國建筑史》,第11頁。建筑的發(fā)展亦應以人民性為導向,“必須在社會上服務,經(jīng)過相當?shù)臍q月”,⑨梁思成:《中國建筑的特征》,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20年,第91頁。獲得人民的經(jīng)驗才算完成。
“象”“言”“意”本為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命題。魏晉時期,著名思想家王弼在融合“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周易·系辭上》)和“得意而忘言”(《莊子·外物》)等傳統(tǒng)思想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得意而忘象”說(《周易略例·明象》)?!胺蛳笳?,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尋言以觀象;象生于意,故可尋象以觀意。意以象盡,意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雹賉魏]王弼:《王弼集校釋》,樓宇烈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609頁。由此,“象”“言”“意”作為審美觀照的三要素而進入美學領域。意象美學對中國詩歌、繪畫和書法等傳統(tǒng)藝術領域影響頗深并延續(xù)至今,“詩情畫意”也成為它們相融相生的橋梁。
梁思成和林徽因長期致力于中國古代建筑文化史論體系的梳理和研究,并富有創(chuàng)造性地“在‘詩意’和‘畫意’之外,還使他感到一種‘建筑意’的愉快”,②中國營造學社編:《中國營造學社匯刊》(第三卷第四期),1932年,第98頁。開拓了“意境”在建筑學領域美學觀照的先河。
其一,互文釋讀性?!敖ㄖ狻钡膶崿F(xiàn)需要主觀和客觀的雙重經(jīng)驗,是客觀物象在審美主體心目中的反映,這是一個超越“詩意”和“畫意”的范疇并主觀再造的過程。在梁、林二人的眼中,“審美者”產(chǎn)生“特異的感覺”顯然是有門檻和條件的?!拔《氲墓懦菢恰雹壑袊鵂I造學社編:《中國營造學社匯刊》(第三卷第四期),第99頁。和“傾頹的殿基”是“天然材料”經(jīng)“大匠”們主觀創(chuàng)造和“時間”的“磋磨”,并視覺外化的客觀實在?!敖ㄖ徝勒摺碑斢邢鄳奈幕e淀和學識經(jīng)驗與之相呼應和釋讀,在審美主體和客觀物象的文化信息之間形成互文觀照,以體味“時間變遷”“兒女佳話”和“流血殺戮”等文化意蘊。這種“特異的感覺”④中國營造學社編:《中國營造學社匯刊》(第三卷第四期),第98頁。自然需要“特異”的心態(tài)和眼光,梁、林二人觸目皆為“趣味古建”和“不能勢利”的美學景象,方能獲得“無窮建筑意”的“愉快”。建筑意是客觀物象經(jīng)審美主體的主觀二次創(chuàng)作,在頭腦中的意象生成,具有強烈的主觀性和不確定性。換言之,同一建筑實體,可能因不同的審美主體而產(chǎn)生不同的意象經(jīng)驗。建筑藝術家“創(chuàng)造的形象是‘實’,引起我們的想象是‘虛’,由形象產(chǎn)生的意象境界就是虛實的結合”,⑤宗白華:《美學的境界》,北京:文化發(fā)展出版社,2018年,第42頁。在設計創(chuàng)作時建筑師勢必要考慮建筑藝術語言中“虛”的內(nèi)涵與外延??梢?,“建筑意”的獲取需要審美主體虛實結合、物我兩忘的美學經(jīng)驗。
其二,時空轉換性。無論是“古建”還是“遺構”,都無可避免地沾染了“時間”的痕跡,在“年代”的“洗禮”中接受意蘊時空的轉換和人文歷史的熏染,其“建筑意”也隨之轉換。意大利著名雕塑家米開朗基羅·博那羅蒂(Michelangelo Buonarroti)曾說過,他的雕刻工作只是把已經(jīng)構成藝術形態(tài)的人體從石頭中解放出來。于建筑而言,“時間”就是雕刻刀,原已存在的“建筑意”在歲月的磨礪中被“解放”出來,在新的時空與審美主體達到“性靈的融匯”⑥中國營造學社編:《中國營造學社匯刊》(第三卷第四期),第98頁。和“神志的感觸”。⑦中國營造學社編:《中國營造學社匯刊》(第三卷第四期),第99頁。綿延萬里的長城原為中原地區(qū)抵御外敵的國防工事,歷經(jīng)千年歲月的磨礪,見證華夏文明的滄桑巨變,已蛻變?yōu)樾蹅延^的磅礴氣象,進而成為中華民族的象征。“建筑意”在時空轉換中,由于歲月洗禮抑或個中原因,文化信息的丟失在所難免。但是,在梁、林的建筑美學中,這恰恰是“建筑意”的重要組成部分,“所可惜的是它們渺茫的歷史無從參考出來,為我們的研究增些趣味”。⑧中國營造學社編:《中國營造學社匯刊》(第三卷第四期),第110頁。這與中國畫的“留白”和書法中的“飛白”一脈相承,歲月“磋磨”營造物象實體的殘缺,生發(fā)意境的遐思空間,愈發(fā)引人以神往。
其三,象征傳神性。從本質上來說,“建筑意”是一種源于建筑文化客觀物象,審美主體對其進行抽象提煉和隱喻象征的美學觀念?!扒∮P碑石”①中國營造學社編:《中國營造學社匯刊》(第三卷第四期),第99頁。是“大名顯赫”,但更是探尋建筑美學,尋求“建筑意”心中“愉快”的絆腳石。象征性的建筑“詞匯”和“文法”更容易調(diào)動主客觀因素,以達到傳神的美學效果?!耙悦踩∪嘶蛘卟豢?,以貌取建卻是個好態(tài)度”,②中國營造學社編:《中國營造學社匯刊》(第三卷第四期),第99頁。象征性的“詞匯”在表達建筑物象的“言外之意”時更具活力。大到“渾然一體”的整體,小到“意味雋永”的細節(jié),“建筑物所造成的氣質也是我們遺產(chǎn)和傳統(tǒng)的一部分”。③梁思成:《從“適用、經(jīng)濟、在可能條件下注意美觀”談到傳統(tǒng)與革新》,《建筑學報》1959年第6期。如位于北京市中心的天安門,整體高度僅有區(qū)區(qū)34.7 米,遠不及現(xiàn)代都市中動輒數(shù)百米的摩天大廈,但歷經(jīng)歲月洗禮和時代變遷仍“仰之彌高,鉆之彌堅”,具有獨特的建筑品格和文化意蘊,成為每一個中國人永恒的心靈地標。這一具有象征性和傳神性的建筑“符號”,是天安門建筑的“象外之象”,在新的時空建構“詩畫美”與“建筑意”的統(tǒng)一。
“建筑又是藝術創(chuàng)造。”④梁思成:《梁思成談建筑》,第4頁。在西方國家,早在文藝復興時期就已形成“雕塑、繪畫、建筑被視為一體”⑤吳良鏞:《世紀之交的凝思——建筑學的未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90頁。的古典主義美學傳統(tǒng)。現(xiàn)代包豪斯學院在創(chuàng)立之初,瓦爾特·格羅皮烏斯更是發(fā)表創(chuàng)造“集建筑、雕塑、繪畫三位一體的未來的新大廈”⑥[日]利光功:《包豪斯——現(xiàn)代工業(yè)設計運動的搖籃》,劉樹信譯,北京:輕工業(yè)出版社,1988年,第4頁。宣言。于中國,“繪畫雕刻原本建筑之一部”,⑦林同華主編:《宗白華全集》(第二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258頁。從畫像磚、石像生、石窟造像再到古建雕飾等空間構造,三者密切關聯(lián)。1929—1930 年,梁思成于東北大學完成了《中國雕塑史》課程的教學提綱,這部《中國雕塑史》也成為中國人研究本土古代雕塑的開篇之作。⑧東北大學史志編研室編:《東北大學校志 1923.4—1949.2》(第1卷·上),沈陽:東北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323頁。在《中國雕塑史》的序言部分,梁思成一語中的闡明了向來被國人所忽略的“雕蟲小技”實則為人類社會“最古而最重要之藝術”。⑨梁思成:《中國雕塑史》,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6年,第1頁。雕塑雖為“士大夫不道也”,但與書畫和建筑等藝術門類休戚相關,相互影響,互為助力,共同作用于體型環(huán)境空間。
首先,大藝術與大環(huán)境。“建筑的節(jié)奏、韻律有時候和音樂很相象”,⑩梁思成:《梁思成文集》(四),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1986年,第258頁。人們常常將建筑比喻為“凝固的旋律”,也會因建筑強烈空間形式語言的性格特征而將其比喻為“抽象的雕塑”,還會因建筑的敘事性特征而將其比喻為“石頭的史書”……雕塑與建筑雖形式有別,但意蘊相通,兩者互文現(xiàn)象亦常有之。梁思成《中國雕塑史》與《中國建筑史》在體例和斷代書寫方法上較為接近,且具有相互認同性的特征,共同構筑空間歷史的“現(xiàn)實”?!八囆g之始,雕塑為先?!?梁思成:《中國雕塑史》,第1頁。這其中至少包括三層含義:一是藝術之最古老,二是藝術之最重要,三是藝術之大視野。前兩者在《中國雕塑史》的序言中已有詳盡的闡述,在此不再贅述。1947 年,梁思成從美國考察回國后認識到國內(nèi)既有教學體系的保守,創(chuàng)造性地跨越各類藝術的界限,以“大藝術”?[俄]瓦西里·康定斯基:《藝術中的精神》,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1年,第66頁。的視野對中國古代雕塑和建筑予以觀照,開辟了學術研究的新路徑?!八^體形環(huán)境就是有體有形的環(huán)境”,?梁思成:《建筑文萃》,第230頁。他將西方環(huán)境藝術理論引入中國,倡導體形環(huán)境論,并將其納入“清華大學營建學系學制及學程計劃草案”①梁思成:《梁思成全集》(第5卷),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1年,第45–54頁。之中。梁思成認為,合格的建筑師應當是“有文化修養(yǎng)的綜合藝術家”,“建筑師的知識要廣博,要有哲學家的頭腦,社會學家的眼光,工程師的精確與實踐,心理學家的敏感,文學家的洞察力……”②梁思成著,林洙編:《大拙至美:梁思成最美的文字建筑》,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3年,第14頁。在他執(zhí)教期間,中國繪塑史、雕塑、歐美繪塑史、雕飾、素描、水彩和雕飾學等美術類課程在清華大學建筑系的課程體系設置中占有很大比重。體形環(huán)境論拓展了建筑學研究的外延,朝向微觀和宏觀兩個方向發(fā)展,這也為后來吳良鏞先生創(chuàng)立“廣義建筑學”和“人居環(huán)境科學”奠定了基礎。
其次,雕塑史 與建筑史。建筑與雕塑本為姊妹藝術,雖歸屬門類不同,但“基本元素融為一體”。③[俄]瓦西里·康定斯基:《點線面》,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7年,第75頁。雕塑藝術常以建筑構件或建筑語言的形式參與建筑的設計過程,建筑藝術亦往往以形式借鑒和抽象意蘊的元素貫穿于雕塑創(chuàng)作的始終。至近現(xiàn)代,尤其是以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為代表的“參數(shù)化主義”的崛起,雕塑化建筑和建筑化雕塑開始大量涌現(xiàn),這反映了建筑與雕塑在空間藝術語言的相互認同和相互融合中共同發(fā)展。梁思成先生認為:“從藝術的手法、技巧方面看建筑也和其他藝術一樣可以通過它的立體的和平面的構圖,運用線、面、體和各部分的比例、權衡、平衡、對稱、色彩、表質韻律節(jié)奏等的對比和統(tǒng)一面取得它的藝術效果?!雹芰核汲桑骸读核汲烧劷ㄖ?,第356頁。他通過藝術形式美的法則,將建筑與其他藝術類別聯(lián)系起來,并運用于古代建筑的教學研究和考證實踐?!皬墓沤ㄖ蟹鹣袼茉焓址帮L格的鑒別,來佐證廟宇建造的年代,抑或根據(jù)廟宇建造的時期判斷佛像的古老程度?!雹萘核汲桑骸斗鹣竦臍v史》,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0年,第1頁梁思成在考察國外藝術館中有關中國雕塑藏品的基礎上,綜合日本的大村西崖、瑞典的喜龍仁(Osvald Siren)和法國的保羅·伯希和(Paul Pelliot)等學者的觀點,以斷代的方法將文字記載與實物圖像相對照,從建筑學的視角解讀古代雕塑藝術?!吨袊袼苁贰氛w呈現(xiàn)出三大特點:第一,明確雕塑在藝術史中的時間定位;第二,強調(diào)雕塑在藝術研究中的主體定位;第三,闡釋雕塑與建筑在學術研究上的互通性。梁思成的《中國雕塑史》與《中國建筑史》可謂藝術史研究的兩把利器,以大視野、大藝術和大環(huán)境的學科視角貫通中國古代文化脈絡,在雕塑史 與建筑史之間架起了橋梁。
再次,雕塑場與建筑意。在中國傳統(tǒng)造型藝術中,“力”的宣揚以“氣”的形式呈現(xiàn),氣與力的結合,傳達出中國傳統(tǒng)哲學的心性思想。人民英雄紀念碑是新中國成立后的一大公共藝術文化工程,是一座建筑物,更是一尊雕塑體。在創(chuàng)設之初,紀念碑的造型在選用雕塑形式與建筑樣式上一度眾說紛紜,梁思成在考察中外雕像建筑的基礎上,提出建筑與雕塑融合的創(chuàng)作思路。在建筑設計上,梁思成在《致彭真市長信——關于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問題》一文中就明確反對在碑體基座開設門洞的造型設計,“雖然在技術上并不是不能做,但在視覺上太缺乏安定感”,⑥梁思成:《梁思成文集》(四),第42頁。這種視覺上的“安定感”便是建筑意的實踐。在紀念碑基座主體浮雕設計中,無論是《虎門禁煙》《五四運動》還是《勝利渡長江》等敘事性人物刻畫,雕塑多表現(xiàn)主題人物形象的威武雄健、精神振奮,通過強調(diào)脖頸、胸腔等部位肌肉的張力和人物整體的動勢來表達雕塑本體的力量?!皻狻焙汀皠荨毖诱沽说袼艿摹绑w”和“面”,擴大了主題建筑與審美主體的交互區(qū)域,加強了知覺效應和空間效應功能,與紀念碑的碑文互文見義,更好地服務于人民英雄主題文化空間的“視覺應力場”。人民英雄紀念碑所承載的是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上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奮斗的歷史敘事,具有獨特的文化內(nèi)涵、建筑品格和藝術精神。這一具有開放性和互動性的“視覺應力場”,是紀念碑建筑語言的“言外之意”,形構雕塑場與建筑意的統(tǒng)一。
“建筑之真義乃在求其合用,堅固,美”,⑦梁思成:《中國建筑的特征》,第90頁。在一定的條件下,三者之間可以相互轉化。對主題性紀念碑來說,美觀就是“合用”。雕塑與建筑同屬于空間造型體系,兩者互融共通,并統(tǒng)一于中國意象美學的藝術形態(tài)空間。梁思成將建筑研究的領域拓展到“大藝術”范疇的同時,也將歷史上的“雕蟲小技”提升到“雕塑為先”的視野。
梁思成深厚的家學淵源和廣博的留洋經(jīng)歷為其打開了開闊的學術視野,他以“近代建筑師的責任”①梁思成:《中國建筑的特征》,第26頁。和中外融合的文化理想去考證中國古代建筑藝術。在他與學術團隊的努力下,《中國建筑史》與《中國雕塑史》等學術著作問世,其建筑美學思想亦漸趨浮現(xiàn)。梁思成建筑美學思想在中國美學史上較傳統(tǒng)師承工匠式沿革發(fā)生了時代性的轉變,創(chuàng)新性與人民性成為其突出的特征。
這種具有民族文化性建筑美學思想的革新,主要原因有二:一方面,建筑美學的時代要求。學成歸來的梁思成先后于東北大學和清華大學創(chuàng)立建筑系,旨在改變“工匠之流不知美丑任意壘砌,將國人美之標準完全混亂”②東北大學史志編研室編:《東北大學校志 1923.4—1949.2》(第1卷·上),第320頁。的學術浮躁現(xiàn)象??梢?,傳統(tǒng)師承演變的模式已無法滿足時代對建筑發(fā)展的要求,變革與創(chuàng)新美學思想成為匡正國人建筑藝術之路的必然選擇。另一方面,建筑美學的本體訴求。“建筑是歷史的反映”,③梁思成:《中國建筑的特征》,第180頁。歷史在前進,建筑本應隨之發(fā)展。隨著科技的發(fā)展和國際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各種建筑材料相繼涌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木質結構的建筑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如何融合中外建筑文化,革新建筑美學思想以駕馭材料,培養(yǎng)符合建筑美學規(guī)律的理念成為這批留洋學子歸鄉(xiāng)后的時代思考。“不論是木材、石塊、化學混合物,或鋼鐵,都同樣的可能創(chuàng)造有特殊富于風格趣味的建筑”,④中國營造學社編:《中國營造學社匯刊》(第七卷第一期),第11頁。梁思成在建筑本體的考量中選擇了融合與創(chuàng)新。
“中國建筑之個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⑤梁思成:《中國建筑史》,第11–13頁。建筑文化反映一個民族的生產(chǎn)生活、政治制度、宗教信仰、歷史文化和思維方式,是民族性格在時代精神觀照下的造物表現(xiàn)?!靶叶谶@時代中,我國也產(chǎn)生了民族文化的自覺,搜集實物,考證過往,已是現(xiàn)代的治學精神?!雹蘖核汲桑骸吨袊ㄖ奶卣鳌?,第23頁。面對近代西洋建筑的沖擊,以梁思成為代表的近代中國建筑教育先行者,通過民族性建筑美學變革的形式肩負起救亡圖存的歷史使命,于歷史交匯點上探尋本土建筑發(fā)展之路,這是建筑美學的時代訴求,更是建筑美學的民族自覺。
梁思成是民族文化的捍衛(wèi)者,是時代精神的引領者,亦是建筑研究的革新者,為社會轉型和文化發(fā)展作出了跨越時間的美學思考。他具有國際化的視野、整體性的史觀和當代性的思考,首倡“雕塑為先”,打通大藝術門類之間學術研究的學科壁壘,引入“體型環(huán)境”教學思想體系,承古接今、融合中外,引領中國建筑美學思想的時代性變革。“建筑意”的提出,更是打破了人們對于建筑的思維定式和慣性思維,一舉將其納入“詩”“書”“畫”等藝術門類的范疇,拓展了建筑藝術“形而上”的文化內(nèi)涵。梁思成建筑美學思想的時代性轉變是歷史的偶然也是歷史的必然,也為致力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當下帶來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