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紅霞
教學改革過程中出現了很多新型教學方法,這些方法或是在知識傳播效率或是在學生興趣激發(fā)方面展現出了優(yōu)越性,但這些方法都基于傳統(tǒng)講授法,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也離不開講授法的支持?!皩Ψ终n堂”模式中,教師需要先通過講授的方式完成知識點的傳授,但為了突破傳統(tǒng)講授法師生互動方面的缺陷,教師要在授課的同時啟發(fā)學生,使學生主動根據講授的內容進行思考,讓他們發(fā)現問題、產生疑惑,這樣才能更好地開展后續(xù)教學活動。具體來說,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除了要將簡單的字詞等知識傳授給學生外,還要在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引導他們思考文章內容、文章結構、用詞用句等。這個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將學生當前缺乏的知識作為講授的重點,引發(fā)學生的思考,為他們后續(xù)的學習、討論以及探索奠定基礎。同時,教師還要關注教材中的德育元素,通過提煉與挖掘這些元素引發(fā)學生的思考,使他們在理解文章內容的同時產生思想情感共鳴,培養(yǎng)其關鍵思想品質。
一方面,教師可以在文章主旨中提煉德育元素,并在講解文章內容的過程中充分激發(fā)學生的思想情感,實現德育與小學語文學科之間的自然銜接和自然過渡,使學生在自然而然的狀態(tài)下完成道德素質的培養(yǎng),形成理想信念。比如《窮人》這篇文章講述了主人公即使處于貧困的生活狀態(tài)下依然愿意做出犧牲,為他人提供幫助的故事,樂于助人、具有愛心就是文章的主旨。但文本中有較多對話,描寫環(huán)境的篇幅也比較長,學生在學習時難以準確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因此教師在講授時可以通過思維導圖幫助學生理清脈絡結構,使閱讀思路變得更為清晰,在此基礎上還可以通過角色扮演、分角色朗讀等形式使他們感受到主人公如金子一般閃亮的內心,挖掘德育思想,達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另一方面,教師可以聚焦于文章的重要語句,通過重點講解和分析的方式幫助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深層次含義。在教師講授的基礎上,學生可以品讀文章內容,體悟人物的性格與心理,體會其中蘊含的深切情感。深挖教材不僅可以實現學習內容的延伸,同時也可以拓展學生的學習領域。比如在學習《女媧補天》這篇文章時,為了幫助學生深刻理解女媧不畏困難、勇于奉獻的精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反復閱讀“她奮勇殺死了在中原一帶作惡的黑龍……”等句子,感受女媧大無畏的精神。
受到年齡和認知等因素的限制,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有待提升,在不加引導的情況下他們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往往會呈現出茫然的狀態(tài),學習方法、學習目的都不夠明確。為了在應用“對分課堂”的過程中解決這一問題,教師要在完成內容的講授后設置有效的導讀問題,通過導向性明確的問題幫助學生明確自主學習方向,同時引導他們通過層層遞進的形式完成文本閱讀目標。有些教師設置課堂問題時重數量輕質量,給學生提出一系列的信息含量比較小的問題,學生通常可以直接從文本中找到答案,不需要思考。還有一些問題只需要回答“是否”“對錯”。這不僅導致授課過程變得煩瑣,同時也不利于學生思維品質的形成。德育融合背景下,教師要在課堂上找到“主問題”,并在問題中融入德育元素,基于該問題引入學習內容,引導學生對內容進行獨立思考。
設置導讀問題時,教師一方面可以關注文章的重點,找到文章內容的點睛之筆,幫助學生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使他們在回答問題的同時與文本、作者進行深入對話。比如學習《珍珠鳥》這篇文章時,人與珍珠鳥之間的互動是文章的重點內容,因此教師設置導讀問題時可以將此作為依托,提出以下三個具有層次的問題:第一,文章中主人公與珍珠鳥之間的互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你能分別找到這三個階段嗎?第二,這三個階段中,珍珠鳥面對主人公分別做出了什么樣的反應?第三,在人鳥互動的過程中,你能感受到什么樣的情感?獲得了什么樣的啟示?這些問題可以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文章內容,在關注文章感情基調的同時理解“人與自然、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理念,并實現深入閱讀目標。另一方面,教師還可以基于對學生的理解找到文章的難點,并緊扣難點設置導讀問題,這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突破重難點、掃清閱讀障礙,同時還可以使他們深入理解文章的感情基調。比如學習《望廬山瀑布》這首詩時,學生可能難以正確理解“三千尺”這一說法,在“對分課堂”中設置導讀問題時,教師就可以基于此提出以下三個問題:第一,詩人在游覽廬山瀑布的時候真的對瀑布的長度進行丈量了嗎?第二,在古代工具和設備不夠先進的情況下,詩人對廬山瀑布的真實長度并不了解,為什么要使用“三千尺”進行表述呢?第三,“三千尺”要表達的是什么?突出的是什么?從第二個問題開始,學生就可以認識到“三千尺”只是一個虛數,在第三個問題的引導下,學生可以認識到此處使用夸張修辭手法的作用,同時也可以感受到祖國大好河山的壯麗,產生民族自豪感,達到德育的目的。
過去很多教師在為學生布置作業(yè)時會習慣性地將記憶類、積累類以及抄寫類的作業(yè)作為主要形式,這些類型的作業(yè)檢查和批閱更為方便。還有些教師會將訓練類的題目作為主要的課后作業(yè)形式,這些題目的答案相對固定,教師會根據課時和教學需要進行布置?!半p減”政策后,這些類型的作業(yè)開始顯現出了弊端,難以滿足高效教學和高質量教學的要求。在應用“對分課堂”模式的背景下,教師要創(chuàng)新課后作業(yè)形式,幫助學生通過作業(yè)對所學內容進行查漏補缺,同時找到自己的問題并及時進行反饋。對于教師來說,這種形式的作業(yè)可以幫助他們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并在后續(xù)的教學中調整方法。德育融合背景下,教師還要積極尋找小學語文與德育的融合點,并在作業(yè)中融入德育的元素。
“對分課堂”模式下,讀書筆記就是一種常見的作業(yè)形式。教師要突破應試的限制,在遵循教學計劃的基礎上以更多、更靈活的方式為學生布置作業(yè)。對于學生來說,應用讀書筆記可以記錄當前所學內容,并將自己的理解情況用文字表達出來,同時將自己思想層面和道德層面的感想寫出來;對于教師來說,可以利用讀書筆記與學生進行溝通,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情況和掌握情況,以此指導和提醒學生。比如學習《珍珠鳥》這篇文章后,學生需要結合文章內容,獨立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認真閱讀文本中關于主人公與珍珠鳥進行互動的段落,并劃出重點語句反復閱讀。在劃分階段的基礎上找到主人公和珍珠鳥互動的方式以及珍珠鳥的反應,感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氛圍。在這個基礎上,他們可以將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表達出來。再如,學習《望廬山瀑布》時,學生要對“三千尺”形成自己的理解,在認識到這是一個夸張修辭手法的基礎上查閱資料,分析夸張修辭手法的作用,并結合詩詞內容思考詩人要表達的思想和描繪的意境,進而產生山河壯麗的感受。與隨筆相比,讀書筆記具有一定的限制,導讀問題則為學生的獨立思考提供了方向,避免了淺表化的現象,無論是學生自己還是教師都可以在其中獲得相應的反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消化與吸收學習內容,達到個性化學習的目標。
“對分課堂”模式下,對分討論是一個最為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引導學生發(fā)揮自身的個性,展現自己的想法。討論教學法是一種比較傳統(tǒng)也比較常用的方法,教師通常會根據教學內容提出相應的問題,然后引導學生以小組的形式對該問題進行討論,基于合作的形式解決這一問題。這種傳統(tǒng)的討論課經常會成為優(yōu)秀生自我展示的舞臺,他們滔滔不絕,而后進生則一言不發(fā)。與優(yōu)秀生相比,多數學生尤其是后進生的知識儲備量不足,在面對教師的問題時難以在第一時間做出反應,因此難以在討論中實現個性化展示。而在“對分課堂”中,教師要將學生的自主討論放在與課堂講授和內化吸收同等的位置上,而非像傳統(tǒng)課堂那樣只是將其作為教學的輔助手段。完成講授后,教師要為學生預留出充足的時間供他們討論與探究相關內容。對于那些思維深度不高,基于現有資料就能解決的問題,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當堂討論;而對于那些需要課后查閱資料或者需要深入探究的問題,教師則可以組織學生進行隔堂討論,為學生預留出準備的時間。除此之外,在布置對分討論任務時,教師要為不同水平的學生布置不同的任務,使每一位學生都有自主發(fā)言的機會。德育融合背景下,教師可以在對分討論環(huán)節(jié)中融入德育元素,與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相結合,并結合文章的內容設置具體的情境,引發(fā)學生的思考與討論。
比如,《慈母情深》這篇課文描繪的是一位生活貧困的母親,她工作辛苦,省吃儉用,但面對孩子想要課外書的要求表現出了支持和鼓勵的態(tài)度,表達出了對孩子深切的愛。在沒去過母親工作的地方、沒見過母親工作的樣子之前,孩子并不理解母親的辛勞。在生活中,父母與孩子也很容易出現意見不合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孩子需要選擇適合的表達方式與父母溝通,合理地表達自己的需求,并表現出對父母的理解。學習這篇課文后,教師可以設置“父母不支持我買課外書,我應該怎么做”的問題作為對分討論情境,引導學生結合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學會溝通與交流”這部分內容進行組內討論。完成討論后,還可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將討論的結果展現出來,由不同的成員分別扮演父親(母親)和孩子,就“買課外書”這一問題展開溝通。同時,各小組之間還可以通過辯論的形式就這個問題進行深入探究。教師在其中要廣泛收集學生的意見,鼓勵每一位學生勇敢地表現自己,并對他們的表現予以肯定和鼓勵。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更好地領悟與父母溝通和交流的技巧,同時可以體會父母的不易。完成討論學習后,教師可以就該話題進行總結,與學生一同探討正確的溝通方法,并引導學生將這些方法應用到與同伴以及教師之間的溝通上。
總的來說,“對分課堂”實現了教師講授和學生內化這兩個重要教學環(huán)節(jié)的“對分”,要求教師在思想上重視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內化吸收,并為他們預留出足夠的時間和空間,使他們在親身實踐的過程中真正地學有所得,并通過共同討論和自主探究的形式消化與吸收德育知識。立德樹人的背景下,基于“對分課堂”模式挖掘語文課堂中的文化元素,實現德育融合成為重要趨勢,教師需要在授課、導讀、作業(yè)以及討論等環(huán)節(jié)中尋找德育的切入點和融合點,達到自然銜接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