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亦民 蔡益銳 魏琴芳
熱痹是內科常見疾病,以關節(jié)、筋骨、肌肉的紅、腫、灼、酸、麻、屈伸不利為主癥。西醫(yī)對熱痹總體療效并不理想,且容易出現許多不良反應[1]。痹證是一種臨床常見疾病,是由于外界風寒或風、熱、濕邪襲人肌表而導致經絡阻滯、氣血流通不暢而引起周身疼痛、肢體沉重、關節(jié)脹痛、筋脈拘攣、屈伸不利。《素問·痹論篇》[2]對致痹之原因和痹證的不同分型進行評論,現不再贅述。痹證可以總體概括為寒痹、熱痹兩大類,以其所致病因素復雜,且具有偏風、偏寒、偏濕、偏熱等區(qū)別。如素體陽虛者,受邪后,多邪由寒化而易生寒痹;如素體陰虛者,多邪由熱化而易生熱痹。如《痹論》云:“其寒者,陽氣少,陰氣多,與病相益,故寒也。其熱者,陽氣多,陰氣少,病氣勝,陽遭陰,故為痹熱?!保?]風寒濕痹雖在臨床常見,濕熱痹證也不少見。該病屬“久病入絡”范疇,其病機以氣血陰陽失調為主,尤其在痹證方面,有重風濕、輕風寒和風熱的區(qū)別,故臨證時須辨明和把握疾病實質,根據具體情況采取相應治療方法,不拘泥于方法,拘泥于一方,應隨證增減,靈活處理,方可收效。本研究對50 例熱痹患者采用五藤五草湯加減治療,旨在為熱痹患者尋找更理想的治療方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21 年1 月~2022 年1 月本院收治的100 例熱痹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50 例。對照組男30 例,女20 例;年齡19~65 歲,平均年齡(46.72±9.13)歲;病程4 個月~3 年,平均病程(1.93±0.58)年。研究組男30 例,女20 例;年齡20~63 歲,平均年齡(46.63±8.70)歲;病程3 個月~3 年,平均病程(1.87±0.64)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上報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后獲批,且給予全程跟蹤。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符合《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4]中關于熱痹的診斷標準;②患者自愿參加本研究。排除標準:①并發(fā)傳染性疾病、精神疾病者;②依從性較差,不能完成本研究者。
1.3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
研究組給予五藤五草湯加減治療,組方如下:青風藤10 g,忍冬藤15 g,絡石藤10 g,海風藤10 g,雞血藤30 g,鹿銜草10 g,豨薟草10 g,老鸛草5 g,伸筋草15 g,透骨草6 g,紅花10 g,炙甘草9 g,延胡索10 g。下肢冷甚者加肉桂5 g,牛膝15 g;肢體浮腫者加蒼術20 g,茯苓30 g;全身關節(jié)寒甚痛劇者加干姜、烏蛇、羌活各15 g,肉桂5 g,全蟲、蜈蚣各3 g;服藥后胃脹、胃痛者加枳殼、白芍各18 g,木香、陳皮各12 g。水煎煮,早晚2 次溫服,1 劑/d,以1 周為1 個療程,共治療3 周。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治療效果:參考《中醫(y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4]中相關標準進行臨床癥狀改善程度評估,顯效:患者關節(jié)、筋骨和肌肉癥狀全部消失;有效:患者關節(jié)、筋骨及肌肉癥狀明顯改善;無效:患者關節(jié)、筋骨及肌肉無明顯改變??傆行?顯效率+有效率。②不良反應:主要包括頭暈、惡心、腹瀉。③功能障礙及疼痛程度:治療前后采用RMDQ[5]對患者功能障礙指數進行評估,該量表共24 道問題,每道題回答“是”記1 分,回答“否”記0 分,總分為24 分,RMDQ 分數越高說明關節(jié)功能障礙愈加明顯。治療前后采用VAS[6]評估疼痛程度。VAS 評分0~10 分:0 分為無痛;1~3 分:輕微疼痛,可以忍受;4~6 分:疼痛并影響睡眠,尚能忍受;7~9 分:疼痛無法忍受且日益加重,影響日常生活;10 分:難以忍受的劇烈疼痛。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98.00%高于對照組的8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
2.2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2.00%低于對照組3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n,%)
2.3 兩組治療前后功能障礙及疼痛程度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VAS、RMDQ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VAS、RMDQ 評分均明顯低于本組治療前,且研究組VAS、RMDQ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功能障礙及疼痛程度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功能障礙及疼痛程度評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0.05
熱痹,為熱毒流注關節(jié),或內有蘊熱,復感風寒濕邪,與熱相搏而致的痹癥。又稱脈痹,出自《素問·四時刺逆從論》[7]。《證治準繩·痹》:“熱痹者,臟腑移熱,復遇外邪,客搏經絡,留而不行,陽遭其陰,故(疒帬)痹熻然而悶,肌肉熱極,體上如鼠走之狀,唇口反裂,皮膚色變?!辈⒖梢婈P節(jié)紅腫熱痛、發(fā)熱、煩悶、口渴等癥。治以清熱祛邪,宣痹止痛,用白虎加桂枝湯、升麻湯。熱毒盛者,用《千金要方》犀角湯加減[8]。
該病可見于風濕性關節(jié)炎活動期、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和痛風急性發(fā)作期。風濕熱痹,風痹又稱行痹,主要表現為串痛。臨床表現為肢體麻木、重著、屈伸不利、肌肉萎縮等。濕邪所致以局部酸苦疼痛為主,熱痹則以關節(jié)紅、腫、痛為主[9]。病癥共同作用通常表現為風濕阻滯經絡,影響經氣的運行,以致陽氣郁積化熱、致關節(jié)局部發(fā)生紅、腫、痛等癥狀,稱為風濕熱痹。風寒濕痹有虛實之分,實者多實也,虛者多虛也,實證多見于四肢末端或腰部。熱痹多由直接感受火熱之邪或風寒濕邪郁久化熱所致,也可由于臟腑功能紊亂,如陽熱體質或陰血虧耗等[10]。該病發(fā)病急、進展快、病性屬實證、熱證或虛實挾雜之證,其發(fā)病機制總以熱邪病理變化為主,然因風寒濕邪侵襲可化而為熱痹,故熱痹亦有寒熱錯雜、陰陽交混等錯綜復雜的臨床表現[11]。
熱痹是素體陽氣偏于盛發(fā),內有蘊熱或陰虛陽亢之體,感外邪入侵,外邪入里化熱流注于經絡關節(jié);或風寒濕邪日久纏綿難愈,邪留于經,入里化熱流注于氣血痹阻所致,表現為關節(jié)酸痛、局部燒灼、紅腫、痛不可觸、不屈伸而得寒則舒等癥[12],其可累及一個以上的關節(jié)。熱邪致痹可以是單一的,也可以是濕熱互結、濕熱閉阻,以關節(jié)或肌肉紅、腫、熱、痛、屈伸不利、行走困難、可以復發(fā)等為特征。發(fā)病年齡主要集中在青壯年,女性多于男性,好發(fā)于膝、踝、趾(指)掌關節(jié)[13]。此病西醫(yī)指濕熱、感染性關節(jié)炎、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經久不愈者、急性風濕性關節(jié)炎、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以上疾病在一定階段出現熱痹時可以根據熱痹進行辨證。中醫(yī)認為熱痹是由于正氣不足和外衛(wèi)不固所致,再加上外感風、寒、濕、熱之邪氣,使關節(jié)、肌肉、筋骨和經絡痹阻不通,以致氣血運行不暢而終至不通則疼,累、冷、濕、節(jié)氣及天氣變化都會影響到其病情[14]。故臨床上熱痹的治療需要治病求本,遵循扶正固表、活血祛濕、祛風散寒的原則。
本研究對50 例熱痹患者采用五藤五草湯加減治療,方中青風藤、海風藤、忍冬藤清熱消腫、宣痹活絡;豨薟草、絡石藤清熱祛濕、消腫止痛;雞血藤、鹿銜草蠲痹祛濕、強筋骨、通經絡;老鸛草、伸筋草、透骨草祛風散寒止痛;川牛膝、肉桂堅筋骨、通血脈;干姜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烏蛇祛風濕、通經絡;羌活解表散寒、祛風勝濕、止痛;全蟲、蜈蚣息風鎮(zhèn)痙、通絡止痛;紅花、活血化瘀、消腫定痛;枳殼行滯消脹;延胡索、木香行氣止痛;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甘草調和諸藥[15]。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98.00%高于對照組的8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2.00%,低于對照組的30.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研究組VAS、RMDQ 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五藤五草湯加減治療熱痹的效果顯著,且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