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振海
科威特與沙特阿拉伯、科威特與伊拉克的領(lǐng)土爭端曾是中東動蕩的重要因子,特別是1990年海灣危機的爆發(fā),曾深刻影響和塑造了波斯灣地區(qū)的政治格局,影響延續(xù)至今。那么,“弱小”的科威特與其兩個強大鄰國的領(lǐng)土爭端從何而來?其爭端產(chǎn)生的歷史根源為何?科威特邊界和領(lǐng)土范圍產(chǎn)生的早期圖景是什么樣的?這些問題就成為我們必須要探知的課題。由于在現(xiàn)代科威特邊界形成的早期,英國已是科威特的保護國,探究英國在科威特邊界形成過程中的作用顯然必不可少。目前,國內(nèi)外學術(shù)界有關(guān)本課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討伊科領(lǐng)土邊界爭端的緣起,且多將之作為海灣危機爆發(fā)的背景進行簡單介紹,或者在部分有關(guān)英國與波斯灣國家關(guān)系的研究成果中有所涉及,鮮有學者從英國視角,并以史學實證的方法對該課題進行深入探究。(1)國外相關(guān)研究成果:F. A. Al-Khatrash, British Political Relation with Kuwait 1890-1921,Master diss.,University of Durham,1970; A. H. H. Abidi,“Origins and Dimensions of the Iraqi Claim Over Kuwait”,India International Centre Quarterly,Vol.18,No.1,1991,pp.129-143; Farah Al-Nakib,“The Lost ‘Two-Third’:Kuwait’s Territorial Decline between 1913 and 1922”,Journal of Arabian Studies:Arabia,the Gulf,and the Red Sea,Vol.2,2012,pp.19-37; Briton Cooper Busch,“Britain and the Status of Kuwayt,1896-1899 ”,Middle East Journal,Vol.21,No.2,1967,pp.187-198; Briton Cooper Busch,Britain and the Persian Gulf,1894-1914,Berk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7; Richard Schofield,Kuwait and Iraq:Historical Claims and Territorial Disputes,London: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1991; John C. Wilkinson,Arabia’s Frontiers:The Story of Britain’s Boundary Drawing in the Desert,London:I. B. Tauris,1991; David H. Finnie,Shifting Lines in the Sand:Kuwait’s Elusive Frontier with Iraq,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 Robert T. Harrison,Britain in the Middle East,1619-1971,London:Bloomsbury Publishing Plc.,2016; J. B. Kelly,Desert Disputes the Diplomacy of Boundary-Making in South-Eastern Arabia,Berlin:Gerlach Press,2018. 國內(nèi)代表性研究成果:楊光:《伊拉克科威特領(lǐng)土爭端透視》,《西亞非洲》1992年第2期。本文在前人的研究成果基礎上,力圖揭示英國在科威特邊界產(chǎn)生過程中的作用,以期加深學界對現(xiàn)代科威特的歷史及其與周邊國家關(guān)系的認知。
奧斯曼帝國雖表面上是一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quán)國家,實則卻是一個由多元種族、民族、文化傳統(tǒng)、經(jīng)濟生活拼湊而成的“政治共同體”。(2)關(guān)于奧斯曼帝國的政治結(jié)構(gòu)及其管理機制,可參見王三義:《奧斯曼帝國的制度建構(gòu)及管理模式》,《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6年第2期,第129—130頁;王三義:《晚期奧斯曼帝國研究(1792-1918)》,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51—53頁。在素丹蘇萊曼一世統(tǒng)治時期,奧斯曼帝國在西亞大肆擴張,兵抵波斯灣,繼而不斷在其征服的阿拉伯核心地區(qū)建立行省或總督轄區(qū)。然而,包括科威特在內(nèi)的海灣北部和阿拉伯海沿岸的游牧部落地區(qū),實際上僅是土耳其人權(quán)威的輻射地帶,當?shù)氐目刂茩?quán)掌握在阿拉伯部落酋長或首領(lǐng)的手中。(3)鐘志成:《中東國家通史:海灣五國卷》,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版,第68頁。在今中東地區(qū),奧斯曼帝國的核心區(qū)域主要包括土耳其、敘利亞、黎巴嫩、巴勒斯坦地區(qū)、伊拉克等,而漢志、也門西部、包括科威特在內(nèi)的波斯灣和阿拉伯半島沿岸,基本上屬于帝國的邊緣地帶。
1752年,科威特薩巴赫家族首領(lǐng)薩巴赫一世·本·賈比爾(Sabah I Al-Jaber)獲得了科威特大小部落和商業(yè)階層的擁戴,后于1756年正式建立君主制政體,這標志著科威特初步具備了國家的形式和基礎。(4)劉競、安維華主編:《現(xiàn)代海灣國家政治體制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版,第33頁。當時,薩巴赫家族的“絕對控制區(qū)”僅限于科威特城及其附近地區(qū),其外圍是由若干依附于薩巴赫家族或向其貢獻“天課”的游牧部落。需要指出的是,這些部落的忠誠并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依附對象的強弱變化而改變的,因此這里的勢力范圍往往變化不定。正如歷史學者哈拉·法塔赫(Hala Fattah)所言,直到20世紀早期,阿拉伯半島存在的唯一邊界是不同部落間的勢力范圍,且它們是自然、不斷變化的邊界,而非固定不變。(5)Hala Fattah,The Politics of Regional Trade in Iraq,Arabia,and the Gulf:1745-1900,Albany:SUNY Press,1997,pp.30-31.
從18世紀后期開始,特別是進入19世紀后,面對近代歐洲崛起的巨大壓力和內(nèi)部頻繁的起義浪潮,奧斯曼帝國的衰落征兆愈加明顯,形成了所謂“東方問題”。為了避免帝國的領(lǐng)土和邊界進一步遭到歐洲列強的侵蝕,奧斯曼帝國政府逐漸意識到,有必要強化對以往被忽視的阿拉伯邊緣地帶的控制。(6)Frederick F. Anscombe,The Ottoman Gulf:The Creation of Kuwait,Saudi Arabia and Qatar,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7,p.3.從19世紀70年代初開始,經(jīng)過“坦志麥特改革”,奧斯曼帝國試圖恢復和強化在波斯灣沿岸哈薩地區(qū)(位于科威特以南)的權(quán)力。
1871年,時任巴格達省總督艾哈邁德·沙菲克·米德哈特(Ahmedefik Midhat)帕夏遠征哈薩。為討好他,避免“假途滅虢”的發(fā)生,時任科威特統(tǒng)治者阿卜杜拉二世(Abdullah II Al-Sabah)不但主動慰勞奧斯曼帝國遠征軍,而且接受了奧斯曼帝國素丹賜封的“加伊姆卡姆”(“Qaimmaqam”,相當于地方行政副長官)頭銜,以示歸順。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這表明阿卜杜拉二世承認了土耳其的“宗主國”地位。(7)Laurence Lockhart,“Outline of the History of Kuwait”,Journal of the Royal Central Asian Society,Vol.34,1947,p.4.不過,隨著米德哈特很快失勢,奧斯曼帝國在科威特的影響力又恢復到了以往的“無能和模糊狀態(tài)”。(8)R.V. Pillai and Mahendra Kumar,“The Political and Legal Status of Kuwait”,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Quarterly,Vol.II,1962,p.110.
1896年5月,穆巴拉克·薩巴赫(Mubarak Al-Sabah)發(fā)動政變,推翻了其堂兄、受奧斯曼帝國政府支持的穆罕默德一世·薩巴赫(Muhammed Al-Sabah)的統(tǒng)治,并自封為埃米爾。(9)Frederick F. Anscombe,The Ottoman Gulf:The Creation of Kuwait,Saudi Arabia and Qatar,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7,p.114.盡管土耳其方面最初對這一政變態(tài)度冷淡,但出于對自身政權(quán)合法性的擔憂,穆巴拉克積極尋求土方的承認。(10)B. J. Slot,Mubarak Al-Sabah:Founder of Modern Kuwait,1896-1915,London:Arabian Publishing Ltd.,2005,pp.76-80,88.1897年初,奧斯曼帝國素丹賜封穆巴拉克為科威特的“加伊姆卡姆”,但同時首次要求向科威特派駐一名土耳其官員,“負責協(xié)助科威特海關(guān)進出口貨物的檢疫工作”。面對這一“非常之舉”,穆巴拉克擔心土耳其方面有借機吞并科威特之意,遂開始尋求其他外部勢力的庇護。由于當時英國已確立在波斯灣及其沿岸地區(qū)的霸權(quán)地位,它自然成為穆巴拉克的首選,穆巴拉克開始不斷向英國駐波斯灣官員尋求“保護”。(11)A. H. H. ABIDI,“Origins and Dimensions of the Iraqi Claim Over Kuwait”,India International Centre Quarterly,Vol.18,No.1,1991,p.134; B. J. Slot,Kuwait:The Growth of a Historic Identity,London:Arabian Publishing,p.63.而是否接受科威特的請求,成為英國波斯灣政策面臨的新課題,英國的“科威特問題”(12)總體而言,所謂“科威特問題”,是指科威特作為獨立國家的政治及法律地位問題。需要指出的是,在不同歷史時期它所指代的側(cè)重點又有所差異。一戰(zhàn)爆發(fā)前,它主要指科威特與奧斯曼帝國間是否存在隸屬關(guān)系的問題。也由此產(chǎn)生。
波斯灣位于蘇伊士運河和印度之間,被大英帝國視為“保護英屬印度的警戒線”。(13)James Onley,Britain and the Gulf Shaikhdoms,1820-1971:The Politics of Protection,Doha,Qatar: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and Regional Studies,2009,p.42.出于連通和保障印度殖民地通道安全、獨占海灣貿(mào)易利益并排除其他列強勢力染指的需要,(14)Frederick F. Anscombe,The Ottoman Gulf:The Creation of Kuwait,Saudi Arabia and Qatar,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7,p.3.從1820年開始,英國便以武力為后盾,通過與海灣酋長或地方首領(lǐng)達成協(xié)議的形式,迫使他們接受“英國治下的和平”。
1820年,英國迫使哈伊馬角的卡西米人和部族酋長們簽署了《停止掠奪和海盜行為的總和平條約》,這是英國首次嘗試塑造波斯灣南部的秩序,也標志著英國占據(jù)了波斯灣南部的主導權(quán)。1835—1892年,英國與特魯希爾諸酋長國、巴林、卡塔爾等簽署一系列海上休戰(zhàn)、禁止奴隸貿(mào)易、建立保護關(guān)系等協(xié)議,將“英國治下的和平”擴展至波斯灣中部地區(qū),確立了巴林、特魯希爾諸酋長國、卡塔爾作為英國保護國的地位。至19世紀末,依靠“條約體系”以及海軍對波斯灣及其沿岸地區(qū)的威懾和管控,英國基本上確立了在波斯灣灣的霸主地位。(15)James Onley,Britain and the Gulf Shaikhdoms,1820-1971:The Politics of Protection,Doha,Qatar: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and Regional Studies,2009,pp.57-58.
英國與科威特最早的直接接觸是在1775年,當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曾在此短暫建立了一所簡易的郵遞轉(zhuǎn)運站。1792年,東印度公司將其代表處從巴士拉轉(zhuǎn)移到科威特。1821年,英國又將一名政治官員短暫派駐科威特。(16)R. V. Pillai and Mahendra Kumar,“The Political and Legal Status of Kuwait”,The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Quarterly,Vol.11,No.1,January,1962,p.109.但是,由于對科威特與奧斯曼帝國間關(guān)系性質(zhì)的不確定,英國未選擇進一步擴大在科威特的影響力。
實際上,長期以來,英國政府內(nèi)部對科威特的地位也未形成一致意見。例如,1895年,當為了捉拿逃亡科威特的海盜而登陸科威特時,英印政府認為,科威特酋長擁有對其自己“領(lǐng)土”的決定權(quán)。(17)Peter Sluglett,“The Resilience of A Frontier:Ottoman and Iraqi Claims to Kuwait,1871-1990”,The International History Review,Vol. 24,No. 4,2002,p.787.而在兩年前的1893年4月,英國駐奧斯曼帝國大使克萊爾·福特(Clare Ford)爵士曾向奧斯曼帝國外交大臣表示:“英國承認土耳其政府對巴士拉至卡提夫地區(qū)的主權(quán)權(quán)利”。(18)J. A. Saldanha,The Persian Gulf Precis,Part V,Precis of Koweit Affairs,1896-1904,Simla:Gerrards Cross,1986,p.7.以此而論,從地理范圍上來說,人們很自然會認為位于兩地之間的科威特屬于奧斯曼帝國。然而,英國人畢竟未明確表示科威特適用于這一表述,這為英方之后的辯解留下了空間。
因此,當穆巴拉克向英國駐波斯灣官員提出請求之時,倫敦的反應起初較為謹慎。英國外交部和英國駐波斯灣官員就與穆巴拉克達成協(xié)議的合理及合法性進行了討論。需要指出的是,在科威特與奧斯曼帝國的關(guān)系問題上,英國外交部和英國駐波斯灣官員幾乎一致認為,土耳其人并不具有科威特的主權(quán),但在是否應該顧忌土耳其人的影響力方面,雙方的認知明顯不同。例如,1897年7月,英國外交部告知英國駐奧斯曼帝國大使菲利普·柯里(Philip Currie):“土耳其人從未在科威特行使過主權(quán),我們也從未承認科威特是土耳其的保護地……但否認科威特處于它的影響力之下是值得懷疑的”。(19)Briton Cooper Busch,Britain and the Persian Gulf,1894-1914,Berk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7,p.100.然而,英國派駐波斯灣的馬爾科姆·米德(Malcolm Meade)中校則認為,應該忽視土耳其人的影響,與科威特人直接接觸。(20)J. A. Saldanha,The Persian Gulf Precis:Part V:Precis of Koweit Affairs,1896-1904,Simla:Gerrards Cross,1986,p.13.為避免同奧斯曼帝國的微妙關(guān)系愈加復雜化,1897年10月,英國首次拒絕了穆巴拉克尋求保護的請求。(21)F. A. Al-Khatrash, British Political Relation with Kuwait 1890-1921,Master diss.,University of Durham,1970,p.24; David H. Finnie,Shifting Lines in the Sand:Kuwait’s Elusive Frontier with Iraq,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p.15.然而,僅在一年后,英方的態(tài)度卻發(fā)生了完全改變。
1898年12月底,一艘土耳其炮艦抵達科威特海岸,宣稱穆巴拉克的統(tǒng)治非法。穆巴拉克立即再次向英國提出保護請求。與之前的冷漠相反,此時英方的反應變得頗為積極。英國政府命令米德盡快與穆巴拉克接觸,探討達成某種雙邊保護協(xié)議的可能性。為防止驚動土耳其人,1899年1月,米德以前往巴士拉省南部狩獵為名,秘密與穆巴拉克會晤。1月23日,雙方達成協(xié)議,史稱“1899年英科秘密協(xié)議”。
協(xié)議特別規(guī)定了穆巴拉克及其繼任者對英國的義務,即不經(jīng)英方事先同意,科方不得接受其他國家的代表或代理人,也不得向其他國家的政府及其臣民轉(zhuǎn)讓科威特的領(lǐng)土。(22)“Treaties and Undertakings in Force between the British Government and the Rulers of Kuwait,1841-1913”,p.2,IOR/R/15/1/739,https://www.qdl.qa/en/archive/81055/vdc_100023403539.0x00001c,visited on 1 Oct. 2018.由于擔心損害英土關(guān)系,英國人要求科威特方面對外保密。作為回報,英國承諾每年給予穆巴拉克15000盧比的酬金。同時保證,只要后者忠實履行協(xié)議,英國將負責在科威特與土耳其人之間進行“斡旋”。(23)E. Lauterpacht,C.J. Greenwood,eds.,The Kuwait Crisis:Basic Documents,Cambridge:Grotius Publications Limited,1991,p.10.盡管英國人在協(xié)議中并未明確科威特的政治身份,也未明確承諾將保護科威特免受來自海陸的威脅,但是這種建立在強弱懸殊和依附關(guān)系基礎上“互利共識”對科威特的歷史進程具有重要影響,它標志著科威特在政治和安全上開始脫離土耳其人,同時也標志著英科保護關(guān)系的初步建立。
我們認為,波斯灣地區(qū)大國博弈的加劇以及由此帶來的科威特地緣價值的凸顯是英國人態(tài)度發(fā)生巨大轉(zhuǎn)變的主要原因。
從19世紀20年代開始,奧斯曼帝國逐漸將英國視為其在海灣阿拉伯地區(qū)的最大外部威脅。(24)G?khan ?etinsaya,“The Ottoman View of British Presence in Iraq and the Gulf:The Era of Abdulhamid II”,Middle Eastern Studies,Vol.39,No.21,2003,p.194.自19世紀70年代以來,特別是1877—1878年俄土戰(zhàn)爭后,土耳其高層感到英國正逐漸拋棄表面上維持奧斯曼帝國政治完整性的政策。(25)G?khan ?etinsaya,“The Ottoman View of British Presence in Iraq and the Gulf:The Era of Abdulhamid II”,Middle Eastern Studies,Vol.39,No.21,2003,p.195; Tufan Buzpinar,“Opposition to the Ottoman Caliphate in the Early Year Abdulhamid II,1878-1882”,Die Welt des Islams,Vol.36,1996,p.72.為了制衡英國,土耳其人有意引入其他列強勢力進入波斯灣。例如,土耳其人有意授權(quán)德國修筑一條從科尼亞至波斯灣的鐵路,而科威特可能成為該鐵路的終點。與此同時,土耳其人還與俄國探討修筑一條從巴格達直達波斯灣的鐵路的可能,科威特同樣被視為潛在的終端。(26)參見徐藍:《試論圍繞修筑巴格達鐵路的英德之爭》,《北京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5年第3期,第27頁;Briton Cooper Busch,Britain and the Persian Gulf,1894-1914,Berk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7,p.108.1898年,土耳其人又授權(quán)俄國修筑一條從的黎波里至科威特的鐵路。(27)Briton Cooper Busch,“Britain and the Status of Kuwayt,1896-1899”,Middle East Journal,Vol.21,No.2,1967,p.192.以上事件讓英國人感到,他們在波斯灣的主導地位以及南亞次大陸的通道安全正日益面臨挑戰(zhàn)和威脅。(28)Efim Rezvan,Russian Ships in the Gulf,1899-1903,London:Ithaca Press,1994,p.4.
在這種情況下,英國內(nèi)部支持介入科威特問題的聲音很快占據(jù)上風。1898年11月,米德向英國外交部表示,如果英國拒絕幫助科威特,穆巴拉克可能會向土耳人妥協(xié)或向其他地方尋求保護,而“無論哪種情況發(fā)生,都不利于我們”。(29)D. Gillard,ed.,British Documents on Foreign Affairs:Reports and Papers from the Foreign Office Confidential Print:Part I,F(xiàn)rom the Mid-Nineteenth Century to the First World War,Series B,The Near and Middle East,1865-1914,Vol.17,The Ottoman Empire,Arabia,and the Gulf,British Strategic Interests,1885-1907,F(xiàn)rederick:University Publications of America,1985,p.198.時任英國外交大臣蘭斯多恩侯爵(Marquess of Lansdowne)在英國議會上院也表示:“任何國家在波斯灣建立海軍基地或軍港的行為都是對英國利益的巨大威脅,我們有必要動用一切手段予以抵制”。(30)Persian Gulf and Gulf of Oman,Resources and Coast Defences:1903,pp.66-67,IOR/L/PS/20/C74,https://www.qdl.qa/en/archive/81055/vdc_100023505852.0x00004c,visited on 1 Oct. 2018.在英方看來,一個獨立于土耳其人的科威特,不但可以更好的作為英國在波斯灣北部的活動樞紐,而且有利于阻止德、俄將科威特作為鐵路終端的計劃。正如蘭斯多恩侯爵所言:“雖然我們不想得到科威特,但我們也不想其他人得到它”。(31)Briton Cooper Busch,“Britain and the Status of Kuwayt,1896-1899”,Middle East Journal,Vol.21,No.2,1967,p.196.以上認知促使英國對科威特的態(tài)度發(fā)生完全轉(zhuǎn)變。
盡管英國與科威特初步建立了“保護關(guān)系”,但是其合法性顯然不能得到土耳其方面的認可。正如英印政府總督寇松(George N. Curzon)所言,1899年協(xié)議一旦泄露,“只要土耳其人想,那么他們完全可以忽視它的存在?!?32)Briton Cooper Busch,Britain and the Persian Gulf,1894-1914,Berk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7,p.109.因此,為避免土方產(chǎn)生懷疑,在土科關(guān)系問題上,英國人起初更多選擇扮演“旁觀者”或“幕后者”的角色。然而不久后,穆巴拉克與奧斯曼帝國的臣屬——統(tǒng)治納季德地區(qū)以北杰貝勒沙馬爾的拉希德家族政權(quán)(33)阿拉伯半島傳統(tǒng)貴族家族之一。該家族在1836年建立杰貝勒沙馬爾酋長國(又稱拉希德酋長國),其領(lǐng)地主要位于阿拉伯半島納季德地區(qū),首都位于哈伊勒,1921年被沙特兼并。的沖突,致使英國不得不走向前臺。
1901年2月,在未事先征詢英方意見的情況下,穆巴拉克聯(lián)合其他八個部落,舉兵進攻拉希德家族。戰(zhàn)事最初進展順利,但奧斯曼帝國很快向巴士拉、哈薩和卡提夫地區(qū)增兵。4月中旬,巴格達的土耳其軍隊又前往支援拉希德家族。土方的軍事活動引發(fā)了英方的緊張,英印政府多次規(guī)勸并要求穆巴拉克罷兵息戰(zhàn)。(34)Persian Gulf Gazetteer,Part I Historical and Political Materials,Précis of Nejd Affairs,1804-1904,p.54,IOR/R/15/1/725,https://www.qdl.qa/en/archive/81055/vdc_100022698182.0x000005,visited on 2 Oct. 2018.
1901年8月24日,奧斯曼帝國炮艦“祖阿弗”號突然抵達科威特海岸并要求登陸,遭到科方拒絕。在得到科方的請求后,英國一方面派軍艦“珀爾修斯”號驅(qū)離土艦,另一方面迫使穆巴拉克停止與拉希德家族的戰(zhàn)事,并保證不再介入阿拉伯半島北部的沖突,希望以此緩和土方的態(tài)度。(35)Briton Cooper Busch,Britain and the Persian Gulf,1894-1914,Berk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1967,p.109.然而,土耳其人很快聯(lián)合德國向英國提出抗議,宣稱科威特是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要求英方說明對科威特的真實意圖。德國則指責英國的行為違反了1878年《柏林條約》,要求英國停止其“不友好”的舉動。(36)E. Lauterpacht,C.J. Greenwood,eds.,The Kuwait Crisis:Basic Documents,Cambridge:Grotius Publications Limited,1991,pp.11-12.在兩者的壓力下,英方承諾,如果土方不以軍事威脅或其他方式干預科威特事務,英國不會將科威特納入其勢力范圍。1901年9月9—11日,英土通過相互照會的形式,保證雙方將尊重并維持科威特的“現(xiàn)狀”。同時申明,英國不得將科威特納為保護地,否則土方將派兵進駐科威特,史稱“1901年維持現(xiàn)狀協(xié)議”。(37)E. Lauterpacht,C.J. Greenwood,eds.,The Kuwait Crisis:Basic Documents,Cambridge:Grotius Publications Limited,1991,pp.15-16.
1901年協(xié)議本身是一個權(quán)宜性的協(xié)議。兩國雖然同意維持科威特的“現(xiàn)狀”,但鑒于英科秘密協(xié)定的存在,兩者對“現(xiàn)狀”的理解顯然不同??芩僧敃r就表示,在1901年協(xié)議中,“英國似乎承認了土耳其人對科威特擁有宗主權(quán)或主權(quán),但似乎又否定了這一點”。(38)B. J. Kelly,Britain and the Persian Gulf,1795-1880,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8,p.33.此外,由于科威特境內(nèi)沒有土耳其人的勢力存在,而穆巴拉克更傾向于英國,因此,維持現(xiàn)狀的結(jié)果必然是科威特進一步疏遠土耳其人,接近英國人。從這點上講,該協(xié)議實際上為英科關(guān)系的強化創(chuàng)造了更大的空間。
事實上,在“祖阿弗號事件”發(fā)生前,奧斯曼帝國就已獲知英科之間存在某種“交易”。1901年8月,英王愛德華七世無意間將其私人外交簡報轉(zhuǎn)給了他的外甥——德皇威廉二世,其中就含有1899年英科協(xié)議中穆巴拉克對英國的部分承諾。德方很快將這一情況告知了土方。(39)Robin Bidwell,The Affairs of Kuwait,1896-1905,Vol.1,Parts III,London:Cass,1971,pp.97-98.由于當時馬其頓和也門的反奧斯曼帝國運動高漲,土耳其人無暇顧及波斯灣的局勢,因而選擇與英國暫時達成妥協(xié)。(40)Frederick F. Anscombe,The Ottoman Gulf:The Creation of Kuwait,Saudi Arabia and Qatar,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7,p.123.事實也證明,在協(xié)議簽署僅幾周后,這一所謂“共識”就接連遭到挑戰(zhàn)。
首先是奧斯曼帝國方面。1901年9月底,土耳其軍隊突然開始向納季德地區(qū)調(diào)動。為防止不測發(fā)生,英國向科威特海岸派出4艘軍艦。1901年11月28日,巴士拉總督突然向穆巴拉克發(fā)出最后通牒,威脅穆巴拉克“要么作為素丹國民議會的代表光榮隱退,要么被強制趕出科威特”。穆巴拉克立即向英國求援。在英國的壓力下,土方辯解稱,巴士拉總督的行動純屬個人行為,“中央政府毫不知情”。(41)Robin Bidwell,The Affairs of Kuwait,1896-1905,Vol.1,Parts III,London:Cass,1971,pp.151.1902年初,土耳其軍隊開始從巴士拉移至南部的烏姆蓋斯爾,并在距薩夫萬以北20公里處和布比延島南部分別建立了軍事哨所。
布比延島位于科威特東北部,扼守阿拉伯河和現(xiàn)伊拉克法奧半島的出海口,面積約780平方公里,對英國在波斯灣北部的航行安全十分重要。穆巴拉克宣稱布比延島和薩夫萬屬于科威特。英國支持科方,并多次直接向奧斯曼帝國提出抗議,指責土方的行為是對科威特現(xiàn)狀的破壞。(42)Robin Bidwell,The Affairs of Kuwait,1896-1905,Vol.2,Parts VI,London:Cass,1971,p.30,pp.33-34.以寇松為代表的強硬派主張通過武力驅(qū)逐布比延島的土方軍事人員,并提出在該島北端建立一個軍事?lián)c作為回應。(43)Robin Bidwell,The Affairs of Kuwait,1896-1905,Vol.2,Parts VI,London:Cass,1971,pp.13-15.英國外交部部分官員提出了更為理性的建議。他們認為,由于科威特一直以來沒有明確的邊界,因此不能確定土方的行動是否為對科威特現(xiàn)狀和領(lǐng)土的侵犯,并建議與土方通過談判解決問題。(44)Memorandum respecting British Interests in the Persian Gulf,pp.61-63,IOR/L/PS/18/B166,http://www.qdl.qa/en/archive/81055/vdc_100025688181.0x00003a,visited on 5 Oct. 2018.
布比延島的主權(quán)歸屬問題自此開始引起相關(guān)各方的關(guān)注,并繼而觸發(fā)了“科威特的邊界在哪里”這一更大的問題。此后,如何劃定科威特的邊界成為英國、科威特與奧斯曼帝國“斗爭”的又一重大問題。
其次是英國方面。1901年協(xié)議簽署后,英國在科威特的影響力不斷提升。1903年11月末,寇松在“巡游”波斯灣期間短暫對科威特進行“工作訪問”,成為當時史上訪問科威特的最高級別的英國官員。在他的推動下,1904年英科達成郵政協(xié)定,并很快設立英國常駐科威特政治官一職,由海軍上尉斯圖亞特·諾克斯(Stuart Knox)擔任。英國的一系列舉動遭到土方的強烈抗議。(45)Robin Bidwell,The Affairs of Kuwait,1896-1905,Vol.2,Parts VI,London:Cass,1971,pp.97-99,p.104.更為重要的是,英德之間就巴格達鐵路問題的艱難談判促使英國政府認為,如果他們能夠提前控制科威特境內(nèi)作為鐵路終端的最佳地帶,那么將會在巴格達鐵路的談判中占據(jù)有利地位。(46)Collection of Papers respecting the attitude of His Majesty’s Government in regard to the Bagdad Railway and the Purchase of Land at Koweit (amended version),pp.13-14,IOR/L/PS/18/B166a,http://www.qdl.qa/en/archive/81055/vdc_100026639614.0x00000d,visited on 2 Nov. 2018.
經(jīng)過評估,英國認為,距科威特城港口西南2.5英里的班達爾舒瓦赫德海灘和卡薩馬灣是鐵路終端的最佳潛在位置。1907年7月,英國政府命令諾克斯與穆巴拉克討論兩地的優(yōu)先購買權(quán)問題。穆巴拉克同意后,英國又進一步提出獲取沃爾拜島及其周邊地區(qū)的優(yōu)先購買權(quán)。(47)Collection of papers respecting the attitude of His Majesty’s Government in regard to the Bagdad Railway and the Purchase of Land at Koweit (amended version),p.17,IOR/L/PS/18/B166a,http://www.qdl.qa/en/archive/81055/vdc_100026639614.0x00000d,visited on 2 Nov. 2018.
1907年10月15日,英科簽署“1907年租賃協(xié)定”。協(xié)定的主要內(nèi)容有:重申1899年協(xié)議的有效性;英國對卡薩馬灣、沃爾拜島以及薩巴赫家族管轄下的所有領(lǐng)土享有優(yōu)先購買權(quán);未經(jīng)英國同意,穆巴拉克及其繼任者不得向包括奧斯曼帝國在內(nèi)的任何其他外國政府及其臣民授予、出售、租借任何科方土地;英國保證科威特的土地屬于穆巴拉克及其繼任者。(48)Treaties and Undertakings in Force between the British Government and the Rulers of Kuwait,1841-1913,pp.5-11,IOR/R/15/1/739,https://www.qdl.qa/en/archive/81055/vdc_100023403539.0x000014,visited on 25 Oct. 2018.這一協(xié)定表明,科威特已完全成為英國波斯灣霸權(quán)戰(zhàn)略的一部分和抵制其他競爭對手的工具。
盡管英國從科威特那里獲得了對沃爾拜島的優(yōu)先購買權(quán),但是與布比延島一樣,科威特此前的歷任統(tǒng)治者也從未對該島提出過明確的主權(quán)要求。此外,由于科威特歷史上從未對其具體邊界進行過勘定,因此,確定其邊界就成為一項緊迫而又棘手的工作。
1908年,受英國政府委派,英國外交官、歷史學家約翰·戈登·羅瑞莫(John Gordon Lorimer)根據(jù)英國政府和諾克斯以往的調(diào)查報告,結(jié)合穆巴拉克提供的證據(jù)和自己游歷阿拉伯半島內(nèi)陸期間的見聞,整理編寫了《波斯灣、阿曼和阿拉伯半島中部地名詞典》一書。該書指出,科威特的邊界總體上是不斷變化的。在任何一段特定的時間內(nèi),都曾有一定數(shù)量的部落依附于薩巴赫家族。根據(jù)依附于科威特的部落的分布范圍,他認為薩巴赫家族的影響力最遠北至薩夫萬和烏姆蓋斯爾。科威特的北部邊界線應始于豪爾薩比耶,經(jīng)薩夫萬和烏姆蓋斯爾以南至賈巴爾·薩南,然后一直到巴廷??仆氐哪喜窟吔缇€應“從賈巴爾曼尼法海岸向西至拉達伊夫西北角的奈阿里亞山”。關(guān)于科威特的西部邊界,羅瑞莫的觀點主要依據(jù)穆巴拉克提供的信息,即認為這一界線應從哈法向南到薩姆曼,然后從薩姆曼向南至達哈那的線路和沃卜拉至利雅得線路的交匯處。此外,費拉卡島、加魯島、烏姆馬拉迪姆島、布比延島和沃爾拜島應歸屬科威特。以上即所謂的“羅瑞莫邊界線”。(49)J. G. Lorimer, Gazetteer of the Persian Gulf,Oman and Central Arabia:Vol. II,Geographical and Statistical,Calcutta:Superintendent Government Printing,1908,pp.1059-1061.盡管羅瑞莫的劃分主要基于有利于科威特的材料或說法,其真實性很難得到驗證,但他的劃分成為日后英方界定科威特邊界的主要依據(jù)。
1908年7月至1911年初,面對國內(nèi)不斷爆發(fā)的革命、分離主義運動以及外部列強的趁火打劫,奧斯曼帝國政府不得不積極尋求改善外部環(huán)境。為了將更多精力放在更重要和更緊迫的問題上,奧斯曼帝國也希望通過談判延緩英國在阿拉伯半島的擴張之勢。與此同時,隨著歐洲局勢的日益緊張,英國也希望就波斯灣地區(qū)的一系列爭議問題——包括巴格達鐵路終端問題、科威特的政治身份問題、波斯灣的貿(mào)易壟斷權(quán)和水域巡視權(quán)等——與土耳其人達成協(xié)議。(50)B. J. Slot,Kuwait:The Growth of a Historical Identity,London:Arabian Publishing,p.26.在此背景下,兩國政府開始了一系列新的談判,科威特議題是雙方談判的主要議題之一。
1911年初開始,英土就兩國在波斯灣地區(qū)的利益問題展開談判。關(guān)于科威特議題,其內(nèi)容主要包括科威特作為巴格達鐵路終端問題、土科關(guān)系問題、科威特邊界問題。三者之間相互交織,互相影響。
在英土談判的同時,1911年1月4日至27日,英國政府內(nèi)部就英方應在科威特問題上采取的立場進行了廣泛討論。時任外交大臣愛德華·格雷(Edward Grey)主張以承認土方對科威特的宗主權(quán)為條件,來換取土方同意由英土共同控制巴格達鐵路終端。英印政府也指出,與1901年相比,鑒于科威特的局勢已經(jīng)發(fā)生了很大變化,英國也應適時對土耳其人采取更為積極的政策。(51)B. C. Busch,Britain and the Persian Gulf,1894-1914,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7,p.322.經(jīng)過討論,英國內(nèi)部達成了一些初步共識,即科威特的政治身份形式可以談判,但英科間的保護關(guān)系、科威特的“自治權(quán)”、英國對科威特的港口壟斷權(quán)必須得到保證。(52)B. C. Busch,Britain and the Persian Gulf,1894-1914,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7,p.22,p.65,p.322,; John C. Wilkinson,Arabia’s Frontiers:The Story of Britain’s Boundary Drawing in the Desert,London:I. B. Tauris,1991,p.87; Murat Ozyuksel,The Berlin-Baghdad Railway and the Ottoman Empire,London:I.B. Tauris,2016,p.184.
然而,土方的立場恰恰與英國人的預想相反,特別是在科威特政治身份問題上。3月1日,奧斯曼帝國駐英國大使向英國外交部遞交了一份備忘錄,全面闡述了土方在波斯灣地區(qū)問題上的立場。關(guān)于科威特,備忘錄提出:一是巴格達鐵路國際化,即英、德、法三國各占鐵路股份的20%,其余由素丹政府占有;二是要求英國明確承認土方擁有科威特的“主權(quán)”。外交部后將該備忘錄轉(zhuǎn)交帝國防務委員會下設的海灣問題常設小組委員會。英印政府堅決反對土方的要求,認為土方的備忘錄表明通過向土耳其適當妥協(xié)的方式來換取前者承認英國在科威特的權(quán)益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并提出做好軍事占領(lǐng)科威特的準備,以武力迫使土方承認英國在科威特的“卓越領(lǐng)導力”。(53)Persian Gulf:Turkey and Turkish aggression (Occupation of Zakhnuniyeh Island. Attitude in piracy cases. Mudirs at Zubara,Odaid and Wakra) British Relations with Turkey in Persian Gulf,pp.37-38,IOR/L/PS/10/162,http://www.qdl.qa/en/archive/81055/vdc_100030529666.0x000027,visited on 2 Nov. 2018.倫敦也認為,應該著重維護科威特的自治權(quán)。(54)Persian Gulf:Turkey and Turkish aggression (Occupation of Zakhnuniyeh Island. Attitude in piracy cases. Mudirs at Zubara,Odaid and Wakra) British Relations with Turkey in Persian Gulf,p.50,IOR/L/PS/10/162,http://www.qdl.qa/en/archive/81055/vdc_100030529666.0x000033,visited on 2 Nov. 2018.
3月30日,在政府跨部門會議上,英國決定僅能承認土方對科威特的“宗主權(quán)”(Suzerainty),且前提是:第一,英國須獲得為修筑巴格達鐵路波斯灣段而設立的鐵路公司的一半股權(quán);第二,科威特作為巴格達鐵路終端,且由英國人“完全”控制和管理;第三,以“羅瑞莫邊界線”為依據(jù),界定科威特的行政邊界,并作為穆巴拉克的“自治邊界”。(55)Memorandum on the Bagdad [Baghdad]-Basra Railway,June 6th,1912,pp.1-2,IOR/L/PS/18/B188,http://www.qdl.qa/en/archive/81055/vdc_100023622181.0x000002,visited on 12 May 2018.外交部要求相關(guān)部門按照會議精神,繪制出一幅盡可能精確的科威特邊界線走勢圖。(56)Richard Schofield,Kuwait and Iraq:Historical Claims and Territorial Disputes,London: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1991,p.39.
然而,正當雙方就巴格達鐵路問題的談判陷入僵持之時,巴格達鐵路公司與奧斯曼帝國突然決定放棄科威特作為鐵路終端的計劃,轉(zhuǎn)而將之設在巴士拉。這一決定令英方有些措手不及。因此直到7月14日,海灣問題常設小組委員會才召開會議,研究如何回復土方的備忘錄。
委員會認為,盡管鐵路現(xiàn)在僅延伸至巴士拉,但為了確保英國在波斯灣的霸權(quán),英國仍然需要參與該鐵路的修建,并提出由英、法、德、俄、土五國各承擔修建費用的20%。英國可以承認土方對科威特的宗主權(quán)為條件,換取土方在鐵路問題上的妥協(xié)。關(guān)于科威特邊界問題,委員會認為,土方應該放棄對烏凱爾以南波斯灣沿岸地區(qū)的主權(quán)要求;沃爾拜島和布比延島劃歸科威特。關(guān)于土科關(guān)系,委員會認為,科威特應享有絕對自治權(quán),土方應承認英科已有協(xié)議的有效性。此外,薩巴赫家族在土耳其帝國領(lǐng)土內(nèi)的椰棗園等財產(chǎn)的所有權(quán)不變,且不應受到任何干擾。最后,土方承認英國在波斯灣水域排他性的主導權(quán)。(57)J. B. Kelly,Desert Disputes the Diplomacy of Boundary-Making in South-Eastern Arabia,Berlin:Gerlach Press,2018,p.13.總之,英國的目標是要將科威特塑造為土耳其帝國的一塊有名無實的“飛地”。(58)XXII/10 Status of Kuwait & Negotiations with Turkey,IOR/R/15/5/65,http://www.qdl.qa/en/archive/81055/vdc_100037093751.0x000042,visited on 1 June 2018.7月29日,英方將包括科威特邊界在內(nèi)的有關(guān)提議以備忘錄形式一并交給土方。(59)XXII/10 Status of Kuwait & Negotiations with Turkey,p.27,IOR/R/15/5/65,http://www.qdl.qa/en/archive/81055/vdc_100037093751.0x00001c,visited on 1 June 2018.
奧斯曼帝國很快對此做出回應。他們要求英方說明英科“已有協(xié)議”的確切內(nèi)容并提供相關(guān)復件。英國外交部認為可以向土方展示那些“無關(guān)緊要”的協(xié)議,例如1904年英科郵政協(xié)議,但不可公開1899年協(xié)議以及1907年租賃協(xié)定。英印政府和穆巴拉克也反對將上述敏感協(xié)議告知土方。英國外交部與印度事務部最后達成了一個折中方案,即同意公開1899年協(xié)定的部分內(nèi)容,但要刪除其中的敏感信息,1907年協(xié)議則繼續(xù)保密。(60)B. C. Busch,Britain and the Persian Gulf,1894-1914,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7,pp.328-329.1911年10月24日,格雷在致奧斯曼帝國駐英國大使的信中,將經(jīng)過加工后的相關(guān)協(xié)議信息告知土方,并強調(diào),“英國在波斯灣及其沿岸的權(quán)利不僅僅依賴于與當?shù)厍蹰L的協(xié)議,而且還依賴于英國與這些地區(qū)酋長國間的共識、慣例,以及英屬印度政府與當?shù)厍蹰L長期建立起來的關(guān)系”。(61)“Grey to Tewfik Pasha of 24 Oct. 1911”,F(xiàn)O 371/1234,42135/21,requoted from J. B. Kelly,Desert Disputes the Diplomacy of Boundary-Making in South-Eastern Arabia,Berlin:Gerlach Press,2018,p.14.
由于意土戰(zhàn)爭的影響,直到1912年3月中旬,英土才重新繼續(xù)談判。4月15日,土方代表以備忘錄的形式正式答復英方1911年7月的備忘錄。關(guān)于鐵路問題,土方表示僅愿意向除俄國之外的英、法、德三國共給予該鐵路股份的25%。關(guān)于土科關(guān)系問題,土方強烈反對科威特對布比延島和沃爾拜島的主張,堅持兩島的主權(quán)歸屬土方,并表示,如果薩巴赫家族承認其土耳其帝國臣民的身份,土方將保證薩巴赫家族在土資產(chǎn)的安全。關(guān)于英科關(guān)系的合法性,土方要求廢除1899年英科協(xié)議,指出只有與土方達成的有關(guān)科威特的協(xié)議才具有合法性。此外,土方還要求與英國共治波斯灣,并繼續(xù)保留其在卡塔爾的勢力等。(62)XXII/10 Status of Kuwait & Negotiations with Turkey,IOR/R/15/5/65,http://www.qdl.qa/en/archive/81055/vdc_100037093751.0x00003e,visited on 1 June 2018.
關(guān)于科威特的邊界,土方認為,英國所宣稱的科威特領(lǐng)土范圍——東西寬160英里、南北長190英里——被嚴重夸大,薩巴赫家族的實際影響力范圍不超過科威特城及其周邊20英里。(63)Richard Schofield,Kuwait and Iraq:Historical Claims and Territorial Disputes,London: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1991,p.40.
土耳其人的強硬立場,一定程度上可歸因于意土戰(zhàn)爭中遭受的巨大損失。在與英國外交部官員的會談中,奧斯曼帝國駐英國大使陶菲克(Tewfik)帕夏以及奧斯曼帝國法律顧問易卜拉欣·哈基(Ibrahim Hakki)均明確表示,在喪失的黎波里和多德卡尼斯群島之后,不管奧斯曼帝國政府如何解釋,敏感的帝國議會和民眾都不可能容忍國家領(lǐng)土的進一步喪失。(64)XXII/10 Status of Kuwait & Negotiations with Turkey,IOR/R/15/5/65,http://www.qdl.qa/en/archive/81055/vdc_100037093751.0x00003e,visited on 1 June 2018.
盡管英方對土方的回復十分失望,但是鑒于歐洲局勢的日益惡化,英國人愈加擔心奧斯曼帝國與德國進一步走近。為了緩和英土關(guān)系,英國外交部建議應給予土方“適當體諒”。(65)Bagdad [Baghdad]-Basra Railway,IOR/L/PS/18/B188,http://www.qdl.qa/en/archive/81055/vdc_100023622181. 0x000002,visited on 12 June 2018.在7月初的跨部門會議上,與會人員認為,由于俄國被排除在鐵路計劃之外,且鐵路終端已經(jīng)改在巴士拉,英國投入巨資的實際意義不大,因而決定放棄參與巴格達鐵路的計劃,以換取土方在其他事項上對英妥協(xié)。此外,英國承認科威特是土耳其帝國宗主權(quán)下的自治地區(qū),以換取土耳其人接受科威特對布比延島和沃爾拜島的主張,并接受英方對科威特行政邊界的劃分。(66)Bagdad [Baghdad]-Basra Railway,IOR/L/PS/18/B188,http://www.qdl.qa/en/archive/81055/vdc_100023622181. 0x000002,visited on 12 June 2018.
7月18日,格雷將英方的答復備忘錄交給土方,同時附有一張以“羅瑞莫邊界線”為基礎而劃定的科威特邊界地圖樣本。(67)XXII/10 Status of Kuwait & Negotiations with Turkey,pp.91-93,IOR/R/15/5/65,http://www.qdl.qa/en/archive/81055/vdc_100037093751.0x00005c,visited on 1 June 2018.需要注意的是,在這里,英方首次將羅瑞莫描述的科威特邊界分為南北兩部分,其中北部主要包括科威特城、巴廷、什卡、賈哈拉等地,被稱為“自治地區(qū)”(Area of Autonomous),而更為廣大的南部被稱為“受科威特影響的地區(qū)”(Area of Kuwait Influence)。那么這兩部分有何區(qū)別呢?
根據(jù)時任英國駐波斯灣政治駐扎官珀西·考克斯(Percy Cox)的說法,將科威特邊界分為兩部分的建議是由英國政府印度事務部提出的。為了安撫土耳其人,印度事務部建議,科威特城及其周邊地區(qū)完全自治,由薩巴赫家族完全控制,其范圍以紅線標出,被稱為“內(nèi)界”,其余范圍“被視為受到科威特統(tǒng)治者的行政影響”,由綠線標出,被稱為“外界”。(68)需要說明的是,科威特的北部邊界雖然此后基本未發(fā)生變動,但其南部邊界很快進行了微調(diào)。1912年8月,時任英國駐科威特政治官威廉·亨利·歐文·莎士比亞(William Henry Irvine Shakespear)提出,根據(jù)“忠誠于科威特統(tǒng)治者的部落民所實際控制的水井范圍”,來對羅瑞莫描述的科威特南部邊界進行微調(diào),參見XXII/10 Status of Kuwait & Negotiations with Turkey,IOR/R/15/5/65,http://www.qdl.qa/en/archive/81055/vdc_100037093751.0x00008d,visited on 1 June 2018。莎士比亞對科威特南部邊界線的微調(diào)得到了英國政府的認可,并在之后寫入與土方的協(xié)議中。在這一地區(qū),“未經(jīng)科方和我方(英方)許可,素丹政府不得進行包括軍事行動在內(nèi)的任何活動”。(69)Richard Schofield,Arabian Boundary Disputes 10:Saudi Arabia-Kuwait,1829-1991,F(xiàn)arnham Common,UK:Archive Editions,1992,p.184.這一劃分方法顯然是對土耳其人的一種妥協(xié),即回應土方對科威特邊界被嚴重夸大的質(zhì)疑。
由于土耳其人又開始忙于應對巴爾干地區(qū)的獨立運動,英土談判進展十分緩慢。1913年2月底,土方向英國外交部表示,為促進雙方達成最后協(xié)議,土方準備接受格雷的條件。(70)B. C. Busch,Britain and the Persian Gulf,1894-1914,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7,pp.336-337.3月末,英國將協(xié)議草案文本遞交土方。
關(guān)于土科關(guān)系,協(xié)議草案表示,穆巴拉克接受奧斯曼帝國的“加伊姆卡姆”封號,奧斯曼帝國對科威特擁有宗主權(quán),后者擁有自治地位;關(guān)于科威特邊界,依據(jù)薩巴赫家族影響力在地域范圍上的強弱,經(jīng)過對“羅瑞莫邊界線”南部邊界的微調(diào),科威特邊界被劃分為內(nèi)外兩大部分:
第一部分為“內(nèi)界”范圍,它是一個以科威特城為圓心,半徑為40英里的半弧形,沃爾拜島、布比延島、費拉卡島、加魯島、烏姆馬拉迪姆島、阿哈島和庫拜爾島、米斯坎島位于其中。這條線在附圖上以紅色標出。這一范圍被視為科威特無可爭議的“領(lǐng)土”,科威特統(tǒng)治者享有“完全自治權(quán)”。
第二部分介于紅線和綠線之間,即所謂“內(nèi)界”之外的“外界”部分,它包括所有依附或者效忠于薩巴赫家族的部落的生存地。它自北源于卡魯爾祖拜爾海口,向西南至巴廷,然后向東南至賈巴爾曼尼法附近的海域。在此范圍內(nèi),薩巴赫可繼續(xù)征收“天課”,奧斯曼帝國政府“不得進行任何形式的干預”。此外,奧斯曼帝國承諾,科威特在今伊拉克南部法奧半島上的財產(chǎn)安全將得到保障,英國則同意奧斯曼政府派遣一名代表常駐科威特。(71)Richard Schofield and Gerald Blake,Arabian Boundaries,Primary Documents,1853-1957,Volume 7,Kuwait-Iraq I,Archive Editions,1988,p.137. 需要說明的是,盡管穆巴拉克強烈反對土耳其官員派駐科威特,但英國以換取土耳其人承認科威特對沃爾拜和布比延兩島的主張為由,說服穆巴拉克接受了這一條件。實際上,由于英土協(xié)議最終未獲得通過,因此,土耳其派遣駐科官員的計劃也未實現(xiàn)。
5月初,土方對草案提出了反建議,即要求將對科威特的“宗主權(quán)”一詞仍然改為“主權(quán)”一詞。盡管英方表示反對,但是為促使土方早日簽署協(xié)議,英方采取了一種折中的表述方法,即不明確定性為“宗主權(quán)”或“主權(quán)”,而是表述為科威特是奧斯曼帝國“影響下”的一個“自治縣”。這一表述勉強得到了土方的認可。(72)E. Lauterpacht,C.J. Greenwood,eds.,The Kuwait Crisis:Basic Documents,Cambridge:Grotius Publications Limited,1991,pp.32-33; Richard Schofield,Kuwait and Iraq:Historical Claims and Territorial Disputes,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1991,p.46.
1913年5月6日,英土雙方就波斯灣總體協(xié)議的內(nèi)容基本達成一致,其中第五部分為科威特問題的內(nèi)容。該部分除規(guī)定科威特是“奧斯曼帝國統(tǒng)轄下的一個自治縣”外,還規(guī)定:奧斯曼帝國將不會干涉科威特事務;承認英科分別在1899年、1900年、1904年簽署的條約的有效性,以及英科之間土地轉(zhuǎn)讓的合法性;英國承諾不尋求改變與科威特“現(xiàn)有的”關(guān)系性質(zhì),也不會尋求將其納為保護地;素丹政府可向科威特派駐一位專員;奧斯曼帝國撤出它在科威特領(lǐng)土上的武裝人員。(73)Richard Schofield,Arabian Geopolitics 3,Regional Documentary Studies:The Iraq-Kuwait Dispute,Archive Editions,1994,pp.484-491.
關(guān)于科威特的邊界,除了決定設立一個邊界委員會負責具體的勘界工作外,其他內(nèi)容與上文草案協(xié)議基本相同。(74)Richard Schofield,Arabian Boundary Disputes,Vol.4,Iraq-Kuwait I,1830-1940,Archive Editions,1992,pp.182-192.1913年7月29日,英土代表正式簽署了協(xié)議草案,史稱“1913年英土公約”,并規(guī)定在得到雙方議會批準后即可正式生效。(75)Richard Schofield,Arabian Geopolitics 3,Regional Documentary Studies:The Iraq-Kuwait Dispute,Archive Editions,1994,pp.821-836.
然而,隨著歐洲局勢的迅速惡化,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以英法為首的協(xié)約國集團和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集團爭奪“盟友”的斗爭進一步激化。1914年8月2日,德土秘密締結(jié)同盟條約,奧斯曼帝國加入反英的同盟國陣營,“1913年英土公約”隨之名存實亡。盡管土方直到1914年11月前仍保持表面中立,但是從當年8月初開始,英國駐波斯灣官員就已考慮建立一個反奧斯曼帝國的地區(qū)聯(lián)盟。為拉攏穆巴拉克,以便將科威特作為從波斯灣進攻美索不達米亞的基地,在奧斯曼帝國公開宣布加入同盟國陣營后,1914年11月3日,諾克斯致信穆巴拉克,該信被視為土耳其人對科威特影響力完全終結(jié)的標志,其主要內(nèi)容為:“我經(jīng)英國政府授權(quán),做出如下承諾:如果能夠從您那里得到我們希望的合作,戰(zhàn)爭勝利后,巴士拉將不再受奧斯曼帝國支配。同時,我向您做出下列特別保證:一、您在法奧半島的椰棗園資產(chǎn)所有權(quán)永久屬于您以及您的繼承人,永久免除捐稅;二、如果科方協(xié)助英國進攻薩夫萬、烏姆蓋斯爾和布比延島的土耳其人,大英帝國保證您免受因此而產(chǎn)生的所有不良后果;三、承認科威特為英國保護下的獨立公國”。(76)C. U. Aitchison,ed.,A Collection of Treaties,Engagements and Sands Relating to India and Neighbouring Countries,Vol.XI,Delhi:Manager of Publications,1933,pp.265-266.
一戰(zhàn)末期,英軍占領(lǐng)了奧斯曼帝國所屬原美索不達米亞地區(qū),并在1920年獲得該地區(qū)的委任統(tǒng)治權(quán)。1921年,由英國一手扶持的伊拉克王國建立,并在1932年獲得名義上的獨立地位。直至1958年7月伊拉克革命爆發(fā)后,伊拉克才完全擺脫英國的影響。與此同時,一戰(zhàn)后,科威特作為一個獨立政治實體和英國的保護國地位完全確立下來。1961年6月19日,科威特正式宣布獨立。
綜觀現(xiàn)代中東主權(quán)國家的邊界形成史,幾乎都與近代以來西方列強殖民、爭奪霸權(quán)和勢力范圍有關(guān)??仆鼐褪瞧渲械拇碇弧淖畛跻蚣蓱勂茐挠⑼陵P(guān)系而拒絕穆巴拉克的保護請求,到因與德、俄等列強爭奪波斯灣而將科威特秘密納入英國保護范圍并試圖界定科威特的邊界,再到以承認奧斯曼帝國對科威特的宗主權(quán)而換取前者對科威特邊界和英國在科權(quán)益的承認,直至一戰(zhàn)爆發(fā)后最終承認科威特的“獨立公國”地位,可以看出,英國完全從自身利益和實力地位出發(fā),在劃定科威特邊界的過程中起到了主導性作用,而科威特顯然只不過是英國實現(xiàn)和維護其海灣利益的工具。
從科威特的角度而言,英國主導形成的科威特理論邊界基本上符合穆巴拉克的意愿,而且依靠英國的“保護”,穆巴拉克不但成功擺脫了土耳其人的干涉,還在一戰(zhàn)爆發(fā)后獲得了英國對其獨立地位的承認。然而,正如在許多亞非殖民地所證明的那樣,帝國主義的遺產(chǎn)往往埋藏著矛盾和沖突的禍種,對科威特邊界的界定同樣如此。事實也證明,英國對科威特邊界的劃分,為未來科威特與其兩個更強大的鄰國——沙特阿拉伯和伊拉克的領(lǐng)土和邊界爭端埋下了隱患。
英國在界定科威特邊界之時,并未考慮正在阿拉伯半島上崛起的沙特家族的意愿。沙科很快對“外界”地區(qū)的歸屬權(quán)產(chǎn)生矛盾和沖突,致使英國不得不重新界定沙科邊界。由于一戰(zhàn)后英國需要借助沙特制衡麥加謝里夫掀起的阿拉伯民族主義浪潮,(77)王波:《從〈卡提夫條約〉到〈吉達條約〉:英國與現(xiàn)代沙特國家的誕生》,《史學集刊》2018年第5期,第114—115頁。在1922年12月召開的解決沙特與伊拉克和科威特邊界問題的烏凱爾會議上,英國在未告知科方的情況下,單方面將外界地區(qū)的大部分直接劃給了沙特,其中一部分還被設立為沙科中立區(qū)。(78)Richard Schofield,Arabian Boundary Disputes,Vol. 10,Saudi Arabia-Kuwait I,1829-1991,Archive Editions,1992,p.37.此后,雙方不斷就中立區(qū)的疆界和資源問題發(fā)生沖突。1965年7月7日,兩國簽署了《沙特阿拉伯王國—科威特國劃分中立區(qū)的協(xié)定》。(79)“Kuwait-Saudi Arabia Agreement to Partition the Neutral Zone”, International Legal Materials,Vol. 4,Iss. 6,November,1965,pp.1134-1138.1967年12月17日,雙方簽訂正式的中立區(qū)劃界協(xié)議,中立區(qū)被一分為二管轄,并約定該區(qū)域內(nèi)的石油由兩國共同開采后平分。(80)E. S. Barson,R. D. Hodgson, International Boundary Study:Kuwait-Saudi Arabia Boundary,Washington,D. C.:Office of the Geographer,1970,p.9.
英國對科威特北部邊界的劃定為未來伊拉克與科威特領(lǐng)土邊界爭端的產(chǎn)生埋下了隱患。作為英國一手制造出的新國家,伊拉克內(nèi)部對英國劃定的伊科邊界范圍一直頗有不滿。伊拉克對科威特的領(lǐng)土要求主要基于四點:科威特與美索不達米亞在考古遺址之間的親密性;在奧斯曼帝國時期,科威特隸屬于巴士拉省,但被英國非法攫?。灰晾耸峭炼涞蹏ㄋ篂场斑z產(chǎn)”的“合法繼承人;科威特所占據(jù)的沃爾拜和布比延兩島阻礙了伊拉克成為“海洋國家”。(81)A. H. H. ABIDI,“Origins and Dimensions of the Iraqi Claim Over Kuwait”, India International Centre Quarterly,Vol.18,No.1,1991,p.134.1938年4月12日,時任伊拉克外交大臣陶菲克·蘇瓦伊迪(Taufiq Suwaidi)首次提出科威特的國際地位問題。此后,伊拉克又分別在1961年和1973年挑起與科威特的領(lǐng)土邊界危機,直至1990年海灣危機的爆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