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佳憶 付東 鄭輝 蔣舒潔
腺樣體是位于鼻咽部由淋巴組織構成的免疫器官。隨著兒童的生長發(fā)育,腺樣體逐漸增大并在十歲以后開始趨于萎縮[1]。故腺樣體異常主要影響未成年人。當腺樣體存在長期慢性炎癥,則會產生病理性肥大[2],從而對顱頜面的形態(tài)發(fā)育產生影響,典型表現(xiàn)為“腺樣體面容”[3]:下頜骨變長、上頜骨狹窄、腭蓋高拱、開唇露齒、上切牙突出等。鼻咽部的空間被肥大的腺樣體占據(jù),會引起通氣不暢、分泌物增多、張口呼吸甚至呼吸中途暫停等呼吸道癥狀[4]。本次研究通過對腺樣體肥大程度與骨性錯頜畸形的相關性研究分析,從而判斷腺樣體肥大對頜骨發(fā)育的影響,為臨床工作提供依據(jù)。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 年1月至2021 年1月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yī)院下沙院區(qū)牙科中心收治的腺樣體肥大患者,納入標準為:①具有腺樣體肥大體征如打鼾、張口呼吸、分泌性中耳炎、扁桃體肥大等,且無家族遺傳史;②腺樣體厚度與鼻咽腔寬度的比值(adenoidal/nasopharyngeal,A/N)≥0.5;③臨床資料完整;④知情同意。排除標準為:①有顱頜面部外傷手術史;②顱頜面部畸形;③有顳下頜關節(jié)病史;④有上呼吸道慢性疾病等病史。最終納入研究108例,其中男性51例、女性57例;年齡2~29歲,平均(10.84±4.54)歲。納入患者按不同骨性錯頜類型分為三組:A組為骨性Ⅰ類,0°<ANB <5°;B 組為骨性Ⅱ類,ANB ≥5°;C 組為骨性Ⅲ類,ANB≤0°。
1.2 方法
1.2.1 頭影測量 所有研究對象治療前均由同一技師進行頭顱側位片拍攝,再由3 名正畸??漆t(yī)師進行頭影測量分析,標記S 點(蝶鞍點)、A 點(上齒槽座點)、B 點(下齒槽座點)、N 點(鼻根點),測定ANB角和SNB角,取平均值。
1.2.2 A/N 值 在鼻咽側位片上畫取2條線,A 線為腺樣體最突出點(a 點)到枕骨斜坡顱外面切線(B線)的垂直距離(ab),ab 的反向延長線與硬腭后端或軟腭前中部交點為c點,bc間距離為N線,為腺樣體最凸部鼻咽腔寬度。ab/bc即A/N值。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3.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符合正態(tài)分布及方差齊性,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s) 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進一步兩兩比較采用Tukey差別檢驗。設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08 例腺樣體肥大患者中,A 組59例,A/N 值平均為0.70±0.11;B 組44例,A/N 值平均為0.69±0.12;C 組5例,A/N 值平均為0.60±0.06。經過統(tǒng)計學分析,三組的A/N 值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F=1.55,P>0.05)。
腺樣體肥大在兒童中的發(fā)病率為42%~70%[5],可引起睡眠疾病、上呼吸道感染甚至影響顱頜面的發(fā)育。除此以外,腺樣體肥大還與變態(tài)反應性疾病如變應性鼻炎、哮喘等密切相關[6]。
在口腔醫(yī)學領域,多數(shù)學者認為腺樣體肥大典型表現(xiàn)為“腺樣體面容”。一般認為腺樣體肥大患者,下頜骨位置相對于上頜骨多表現(xiàn)為Ⅱ類關系[7],但也有研究認為腺樣體肥大與下頜骨位置異常沒有明顯的相關性[8]。對于下頜骨位置已經表現(xiàn)為Ⅲ類關系患者,Grippaudo 等[9]發(fā)現(xiàn)腺樣體肥大有加重Ⅲ類錯頜的趨勢。無論腺樣體肥大在骨性結構上的影響是否存在,“腺樣體面容”對軟組織顏面美觀破壞是巨大的[10]。
本次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不同類型的骨性錯頜畸形的腺樣體肥大癥狀的患者,其A/N 值無明顯差異(P>0.05),說明腺樣體的肥大程度無明顯差異,提示腺樣體肥大與骨性錯頜畸形沒有明顯相關性。這可能是未考慮與疾病發(fā)展密切相關的時間因素,這也是本研究的不足之處。對腺樣體肥大患者進行追蹤研究,從而得到頜骨發(fā)育與腺樣體狀況的動態(tài)變化過程,將更有力地揭示這兩者之間的關系,為臨床干預時機和方式提供合理依據(jù),這也是本次研究的未來研究方向之一。