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吳麗紅 石丁宇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提出,學習和運用英語有助于學生了解不同文化、比較文化異同、汲取文化精華,逐步形成跨文化溝通與交流的意識和能力,學會客觀、理性地看待世界,樹立國際視野,涵養(yǎng)家國情懷,堅定文化自信,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這樣的教育背景下,實現(xiàn)思政育人的全方位實施、全員參與、全程滲透,將成為學校教育的主基調。
在英語課程的教授過程中,教師以某種手段將英語教材和課程中衍生出的責任意識、法治意識、科學精神、人文情懷、家國情懷、中外優(yōu)秀文化等思政教育因素挖掘出來,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思政內容融入初中英語課程中,進行有關初中課程思政方面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和有價值的,它既可以推進英語學科的發(fā)展,也可以推進學生思想道德修養(yǎng)的建設。
初中英語課程有豐富的跨文化學習的資源,其內容包含了有關西方國家文化以及世界多元文化的信息,這為學生的跨文化學習、比較與反思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也為培養(yǎng)具有人文素養(yǎng)、價值取向、國際視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全人類共同價值觀及文化自信的學生提供了條件。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并學會用英語表達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理解和內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用英語表達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比較中外文化的異同,發(fā)展跨文化溝通與交流的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和正確的價值觀,培養(yǎng)家國情懷和人文素養(yǎng)。
1.豐富英語課程思政的理論積累。初中英語教師要堅持學習,積極參與學校的思政培訓,參與聽評課活動、教學理論學習和教學研討會等,提升自身英語素養(yǎng),提高英語課程思政意識,將課程思政的理念與實際英語教學相聯(lián)系,在豐富自身知識儲備的同時,為開展英語課程思政教育創(chuàng)造更好的條件和機會。
2.深入研究教材,通過跨文化比較,堅定文化自信與人類命運共同體信念。教師運用豐富的教學手段,靈活地將課程思政教育的內容在英語課堂上呈現(xiàn)給學生。
首先,深入研究隱藏在教材中的初中英語課程思政內容。英語教師必須充分利用課本中顯性的和隱性的課程思政內容,把培養(yǎng)學生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有機融入語言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中,預設各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場景與活動,并制定講解方法和思政教學的目標,有意識地將課程思政內容貫穿于英語課堂教學活動之中。在此期間,英語教師不僅要嚴格遵守語言教學與思想教育相統(tǒng)一的基本原則,也要尊重英語學科教育教學的基本規(guī)律。
其次,拓展學習寬度,尋找在生活中的課程思政教育素材。相對于廣泛的生活而言,課本中的思政素材十分有限,但教師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把握細節(jié),積累點點滴滴的素材,結合學生的身心特點和學習需求篩選材料,為開展英語課程思政教育提供豐富的素材資源。如,教學人教版新目標英語八年級上冊“交友”這個話題時,選用了“A good friend is like a mirror.Friends are like books...”等諺語,教會了學生以友為鏡,時刻反思自己的言行,正確擇友。這樣,學生在學習英語語言知識的同時,精神世界也得到極大豐富。
3.通過跨文化思考,立足實際問題,滲透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如,在學習人教版新目標英語八年級下冊“The Storm Brought People Closer Together”這一內容時,針對“遇到災難事件應該如何應對”這個問題,教師設計了演講和辯論的活動,學生對核心價值觀的概念進行深入討論:(1)閱讀一篇關于“遇到災難事件應該如何應對”的文章;(2)兩人結對討論個人對于災難事件的看法;(3)小組比較中西方國家在面對災難時的不同應對措施;(4)準備一個3分鐘演講,闡述面對災難的應對措施;(5)兩人結對相互演講,并相互點評。最后,教師在此基礎上把全班分成正方和反方進行辯論,學生通過辯論了解了中國在面對災難時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從而樹立和增強國家認同和民族自豪。
案例中,教師通過問題進行開放式的探索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探索欲,學生通過層層深入的討論、演講和辯論活動,運用核心價值觀來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的困惑。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深入理解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豐富內涵,而且通過反思和運用,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4.通過用英語表達中外優(yōu)秀文化,提升人文素養(yǎng)、文化自信和跨文化交際能力。新課標明確規(guī)定中學生學習文化知識,不能僅限于了解和記憶具體的知識點,更重要的是發(fā)現(xiàn)、判斷其背后的態(tài)度和價值觀。初中學生學習英語,肩負著對外傳播優(yōu)秀文化的使命,不僅要鑒別西方優(yōu)秀的文化,而且要熟悉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展示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增強文化自信。如,在學習人教版新目標英語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An old man tried to move the mountains”一課時,本單元有中國傳統(tǒng)民間故事《愚公移山》和西方寓言故事《皇帝的新裝》,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閱讀學習并用英語講述中西方故事。在這節(jié)課中,學生不僅利用英語討論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辨別西方文化中的精華和糟粕,而且也多角度地分析、審視、賞析和評價語篇,比較文化異同,產生思維碰撞,同步提高自身的語言能力、人文素養(yǎng)、文化自信與跨文化能力。
5.體驗英語學習,豐富課后活動,鞏固英語課程思政教育成果。在初中英語課堂中,教師可創(chuàng)設富有價值引領、經驗引導和智慧生成的真實情境,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學習體驗,主動參與到英語課程思政教育中。如,在學習人教版新目標英語九年級“Unit3 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where the restrooms are?”時,其內容涉及去國外旅游如何問路。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對話,感受不同的問路方式“Where are the restrooms?”和“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where the restrooms are?”前一句讓人覺得說話者沒有禮貌、缺乏教養(yǎng),而后一句就讓人感受到問路者的禮貌和修養(yǎng),同時也讓被問路者感受到了尊重,很樂意幫忙指路。
豐富多彩的英語課后活動對學生課程思政的滲透也同樣具有激勵和引導作用。教師應多組織學生參與英語課外活動,為學生創(chuàng)設更為多元的展示平臺,滿足他們的表達欲望,在真實的語境和情境中合理應用英語語言知識,獲得更加出色的語言能力和思維品質。同時,教師要圍繞課程思政教育的成果不斷反思,找出其中的問題及成因,嘗試引導學生通過一系列的課后活動,將“即時觸動和情感觸發(fā)”維持下去。
英語課程思政的出發(fā)點是以德育為先,育人為本,其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在青少年的思想和三觀都還處于形成和發(fā)展的關鍵時期,教師要采取切實可行的、容易被青少年接受的教育方法、教育策略以及教育方式,讓廣大青少年學生能夠堅定“四個自信”,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