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儒家視域下的擔當及其當代意蘊

2023-01-08 12:51徐月高
中共中央黨校學報 2022年1期
關鍵詞:道義儒家君子

徐月高

崇尚責任、厲行擔當,是儒家一貫的思想主張,是中華民族文化基因和精神底色。君子是儒家的理想人格范式,敢于擔當是君子人格的道德追求。儒家主張人挺立于天地之間,“參天地,贊化育”,且把人與天、地并稱為“三才”,強調“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1],這充分彰顯了對君子責任擔當的推崇。所謂擔當,就是“接受并負起責任”。探尋和透視中華文明的發(fā)展歷程,敢于擔當無疑是儒家的鮮明稟賦。眾所周知,以儒家為核心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本質上是倫理文化和責任文化,它主張士人修齊治平和入仕秉政。儒學貴“仁”,“從人從二”,“仁”的主體內容是這種社會性的交往要求和相互責任[2],它講求的是在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人與宇宙的關聯(lián)中處理好人與人的關系,核心是“做人”?!白鋈恕敝辽儆袃蓪雍x:一是完成作為人的自我使命;二是完成作為人的社會使命。前者意味著對自己負責,對自己人格的尊重;后者意味著對他人和社會及自然負責,即對社會道義的承擔。無論是實現(xiàn)自我使命,還是完成社會使命,聚焦的無疑都是擔當?;仡欀袊鴤鹘y(tǒng)文化的宏大譜系,擔當思想既是儒家區(qū)別于其他流派的特征向量,又是儒家學說庫容中的一個重要維度。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面對深刻的社會轉型和文化焦慮,回應現(xiàn)實關切,整理儒家的思想資源,重拾擔當精神、萃取儒家擔當思想的精髓,具有重要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一、儒家擔當思想的歷史演變

儒家文化強調積極“入世”,追求“內圣外王”①“內圣外王”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莊子·天下篇》,后被用來表達儒家的理想人格。,洋溢著“當仁不讓于師”“明知不可而為之”②子路宿于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痹唬骸笆侵洳豢啥鵀橹邭e?”(《論語·憲問》)的擔當氣質。楊國榮指出:“歷史由人主宰的信念與自我的使命意識相融合,使儒家形成了一種以天下為己任的傳統(tǒng)”[3]。梁漱溟強調,中國人的倫理特別強調義務感,“倫理關系,即是情誼關系,亦即是其相互間的一種義務關系。倫理之‘理’,蓋即于此情與義上見之?!痹谥袊?,“舉整個社會各種關系而一概家庭化之,務使其情益親,其義益重”[4]。筆者以為,這種義務感實質就是擔當?;厮輾v史,不難發(fā)現(xiàn),儒家擔當思想萌芽于上古時期,在堯、舜、禹等往圣先賢身上得到了集中體現(xiàn),上古“三圣”人性的光輝在于他們集“圣王”于一身,效法天道,大公無私,施行德政,濟世安民,造就了后世傳頌的所謂“黃金時代”。堯制定歷法、選賢任能;舜孝感天下、唯德以興;禹治水有功、造福蒼生??鬃佑纱烁袊@:“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禹,吾無間然矣”[5]。孔子對堯、舜、禹的德行、功業(yè)及其表現(xiàn)出來的擔當精神表達由衷的景仰和崇敬。伴隨著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發(fā)展變遷和儒家學說的融合流變,儒家擔當思想經歷了一個從源起、形成到發(fā)展、深化的演變歷程,且在社會轉型時期愈發(fā)突出,顯得更為澎湃激蕩。

1.儒家擔當思想的源起

“中國政治文化之變革,莫劇于殷周之際?!盵6]史載,殷周之際風云激蕩,中華文明孕育濫觴,原始天命觀大幅流行,并發(fā)生深刻變革。儒家擔當思想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應運而源起,其中關鍵人物,無疑是周公。以他為代表的周王室在反思夏(桀)商(紂)兩代覆亡原因的過程中,因“小邦周”而代“大邑商”,深感“天命靡常”,并對其后代能否永保天命表示憂慮。在疑天和憂位思潮的推動下,圍繞“天人關系”,以探討天命轉移原因為主題,周人開展了一場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運動,打破了商人“絕地天通”的神話,實現(xiàn)了從神事到民事、從天意到民意、從神治到德治的“現(xiàn)世”轉向,用子產的話說就是“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由此萌生了人的主體性和自主性意識。王國維指出“是殷周之興旺,乃有德與無德之興亡,故克殷之后,(周)尤兢兢以德治為務”[7],這為后人觀察此際時勢變遷提供了可供參考的獨特視角。

周人認為,天命的得失與人的德性緊密聯(lián)系,有德性則得天命,失德性則失天命。這無疑是對人的價值和尊嚴的發(fā)現(xiàn),標示著人走向獨立,也意味著自我意識的覺醒,人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便由此發(fā)生。南宋大儒朱熹認為,所謂天命是指一切當然之道義,這本身就意味著擔當。針對商紂王自詡“有命在天”“天命素定”的論調,周公則鮮明地提出“天命無?!薄拔┑率禽o”。天命轉移、政權興替以道德標準為依據,統(tǒng)治者必須致力于道德自新,才能永保天命,從而解決懸系心中的那種緊張感。因此,在這里殷人所主張的原始天命觀,便發(fā)生了哥白尼式的革命,并被賦予其新鮮的道德內涵。所以,周公主張?zhí)烊撕系?,“以德配天”,勸誡君主“敬德保民”,提出君主只有敬慎其德①《尚書.皋陶謨》言“九德”,《周書·洪范》言“三德”,《尚書.呂刑》言“惟敬五刑,以成三德”。,治理國家,“保享于民”,才能“享天之命”。用《康誥》里的話說,就是“惟命于不?!保刺烀⒎且怀刹蛔?,不會無原則永遠保佑某一王朝的生存?!暗隆弊衷谥苤暗奈墨I中已經出現(xiàn),但都沒有同人聯(lián)系起來,只是到了周初,才把兩者聯(lián)系在一起,賦予人以德的品格,從而意味著人在地位上開始與天相提并論。因此,自覺承受天命,靠“德”溝通天人,必須順應民意,如《尚書·秦誓》強調的那樣,“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天命不僅是超越的,而且是內在的,關鍵在于人的道德自覺和道德實踐”[8]?!暗隆币耘涮烀?,治理天下要敢于擔當,核心是因“德”而擔當。

由此可見,周人對天命的理解,已經有了確定的道德內涵,并把“敬德”和“保民”聯(lián)系起來,作為其主要特征,體現(xiàn)了對民意的極大關注,強調天所眷顧的君主應當替天擔當其保佑百姓的責任。不難看出,周人的天命觀已經具有“倫理宗教”的品格[9],富有民本主義情懷??傮w而言,周公提出“德”的觀念,主要體現(xiàn)在政治領域,大都與政治道德有關,這樣就把擔當與政治統(tǒng)治聯(lián)系起來,突出的是貴族色彩,更多注重的是行為實踐屬性。

2.儒家擔當思想的形成

春秋戰(zhàn)國之際,在社會各階層加速流動的背景下,伴隨著私學的興起和學術的下移,情況恰如莊周所言之狀:“天下大亂,賢圣不明,道德不一……道術將為天下裂?!盵10]此間,士林主體意識逐步覺醒,君子文化日臻成熟,以孔子、孟子為代表,接續(xù)周公的“憂位”理念,并將其深化為“憂道”與“憂民”,至此儒家擔當思想漸成體系?!栋谆⑼x》曰:“士者事也,任事之稱也”?!笆俊币蕴煜聻榧喝危岽藷o以安身立命。面對天子式微、諸侯僭越、列國紛爭、禮崩樂壞、學絕道喪的危局,社會渴求類似于士大夫的君子,呼喚著志于救世的社會精英大量涌現(xiàn)。為了復興周之皇皇盛世,孔子力挽周禮于傾危,在深化周公德性政治的基礎上,把天人關系的思考推進了一步,在承認天和天命的同時,更多眷顧的是人,并突出“天”的道德含義,明言“天生德于予”,強調德是天賦的,從而提出仁學思想,把“仁”作為“心之德”和“德”的內在精神提出來,突出人的尊嚴和道德自我的主體性,強調“天”只能是人以外的事物,而人對自己的道德行為有理性選擇的權利。所以,孔子推崇“君子”理想人格,強調君子須臾離不開“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認為君子只有擔當道德責任,才能“踐仁知天”,上達天道。眾所周知,“君子”概念早在西周時期即已出現(xiàn),那時是用來特指執(zhí)政者或貴族的,他們擔當著社會管理的角色,是社會地位和身份的象征。

到了春秋末期,孔子從人格維度和道德角度,深入闡發(fā)“君子”理論,并賦予君子以“仁”的屬性,強化“君子”的道德內涵,即“博施于民而能濟眾”[11]。《白虎通義》這樣解釋“君子”之義:“或稱君子何?道德之稱也。君之為言群也;子者,丈夫之通稱也。”[12]意思是,君子是合群能力出眾之人,有領導眾人之德、能,如知、仁、勇等?!安恢?,無以為君子”[13]。所謂“知命”,就是以敬畏的心態(tài)承擔自己的責任。擔當是君子美德和仁義的顯示,沿著孔子用“仁”心內化周公主張擔當的德性基礎這一方向,孟子則把孔子的“仁”心進一步形而上,化天性為德性,實現(xiàn)“人向天合”的內在超越,并強調“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性則知天矣”;“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由此可以看出,孟子提出的“性善論”更注重從人的內在精神境界的提升上詮釋擔當。

相對于孔子強調“志”在君子擔當中的作用,孟子則更強調“氣”即“浩然之氣”在擔當人生使命中的作用,同時認為一個能擔當使命的人,必須經受住艱苦環(huán)境的磨煉,在苦難中“動心忍性”。換言之,孟子的理論實際上是對孔子“士志于道”思想的補充與發(fā)展,故其提出作為君子的“理想人格”須有“十端”,即志于仁義、存心向善、常懷憂患、重恥知辱、戒除鄉(xiāng)愿、志向遠大、出仕以道、養(yǎng)浩然氣、忘人之勢、困達不變,這無不與擔當品格息息相關。循此,孟子推崇的大丈夫人格,與孔子提出的君子人格一脈相承、彼此貫通,他認為只要執(zhí)著于以“仁義”為核心價值取向,人們必然有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也就能擔當時艱,應對挑戰(zhàn)。翻檢先秦儒家典籍,不時閃爍著厲行擔當的進取精神和思想情懷?!墩撜Z·泰伯》主張“士不可不弘毅①“弘毅”,是一種主體自強、勇于擔當的品質?!昂?,乃能勝得重任;毅,便是擔得遠去。”(《朱子語類》)這句話的意思是,人們不僅要勇挑事業(yè)的重擔,而且要把這副重擔挑到底。,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14];《孟子》明志“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樂以天下,憂以天下”。這些格言充分表達君子和大丈夫要敢于擔當,勇于負起關切百姓命運和國家興亡的責任。不難發(fā)現(xiàn)的是,原始儒家主張的擔當思想是基于血緣基礎的孝悌外擴而展開的,體現(xiàn)的是君臣父子等角色的社會責任,“愛有差等”是其鮮明的特征。

需要指出的是,秦掃滅六國后,經歷秦朝以吏為師、尊崇法家到漢初黃老治國、無為而治的曲折,儒家擔當思想一度不占主流,直至漢武帝時期儒學實現(xiàn)了思想體系的重建,并與君主權力相結合,取得“獨尊”地位,升格為官方意識形態(tài)。在這一時期,以董仲舒為主要代表的大儒,承繼先秦擔當思想之脈,更多凸顯“王道”思想,主張執(zhí)政者要葆有“仁德之心”,同時兼綜百家理論,在天人感應說的影響下其擔當思想的功利色彩甚為濃厚。

3.儒家擔當思想的發(fā)展

經歷唐末五代之離亂動蕩,宋代政權甫立之際,隨著以血緣親疏為標準的舊式政治體系的破產,大批由科舉出身的讀書人取代門閥世族,形成了新的士大夫階層,社會階層結構發(fā)生深刻轉型,這就是史上著名的“唐宋變革”時代。由于君主重文偃武和“皇權—士大夫”體制的確立,士大夫階層的社會地位獲得空前提高,加之外部政治環(huán)境的變遷,士大夫階層作為一個新興群體,他們參政后的自覺性和責任感顯著增強,彰顯了“自任以天下之重”的擔當意識。

面對內憂外患、積貧積弱、山河破碎、國破家亡的困境,面對佛老盛行和儒學衰微的挑戰(zhàn),宋代鴻儒大師各倡其說,關學、洛學、蜀學、閩學、新學等理學流派次第涌現(xiàn),在繼承先秦以來君子文化的基礎上,注重以“氣節(jié)”實現(xiàn)“內在超越”,凝聚彰顯士大夫的人生理想。史家呂思勉認為:“經過宋儒提倡之后,士大夫的氣節(jié),確實是遠勝于前代?!盵15]依其觀點,宋儒更側重對自身內在精神世界的提高與升華,儒家的擔當思想依此得以充實和完善?!皻夤?jié)”作為一種超越性的道德人格和精神氣象,從肯定方面系指道德主體對心中價值理想的堅守,從否定方面系指道德主體對違背價值理想外在壓力的抗拒,這體現(xiàn)的正是敢于擔當的道德情懷。在君主“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感召下,大批士大夫主動參與政治事務,宋代兩次重大改革都是由士大夫發(fā)起的,盡管這兩次改革都歸于失敗,但在國家面臨危機的時刻,士大夫均體現(xiàn)出挺身而出的擔當精神和壯志凌云的浩然氣節(jié)。

正是在宋代士大夫擔當實踐滋養(yǎng)下,儒家的擔當思想得到升華,最為突出的是張載提出了“民胞物與”的主張,體現(xiàn)了覆蓋人與自然的宇宙精神,從而把孔子的“泛愛眾”,孟子的“仁民而愛物”推進到“天人合一”的新境界,“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正是這一情懷的寫照。較早使用“擔當”一詞的文獻,是程顥、程頤弟子整理的《二程遺書》。如“大抵上意不欲抑介父,要得人擔當了”[16];“和叔任道擔當,其風力甚勁”[17]。朱熹使用“擔當”一詞最為頻繁,粗略統(tǒng)計有30多次,《朱子語類》《晦庵集》中都多次出現(xiàn)。需要指出的是,“擔當”一詞在南宋時期得到普遍使用,不僅理學大師們接受、使用,而且士人、大臣也經常援引。如文天祥在給皇帝的奏折中寫道:“天下有事,凡能擔當開拓排難解紛,惟其才耳?!盵18]總之,宋代以降,理學尤其是程朱理學成為社會主流思想以后,擔當思想不僅有“接受并負起責任”的內涵,且有更為深刻的表述,即融入了“憂天下”的宏大關懷,從此“擔當”一詞逐漸被人們所普遍接受,儒家擔當思想開始成為社會的主流價值觀。

4.儒家擔當思想的深化

明代中后期,伴隨新的社會經濟因素的滋長,以及市民社會的崛起,新舊社會勢力發(fā)生劇烈沖突,黃宗羲所言“天崩地解”的大變局不期而至?!爸袊鴼v史這時起已經處于封建解體的緩慢過程之中”[19],因此出現(xiàn)了“中國學術上的新氣象”,一批“啟蒙者的先驅”(侯外廬語)走向歷史前臺。伴隨著西學東漸的浸染,“實學”思潮蔚然興起,儒學“經世致用”的思想傳統(tǒng)得以重新倡導,“外王”思想強烈彰顯,沖決長期以來形成的經學傳統(tǒng)和“學而優(yōu)則仕”的科舉制藩籬。一大批有見識的士大夫對明末學風的空疏虛浮深表憂慮,并進行嚴厲的批判。黃宗羲說:“徒以生民立極,天地立心,萬世開太平之闊論,鈐束天下。一旦有大夫之憂,當報國之日,則蒙然張口,如坐云霧?!保ā赌侠孜亩ê蠹べ浘幮捋陀駞蔷怪俱憽罚╊櫻孜鋵⒚魍鰵w咎于“王學”,從而從根本上否定明末“心學”,把心學與魏晉清談并提,痛斥其罪深于“桀紂”。這些言論不免過于尖銳,雖是極言,但無疑是對當時儒學走向空談性理的一個反撥。

明末清初的實學家主張“勿事空言”,注重“事功”實踐,強調知行合一,從而使儒家擔當思想進一步勃興。如果說原始儒家強調“內圣外王”并重,孔子之后子思、孟子直至唐宋儒家更多強調“內圣”傾向;那么,明清之際的儒家則更多地強調“外王”傾向,注重擔當實踐。如:明末東林黨人顧憲成、高攀龍等面對朝政腐敗,敢于擔當,不畏強權,為民請命,放膽彈劾朝貴權臣。更為顯著的是,明儒呂坤直接以“擔當”為視角對人進行觀察、評判。他認為,看一個人,主要著眼四個方面:“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襟度,臨喜臨怒看涵養(yǎng),群行群止看識見?!盵20]四個標準中,第一個就是看擔當。顧炎武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自任。王船山也呼吁:“匡維世教以救君之失,存人理于天下者,非士大夫之責乎?”[21]由于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古代社會精英的價值取向有其共性,崇尚“立德、立言、立功”。相對于唐宋變革中的儒家強調在擔當中“立德”,而明清之際的儒家則更多地主張在擔當中“立功”,把“立功”作為人生價值的根本標準。

二、儒家擔當思想的基本內涵

儒家認為,天人合一,在于合其德,人完全可以“上與天合”,“德配天地”。儒家主張“本天道以立人道,立人德以合天德”[22],認為人是唯一的擔當主體,只能通過自身的努力才能實現(xiàn)自我救贖。儒家視域下的擔當,凝聚的是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畢竟儒學的立足點與著眼點皆是現(xiàn)世,所以是一門圍繞“人”而展開的學問,說到底即教人如何成人、成賢、成圣,其實質是教人如何擔當。作為一個貫穿性范疇,擔當是輻射關聯(lián)所有道德理想的整體性概念。它不是一個具體的道德原則,而是對所有道德原則和道德理想的堅守。儒家代表人物把“仁”作為全德,展開為“忠、恕”兩面,并統(tǒng)率“仁、義、禮、智、信”等德目,通過天人之辯、義利之辯、公私之辯、理欲之辯、群己之辯、力命之辨、王霸之辯、善惡之辯等,集中表達了人之為人應有的擔當,把“自覺”和“覺人”統(tǒng)一起來,把“內圣”和“外王”統(tǒng)一起來,彰顯了“修齊治平”的宏大抱負。大致而言,可從弘揚道義、恪守責任、心存敬畏、常懷憂患、崇尚奉獻等五個方面來呈現(xiàn)儒家擔當思想的基本內涵。

1.弘揚道義

道義是儒家主張的價值之源,維系著儒家的價值理想,彰顯著儒家的價值導向。儒家產生于“天下道義失壞”的時代,因而具有天然的“弘道”意識、“傳道”使命和“衛(wèi)道”情結。儒家認為,道義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依據,道義甚至比生命更為可貴,人生應以道義為核心準則,離開道義人生就會失去價值。不管客觀環(huán)境有何變化,外界誘惑如何襲擾,士以“道”任,堅定道義之心都不可改變,也不能改變。董仲舒說,君子“行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錢穆因此贊嘆董子“深得儒家傳統(tǒng)”。儒家所言“擔當”,最根本的是對道義的維護,所謂“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23],就是一個縮影?!暗?,所行之路也?!盵24]儒家的“道”,即其所提倡的以“仁義”為核心的經國濟世的道理?!傲x者,宜也。”儒家的“義”含有“應當”之意,即“為當所為”。道義合成一詞,如同“天理”被視為絕對的價值取向??鬃釉弧熬右粤x為上”“見義不為,無勇也”,孟子言“惟義所在”,朱熹曰“義者,天理之所宜”。

從先秦開始,歷代儒家自覺體認擔當道義,堅持“道義高于一切”,主張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從而賦予“義”內在的價值和普遍必然的品格。因此,儒家認為,“道義”具有至上性,是一種無條件的道德律令,并應作為行為的目的。經過了數千年歷史的淘洗,雖然道義衍生出了多種含義,但是其作為道德義理的基本內涵沒有改變。自古擔當始終與道義相輔相成,擔當道義是衡量提升人生境界、樹立人生風范的重要標準。在儒家文化傳統(tǒng)中,士始終是一種對王權的批判和制衡力量,士人則是道義的承擔者、維護者和王權的批判者。所謂“以德抗位”“以道抗勢”等,體現(xiàn)的就是這一精神。傳統(tǒng)士子和士大夫一直把對道德義理的伸張作為己任。孔子推崇“士志于道”,喟嘆“朝聞道,夕死可矣”。孟子主張“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士窮不失義,達不離道”??酌献鳛槿寮业拇砣宋锟偸前褜Α暗懒x”的追求作為人生的崇高價值,始終把維護道義、踐行道義視作士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在“惟義所在”的道德律令下,“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作為君子的道德追求,始終成為激勵擔當的內在精神力量,因此歷史上涌現(xiàn)了一批又一批勇于抗爭、舍生取義的仁人志士。

2.恪守責任

責任是一切道德價值的基礎。所謂責任,就是指分內應做的事①儒家強調的責任,是名分制下的。所謂名分制,用孔子的話來說,即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它要求社會的每一個成員的“名”與其“分”相等。所謂名,是指具有次序的人際關系中的個體身份標志,是個人在社會關系中所處的位置;所謂分,是具有某種身份或處于某種位置的個體所應當遵守的倫理規(guī)范和所應履行的倫理義務。這個義務,實質就是角色擔當。。德國哲學大師康德曾說:“每一個在道德上有價值的人,都要有所承擔,不負任何責任的東西,不是人而是物件。”[25]儒家認為,責任是擔當最核心的內涵,一分擔當就是一分責任。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可以由盡責的多寡和范圍的大小來衡量。儒家最為推崇的是“仁”。在竹簡中,“仁”字的寫法是上身下心,表示對他人的喜怒哀樂感同身受。“言仁必及人”意思是說,舉凡講仁,必然涉及人與人的關系?!叭适鞘裁??納入責任的范圍來解釋,它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立己達是對自己盡責,立人達人是對他人盡責,兩者在實現(xiàn)時,難分其先后,且都是一無限過程?!盵26]宋代理學家們?yōu)橹亟ㄉ鐣刃?,積極承擔培養(yǎng)治理天下人才的重任。如周敦頤志向遠大,有“志伊尹之所志,學顏子之所學”[27];張載也認為程顥“救世之志甚誠切”[28];朱熹在任漳州知府時就撰聯(lián)明志:“地位清高,日月每從肩上過;門庭開豁,江山常在手中握”。他們都有強烈的責任意識。北宋名臣范仲淹也是少有大節(jié),慨然“有志于大節(jié)”,常自誦“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也”。正是因為有這種強烈的責任意識,以至《宋史》在回顧宋代歷史時稱“靖康之變,志士投袂,起而勤王,臨難不屈,所在有之”[29]。

3.常懷憂患

儒家學說起源于對人生社會的憂患,謀求的是人生的安頓和理想的社會狀態(tài)。“憂患”一詞最早見于《周易·系辭下傳》:“作《易》者,其有憂患乎?!碧帒n患之世間,懷憂患之悲情,而作《周易》以表明心跡,“易道”即“憂患之道”。憂患意識的核心是憂“道”,憂患“是以戒懼而沉毅的心情對待社會和人生的一種理智的、富于遠見的精神狀態(tài)”[30],是一種敢于正視和承擔人間憂患的悲憫情懷和使命意識,標志著士子人格力量的覺醒?!皯n”者,擔憂,思慮也;“患”者,疾也,禍也。合而言之,“憂患”就是思慮禍疾之意。

儒家擔當思想的一個重要內涵就是憂患意識,所謂憂患意識就是對憂患的積極擔當?,F(xiàn)代新儒家徐復觀認為,“只有自己擔當問題的責任時,才有憂患意識”[31]。憂患意識發(fā)端于殷末周初,盛行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儒家典籍中表達憂患意識的名言警句遍見經史。如《論語》反復強調“君子憂道不憂貧”。孟子說“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睹献印穭t告誡統(tǒng)治者“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薄蹲髠鳌吩唬骸熬影菜嘉#紕t有備,有備無患?!薄痘茨献印穭t稱“諸子皆起于救世之弊”。反映儒家擔當思想中憂患意識最典型的當是,范仲淹的名言:“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憂患意識是對國家和社會高度責任感的體現(xiàn),是責任意識、擔當意識得以生發(fā)的活水,正如張豈之所言:“這種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境界才是古代‘憂患’意識的真諦所在”。[32]申言之,從周公的憂位,到孔子的憂道、孟子的憂民,再至宋儒的憂天下,其中不僅“憂患對偶”,而且與“樂”對應,賡續(xù)了儒家憂患意識的學脈。

4.心存敬畏

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有無敬畏之心,是區(qū)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標準。朱熹說:“君子之心,常懷敬畏?!盵33]敬畏,是信仰的法則,意指不可輕忽悔慢。敬畏意識與憂患意識一同產生,相輔相成。天以憂患意識而產生的敬畏之情注入人自身,便成就了人性[34]。敬,就是要恭敬有禮,有所作為,保持進取之志;畏,就是心存戒懼,有所不為,保持警惕之虞。心有所敬,行有所循;心有所畏,行有所止?!熬础痹谥袊鴤鹘y(tǒng)文化里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價值理念,其含義不僅止于“尊敬”,更重要的是指一個人作為生命個體自性的尊嚴,是人之為人的最核心的精神旨歸,體現(xiàn)的是人的自尊、自重,自我的為人性莊嚴[35]。敬畏思想濫觴于殷周,“周人的哲學,可以用一個‘敬’字來代表。“周人建立了一個由‘敬’字所貫注的‘敬德’、‘明德’的觀念世界?!盵36]孔子曾說:“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p>

敬畏天命是“三畏”中的重中之重,體現(xiàn)的是對人生與自然規(guī)律的一種終極眷注,它產生于對人自身使命的理解和反思,表達的是對人之本身使命的戒慎恐懼,也從某個側面折射出儒家內心世界所隱含的深沉的終極關懷。此使命本原于天,內在于人。對于孔子的這層深意,王夫之說得很透徹:“天有所不敢,故冬不雷而夏不雪;地有所不敢,而山不流而水不止;圣人有所不敢,故禹、湯不以天下與人,孔子述而不作。人皆有不敢之心,行于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中?!盵37]這里的“不敢”,便是“敬畏”。人無敬畏,則百事可為?!胺蚓铀^者化,所存者神,上下與天地合流”,表達的是對自然的敬畏;“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凸顯的是對于天道的敬畏?!耙恢嘁伙?,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體現(xiàn)的是對財富的敬畏?!皠窬蛉壶B,子在巢中盼母歸”,透射的是對生命的敬畏。敬畏,重心在“畏”字上?!熬粗皇且粋€畏字”[38]敬畏相連,敬中有畏,畏中有敬,顯示的是一種宗教般的精神。需要指出的是,儒家視野下的擔當,首先是基于信仰的自強不息和積極進取,主張批判、懷疑,乃至革命。但與此同時,儒家主張心懷敬畏,行為“知止”,堅守底線,對最高的、不可懷疑的天道要堅決守住。

5.崇尚奉獻

“奉”,即“捧”,意思是“給、獻給”;“獻”,原意為“獻祭”,系指“把實物或意見等恭敬莊嚴地送給集體或尊敬的人”。這兩個字合起來的“奉獻”,在儒家古籍中,原有進貢、進獻之意,即“恭敬地交付,呈獻”,并引申對社會、國家、群體、公益、事業(yè)盡心盡責、努力貢獻的精神品質和道德情操。奉獻精神是社會責任感和擔當精神的集中表現(xiàn)之一。儒家認為,奉獻是源自內心的感恩,人只有獻身于社會,才能彰顯生命的價值和意義。肩負擔當的使命,真誠自愿地付出代價,甚至會作出犧牲,體現(xiàn)的就是奉獻精神。社會進步發(fā)展仰賴每個社會成員的奉獻。樂于奉獻,是傳統(tǒng)士人擔當的重要表現(xiàn)。崇尚奉獻,是儒家厲行擔當精神的一個重要維度。郭沫若認為:“仁是犧牲自己,為大眾服務的精神?!盵39]換句話說,為大眾服務的精神即奉獻精神,此說頗值得借鑒。

儒家代表人物提倡奉獻精神,主要有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基于人的社會責任提倡奉獻?!叭四苋骸保耸巧鐣游?,生活于社會群體中,居于一定的社會地位,有各自的身份定位和職業(yè)分工,這樣就賦予了他們各自的義務和責任?!叭撕我阅苋海环??!鄙鐣拇嬖谂c發(fā)展,要求所有社會成員盡倫盡責。也就是說,脫離基于人的社會職責上的奉獻精神,一個社會是難以維系和運行的。需要指出的是,在“天下一家,中國一人”觀念的基礎上,宋明理學家將其與“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的觀念相結合,進一步作出理論闡發(fā),深刻說明個人與國家、社會、天下共生共存的關系。二是基于個人實現(xiàn)自身價值提倡奉獻。儒家始終以修齊治平作為人生的最高追求,認為人生只有融于德業(yè)、事業(yè)之中,才能富有社會意義,成就自身價值。只有通過對社會、國家、群體、事業(yè)增進貢獻,方可抵達生命不朽的境界?!蹲髠鳌酚性疲骸疤嫌辛⒌拢浯斡辛⒐?,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边@里的“立”就是有所樹立、有所貢獻,并遺澤于后人,為后人所景仰。一個人只有在德、功、言等方面對社會群體有所貢獻,實現(xiàn)“三不朽”,他的生命才會彰顯永恒的價值。

三、儒家擔當思想的當代意蘊

敢于擔當是中國共產黨的鮮明品質,共產黨人的擔當精神深深植根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之中,在我們黨的政治語境中“擔當”被賦予了新的更為鮮明深刻的時代內涵,有著新的時代解讀和詮釋。這種責任擔當,是一種對國家、民族和人民負責的使命意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當年的封建官吏尚且如此,現(xiàn)在我們作為共產黨的領導干部,更應該有強烈的責任感,明白責任,敢于負責,保一方平安,強一方經濟,富一方百姓,真正做到守土有責?!盵40]為此,當代共產黨人要結合新的時代特點,從執(zhí)政理念的高度升華,對儒家擔當思想進行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把擔當精神的培養(yǎng)和淬煉融入黨員干部黨性教育、人格修養(yǎng)的各方面及全過程。

第一,堅定理想信仰。理想信仰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元氣,是共產黨人的精神之“鈣”,是凝聚黨心民心的精神支柱。一定意義上說,現(xiàn)代性危機是以人的精神生活貧乏為特征的信仰危機。儒家認為,君子的擔當基于道義的驅使和信念的支撐。傳統(tǒng)社會的士人、官員具有擔當精神,原因在于他們信奉儒家的價值觀,賦有堅定的信仰。為了信仰,他們才不怕犧牲、冒險犯難。擔當精神源于對真理的堅定信仰,“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事業(yè)”是共產黨人孜孜追求的真理和堅定的信仰,并賦予共產黨人的生命以永恒的價值,激勵著共產黨人牢記使命,勇于擔當。弘揚儒家擔當思想,我們共產黨人就要把堅定信仰作為始終不渝的精神追求,作為強化擔當意識的重要途徑。要堅定理想信仰,堅守共產黨人精神家園,關鍵是純潔道德情操,立政德,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

第二,砥礪為民情懷。儒家所代表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有一個突出的價值取向,即強烈的民本思想和家國情懷,主張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擔當為民,是儒家推崇君子行為的價值歸依和精神動力。無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還是“立德立功立言”,說到底不是為己,而是為民;不是利己,而是利人。“些小吾槽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則是對這種民本思想和家國情懷的生動寫照?!胺驗槔粽?,人役也?!焙霌P儒家擔當思想,必須要解決好擔當“為了誰、依靠誰”的問題,把中華民族的擔當精神上升到新的境界。歷史表明,沒有對人民的深厚感情,沒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共產黨人就不可能有為人民利益而奮斗不止的擔當精神。為此,要自覺增強黨的宗旨意識,努力“為人民服務,擔當起該擔當的責任”[41]要堅持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效于民。把為民、憂民、樂民、富民有機統(tǒng)一起來,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把人民群眾始終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

第三,勇于任事負責。共產黨人的擔當是對責任的一種“守望”。是否能夠盡心履責、勇于任事,這是檢驗黨員干部身上是否真正體現(xiàn)先進性和純潔性的重要方面。儒家強調“經世致用”,主張“在其位,謀其政”,顯其忠,盡其責。黨員干部的擔當,根本體現(xiàn)在干事上,有多大擔當,才能干多大事業(yè)。為此,要樹立責任意識,加強責任分解,促進責任落實,對出現(xiàn)的問題要切實追責問責。黨員干部的價值首先體現(xiàn)在“謀事、干事、成事”上,聚焦在“想干事、會干事、干成事”上。要堅持干事導向,杜絕為官不為、為官亂為。要樹立“無功就是過、庸碌就是錯”的理念。干事?lián)?,是黨員干部的職責所在,也是價值所在,干事?lián)戮鸵獡斪鳛椤?/p>

第四,善于克難破險。在大事難事面前,最能顯示擔當,最能考驗黨員干部。干事自然會有困難,乃至風險挑戰(zhàn)。惟其艱難,才顯勇毅;惟其篤行,才彌足珍貴。危難關頭、風險面前,考察一個黨員干部有沒有擔當精神,不僅觀其日常工作表現(xiàn),更要看其攻堅克難的作為。言之非難,行之為難。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和全面深化改革正處于“逆水行舟、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需要強化各級干部的改革責任擔當,使干部勇于跳進矛盾的旋渦,直面挑戰(zhàn)、化解困難。黨員干部只有始終保持“趕考”的清醒,堅決拿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無畏勇氣,才能做到壓力面前不躲閃、困難面前不推脫、挑戰(zhàn)面前不畏懼、逆境面前不退縮,才能做到平時工作看得出來、關鍵時刻站得出來、危急關頭豁得出來。

結 語

中國文化崇尚擔當精神,這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道統(tǒng)。儒家文化是義務導向,注重人倫關系,強調角色擔當和社會責任。擔當思想是儒家學說的一個重要內容,敢于擔當是儒家理想人格的核心維度。由于特定社會背景和歷史的局限,儒家擔當思想固有消解獨立人格和片面強調“義務”的消極性,因此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不是指向簡單的“回歸”,而是要“一陽來復”,“靈根再植”。必須看到,擔當作為古今共有的精神追求和優(yōu)良傳統(tǒng),主張的是發(fā)揮人的主體能動性和社會使命感,具有永恒的價值。在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征程中,中國共產黨人勇于汲取中華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的精華,繼承延續(xù)了儒家擔當精神的因子,返本開新,守正創(chuàng)新,接續(xù)發(fā)展,并將其熔鑄于執(zhí)政興國的政治實踐。

猜你喜歡
道義儒家君子
從“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玉、水、蘭:君子的三種譬喻
李大釗:播火者的鐵肩道義
君子無所爭
劉濤《音調未定的儒家——2004年以來關于孔子的論爭·序》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學
有君子之道四焉
西漢道義觀的學理形成
情文兼具的道義承擔
風搖青玉枝,依依似君子
鄢陵县| 潜山县| 右玉县| 台江县| 万年县| 马边| 丁青县| 台前县| 毕节市| 正定县| 镇江市| 沂南县| 于都县| 祥云县| 南郑县| 台江县| 喜德县| 峨眉山市| 彭山县| 遂平县| 浙江省| 双鸭山市| 武清区| 大新县| 沈阳市| 夹江县| 翁牛特旗| 鄂尔多斯市| 敖汉旗| 栾川县| 岐山县| 五寨县| 青川县| 湟源县| 长春市| 遂昌县| 鹤壁市| 通州市| 龙井市| 铁岭市| 行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